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选择题 5 题,语言应用 2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命题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1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5 题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   的晚春,我终于踏进细雨霏霏、烟染翠柳的江南。车子停在一个浓绿掩映、氤氲笼罩的村头。倏地,车内沸腾了:“这就是西递!”这就是“桃花流水,渔郎泛舟”的世外桃源的西递。

    跃入眼帘的,是一座巍峨的青石牌坊。牌坊的主人胡文光,是西递文化的践行人,他使世人为西递传诵着佳话,   。过了牌坊,就是西递村了。青一色的的徽派建筑,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一幅幅花鸟山水都赋与了这一门一扇、一窗一棂各自的灵魂。一踏进   、陈设典雅的“玉瑞堂”“桃李园”“敬爱堂”……,迎面而来的都是一幅幅启示后人的楹联书画。   ,我就这样穿厅进堂,徜徉在西递先人温馨儒雅的氛围里。堵堵马头墙虽然已披上苔藓,根雕粱画栋于岁月里退色,但当年工匠们云集西递的场面依旧可以想象。男孩十一二岁就要外出学习经商,走出了一条“儒”、“商”,再“儒”、再“商”的人生之道。(   )。

    1.下列文中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霏(fēi)霏  氤((yīn)氲(yùn)   B. 倏(yōu)地   沸(fèi)腾

    C. 巍峨(é)   牌坊(fānɡ)   D. 氛(fèn)围   苔(tái)藓(xiǎn)

    2.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 传诵     徜徉   B. 赋与  一幅幅

    C. 楹联   世外桃源   D. 退色  雕粱画栋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乍暖还寒   旷日持久   气贯长虹   峰回路转

    B. 草长莺飞   经久不息   气势恢弘   百转千回

    C. 乍暖还寒   经久不息   气贯长虹   百转千回

    D. 草长莺飞   旷日持久   气势恢弘   峰回路转

    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个“奋”字,既体现在“儒”“商”里,又贯穿了整个人生。

    B. 体现在“儒”“商”里的,何止一个“奋”字,分明是整个人生。

    C. 一个“奋”字,何止体现在“儒”“商”里,分明是贯穿了整个人生。

    D. 一个“奋”字,与其说体现在“儒”“商”里,还不如说贯穿了整个人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先生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了创作的激情。

    B. 有关部门对在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中发表不当言论的极少数网友进行了批评教育。

    C. 当前,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问题了。

    D. 面对咄咄逼人的贸易霸凌,中国人民具有丰富的战胜各种困难的经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句子中,语言不得体的一句是

    A. 回到老家,务必代我问候双亲大人。

    B. 请留步,足下就此告别。

    C. 听说您栽花很在行,我们想去参观就教,不知可否。

    D. 阁下访问寒舍,我深感荣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对相关文史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荀子,名况,战国初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B.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被称为“千古隐逸诗人之宗”。

    C. 鲁迅,原名周樟寿, 1898 年改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D.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其作品风格达到了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句读”,古时指文章的断句,是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语意完整的一段文字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片断为“读”。

    B.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江表”,“表”,外。江表,指长江以外,即江南。在古代,“江东”指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江左”是指江东。

    C.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经”是指经书的文字;“传”是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此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D.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有人说,中国最洋气和最传统的建筑物都在北京。①____,还有观念、文学、艺术、民风……说到底,还是人。有趣的是,大部分北京人又住在小胡同里,创造和维系着深厚的胡同文化。前辈作家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龙须沟》,②____; 今天,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北京城,我们要写《皇城根》,同样得益于胡同文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材料,请用四个词语或短语(每个词语不超过4个字)概括港珠澳大桥的总体设计理念。

    港珠澳大桥主桥为三座大跨度钢结构斜拉桥。其中青州航道桥塔顶结型撑吸收“中国结”文化元素,将最初的直角、直线造型“曲线化”,使桥塔显得纤巧灵动、精致优雅; 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主塔塔冠造型取自“白海豚”元素,与海豚保护区的海洋文化相结合; 九洲航道桥主塔造型取自”风帆“,寓意“扬帆起航”。针对跨海工程“低阻水率”“水陆空立体交通线互不干扰”“环境保护”以及“行车安全”等的苛刻要求,港珠澳大桥采用“桥、岛、隧三位一体”的建筑形式;大桥全路段呈S 型曲线,桥墩的轴线方向和水流的流向大致取平,既能缓解司机驾驶疲劳、又能减少桥墩阻水率,还能提升建筑美观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其实,宋代是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传统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间可以转化。沈伦原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华阳博议下》中说:“五代以还,不崇门阀。”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这些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的旧习俗有所改变,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朱熹《增损吕氏乡约》)等新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刘克庄《故宅》)。苏洵曾感叹:“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商人比田主风险更大,“有朝为富商,暮为乞丐者”,达官显宦同样难免。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

    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士农工商。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民由四种不同身份演变为四种不同的职业。范仲淹《四民诗》便将四民一视同仁,并为商人鸣不平:“转货赖斯民。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商相混。苏辙渲染道:“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某些贱商旧规被突破,商人之子摇身一变而为士,再变而为官者大有人在;官吏也经商成风,甚至一身二任。大将张俊既是枢密使, 又是临安大酒店太平楼主,还经营海外贸易;亦商亦官者,如茶商马季良官至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等。

    社会流动规模过大,势必造成社会动荡。宋代的社会流动尚属适度,这是宋代既富有活力、又不曾发生全国规模的民众反抗事件的重要原因。当然,宋代的社会流动是有限的, 贫者贱者上升的概率不大,远远不足以填平贫富贵贱分化、阶级阶层分野的鸿沟。

    (摘编自张帮炜《从社会流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张载所说的“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来看,宋朝社会流动增大,社会富有活力。

    B. 宋代彻底改变了门阀士族世代为官的现象,人们更加重视科举而不很看重门第,士庶可以通婚,有了交往。

    C. 我国古代,士列四民之首,商人居四民之末;宋代商人地位有了提高,完全改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

    D.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士商混淆,商人可以为官,官员也可以经商,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政治、经济、职业三方面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的情况,与学界对宋代社会的认识有明显不同。

    B. 文章以原是穷书生的沈伦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中落为例,论证了宋代官民身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 文章较多引用了典型的、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D. 文章第四段列举苏辙、张俊、马季良等事例证明了宋代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士商相混的社会现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增大了平民子弟仕进的机会,促进了政治方面的社会流动。

    B. 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土地作为商品得以进入流通领域,从而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C. 贫富贵贱处于变动之中,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宋代社会各阶层的相互流动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D. 宋代的社会流动尽管不能填平贵贱、阶级的鸿沟,但体现了观念上的一些变化,增强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找翠翠

    祝勇

    闲坐于草亭,忽地想起翠翠,仿佛想起一个熟识的故人。

    天碰巧落着雨。我们碰巧饮着酒。雨和酒,碰巧都易于勾起人的愁肠。碰巧是在酉水边,酉水碰巧和沈从文小说里写的一般模样。我们碰巧都是沈从文迷。

    所有与翠翠有关的事物,碰巧在这个时刻,聚齐。

    而翠翠,却只能隔着茫漠的时空同我们说话。翠翠很远。翠翠只生长于沈从文三十年 代的小说里,穿着图案简单的衣裳。悠远的日子早已布满了旧电影似的划痕,但她的明眸不会褪色。沈从文说:“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 么乖,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 她便用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 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地来完成任务了。”严格来说,翠翠是由所有喜欢翠翠的人集体创作的。凡是读过《边城》的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翠翠。

    翠翠是典型的中国式梦境的产物。她容纳了民间中国对于自然、人性、爱情与生命的本质看法。或者说,翠翠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她的每一寸肌肤都是秋露和山雨凝聚成的,所以她才清明秀丽,有着透明的秉性。她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凡是河流可以带我们去的地方,她都可以带我们去。

    翠翠就是这样陪着我,在湘西,一路走了好远。她是无处不在的河水和月光。我知道她不独属于我,但她总会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这是《边城》以外的翠翠。沈从文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翠翠。翠翠在《边城》里, 在沈从文的设计里,只属于傩送,傩送就一下子成了《边城》外许多人的共同的情敌。

    《边城》真正煽情之处,是翠翠的等待。翠翠的等待就是整部作品的高潮。也可以说, 前面所有的故事,都只是一个交代,翠翠执着而执拗的等待,才是作品的核心。但是故事恰好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读者会根据自己的人生取向作出自己的抉择和判断,沈从文一句也没有多写,只有轻描淡写的几句:“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美丽的翠翠,就这样将期望抛向未知的远方。她实在不该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耗尽自己的一生,她蓬勃健美的生命不该有这样的结局。也许,在某个“明天”,翠翠会突然看见傩送风尘仆仆的微笑重又出现在岸头,但是我们仍不妨作一个残酷的假设——傩送从此远行,心中装着他的翠翠,梦里想着他的翠翠,走遍天涯,却永不归来。而翠翠,则同渡口一同老去。这样,翠翠的一生,因为爱而不完整;另一方面,对爱的忠贞又使她的生命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完整。翠翠于是成了沈从文为我们造的一个断臂女神。

    然而,这一切即使是梦想,也来得太迟了。翠翠被时间裹挟着,像傩送一样一去不回头了。傩送和翠翠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着我们。翠翠如蓝印花布一样纯朴的背景,带着湿润的乡下气息,消失在时间深处了。

    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雨还在下,河面上是一片烟,天气越来越寒凉。酒还在饮,身子却越来越暖。野渡无人,视野里有浓有淡。浓的是水边的青石,怪兽般长满绿毛;淡的是若有若无的远山,以及山脚下的江水。一幅典型的中国式风景。遂想起沈从文的一句话:“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开窍的单纯寂寞里过去。”当然,翠翠也在其中。想起她的爱,她悠长的等待,想哭。生活也许早已不那么静寂,在自己的节拍里沉了很久的湘西人在现代的步伐面前也表现出一丝慌乱。要抵挡香车宝马的诱惑已不那么容易了,尽管它的价值并不超过当年的一座碾坊。爱情,早已成了休闲中的甜点与快餐,成了一次性消费品。这个时代里,过路的女学生,即使装扮再奇奇怪怪,行为再不可思议,也不是风景了。但翠翠是。

    可是河流还在。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

    当翠翠在孤独中等待傩送的时候,世间有多少个傩送,踏遍千山,在寻找着翠翠! 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

    (选自散文集《凤凰:草鞋下的故乡》,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寻找翠翠”为题目,既发挥了线索作用,使全文浑然一体;又点明了写作的对象,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揭示了主旨。

    B. 文中写到“过路的女学生”,旨在与翠翠形成鲜明对比,含蓄地批评了现代人在现代步伐中注重外在,流于世俗,失却纯真的表现。

    C. 作者说“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这是因为翠翠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在她身上有着河流一样透明的清明秀丽的秉性。

    D. 文中第二段连用六个“碰巧”,节奏明快,语势连贯,形象地说明虽然“想起翠翠”纯属偶然,但也为后文“寻找翠翠”做了渲染与铺垫。

    2.解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

    3.文章的结尾说:“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 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 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选自《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B.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C.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D.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豫州”,刘备曾在豫州担任过行政长官故称,这种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的方法是古代的惯例,例如陶渊明世称陶彭泽,韩愈世称韩昌黎。

    B. “中国”,此指中原地区。在古代,汉族多在黄河南北建都,并不断扩大活动范围,因而称黄河中下游为“中国”,与 “中华”“中州”等词含义相同。

    C. “北面”,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所以对人称臣称为北面。另外,卑幼拜尊长,弟子行敬师之礼,皆面向北行礼,也称 “北面”。

    D. “君”,本文是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君的本义是君主,即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也可用于夫妇之间的尊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段写形势危急,诸葛亮到东吴劝说孙权联刘抗曹,在分析了曹、刘的情况后,坚定孙权抗曹的意志。

    B. 诸葛亮善于外交辞令,不卑不亢,他直言曹军的强大,也不讳言刘备打了败仗,采用激将法成功游说孙权抗曹。

    C. 面对心怀疑虑的孙权,诸葛亮说曹操已是强弩之末,不堪一击,刘备以逸待劳,必将击溃曹军,打消了孙权的顾虑。

    D. 诸葛亮的一番劝说之后,本就又不甘心臣服于曹操的孙权,终于坚定了孙刘联盟的决心,开始与臣下谋划抗曹事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

    高适

    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

    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

    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

    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诗人选取最能表现春天时令的黄鸟、杨柳和春风,勾勒出一幅明丽的春景图。

    B. 颔联以回环曲折之妙笔将过去现在融于一联,将临别时的复杂感情描摹得深婉动人。

    C. 尾联上句先以曲笔回应前文的春光明媚,用典不着痕迹;下句表达内心的凄然之情。

    D. 全诗起句以景衬情,最后再侧面点出“凄其”之情。语言流畅,格调舒缓,凄楚缠绵。

    2.本诗颈联中的“远”“迟”两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们好在哪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句话是: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直接交代诗人归隐缘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请以“这才是真正的我”为题,写一篇文章。请自选题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在文中透露个人相关信息,全文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