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11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中国古代某思想家主张:“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以下同属于该思想家言论的是

    A. 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B. 认为人性本善,强调民贵君轻

    C. 主张无为而治,向往小国寡民

    D. 提出以法治国,强化君主权威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易中天在其《帝国的终结》一书中指出,传统中国的学术界有这样的观点:“鲜有思想,只有学问;鲜有智慧,只有知识;鲜有争鸣,只有争吵;鲜有研究,只有钻牛角尖”。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传统学术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B. 高度集权的制度阻碍新思想的产生

    C. 中国传统思想界缺乏经世致用精神

    D. 科举制下知识分子失去了独立人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中国先秦时期一般人家每天只吃两顿饭,三餐制是特权阶层的专属。四餐制属于帝王餐,在汉代时被制度化。对上述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A. 古代的饮食制度带有明显的等级色彩

    B. 物质条件的优越促成帝王四餐制出现

    C. 古代饮食文化表现出浓厚的礼仪色彩

    D. 两餐制到四餐制反映了生产力的进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表是唐代宰相科举出身人数及所占宰相总人数的比重。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科举出身人数

    占当朝宰相总人数比例

    唐太宗

    1

    3.4%

    唐高宗

    13

    31%

    唐宪宗

    17

    58%

    唐懿宗

    17

    81%

    A. 已成为读书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B. 在人才选拔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C. 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人才来源

    D. 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集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据宋人记载,宋朝的富商们流行“榜下捉婿”:每到科考放榜之日,土豪们都涌到榜下抢新科进士当女婿。“一婚至千余缗”。这一独特的历史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宋朝

    A. 婚姻观念的开放自主

    B. 科举考试的开放性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C. 士商的身份界限消失

    D. 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传统身份等级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朱熹专以士为施教的直接对象。陆九渊则针对士和一般民众施教。施教对象的变化主要说明

    A. 儒学理论的世俗化大众化趋势

    B. 理学强化了儒学理论的思辨性

    C. 重建儒家信仰的任务基本完成

    D. 程朱理学与心学求理途径不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34年7月,中共中央专门负责与共产国际联络的人员在上海被捕,电台也落入敌手。到1936年春之前,中共中央与莫斯科一直处于失联状态,这一状况

    A. 客观上促成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B. 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C. 使毛泽东确立了党内的领导地位

    D. 结束“左”倾错误在党内的统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表对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部分信息进行了简单对比。据此,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项目

    古代中国

    古代希腊

    地形特征

    平原多,山地少,内陆成片,河流旁聚集人口

    海岸线曲折、多山多岛,各地区彼此独立隔绝

    适合的经济活动

    便于耕作,河流可以灌溉,适合从事农业

    海外贸易,适合从事商业活动

    选择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奴隶制民主政治

    A. 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古代中国和希腊采取不同的政体

    B. 古代中国和希腊采取不同政体应综合多种因素进行解读

    C. 地理环境只是古代中国和希腊采取不同政体的原因之一

    D. 不同的经济形式决定了古代中国和希腊采取不同的政体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文艺复兴时期新创办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全部课程强调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个合格的市民。这反映了文艺复兴的一个基本特点是

    A. 现世主义

    B. 通俗化倾向

    C. 古典主义

    D. 大众化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据英国学者研究,在1780-1820年所有65名内阁成员中,贵族43人,贵族子孙16人;1721-1832年的22位首相里,13人是上院贵族,6人是贵族之子,1人是贵族之孙。这直接表明了英国

    A. 国王通过贵族掌握政权

    B. 仍然保留了世袭制传统

    C. 保留浓厚的贵族制特点

    D. 政治制度的封建性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世纪早期,欧洲出现了一派新的朝气蓬勃的社会改革者,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所设计的模范社会的原则和明确的活动方式上,却从未认真考虑过这些模范社会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这些社会改革者是

    A. 空想社会主义者

    B. 科学社会主义者

    C. 极端民族主义者

    D. 理性主义思想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作品,主要表达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无情揭露沙皇统治下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丑恶现象。以下与契诃夫的作品属同一流派的是

    A.

    B.

    C.

    D.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英国成为欧洲最大的毛织品出口国。毛织品的生产扩大带来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进而导致了英国工人的工资水平远高于欧洲其他地区。高工资带来了高资本积累,这使得以机器代替人工以降低生产成本成为可能。英国特有的高工资使人们有条件接受适当的学校教育和相关的学徒制培训,从而大幅提高了人们的读写和计算能力,为改进工业生产方式、进行技术变革储备了人才。相对于18世纪仍处于割据状态、战争不断的欧洲其他国家,作为一个岛国的英国具有超脱大陆事务的天然优势。英吉利海峡提供的天堑使其能够在相对稳定的局势下专注于经济发展。另外,1700年前后,英国的煤炭产量占欧洲煤炭总产量的80%,这为高耗能式蒸汽机的发明和推广提供了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

    ——摘编自宋李健《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等

    材料二  英国实业家在19世纪创造了世界第一流的物质文明,但工业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屈从于绅士文化和土地贵族的价值观,工商业者在社会上不受尊重。成功的工业家致力于追求上流社会的时髦风尚,造成进取精神衰退。英国的学校教育从课程设置到指导思想都渗透着对工商业的鄙视,忽视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实用知识的教学,导致英国缺乏足够的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英国许多政治家喜欢把自己打扮成绅士,从而妨碍了他们把主要精力用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教会的高级教职人员也对工商业抱厌恶和非难态度,一些教会人士幻想建立一个生产问题不再起支配作用的社会。

    ——摘编自(美)马丁·威纳《英国文化与工业精神的良落1850——1980》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独特条件。

    (2)根据材料二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导致英国逐步走向衰落的因素。综上所述,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26年1月,苏联收购了6.3亿普特(1普特等于16.38公斤)粮食。1927年1月,苏联只收购了4.28亿普特粮食。1927年苏联粮食减产,国家的粮食收购量减少5.2%,而城市居民却增加了4.8%,导致食品供应不断恶化。到1928年1月,国家收购到的粮食只有3亿普特,离国家维持城市居民和军队官兵生活所需的5亿普特粮食相差甚远。粮食收购危机的发生与新经济政策有直接的关系。新经济政策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严重问题。一是社会分化,农村中富裕农户日益增多,对此现象,苏共内部认识不一致,但多数人认为应控制分化,缩小贫富差距。二是价格调整不好。实施新经济政策后,农民希望国家减少干预市场,价格能按价值规律和供需关系调整。但政府担心市场发展会导致资本主义因素增长。同时政府还要利用工农业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来加速建设资金的积累。政府受各方面的影响,政策始终无法统一,左右摇摆,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衰退,农民不愿意向国家交售粮食,农民同苏维埃的关系日益紧张,最终导致粮食收购危机的爆发,这实质上是一场农业危机,它严重威胁着苏维埃政权。形势要求布尔什维克党对新经济政策做出重大调整。

    ——摘编自徐天新《苏联史·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粮食收购危机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将如何调整新经济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8年3月底,李宗仁和包括白崇禧和汤恩伯在内的一群高级军官,决定在古老的“石头城”台儿庄对抗日军。中国军队似乎开始在台儿庄不断收复失地,但随后日军开始增派兵力。中国方面的守军将领不再确信一定能维持战局,但蒋介石在1938年4月1日的电报里明确表示:“必须剿灭台儿庄一处的故军。”

    即使按照现在战况的标准来看,台儿庄一段也是相当惨烈的,士兵们近身肉搏,奋不顾身。日军拥有更占优势的火力装备,包括加农炮和重型大炮,但在台儿庄这个狭小的战场上,这些武器毫无用式之地。

    在其他情况下,补给问题常常会削弱中国的防御,但这一次中国将领们却成功地解决了军队补给的问题,并切断日军的武器弹药运输线。日军兵力日渐衰弱,4月7日,日军终于崩溃,开始四处追窜,几千人阵亡。这一次,中国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极大鼓舞了中国军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士气,外国人也往意到了这种积极的全新局面。以及这场战役给抗日力量带来的巨大生机。美国驻华大使纳尔逊·詹森写道:“在汉口,人们悲观的情绪转变成了某种顽强的乐观主义。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变得更加团结……抗战的精神正慢慢地在人民中传播开来,他们开始意识到这是他们自己的战争。”英国驻华大使也称赞了蒋介石:“蒋介石如今变成了中国统一的象征……中国人民不关心谁是统治者的日子似乎一去不返了……”

    ——摘自(英)拉纳·米特《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就日战争全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在西学东渐史上,利玛窦(1552-1610年)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为了在中国顺利进行传教事业,他易儒服,按士大夫礼节行事,频繁与中国士大夫交友,逐渐融入中国主流社会,得以跻身士林。长期在中国生活的经历,使他精通了汉语。他用汉语編写《天主实义》和《交友论》,阐释基督教神学和伦理思想。他和著名士大夫,科学家徐光启译出《几何原本》前6卷。他还传授欧洲天文学知识。不仅如此,他还是西方音乐、绘画和钟表制作技术最早的推介人。利玛窦制作的世界地图《坤與万国全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地图,先后被十二次刻印。而且问世后不久也被介绍到了日本。该地图使得日本人传统的崇拜中国的“慕夏”观念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日本地理学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至今,日本仍称17世纪至18世纪的地图为利玛窦系地图。

    1615年出版的《利玛窦中国札记》,详尽准确概括了中国文化的特征,轰动欧洲,代替《马可波罗游记》成为欧洲人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读物。日本学者平川估弘称利玛窦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诸种学艺和中国四书五经等古典学问于一身的巨人”。

    ——摘编自余一尘《利玛窦: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玛窦能够在中国传教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利玛窦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宋代社会可以看到显著的资本主又倾向,呈现了与中世社会的明显差异。”

    ——(日)宫崎市定《东洋近代史》

    根据材料,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明确,逻辑准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