↑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单选题 9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8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9 题
  1. 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A. 法家、儒家、道家

    B. 法家、墨家、道家

    C. 法家、墨家、儒家

    D. 道家、儒家、墨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文心雕龙·辨骚》认为“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这一评论反映的作品

    A.展现了大一统时代文化气度

    B.句式灵活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C.强调表现个性追求抒情写意

    D.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

    A.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 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C.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D. 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苏轼曾形容某种书体说:“(它)含情循礼,‘离方遁圆,处乎季孟之间’,‘会通于意态之际’,……意趣在将发未发,君子有情,至真即为止乎与心。”此书体应该是

    A. 行书

    B. 草书

    C. 楷书

    D. 隶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造纸术改进,利于信息的记录和传承

    B. 火药用于军事,出现自动爆炸的地雷

    C.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使海运的发展

    D. 雕版印刷出现,促进宋代文化的传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以下救国思想中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师夷长技以制夷”

    C. 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

    D. 设议会、开国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4月)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在文化上行动。”材料中的国人在器物上感觉不足后的想法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维新变法

    C. 民主共和

    D. 民主、科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维新党”的代表人物是

    A. 林则徐

    B. 曾国藩

    C. 孙中山

    D. 康有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文中的“他们”说明洋务派主张

    A. “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B. “师夷长技以自强”

    C. “唯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递”

    D. “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控制思想以儒家学说为核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董仲舒的社会控制思想是基于其特定理论基础之上的系统化思考,这一理论基础即是以思想、政治上的“大一统”为社会控制的理想目标,教而后善的人性论、天人感应的宇宙观为社会控制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韩进军刘永艳《论董仲舒社会控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

    材料二  朱熹认为,只有在思想意识及封建纲常伦理上家族、宗族、国家、社会同构,才能保证国家对乡村的统治形式及有效秩序……使儒家维护封建纲常的价值形态获得更多更广泛的认同。

    ——李禹阶《朱熹的家族礼仪论与乡村控制思想》

    材料三  在一个排斥农民享有受教育权利的社会里,绅士社会掌握着知识和文化霸权,教化、伦理、法规、祭祀、宗族等一切社会责任与权力为一体,成为乡土社会的实际权威……在全国范围内构造了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网络。国家所必须的思想意识——包括国家的法令政策,就是通过这个网络突破了千差万别的地域性习俗与文化,渗透到那些看似封闭的乡村角落的

    ——杨阳《王权的图腾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社会控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目标。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为实现材料二中的构想提出的主张。比较材料一、二,说明董仲舒和朱熹在社会控制方面的侧重点。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社会控制思想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变革和思想文化演变相互促进、交替进行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已经说过,同、光时代李鸿章所领导的自强运动限于物质方面,是很不彻底的。……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当时除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更无比此再好的意见。惜乎当时已届学绝道丧之际(根本就拿不出所谓“中学”来),学术之培养之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捺,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近世的改革事业,来源是很远的,蓄势是很久的。这种变动,不发则已,一发之后,就如悬崖转石——看得他似乎亦有顿挫,其实算不得什么——非达到目的不止。所以现在正是变动时代,正是个变动了方在中途的时代。

    ——吕思勉《中国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李鸿章“物质改革”的主要表现。据材料一,指出其不能进一步改革的主要因素。

    (2)依据材料二,归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被取代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的核心思想及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近世改革开始“蓄势”的标志性事件。结合所学回答这种改革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思想主张在中外历史上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粱,吾得而食诸?”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论语》

    材料二  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儒家思想与法国大革命》

    材料三  2009年7月10日至12日在长沙举行了“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吴伯雄演讲指出:“文化象阳光、空气、水一样自然,中华之本就是文化之本,中华子孙勿忘文化的重要性……。”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的哪些主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提出以上主张的原因。

    (2)伏尔泰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汲取哪些营养?其目的是什么?

    (3)海峡两岸共同探讨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这一问题有何现实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不断碰撞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夫使能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三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本志罪案答辩书》

    材料四“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一个新时期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主张,其主张在19世纪60~90年代是怎样实践的?

    (2)材料二体现了康有为的什么主张?较之材料一,其进步性体现在哪里?

    (3)材料三中的“德先生”“赛先生”两位先生分别是指什么?何时被请到中国来?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