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6 题,其中:
单选题 23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9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23 题
  1. 西汉后期贡禹、东汉张林都曾主张废止钱币,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在《后汉书》中,征收“租调”、“调取谷帛”等记载累见不鲜。这

    A. 进一步固化了小农经济

    B. 反映出社会动荡不安

    C. 说明田庄影响国家税收

    D. 说明商品经济的萎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题文)乾隆以后,一些经营地主和富农,或利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的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这些地主和富农与他们雇佣的农民“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这最能表明(  )

    A. 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

    B. 明清时期农业取得长足进步发展

    C. 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

    D. 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明代大学士徐阶说:“阶惟国家建都燕蓟,百官六军之食咸仰给于东南。漕运者,盖国之大计也。自海运罢,而舟之转漕,独兹一线之渠,其通与塞,又国之所谓大利大害也。”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 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的分离存在矛盾

    C. 明朝商品生产区域分工明显

    D. 保障漕运是明朝维护统治的根本大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的幅度有3/4,从占进口总额的一半多,下降到只有14%。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7%,1936年则增至47%。这(  )

    A.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B. 避免了“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C. 反映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D. 改变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布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据记载,宋神宗时,(汴京)工商业者与居民杂处,商店可以随处开设,市民面街而居……京城内各种手工作坊、商店、货摊林立,车马拥挤,行人不能驻足。每一交易,动辄千万。这表明北宋汴京(  )

    A. 商业税收是政府主要财政来源

    B. 商业交易额为古都市商业之最

    C. 市场上汇集了世界各国的商品

    D. 商业活动打破了唐代坊市的界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题文)洋务派创办的天津机器局“今其制造,略已扩充,制造制铁机、制铜机、火药炮弹、铳炮、钢铁诸器,并铸造银货,其分厂极多……(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这表明甲午战争以后(  )

    A. 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 洋务运动已宣告失败

    C. 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D. 洋务企业未完全破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题文)《新全球史》中写道:欧洲、印度、加勒比海以及北美都在1756~1763年发生战事,欧洲人、亚洲人和美洲土著人都卷入了这一场“七年战争”。因此这场战争也被称为一场帝国大战。这场战争(  )

    A. 是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开拓市场的表现

    B. 直接导致了法国君主专制统治的结束

    C. 与北美反抗英国统治的战争同步进行

    D. 为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题文)宋朝负责丝织的绫锦院,在宋太宗端拱元年有兵匠(织工)1 034人,宋真宗戚平年间拥有锦绮机400余张。宋徽宗崇宁三年建造了文绣院,招收刺工300人。东京还有与纺织紧密相关的西内、东内染院,西内染院有工匠613人。这表明当时(  )

    A. 已出现从事纺织业的专业户

    B. 官营和民营手工业发展都很快

    C. 官营手工业生产效率较高

    D. 官营手工业规模大,分工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明朝许孚远在《疏通海禁疏》中指出:“守汛兵众数千,年费粮赏五万八千有奇,内二万则取足于商税,若奉禁无征,军需缺乏,势必重敛于民,民穷财尽,势难取给。”这表明

    A. 明朝商税收入成为地方财政主要来源

    B. 明朝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C. 明朝军费开支巨大造成财政入不敷出

    D. 国家征收商税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表是全球能源结构变化表,造成煤炭与石油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项目

    1928

    1950

    1990

    75%

    50%

    30%

    水力

    8%

    17%

    14%

    石油、天然气

    17%

    30%

    50%

    A. 电气时代电力资源取代了煤炭资源

    B. 内燃机的大规模应用

    C.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新能源的运用

    D. 蒸汽机得到广泛运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商朝甲骨卜辞中,有许多卜问年岁丰歉与求年(求丰年)的记录,如云“用十组猪牛羊拜祭太甲,用十组猪牛羊拜祭祖乙”。此类现象主要表明(  )

    A.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起源较早

    B. 商代社会生产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C. 商代的农业生产技术有待提高

    D. 农业是商朝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明初,苏州府的吴江县盛泽镇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三千家”,“栋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由此可见(  )

    A.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 农村集镇发展迅速

    C. 农耕文明渐趋衰落   D.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历史上的徽商活跃在中国的都市和乡镇,形成了“无徽不成镇”“钻天洞庭遍地徽”的民谚。此类“民谚”较早流行于(  )

    A. 黄河流域河套地区   B. 陕西关中地区

    C. 长江流域江南地区   D. 两广岭南地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可划分为中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如下图)。这反映了(  )

    A. 价格革命导致西北欧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

    B. 新航路的开辟导致美洲沦为贸易边缘地区

    C. 英国、荷兰、法国逐渐成为贸易半边缘区

    D. 不同贸易区域划分是国际分工差异的体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公司的力量》一书中如此表述,“在大航海时代带来的时代剧变中,人类数千年来建立在亲友、乡邻关系基础上的传统商业组织,已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力和资金。商业合作必须跨越血缘和地缘。超越人格和亲情……”,这段话反映了地理大发现以后欧洲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  )

    ①商品种类增多 ②经营方式转变 ③贸易中心转移 ④贸易范围扩大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斯皮瓦格尔在《西方文明简史》中指出:“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欧洲资本同样也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下列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 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力

    B. 世界市场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

    C. 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到海外抢占市场

    D. 世界在走向整体化中人类生活得到改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1904年美国有托拉斯318个,它们吞并了5300个工业企业,其中有26个托拉斯控制本行业生产的80%以上。这表明托拉斯(  )

    A. 已控制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命脉

    B. 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

    C. 是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结果

    D. 使自由主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赫尔德等著《全球大变革》中收集了1820~1931年英美进口关税率(%)(如下表),对该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

    1820年

    1875年

    1913年

    1926年

    1931年

    英国

    45~55

    0

    0

    4

    17

    美国

    34~45

    40~50

    33

    20

    53

    A.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竞争力大大增强

    B. 英国从此只奉行自由贸易

    C.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 就经济实力而言,美国与英国的差距在拉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表为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输出货物总值的统计情况表,造成表中反映的现象的原因是(  )

    年份

    1842

    1844

    1846

    1848

    1850

    1852

    1854

    输华货物总

    值(万英镑)

    96.9

    230.5

    179.1

    144.6

    157.4

    250.4

    100.1

    A. 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较少

    B. 中国人不喜欢英国的货物

    C. 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表现

    D. 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数据统计是研究经济史的重要途径。观察下图,可以得到的正解结论是中国所占世界工业生产的相对份额(1750—1900年)

    A. 官营手工业束缚了中国经济发展

    B. 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落后于世界

    C. 开放通商口岸加速中国经济发展

    D. 列强侵略是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舍普遍采用西式建筑风格,而教会大学则按业主要求,在设计风格中融入了斗拱支撑的宽阔大屋顶、仿木混凝土柱、铁制花格窗等元素。这说明(  )

    A. 教会力求适应中国文化   B. 中西方的建筑理念共通

    C. 中国传统文化遭到打击   D. 政局稳定利于教育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皖系军阀徐树铮访问法国期间,在巴黎宴请宾客,席间徐树铮致辞:“今晚所备菜肴皆菲薄粗鄙,不堪招待。”酒店经理听后认为徐树铮是对酒店的侮辱,蓄意损害其名誉,于是提起诉讼。这一事件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近代中国国际地位低下

    B. 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区别明显

    C. 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

    D. 守旧势力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920年,上海政府发布布告,禁止“一切所穿衣服或故为短小袒臂露胫或摹仿异式不伦不类”,并称其“招摇过市恬不为怪,时髦争夸,成何体统。”“故意奇装异服以致袒臂、露胫者,准其立即逮案,照章惩办。”该布告表明(  )

    A. 自由开放之风已渐入民间

    B. 五四运动促成国人思想解放

    C. 男尊女卑的旧观念逐步消除

    D. 政府公开反对西方生活方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5年秋天,马铃薯晚疫病首次渡过大西洋,袭击了爱尔兰,致使当年农民一无所获。马铃薯在1846年再度绝收,而饥荒持续着。对抗饥饿的办法显然是从国外进口谷物,以缓解爱尔兰的困境。问题是根据当时的法律,这些进口物品必须被课以沉重的进口税。当时所谓的《谷物法》,便是一场长期论辩的核心。贵族阶层的地主希望保留这些限制谷物进口的法案,而由工业家所领导的反对联盟,则要求废除它们。随着爱尔兰的饥荒造成重大危机,最终马铃薯决定了这场论辩的胜负。经过1846年5月的一场表决,《谷物法》被废除了。

    ——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材料二  维多利亚王朝早期,当时人们广泛认为中产阶级正在取得胜利。人们说1846年废除《谷物法》削弱了土地贵族政治经济的支柱。马克思和恩格斯甚至在1850年说:“唯一残留下来的贵族属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英国贵族的丧钟真得敲响了么?从长远来看,是没有疑问的。不过在贵族得以延长其统治和以自己的世界观教育其继承者以前,丧钟尚未敲响。权力是和平过渡的,其回报是上流集团的新成员们在时间上给以宽限,并接受贵族的许多价值观念。双方的敌对情绪开始淡化。1846年以后,地主们的利益不再那么明显地与工业或者资本相对立。大地主的收益越来越多地来自铁路、运河、矿山和在城市的财产。英国历史上乐于将新财富并入原有财富的模式,在18世纪晚期被地域上和宗教上孤立的工业财富的爆炸性增长破坏了,这时又完全恢复起来。实业家的孩子允许成为上层阶级一份子的代价是放弃相对孤立的一个世纪里形成的、面向生产的文化。

    ——马丁·威纳《英国文化与工业精神的衰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废除《谷物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废除《谷物法》的历史作用及废除过程中表现出的政治智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棉花自宋代传入中国后,因其满足人们衣被之需的重要作用而为历代统治者所督导推广,到明代棉作已遍及全国各省区。……到了清代中叶,人口急剧增长的巨大压力一方面推动棉花种植继续向更广大区域分散,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推动各种农作物首先是粮食和棉花向着各自适宜的地区集中。……手工棉纺织业也从发达的江南到几乎“广布到全国的每个州县去了”,呈现出时人所称的“棉花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的景象。

    ——摘引自《城乡产业互动与近代内地民族棉纺织企业的发展》

    材料二 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经济中能够直接应用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工场微不足道,棉纺织业的工业化,还缺乏可资利用的现存的手工业基础。民族机器棉纺织业的纱锭数,截至1895年底止,“共为197396枚,工作纱锭162396枚,布机累积数4008台,工作布机3550台”。1895年后,机器棉纺织业成为华商投资设厂热潮的重点。据统计,“至民国2年(1913),中国全国华洋各厂共有纱锭982812枚,其中华商651676枚,日商233448枚。全国布机9389台,其中华商4633台,日商3546台,英商1210台”。

    ——摘引自《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近代棉纺织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并说明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50~1900年世界人口估计数

    1650年

    1750年

    1850年

    1900年

    百万

    欧洲

    100

    140

    266

    401

    美国和加拿大

    1

    1

    26

    81

    拉丁美洲

    12

    11

    33

    63

    大洋洲

    2

    2

    2

    6

    非洲

    100

    95

    95

    120

    亚洲

    330

    479

    749

    937

    总数

    545

    728

    1,171

    1,608

    百分数

    欧洲

    18.3

    19.2

    22.7

    24.9

    美国和加拿大

    0.2

    0.1

    2.3

    5.1

    拉丁美洲

    2.2

    1.5

    2.8

    3.9

    大洋洲

    0.4

    0.3

    0.2

    0.4

    非洲

    18.3

    13.1

    8.1

    7.4

    亚洲

    60.6

    65.8

    63.9

    58.3

    总数

    100.0

    100.0

    100.0

    100.0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表中能够反映世界人口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两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