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2 题,其中:
单选题 18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13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8 题
  1. 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成祖(  )

    A. 设立内阁制   B. 设立军机处处理政务

    C. 以司礼监太监牵制内阁   D. 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 中国军事的落后

    B. 中国科学落后

    C. 中国无世界知识

    D. 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 制度法令的统一   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B.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 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此兴起

    D. 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845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

    A. 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

    C. 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   D. 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的危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全球通史》写道:“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段材料涉及到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是

    ①分封制

    ②郡县制

    ③皇帝制

    ④三省六部制。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讨伐)。”这段材料反映了

    A. 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B. 西周末年周王室的衰落

    C.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D. 战国时期的群雄并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依据西周礼制,天子殉葬用鼎九个,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葬里出现了用九鼎殉葬的现象。这说明

    A. 统治者比以前更加腐化

    B. 当时人们更加迷信

    C. 社会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D. 当时的铸造业更加发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A.民主共和制度  B.中央集权制度  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 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 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 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 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文治武功令人赞叹,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然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强大的秦帝国到秦二世时就灭亡了!秦帝国的历史悲剧成为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下列史料中距离解开这个“历史之迷”最近的是

    A. 贾谊《过秦论》:“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 杜牧《阿房宫赋》:“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C. 柳宗元《封建论》:“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D. 清·赵翼说:“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乾隆皇帝认为:“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庸代为经理。”当时的官员巡视西藏时也指出“边氓(民)之气宜静不宜动,此等番民羁縻之足矣,招募垦田,患有不可胜言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在西藏地区推广农耕生产方式   B. 实行民族分化和歧视的政策

    C. 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D. 加强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题文)阅读下表,从中可以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名称

    建立时间

    地点

    代理人

    “满洲国”

    1932年8月

    长春

    溥仪

    “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1939年9月

    张家口

    德穆楚克栋鲁普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1940年3月

    南京

    汪精卫

    ①中国完全沦为日本殖民地

    ②日军实行以华治华的方针

    ③日本企图吞并整个中国

    ④日军由北向南推进控制大半个中国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蒋介石在1937年南京失守后发表告国民书,声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扩大强固之民心。”这说明

    A. 国民党决心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B. 国民党统治中心转向农村

    C. 国民党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战场   D. 国民党号召国民奋起抗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A. 国民革命的兴起

    B. 土地革命的开展

    C. 抗日战争的胜利

    D. 战略反攻的开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萧功秦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日本侵略军面对的仍然是北伐战争以前的那个南北对峙、四分五裂的中国,中国将会是怎样一种局势?他提出这个问题的意图是

    A. 说明日本全面侵略中国选择的时机不对

    B. 指出北伐战争结束了中国南北对峙、四分五裂的局面

    C. 强调国家统一有利于全民族抗战的进行

    D. 担忧当时中国的前途命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说:“兴银行,倘有百万家财者……或三、四富民共请立,或一人请立,均无不可。”“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这表明他

    ①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赞成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

    ③维护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案

    ④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迫切愿望

    A. ①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长毛(指太平军)造反那时候,老通宝的祖父和陈老爷同被长毛掳去,同在长毛窝里混上了六七年,不但他们俩同时从长毛营盘里逃了出来,而且偷得了长毛的许多金元宝”。这段文字不能说明的是

    ①有些农民参加太平天国运动是被迫的 ②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的农民战争无本质区别

    ③组织涣散是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 ④农民阶级不能作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A. ②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材料二  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同阶段,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一个自我反省、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宪法是指导和规范社会生活的依据,依法治国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只有不断完善和优化社会主义宪法,才能使我国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1)材料中“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材料中有关权力的行使、制约等规定体现了什么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是什么?它在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中有什么地位?

    (2)分析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该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该宪法确定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九一八事变到现在,国民党反日反帝的假面具,已经完全为铁的事实所粉碎,……中国共产党号召福建的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立刻自动的组织起来,……联合革命的士兵群众同进攻福建的蒋介石部队与准备武装干涉福建的日本与任何帝国主义力量决战。

    ——摘自《中共中央为福建事变告全国民众书》(1932年2月5日)

    材料二

    (1)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

    (2)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面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一方面继续揭破他们的每一退让、妥协,丧权辱国的言论与行动,另一方面要向他们提议与要求建立抗日的统一战线,订立抗日的协定。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年9月1日)

    材料三  西安问题和平解决,举国庆幸,从此和平统一团结御侮之方针得以实现,实为国家民族之福,当此日寇猖狂,中华民族存亡千钧一发之际,……如贵党三中全会果能毅然决然确定此国策,则本党为着表表团结御侮之诚意,愿给贵党三中全会以如下之保证:

    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

    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

    ……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

    ——摘自《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1937年2月10日)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对蒋对日采取的方针及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方针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又采取了什么新的方针,这一新方针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礼仪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一定的政治制度及其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艺祖(宋太祖)继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

    材料二 

    材料三  1912年初的一天,有位80多岁的萧姓盐商,从扬州来南京求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孙笑着起立和他握手。老先生却放下手杖,欲行三跪九叩大礼。孙连忙将他拉住,请他坐下说:“现在已是民国,不再行这一套了。”并亲切地和他交谈:“总统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老先生问:“总统若是离职呢?”孙说:“总统离职后,就和百姓无异了。”临走时,老先生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摘编自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演变反映的本质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并概括其趋势。

    (3)指出材料三中“见到民主了”反映了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社会巨变的重大历史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  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决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三  1976年11月,蒋经国说:“吾国处于今日恶劣的环境之中,不得不以忍辱负重之苦心,来处理难以忍受的事。…‘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

    ——《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四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五  鉴于百年来的屈辱雪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之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能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期,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三和材料一指出蒋经国的政策中心与蒋介石的打算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在材料四中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他提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

    (4)依据材料四、五,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