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1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8 题,中等难度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南北文化

    从历史上说,中国就存在南北文化差别与南北文化对立融合的问题。从周朝起,北方诸侯自称中国,而吴、越、楚等南方诸国则因为“断发文身”,地广人稀,刀耕火种,被视为“蛮夷”,并受到北方的排斥轻蔑,直到晋代仍被视为“化外之民”,南方文化被称为“蛮夷文化”。黄河与长江作为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远古时期就哺育滋润出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两大文化体系。而“炎黄子孙”“华夏民族”的称谓,正是远古南北文化对抗融合的遗迹。代表北方文化的黄帝部落,与代表南方文化的炎帝部落曾在中原大地摆开了宏大的战场,一决雌雄。这场战争打得异常激烈,天地都为之变色,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多次的反复,黄帝终于打败了炎帝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并从那时起,奠定了北方文化的胜利及其权威地位。南方部落虽然失败了,但南方文化并没有绝迹和湮灭,而是作为一种与北方文化相对立的“异端”文化依然继续存在和发展,并不时燃放出一段光彩。如果说《诗经》代表的是北方文学,灌注着现实主义精神,那么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是南方文化的化身,流淌着浪漫主义的神韵。正如王逸《楚辞章句》中所说的“楚人信巫”,南方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这种激情激发了屈原的灵感,刺激了他的无穷无尽的想象,丰富了他的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确立了史官的权威和绵延不断的修史传统。

    后来则有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立和分庭抗礼。南朝文学具有柔靡香软的特点,南朝民歌更是以情歌为主,不同于北朝文学和北朝民歌的刚健质朴。再后来则是南北文学走上合流,这种合流促成和孕育了唐代文学的博大卓著。而元杂剧作为北方文学的代表,其音律、曲调都不同于以南戏、明清传奇为代表的南方文学。

    从美学上说,北方文化代表壮美,充满着阳刚之气,刚烈豪放,慷慨激昂,正所谓“铁马秋风塞北”;而南方文化则是优美的化身,弥漫着阴柔之气,“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正所谓“杏花春雨江南”。从地形地貌来说,南方多山多水,山川秀丽,北方则以平原、草原为主,一望无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从饮食结构来说,北方是麦黍文化,南方是稻作文化。

    从思想形态上说,儒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北方文化系统,充满着先秦理性精神;道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南方文化,充满着理想和浪漫气息。而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文化思想的主导形态和文化发展趋势。儒家思想成了正统思想和官方意识形态,标志着北方文化的主导地位和主流性。文化的中心在北方中原、华北地区,这里的重要自然景观是黄土和黄河,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哺育中国文化的乳汁,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黄河,传统文化的根扎在黄土中。正统文化的底色就是黄河文明,或称黄土文明。中国历代首都大都坐落在黄土地上,分布在黄河主轴线周围,如西京长安、东京汴梁、北京等,它们都是中国传统华夏“黄土文明”或叫“黄河文化”的凝聚点和扩散中心。

    20世纪,北方文化有了“五四”运动的辉煌后,政治和文化的领导权就转移到了南方,南方因居于西方现代文明登陆中国的前沿地带,获得了中国文化发展潮流的领导权。20世纪前半期进行的北伐战争,意味着南方文化在拉动着中国战车;而长征更是从南向北一路播撒革命的种子,是南方文化向北方播撒现代福音;20世纪后半叶则有文化界劲吹东南风,港台商业文化从南方一路厮杀过来,演化成大众文化对北方精英文化的挑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周朝起,吴、越、楚等南方诸国因为“断发文身”,地广人稀,刀耕火种,被北方视为“蛮夷”,其文化被称为“蛮夷文化”。

    B. 早期代表中国北方文化的《诗经》灌注着现实主义精神,而南方文化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流淌着浪漫主义神韵。”

    C. 中国北方文化是麦黍文化,因而充满着阳刚之气,刚烈豪放;而南方文化则是稻作文化,因而弥漫着阴柔之气。

    D. 中国北方文化系统——儒家思想充满着先秦理性精神,而更多属于南方文化系统的道家思想则充满着理想和浪漫气息。

    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主要围绕“南北文化对立融合”这一中心展开分析论证,采用对比手法,突显了北方文化的主导地位和主流性。

    B. 文章第一、二段从历史的角度来阐释中心论题,引经据典,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和底蕴,又增加了论证的说服力。

    C. 第三、四段,侧重从美学和思想形态两个方面,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南北文化的不同。

    D. 文章末尾,以时间为序,探讨了南方文明在近现代的迅猛发展和其对北方文化的积极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帝打败了炎帝,奠定了北方文化的胜利及其权威地位,但南方文化依然继续存在和发展,强大时还压制着北方文化。

    B. 南北朝时期,南朝文化具有柔靡香软的特点,民歌以情歌为主,不同于北朝文学和北朝民歌的刚健质朴,南北文化基本上势不两立。

    C. 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黄河,传统文化的根扎在黄土中,根本原因是中国历代首都大都坐落在黄土地上,分布在黄河主轴线周围。

    D. 20世纪,南方因居于西方现代文明登陆中国的前沿地带,曾领导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潮流,如20世纪前半期进行的北伐战争,就表明南方文化在起引导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漠里的旗帜

    刘建超

    夜晚,她躺在床上,他躺在地上。她来看他,是为了离开他。

    他不知道,兴奋紧张搓着一双皲裂粗壮的手,这么远,天啊,你怎么来了?

    她看着他,看着相恋10年、那个曾经帅气、充满诗意的小哥,如今粗犷得像工地上的装卸工。她还是没有忍住泪水,晶莹的泪珠在白嫩的脸颊冰冷地滑落。

    她下了火车乘汽车,走了三天三夜,又搭乘过往的大货车颠簸了一天,才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中看到了他居住的那个小屋。西部边陲的一个养路站,只有一个人的养路站,养护着近百公里的国道。

    她和他在大学相识,他们都是学校野草诗社的。他俩相恋了,就因为都喜欢泰戈尔的诗,生如夏花,死如秋叶,还在乎拥有什么?在校园的雁鸣湖边,他轻轻地牵着她,说过不了几年,我将成为中国诗坛的一面旗帜。

    浪漫似乎只在校园里才蓬勃疯狂地蔓延。当毕业走上社会,才知道校园的美好都被现实的无情的铁锤砸得粉碎。为了寻找工作,他和她早把诗意冲进了马桶。

    他的父亲是养路工,在西北。父亲生病期间,他去了父亲生活的城市照顾父亲,父亲去世后,他竟然接过了父亲手中的工具成为了一名养路工。

    大漠荒烟,千里戈壁,他给她写信,描绘着他眼前的风景,天空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我真的感受到泰戈尔这句话的含义了。

    她感受不到那些诗意,没有他在身边的日子寂寞无聊。家里人给她介绍男朋友,她都拒绝了。可是,她也不确定自己究竟能等到个什么样的结果。

    一年一年的春花秋月,把他们推向了大龄的边缘。经不住妈妈的哭闹哀求,她妥协了,去见了妈妈公司领导的儿子,小伙子很精干,谈吐也很睿智。她就模棱两可地处着,心中还是牵挂着远方的他。

    她要了断同他的情缘,这样下去对谁都不公平。

    她给他带了大包的物品。他笑着说,我这啥都不缺,啥都不缺。

    她环顾四周,煤气炉,木板床,米面油,咸菜。

    他笑了,似乎恢复了校园里的神气,笑着说,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我都具备了,就等着天降大任了。

    晚饭,稀饭,馒头,她带来的熟制品。

    他居然端出了一盘鲜绿的青菜。在这一抹黄的沙丘,见到鲜绿的青菜,她都舍不得动筷子。

    你一个人不寂寞吗?她说。

    不寂寞,白天养路,晚上看书,看你的信。我能背下来泰戈尔诗集,也能背下来你写的每一封信。

    荒漠的风狼一样嚎。

    第二天风和日丽,天蓝如洗。她搭上了一辆过路的货车。

    司机是个很健谈的小伙子,踩上油门也打开了话匣子。小伙子说,这个养路站就像是他们跑长途车的司机的驿站,加油加水,填饱肚子。养路站就他一个人,他还学会了修车补胎。几千公里的路段,就他养护的这段路最好。

    在一个大拐弯处,司机停下车,提着一只袋子下了车。

    她伸头望去,路基的远处是一个低洼带,竟然有一片十几平方米的小菜地。菜地里的绿色格外养眼。怕菜苗被飞鸟或小动物侵害,菜地的四周插满了树干,树干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布条,像是挂满了万国旗。

    司机把袋子里的土倒在菜地边,回到车上说,经常走这里的司机都知道给这块菜地带点土。这地方风沙大,就这一块是个避风的港湾。他每天都要骑车几十里来这里种菜浇水。我们司机每次经过这里都要鸣笛致意,我们把它称为大漠里的旗帜。那些布条上都写着一些字,有人说是诗,我也不懂。反正我记得其中一个上面写着,生如夏花。

    她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的名字就叫夏花。

    她回到家,眼前总是飘舞着大漠里那五颜六色的旗帜。

    她又准备动身去看他,她带了一挎包土。她要告诉他,大漠里的旗帜下不该少了家乡的泥土。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写到“荒漠里的风狼一样嚎”,一方面表现出了小伙生活环境的艰苦,一方面也烘托出了人物内心的不平静。

    B. 小说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个身处沙漠却积极乐观、爱岗敬业,又忠于爱情的青年形象。

    C. “他居然端出一盘青菜”,说明青菜在戈壁上出现是一个奇迹,也为后文写菜地做了铺垫。

    D. 小说以“她要告诉他,大漠里的旗帜下不该少了家乡的泥土”结尾,显得含蓄蕴藉,给读者留下了很广阔的想象空间。

    2.文章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女孩形象?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3.文中关于司机的几段描写能否删去,为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携程旅游最新发布的《2017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游客消费升级,旅游超过购房买车等成为消费的首选必需品,98%的受访者今年有出游意愿。旅游成为消费的重要支出,5成以上的人计划全年旅游花费在年收入的10%以上,旅游已经成为国民消费的重要支出。19%的人将把收入的20%以上用于旅游。云南、四川、海南,日本、泰国、美国等成为首选的国内外旅游目的地,60%的人旅游首选出境游。

    报告显示,今年游客外出旅游意愿持续高涨。其中,出行频次在1~3次的受访者占比最高,达72%;其次是计划出行4~6次的受访者,占比19%,2017年计划出行7次及以上的高频旅行者,占比在10%左右。

    报告显示2017年,居民在旅游上的消费将不断升级,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追求,8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旅游是其休闲娱乐的首要消费方式。73%受访者表示,今年在旅游上的人均预算将超过1万元,其中32%的游客预计花费在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占比最高。还有10%的受访者今年的旅游消费将超过5万元。

    报告认为,消费者愿意增加支出用于入住更好的酒店、品尝美食和体验优质服务,旅行社推出的纯玩团、臻品游、定制旅游、自由行等产品受到消费者追捧,国人认为在旅游上支出是“花钱买幸福感”。报告显示,2017年出游,31%旅行者最关注安全因素,占比最高,包括目的地近期是否发生过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或有治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都会成为制定旅行计划的重要考量。其次是环境因素,25%旅行者最关注目的地环境,污染、雾霾等都会让消费者减少对一个目的地的兴趣。还有15%的旅游者最关注目的地对游客的友好程度。此外,航班和签证的便利程度也影响着旅游者的意愿和偏好。调查显示,除了探索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外,减压、增进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也成为国人旅游的重要理由;去异地异国享受医疗教育等服务、避雾霾等也成为旅游的动机。

    此外,调查显示,随着中国旅行者经验越来越丰富,自由行成为更理想的出行方式。2017年,58.6%的旅行者希望通过自由行的方式出游。跟团旅游依然是重要的旅游方式,有三成游客选择,特别是出境游,约有一半的游客选择跟团。除了自由行、跟团游,定制旅游将在2017年迎来爆发式增长,10%的旅行者有意尝试定制旅游。

    (摘自《2017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2017年03月27)

    材料二:

    云南是旅游大省,因为发生多起伤害游客的恶性事件,近年来饱受诟病。4月15日起,《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正式施行,力图彻底解决旅游乱象。“五一”期间,由于一些热门旅游购物景点被要求停业整顿,同时旅游团项目数量大幅缩水,云南部分旅游经营者的业绩较往年也有所下降。虽然团费有所上涨,但游客体验满意度也在增加,刚从昆明游玩回来的李先生说:“全程没有导游强迫购物,我们玩得非常舒心。”

    (摘自《经济日报》2017年5月3日)

    材料三:

    从自由行主题角度来看,50.7%用户偏好文化体验游,而且该主题的旅游渐向20-40岁青年、中年群体拓展。可见,文化旅游渐渐受到旅客的追捧,市场空间不断扩大。2016年热销景区门票前十强中,以北京景区数量最多;同时,历史文化类占四成。随着文化旅游市场迅速发展,促使历史文化类旅游这种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资源成为热门产品。

    ( 摘自《2016年我国文化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同一旅游现象,“旅游者意愿” “出游方式”“市场秩序”“经营者业绩”“游客体验满意度”等专业术语,都是游客群体关注的重点。

    B. 材料一和材料三表明我国旅游市场正在迅速发展,因此材料二所反映的云南旅游业绩下降情况,可能只是旅游整顿造成的暂时现象。

    C. 三则材料都不同程度上谈及广大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可以给旅游企业很好的借鉴,可促进旅游市场的发展。

    D.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我国旅游业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大众旅游的意向或现状,都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实状况。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三,作为新闻报导的材料二,内容更具有时效性,报道了旅游市场新近发生的,引人关注的事件。

    B. 材料三不仅写出了文化旅游市场空间不断扩大的现实情况,还分析了其发展的趋势,这对今后旅游市场的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C.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的侧重游客旅游意向的调查了解,有的侧重旅游现状的客观报道,有的侧重某种类型的旅游现状及趋势的分析。

    D. 三家媒体发布的关于旅游者与旅游市场的新闻,是社会对于旅游项目重视的体现,这充分说明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3.如果你是一位旅游市场的决策者,读了上述材料,你会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B. 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C. 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D. 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B. 建安,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封建王朝新皇帝登基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C. 拜书,写信给别人的敬辞。拜,是古代的一种礼节,惟拱手弯腰而已,后引申为恭敬地做某事,“拜送书于庭”中的拜即是此意。

    D. 节钺,符节与斧钺的合称,钺是斧类古兵器,曾是帝王斩杀大臣使用的,象征生杀之权,君主多用黄色的钺。掌节钺的大臣、将军一般具有较高的权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羽义薄云天。他与刘备、张飞情同手足,始终追随刘备,即使身陷曹营,受尽恩惠,也仍然心系刘备,最终找机会和刘备一起投奔先主。

    B. 关羽知恩图报。他感念曹操对他的厚待,在解了白马之围,报答了曹操后,才毅然决然地离开。

    C. 关羽意志坚强。他曾经被流箭射中,箭穿透了左臂,毒入骨头,却能气定神闲伸臂让医生开臂刮骨。

    D. 关羽骁勇善战。他曾于千军万马中斩杀袁绍的大将,也曾于樊城斩杀庞德,曹操为避其锋锐,甚至想迁离许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2)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①

    (宋)苏轼

    蚕欲老,麦半黄。

    山前山后水浪浪②!

    农夫辍耒女废筐,

    白衣仙人③在高堂!

    (注)①灵感观音院:在杭州上天竺,五代钱俶所建,宋仁宗时,因祷雨有应,赐名“灵感观音院”,祀观音菩萨。②浪浪:形容雨声之响。③白衣仙人:指观音菩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诗开篇从蚕和麦这两种农村典型的意象入手,简单的六个字勾勒出蚕快要吐丝了,需要勤饲桑叶;麦子也快要成熟了,需要及时地锄土的景象。

    B. 第二句却笔锋一转写到了山前山后都被雨水笼盖着,也巧妙地扣住了题目。

    C. 第三句紧承上句,因为雨水所以农夫和妇女都“辍耒”“废筐”,同时分别照应了“蚕欲老,麦欲黄”。

    D. 整首诗语言通俗易懂,音调和谐有韵律,情感直接明白,很有民歌的风味。

    2.诗的最后一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叙述宋荣子面对外界的称赞与非议的反应的句子是:“____,____。”

    (2)《雨霖铃》中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的两句是:“   _________,   _________ 。”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既写出了英雄刘裕当年大举北伐的威猛气势,又表达了词人自己虽老却仍旧壮心不已的两句是:“  _______ ,  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华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    传统文化典籍,也有(   ),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观的外国友人。这几幅   、流畅飘逸的草书、行楷作品,在2018年秋季拍卖会甫一亮相,就引起了众多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面对这些稀世珍品,何必非要了解整体书写的意蕴?何必执意认出每一个字的内涵?只墨迹浓淡枯腴,运笔     ,或者凝重如山,或者细若游丝,就可以抚摸到搏动于撇捺点画之间的内心波澜,运笔跌宕错落,奔走踊跃,蓬勃之势潮水般地流过纸面,这样就是懂得草书的真谛了。这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历尽           ,仍然充满活力的根源所在。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运笔跌宕错落,奔走踊跃,蓬勃之势潮水般地漫过纸面

    B. 运笔跌宕错落,起伏踊跃,蓬勃之势潮水般地覆过纸面

    C. 运笔跌宕错落,奔走踊跃,蓬勃之势潮水般地涌过纸面

    D. 运笔跌宕错落,起伏踊跃,蓬勃之势潮水般地淌过纸面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各种流派的书画艺术

    B. 各种流派的书法艺术

    C. 各种流派的绘画艺术

    D. 各种流派的文化艺术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浩如烟海    龙蛇飞动    顿挫缓急     阑风伏雨

    B. 浩如烟海    骇龙走蛇    抑扬顿挫     五风十雨

    C. 灿若繁星    骇龙走蛇    顿挫缓急     阑风伏雨

    D. 灿若繁星    龙蛇飞动    抑扬顿挫     五风十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下面是某中学高二学生写给校广播站的一封自荐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加以修改。

    在下是1701班的一名普通学生,自小喜欢广播主持。目前,听闻敝站招聘广播员,我鼓起勇气写了这封自荐信,想给自己争取一个机会。本人学习成绩优秀,爱好演讲、写作,并多次获奖,随信奉上相关证书。如您们有意向,请务必与我联系,我自当敬谢不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是某高校自主招生面试流程图,请用简洁的文字将流程表述出来,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白岩松曾经说过:“在我三十五六岁的时候,开始思考和理解死亡,《道德经》出现了。它告诉我,无私为大私;江海之所以辽阔包容,只因其甘愿处于最低;柔软是生之信号,坚硬是死之气息;杯满则溢,走到一定的时候要敢于清零……里面太多的词句,让我豁然开朗,内心更加平静。”

    在你十六七岁的年纪有没有也遇到过这样一本书,它触动你的心灵,带来刻骨的感动;它授予你启发,让你思考生活和人生……请你把它推荐给大家吧。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