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2 题,其中:
单选题 30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15 题,中等难度 16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30 题
  1. “……造成了一个弥漫着书香的世界,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具书卷气的民族,甚至目不识丁者也知“敬惜字纸”,普遍有一种对于文字、文献的崇拜。”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科举制度的推行

    B.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西学东渐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题文)蒋介石在《告全国军民书》中说:“美国与英国自动声明放弃他们在华不平等条约的特权。”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称:中美和中英新约“使中国结束了百年的耻辱,展开了光明的新页,致无限兴奋的庆贺”。此条约的签订

    A. 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

    B. 提高了民族尊严和自信心

    C. 改变了中国无平等外交的局面

    D. 意味着抗日战争的胜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 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 是空想性与进步性的统一体

    C. 具有日益脱离广大农民群众的趋势

    D. 政权的性质日益趋于封建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19年,五四运动中学生火烧了赵家楼后,梁漱溟在《论学生事件》一文中提出:“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做得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因此他坚持“我愿意学生事件僻付法庭办理,愿意检厅去提起公诉,学生屈尊判服罪。”以下符合梁漱溟观点的是

    A. 学生的行动是爱国的,曹、章罪有应得

    B. 学生的行动是错误的,曹、章有人身自由

    C. 学生的行动是犯法的,应该接受法庭的严惩

    D. 学生的行动在道义上是正确的,在行为上是犯法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的战争

    B. 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 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D. 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 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 皇权渐趋衰落   B. 君主集权加强

    C. 内阁取代六部   D. 首辅权力失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香港人有一种说法,回归后的香港“股照常炒,马照常跑,舞照常跳”。这一现象最能说明香港特别行政区

    A. 直接受中央人民政府领导

    B. 享有行政权、立法权和独立的司法权

    C. 保持原有的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不变

    D. 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

    A. 决策   B. 行政   C. 监察   D. 司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 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后世称为《大学》的“八条目”,强调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这种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层次扩展的关系源头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王位世袭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网上书店这样介绍易中天的《帝国的终结》一书: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对上述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A.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B. 秦朝创立的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制度

    C. 隋朝开始形成科举制,宋朝出现八股取士

    D. 明成祖废除丞相,设立内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互为表里。”据此判断,元代行省

    A. 掌地方军政大权,且不受中央节制

    B. 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行政机关的双重性质

    C. 否定了秦汉以来的郡县制

    D. 延续了北宋以来“强干弱枝”的行政管理体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中英虎门条约》(《南京条约》附约)中的“领事裁判权”规定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对,英人如何科罪,应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当时作为清朝谈判大臣的耆英得意洋洋地认为,这一条款的订立,“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材料突出反映了

    A. 领事裁判权是近代中国司法主权半殖民地化的一个标志

    B. 耆英试图维护传统的朝贡礼仪外交体制

    C. 当时统治者严重缺乏近代法权观念

    D. 领事裁判权的实施促进了国人法律意识的转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马克思曾指出:“推动了大爆发(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 英军入侵直接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 英国军队协助清军剿杀太平天国运动

    C. 英国军队援助太平军反抗清政府统治

    D. 鸦片战争激化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历史学家徐中约指出:“在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和淮军的官佐因功而擢升至重要职位,从前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现在落入了汉人之手。……外省大员在国是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时时会摆脱中央政府自行其是”。作者所阐述的核心意思是

    A.清政府权力的转移有利于社会进步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C.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满族贵族统治的瓦解

    D.太平天国运动促使清政府的权力由满人转移到汉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孔庙,砸孔子牌位,把儒家经书斥为“妖书”,严禁军民诵读和收藏,还专门成立了“删书衙”,负责将“四书”、“五经”中的“一切鬼话、怪话、妖话、邪话,一概删除净尽,只留真话、正话”。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A. 认识到解放民众思想的重要性

    B. 是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化革命运动

    C. 冲击到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D. 较为彻底地摆脱了封建思想束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李鸿章认为:“两国交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这表明

    A. 清政府对日本侵略中国的预谋已经有所察觉

    B. 李鸿章对中日两国矛盾解决寄希望于国际势力

    C. 清政府对解决国际争端方式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D. 甲午战争的爆发按当时的国际法中国有一定责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访问英国,并在剑桥大学演讲,其中说道:“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不正确的是 ( )

    A. 鸦片战争——三元里人民抗英、中国人学习西方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兴办民族工业

    C. 甲午战争——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 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罗荣渠在论述中国现代化进程时认为:“从表面上看,清室的退位似乎使以改革政治体制为主体的第三次现代化努力失败了,事实上民国初年的共和政治正是仿效西方方式以争取民主建制的斗争的继续。”材料中“三次现代化努力”指的是

    A.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一辛亥革命

    B. 洋务运动一戊戌变法一清末新政

    C. 戊戌变法一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D. 太平天国运动一义和团运动一辛亥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 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 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 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写道:“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上述材料

    A. 肯定了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B. 全面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C. 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

    D. 体现了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1922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先驱》发刊词中提出,应把“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当作“第一要务”,这个“第一要务”是指

    A.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B. 组织领导工人运动

    C. 确立国共合作方针

    D. 掀起国民革命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

    A. 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B. 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C. “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为鼓舞溃兵伤兵的士气,军方播报了关于不久前一个战役的一段报道:“……倭军之三十三师团使用迂回穿插之战术,以两个联队兵力攻占拼墙河(河流名)南北,而我远征之军以寡击众,披肝沥胆,做浴血之战,解救同盟之英吉利军七千余众,夺回中外记者教士五百余众……”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A. 中国远征军解救了英国盟军

    B. 英军在缅甸得到了中国远征军的救助

    C. 日军在缅甸遭到中英联军的重创

    D. 世界反法斯西力量互相支援和配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美国《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教材在评价毛泽东时,认为他是结束外国占领、恢复国家秩序的英雄。下列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 领导了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C. 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族赢得独立

    D. 收回了香港、澳门,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A. 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 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 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 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民主政治一直是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的追求,制定宪法或颁布法律文件是实施和保障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下列有关近代以来的宪法或法律文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首部资产阶级宪

    B. 《共同纲领》是中国现代史上首部社会主义宪法

    C. 1954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D. 1954年宪法是对《共同纲领》的否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在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的日子里,《香港商报》发表了题为《十载不凡路,香江

    书华章》的社评。其中有这样的评论“如果说十年前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在香港本地,都

    有不少人对‘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心存怀疑,今天,所有的疑虑都已经烟消云散了……”,

    请你给该评论加一个合适的标题:

    A. “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B. 一国两制”——香港繁荣稳定的制度

    C. “一国两制”能够解决台湾问题

    D. “一国两制”——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汉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青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年发耳,陛下发一朝之而许杀之,既如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引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以天下为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言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四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洪武实录》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据此概括唐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每逢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制度往往会发生根本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材料二  夫近百年来,贯穿于中国历史之一中心问题,为如何求自强以御外侮。此一自强运动,实始于咸丰末年英法联军之役以后,而甲午一战,则为此初期三十年自强运动失败之总结也。

    ——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

    (2)根据该学者的观点,简述中国近代“自强运动”初期的主要表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自强运动”的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三  这些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安排,是以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政治构想为基础,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丰富发展,留下每代人智慧烙印的中国政治发展模式,为世界政治文明提供了一个新样本。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摘编自《民主与民生:党的十六大以来经验与启示述评》

    (3)材料三中所说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实现的?“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说明了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