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句子默写 3 题,选择题 2 题,基础知识综合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对比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名著阅读 2 题,作文题 1 题
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句子默写 共 3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水何澹澹,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2)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4)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7)在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蕴含着新事物从旧事物中孕育并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补写出《论语》的空缺部分。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

    (2)子曰:“__________,必先利其器。”

    (3)子曰:“__________,小人长戚戚。”

    (4)子曰:“默而识之,__________,__________,何有于我哉?”

    (5)子夏曰:“__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根据课文内容,补写完整。

    (1)盼望着,盼望着,___________,春天的脚步了。(朱自清《春》)

    (2)山尖全白了,___________。(老舍《济南的冬天》)

    (3)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___________,棒上系一根长绳,人远远地牵着,___________,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以下书写及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贮(zhù)蓄   嘹亮   静谧    各得其所

    B.倜(tì)傥     憔悴   吝啬    人声鼎沸

    C.分歧(qÍ)    诀别   莅临     咄咄逼人

    D.粗犷(kuàng)  匿笑   徘徊    花团锦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根据语境,以下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生就是这样,要去面对一次次的“告别”。我曾与伴着笑声的纸飞机惜别在柔和的晨曦里,____________;我曾与空中飞舞的风筝惜别在温暖的春风里,______________;我曾与花丛中飞舞的彩蝶惜别在香飘四季的花园里,______________。再见了,我的小学生活,你永远是我记忆中的一片灿烂阳光。

    ①为了实现我那高高悬挂的梦 ②为了我五彩缤纷的未来 ③为了能在追求理想的路上展翅高飞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基础知识综合 共 1 题
  1. 以下是同学的作文《春天来了》片段,有标点、书写差错4处,请用修改符号修改。

    常用修改符号:

    换用号:  增补号:   删除号:         调位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半轮秋”即半圆的秋月,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B.“影入平羌江水流”,写诗人影子倒映水中,随船的前行而流动的状态。

    C.作者连用五个地名,精巧点出行程,为读者展开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D.这首诗是李白离开蜀地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2.“思君不见下渝州”,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对比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②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③,宁④可以急相弃邪⑤!”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节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华歆:三国魏平原高唐人。王朗:三国魏东海郯(tán)县人。②贼:这里指作乱的人。③托:请托,请求。④宁:难道。⑤邪: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1.(乙)文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B.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C.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D.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_)     (2)相委而去(________)

    (3)王欲舍所携人(__________)     (4)遂携拯如初(________)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过中不至           后贼追至

    B.太丘舍去          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元方时年七岁         学而时习之

    D.尊君在不           何为不可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5.从甲乙两文中,你学到了为人处事的什么道理?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一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棉花的味道

    龚细鹰

    ①棉花的籽儿发芽后,母亲就忙碌起来,锄草、松土、施肥,像照顾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细致。两个多月后,棉花长得有几尺高了,翠绿的叶子如张开的小手掌,在风中轻轻摇摆。母亲说,该给棉花“打顶”了。她熟练地掐住棉花秆顶部的一部分,稍一用力,“咔嚓”一声将它折断,对着一棵棵棉花“狠下杀手”。在这块棉地里,母亲不知倾注了多少汗水!可她为何又要毁掉它呢?我着急地大叫:“妈,棉花会死掉的!”母亲轻轻一笑道:“傻孩子,这时舍不得打顶,以后我们就收不到多少棉花。”

    ②看到那么多被母亲折断的棉枝七零八落掉在地上,我心痛极了,执拗地要求母亲分两棵棉花给我种植,并坚持不给它们“打顶”。

    ③母亲的抉择是对的,“打顶”后的棉花长得枝繁叶茂,开满了白色、粉色的花,而那两棵没“打顶”的棉花主秆长得太高,阻碍了侧枝的生长,侧枝少而且短,虽然看上去绿叶葱茏,却只有稀疏几朵花开。母亲指着那两棵棉花对我说:“看到了吧,有时候该舍弃的东西就要舍弃,否则会失去更多。”

    ④不久,母亲棉田里的花谢了,一个个壮实的棉桃长出来。八月,棉桃如石榴一般张开了小嘴,煞是好看,几天后,雪一般的棉花灿然盛开在枝头。

    ⑤午饭后,酷热难忍,母亲却顶着毒辣辣的太阳去摘棉花。她挽着一个大竹篮,走进棉田里,双手快速地采摘着棉花,汗水湿透了衣衫。天空湛蓝湛蓝,一望无际的棉田如一片无垠的雪地,身穿浅蓝布衫的母亲被白色的棉花簇拥着,如一位神奇的织女在灵巧地编织一张巨大的白毛毯。

    ⑥一天夜里,我看见母亲站在院里安静地望着天上。明月皎洁,一片一片的白云层层叠叠,整齐排列在深蓝色的夜空,月光如水一般倾泻而下,母亲的脸显得格外柔美,她喃喃道:“天上的云真好看啊,像棉花一样。”母亲读书不多,却能用最熟悉的东西、最贴切的比喻描绘眼前的美景,繁重的农活、生活的磨砺使母亲像大多数农妇一样唠叨、凡俗,但她心里却同样有对美的无限憧憬。

    ⑦初冬,母亲就开始用新棉花给我们做棉衣、棉鞋、棉被,给长大的姐姐做嫁妆。机器轧过的棉花变得更加柔软洁白,母亲轻轻将棉花一层层叠好,铺在崭新的布上,然后一针一线细细地缝合。新棉被蓬松厚实,我撒着欢儿在上面翻跟斗。雪后的田野如同一床松软的大棉被,我穿上新棉衣跑进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扭头却看见母亲提着一篮翠绿的青菜从菜园走来,脸和手都冻得通红,她身上是一件穿了很多年的棉袄。我问:“妈,你冷吗?”母亲帮我扣好松开的纽扣,眼里漾着笑意:“妞儿不冷,妈就不冷。”

    ⑧晴朗的冬日,母亲把棉被抱到太阳下曝晒。晚上把头埋进被里,会闻到一股香味,我问母亲:“你放了什么在被子里?香香的,真好闻。”

    ⑨母亲说:“哪来的香味?那是棉花的味道。”

    ⑩母亲老了,再也干不动农活,不能种棉花了,儿女们给她买了羽绒被、羽绒服,可母亲还是说冷,姐姐买来新棉花给母亲做了棉衣、棉被。穿上用蓝色金丝绒布料做的新棉袄,母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

    (11)母亲去世多年后的一天,我走在街上,看见前面一个穿着蓝色金丝绒棉袄的老人,背影极像母亲,顿时心跳加速,明知不可能,但还是身不由己紧跑几步追上她……

    (12)一个思念母亲的女子,伫立在人来人往的街头哽咽无语,一任泪雨滂沱。

    (13)多年以后,我还经常闻到母亲说的“棉花的味道”,它柔软、浓密、温暖,将伴随我一生。

    (选自2018年6月19日《羊城晚报》)

    1.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棉花”为线索,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件往事。

    B.第②③段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母亲丰富的植棉经验和人生智慧。

    C.“母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中的“舒展”,写出了母亲内心的幸福满足。

    D.文章三次实写“我”母亲的“蓝色身影”,前后照应,文章有层次感与连贯性。

    2.文章写了“母亲”哪些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四件。

    3.综合文中两处的景物描写,说说其作用。

    4.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语言。

    (1)母亲轻轻将棉花一层层叠好,铺在崭新的布上,然后一针一线细细地缝合。

    (赏析加点词语)

    (2)棉花的籽儿发芽后,母亲就忙碌起来,锄草、松土、施肥,像照顾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细致。(自选一个角度赏析句子)

    5.标题“棉花的味道”的含义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风

    林斤澜

    ①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②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③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④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名句是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⑤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⑥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⑦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⑧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⑨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⑩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⑪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1.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②③段写出北京的春天短、风沙大的特点。

    B.第⑤段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C.第⑥段的“坚持”,用比喻的手法写出冰天雪地的景象。

    D.作者欲扬先抑,把自己对北国春风的体会写得淋漓尽致。

    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

    (赏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2)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从句式角度赏析)

    3.作者为什么怀念“北国的春风”?请根据文章写出三条理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2 题
  1. 填空

    (1)《白洋淀纪事》《湘行散记》作者分别是 ______、______。

    (2) 以下文字出自鲁迅《朝花夕拾》,所写的人物分别是A______.B.______。

    A.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

    B.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朝花夕拾·五猖会》片段,回答问题。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通过以上文字,你读出作者怎样的儿童教育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十多年的生活中,你遇到不少老师,他们各有特点。请以“我的老师”为题,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如需出现人名、地名、校名,请用化名代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