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单选题 11 题,材料分析题 5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1 题
  1. 某一宣言称:承认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需,取消“苏维埃政府”,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该宣言发表于

    A. 辛亥革命时期   B. 北伐战争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期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次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 井田制得以恢复   B. 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 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 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A. 更接近于数量平等   B. 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 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D. 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 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 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 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下面这一照片拍摄于20世纪70年代。对该照片解读正确的

    A. 纽约华人集会庆祝美国制造两个中国图谋的失败

    B. 越南人民举行集会庆祝中国援越抗美斗争的胜利

    C. 台湾当局抗议美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交

    D. 日本政府抗议美国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汉代太学犹如现在的国立大学,这里面的学生毕业考试分两等,当时称“科”。甲科出身的为郎,乙科出身的为吏;遇地方政府需要人才就从这里挑选。材料表明汉代太学毕业考试的突出特点是其成绩

    A. 与官员选拔挂钩

    B. 与平时操行考核结合

    C. 体现教考分离制

    D. 以“科”来划分等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30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刊载:“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这说明当时中共

    A. 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B. 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已经成熟

    C. 仍然坚持以城市斗争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D. 内部仍存在革命道路选择的分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北京时间2012年6月24日,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蛟龙号”下潜首次突破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7020米,开创了世界同类型的科学作业类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这意味着“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自由行动。这说明( )

    A. 中国已经是世界超级大国

    B. 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C. 深海探测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D. 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A. 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 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 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 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西方某历史学者说:“外国资本家被邀请到俄罗斯投资,私人经济在贸易、服务甚至工业领域都得到鼓励。在农村,农民可以随意耕作他们新获得的土地,并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材料所述历史现象处于

    A.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时期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时期

    D. 斯大林快速工业化时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表是1923年北京市大学25周年纪念日所作民意调查的部分结果。这反映了

    A. 斯大林模式的成效使国人对苏联道路抱有好感

    B.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进步思潮传播

    C. “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当时的时代主题

    D. 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5 题
  1. 粮食问题是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历史上各朝各国都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和粮食安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未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材料二  我国粮食产量表:

    材料三  ……在土地纲领上,应把重点移到雇农代表苏维埃,没收地主的全部土地,把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由当地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单独组织贫苦农民代表苏维埃,把各大田庄(其面积约100俄亩至300俄亩,根据当地条件和其他条件由地方机关决定),由雇农代表进行监督,由公家出资经营。

    ——1917《土地法令》

    材料四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并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3)材料三是俄国在某一时期颁布的一份土地法令,它对这一时期俄国革命有何意义?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颁布上述新政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思想解放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宗羲主张限制君权,其理论依据却是依据古礼制,不脱离天理之说与纲常伦理之教,却正是源于主流思想儒学,并没能真正解决反专制、限君权的理论基础问题。其思想存在着无法摆脱的内在自相矛盾,缺乏理论的自洽性,只是一种对旧理论作并无新哲学基础的阐发。

    而启蒙思想之反专制思想是基于新勃兴的理性主义思考,其限制君权的手段不是恢复古制,而是采取新的手段——分权而达到制衡的目的,其理论基础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强调的人民主权说,其最基本的价值观乃是天赋人权说。启蒙思想是理性主义的重大发展……并非经由旧的统治思想

    ——天主教思想的异端发育而出——丁翀《源头活水来自哲学高度》

    材料二有历史学家称,启蒙运动是一个英国问题,又有历史学家认为启蒙运动是一个法国问题,还有人认为启蒙运动本质上是一个德国问题

    ——刘建伦《文化史模块教学的几点反思》

    材料三“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康德(1724——1804年)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两个观点,分别说明其产生的经济根源。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黄宗羲限制君权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别指出“英国问题”“德国问题”的各自的时代背景,并指出“本质上是个德国问题”的含意。

    (3)指出据材料三康德所说的这“一场革命”应该可以指向中国近代史的哪次革命?20世纪初中国又是怎样解决康德提出的这个问题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表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他认为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他说:“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1933年4月,有人请求他出面援助因拒绝兵役而被捕的比利时青年,他发表公开信回答说:“如果我是比利时人,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不会拒绝服兵役。我将愉快会参军。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拯救欧洲。”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

    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点忙都不会去帮了。他认为,清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

    ——摘编自布恩《爱因斯坦大传》

    (1)根据材料,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詹天佑与他的小伙伴们生活、学习在美国的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中,在系统地学习英语与各种科学知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接触与逐步接受西方的各种社会知识、风俗习惯、政治文化直至人生价值观与宗教信仰等。在不知不觉间,他们的思想观念、言谈礼仪、行为举止直至衣着打扮等,都开始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他们时常脱下长袍马褂,换上西装革履;他们爱好与积极参加西式的各种文体活动……他们对中国的四书五经与传统礼仪越来越不感兴趣。

    ——经盛鸿《詹天佑评传》

    材料二  牛顿已经发现了一个能够通过数学被证明的基本宇宙定律,这一定律既可适用于整个宇宙,也可适用于最微观的物体……人类的各门知识都可以分解为少数简单而统一的有理性的人能够发现的定律。随后人们就开始把牛顿的物理学分析方法运用于包括思想和知识在内的所有领域,而不仅仅是物理领域。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始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其主要背景是什么?

    (2)简要分析两则材料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3)分别指出詹天佑和牛顿对本国或世界作出的贡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