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6 题,其中:
选择题 8 题,填空题 10 题,解答题 8 题
中等难度 26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8 题
  1. 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的( )
    A.速度大小恒定不变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D.时间与路程成反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一本物理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中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 )
    A.书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B.书受到的重力与书对桌面的压力
    C.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受到的重力与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面实例中,属于减小有害摩擦的是( )
    A.我国北方冬天路面结冰后,常常在冰面上撒些渣土
    B.体操运动员在上器械前,在手上涂些镁粉,防止手从器械上滑落
    C.为车轴加润滑油
    D.在鞋底上制出凹凸不平的花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关于物体的惯性,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B.物体不受外力时有惯性,受外力时就没有惯性
    C.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
    D.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如图所示,属于二力平衡的是( )
    A.
    B.
    C.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手握瓶口向上的啤酒瓶的颈部,缓缓的提起酒瓶,酒瓶未滑落,这说明( )
    A.手握瓶的力与重力平衡
    B.手握瓶的力大于瓶的重力
    C.手与瓶之间的摩擦力与瓶的重力平衡
    D.手与瓶之间的摩擦力与手握瓶的力平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已知甲、乙物体速度之比为4:5,所用的时间之比为3:2,则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为( )
    A.4:3
    B.5:2
    C.6:5
    D.2:5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一个人骑自行车向东行驶,这时有一辆车从他后面向东疾驰而过,若将其自行车的人看作是静止的,则所选参照物应该是( )
    A.公路
    B.公路旁的电线杆
    C.汽车
    D.自行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填空题 共 10 题
  1. 穿旱冰鞋的小孩用手推墙,会感到墙在推他,这表明________;同时他由静止向后运动,这又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汽车在紧急刹车时,司机由于具有________,会向前倾倒造成人身伤害,所以驾车时必须系好安全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汽车关闭发动机以后,仍要向前滑行一段距离,这说明汽车具有________,汽车最终还是要停下来,是由于受到________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在水平地面上放一个重30牛的物体,用6牛的水平拉力使物体在水平地面上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则这个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是________牛.若该物体以1m/s的速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匀速运动时,它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__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在北方雪后的马路上撒灰渣是为了________摩擦(填“增大”或“减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人坐在奔驰的列车里,以________为参照物时,列车是向前运动的.以________为参照物,路旁的树是向后运动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某同学用刻度尺测得一物体长度,正确记录为0.8757m,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若使用分度值是1cm的刻度尺测量该物体,正确的记录为________cm.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某金属块的质量是1.08×103 kg,体积为4×105cm3,它的密度是________kg/m3,现将它截去三分之一,剩余部分的是________g/cm3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仔细观察图1,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还跟力的________有关;观察图2发现,将滑动变为________的方式可以减小摩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2008年5月27日1l时02分,中国首颗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如图所示,“风云三号”卫星在这过程中相对于“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是________的,相对于地面是________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解答题 共 8 题
  1. 有一种小儿用药的用法用量写到:
    【用法用量】溶于40℃以下的温开水内服,成人一天8~16袋,分2~3次服用;小儿一天30mg/kg体重,分2次服.共有:0.16g×12袋.
    根据以上数据,如果一个小孩的质量是16kg,则每次用量是______袋,______天内能将此盒药用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按要求作出图形
    (1)图1中,物体的长度是______cm.
    (2)重30牛的铅球被投出后在空中飞行(如图2).请在图中画出重力的示意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如图所示是王华同学用一支最大能测量5N的弹簧测力计来探究物体所受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实验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砝码质量(g)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N) 1.0 2.0 3.0 4.0 5.0 已无刻度
    (1)王华同学实验中错误的地方是______.
    (2)去掉错误部分,由表中数据可知,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小丽同学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作了以下猜想:
    (1)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2)可能与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有关;
    (3)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有关猜想是否正确,她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读出测力计的读数(如图甲);
    步骤2:把砝码放在木块上(如图乙),匀速拉动木块和砝码,读出测力计读数;
    步骤3:把木块平放在棉布上,匀速拉动木块和砝码(如图丙),读出测力计读数.
    实验
    次数
    接触面材料
    性质
    压力
    /N
    摩擦力
    /N
    1 木块与木板 8 4.0
    2 木块与木板 12 5.4
    3 木块与毛巾 12 8.5
    (1)实验中,弹簧测力计显示的读数是拉力F的大小,间接测得摩擦力f大小的关键是要保证木块做______运动.
    (2)比较1、2次实验可以得到:______比较2、3次实验可以得到:______
    (3)为了检验“猜想C”是否正确,可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在增加一个步骤,写出你所设计的这一实验步骤.
    答:(步骤4):______
    (4)上述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经常会用到这种方法:请再举出一例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惠安是“石雕”之乡.小星取一小块样石,通过实验来测定石块密度.

    (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在分度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填“左”或“右”)调节.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样石的质量,所用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质量为______g.用量筒测出样石的体积如图丙所示,体积为______cm3,样石的密度为______g/cm3
    (3)在加工中,该石块的密度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有一质量为24kg、体积为6×10-3m3的贵重物体不慎掉入河里,一名潜水员下水去打捞它.(g=10N/kg)求:
    (1)物体的重力;
    (2)物体的密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质量为100kg的方形木箱,在水平推力的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若箱子受到的摩擦力只有其重力的0.2倍,求箱子受到的水平推力.g取10N/kg.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表是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参加110米栏决赛时的技术资料.请根据表格中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起点 第一栏 第二栏 第三栏 第四栏 第五栏 第六栏 第七栏 第八栏 第九栏 第十栏 终点
    路程/m 13.72 22.86 32.00 41.14 50.28 59.42 68.56 77.70 86.84 95.98 110
    时间/s 2.50 3.40 4.50 5.50 6.50 7.50 8.50 9.50 10.50 11.4 12.91
    (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求出相邻两栏之间的距离.
    (2)请你判断刘翔在本次比赛中所做的是否作匀速直线运动,简述你的理由.
    (2)刘翔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