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非选择题 1 题,选择题 1 题,null 1 题,单选题 10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8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非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关抗日战争的不同表述

    观点I

    观点Ⅱ

    七七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

    在相持阶段到来后,正面战场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敌后战场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台湾得以光复。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整个抗战时期正面战场既有辉煌,又有惨败,敌后战场在整个战争中都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战争的胜利雪洗了民族耻辱’,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再次振兴,推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七七事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新的爆发点,全民族抗战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等

    围绕材料中一处或一处以上有关抗日战争的不同表述,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1984年5月31日修订通过,自1984年10月1日起施行。它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

    A. 开始成为一项行政区划制度

    B. 在全国开始全面推行

    C. 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

    D. 进入法制化建设轨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马克思在给多梅拉·纽文胡斯的一封信中(1881年2月22日),重申公社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在此,马克思主要是指

    A. 普法战争导致巴黎公社革命

    B. 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历史条件不成熟

    C. 巴黎公社革命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D. 公社精神是永恒的财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0 题
  1. 1949年国民党当局在台湾地区实施戒严法,规定出入境的船只、车辆、航空机及其他通信交通工具必须检查,必要时得停止其交通,以此限制人民的行动自由。这种局面被打破始于

    A. 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停止炮击金门

    B. 海协会、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C. 允许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

    D. 两岸实现直接双向“大三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鼎盛之际,公民大会曾允许任何公民就任何问题发言,只要他在祭坛上放一枚橄榄枝表示请愿即可。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A. 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B. 氏族贵族势力铲除殆尽

    C. 直接民主保障参政机会

    D. 公民权利不受城邦限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美国作家傅高义在《邓小平时代》中说,当年周恩来和毛泽东为改善中美关系而会见基辛格和尼克松时,双方的动机都来自苏联的威胁。1977年邓小平会见美国国务卿万斯时,有两个动机,其中之一是来自苏联的威胁。那么另一个最有可能是

    A. 推动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B. 思如何实现中国现代化

    C. 取得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D. 参加联合国下的多边外交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西周以前,贵族社会流行多妻婚姻;西周时期,一夫多妻制被一夫一妻多妾制取代。这一变化的主要影响是

    A. 强化周天子的权威

    B. 增强权力传承的稳定性

    C. 降低了女性的地位

    D. 削弱了贵族的特权地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北京一次会试期间,台湾举人汪春源上书朝廷沉痛指出:“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则天下人心必将瓦解,此后谁肯为皇上出力乎!”此上书的历史背景是

    A.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B. 《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C. 《胶澳租界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时间

    结果

    1832年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1867年

    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了选举权

    1884年

    农业工人获得了选举权,基本上实现了男性户主的选举权。

    1918年

    一部分妇女首次获得普选权。

    1928年

    21岁以上女子获得选举权

    上面是英国议会改革进程表。据此表格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英国基本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

    B. 英国民主政治得到不断发展完善

    C. 英国的“宪政民主”具有虚伪性

    D. 近代以来英国不再出现暴力冲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表是黄埔军校课程安排简表。下表主要反映出

    课日

    课目名称

    合计

    军事学

    战术学、军制学、兵器学、筑城学、交通学、地形学、马学、卫生学、经理学

    9

    军事训练

    教练课目

    制式教练、阵中勤务、典范令、服务提委、技术、马术

    9

    演习课目

    野外演习、战术实行、野营学习

    政治党务

    中国国民党史、三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史、世界革命、帝国主义、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进化史、社会问题、社会主义、党的组织问题、军队政治工作等。

    约13

    A. 黄埔军校课程繁多,学生负担重

    B. 军事训练与爱国主义教育并重

    C. 军校着重于培养务实型军事人才

    D. 特别注重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表整理自《试析十月革命胜利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文,反映的是俄、德、美三国在一千人以上的大型企业中,工人占国家全部工厂工人数的比重情况。材料意在说明十月革命时

    国家

    俄国

    德国

    美国

    年份

    1902

    1907

    1909

    比重

    47.8%

    15%

    17%

    A. 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迅速

    B. 国际工人阶级走向联合

    C. 俄国无产阶级战斗力更易发挥

    D. 国际工人援助了十月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题文)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这种模式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即开始学习和借鉴苏联模式,这在当时产生的积极政治影响是

    A. 推动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

    B. 赢得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各国对新中国的支持

    C. 促进建国初期工业增长奠定中国重工业的基础

    D. 使半殖民地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某生在整理归纳中国近现代外交关系史时,粗略地绘制了中美关系发展趋势图,下列对a、b、c、d四段关系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a段是由于美国长期坚持独立的侵华政策

    B. b段是由于中美战时同盟关系和“铁幕”演说

    C. c段是由于美国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孤立政策

    D. d段是由于世界局势的变化和中日关系的推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之所以从1949年初起就开始限制它对中国大陆的出口,其背后最重要的一个推动力是美国的对华政策。美英都主张用经济手段分离中苏关系,重视经济手段的作用。英国主张给予中国一定程度的经济制裁,只是没有美国的程度严格。英国支持对华实行经济封锁,并希望它可能对固守香港产生一些作用。英国政府开始禁止从香港转运武器去中国大陆,但除了军火,英国不愿对其他物资实行美国所要求的严格控制。

    ——摘编自原喜云《建国初期美英对华贸易政策探析(1949~1954)》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正确的对英政策,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制订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外交方针,坚持在英国断绝与国民党的关系,放弃在华特权之前不与之建立官方外交关系。但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并未向英国关上大门,英国官方驻华代表一直保持着与中共的接触与联系,尽管中共不承认这些代表的官方身份,但这种接触对双方关系无疑是有益的。对于英国在华侨民,中共采取了友好态度,尽量不去触犯英国在华商业利益,并致力于发展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

    ——摘编自张淑华《试论建国前夕英国的对华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对华贸易政策上与美国的主要分歧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对英国政策的特点和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朝中期以前,全国财权高度统一于中央政府手中。但咸丰初年,为筹措镇压太平军的费用,清政府允许地方开征厘金。1853年夏,厘金制度初兴时,施行区域仅限于扬州附近,征收货物仅限于米。1855年以后,各省相继仿行、推行全国。厘金名目繁多,分百货厘、盐厘、土药厘、洋药厘。农产品、日用百货都要课税,重复课税十分普遍。税率亦不一致,一般为4%—12%,私加的勒索敲榨常数倍于此。1853—1864年,全国厘金收入共计1亿两,而如此大的款项,其收支权却不在中央而在地方。对于急欲扩大中国市场的英国商人来说,厘金制度成了他们倾销洋货、搜括土货的最大障碍。于是,在英国政府干预、逼迫下,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商可在缴纳厘金和子口税之间自由选择,将后者做为前者的“抵代税”。

    ——摘编自戴一峰《论晚清的子口税与厘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厘金制度施行过程中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厘金制度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