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4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下表为19世纪上半期德意志经济年表。

    1818年5月

    普鲁士废除一切内部关税。建立统一的关税体制。

    1819年

    南德商业同盟建立。

    1828年

    中德商业同盟建立。

    1834年

    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

    1852年

    除奥地利以外的各邦都参加了关税同盟。

    据此可推知,德意志

    A.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B. 普鲁士发展成为民族统一的中坚力量

    C. 建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D. 民族统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6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国际经济委员会党组《关于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的意见的报告》,批准在全国试办12个托拉斯。之后,建立了如同中国烟草工业公司等一批专业性大公司。到1965年,全国工业产值比1962年增长了8.5%,成本降低了9.5%,这表明中共中央意在

    A.采取具体措施纠正农村工作失误 B.缓解因经济困难带来的严重损失

    C.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专业市场 D.利用有利国际形势发展外向型经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如图所示分别是《商朝形势图》、《西周初期形势图》、《秦朝疆域图》,这反映了

    A.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转型

    B.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C.华夏为主体的汉民族形成

    D.集体耕作向个体农耕转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古代武士一般是指恪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勇武的男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出现了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社会上“武士化”女性的增多说明当时

    A.人口减少导致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B.民族交融助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少教民族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

    D.社会动荡加剧传统武士精神人口减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明清时期在不少地区出现永佃制,即地主出卖土地之后,仍由旧的佃户耕种交租,不改变耕种权,而佃农有退佃、转租或者典卖佃权的自由。当土地被佃农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缴纳小租。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反映了

    A.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初步分离 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步强化

    C.赋税征收种类由简单转向复杂 D.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司马光主持编写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赵籍、韩虔为诸侯。”为开篇,并插入“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这表明

    A.史书记录的客观性 B.史书价值寓于于体例要求

    C.体现了维护传统秩序的政治立场 D.反映了摒弃个人好恶的治史态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是北洋水师的历史沿革,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时间

    事件

    1875年

    光绪帝命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

    1880年

    李鸿章奏准创办天津水师学堂。在天津创办了北洋水师大沽船坞。

    1885年

    清政府决定设立海军衙门

    1886年

    颁布《北洋海军章程》,宣布北洋海军正式成立

    A.近代国防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B.北洋海军的发展历程

    C.学习西方由科学技术到制度 D.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几乎都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到民国时期很多人家中却改作“天地国亲师”,甚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亦如此。这一变化反映了

    A. 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

    B.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C. 新文化运动推动的结果

    D. 辛亥革命影响日益广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创作于1937年7月的《大刀进行曲》是抗战时期民众最受欢迎的歌曲之一。该歌曲歌词的第二句先是“二十九军的兄弟们”后改为“全国武装的兄弟们”。这变化表明

    A.国民党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全民族抗日成为社会共识 D.国共两党矛盾得以基本化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在罗马,把因失去自由或失去公民身份而终止权利能力叫做“人格减等”。但罗马有个极为古老的习惯法制度规定被俘而沦为敌人的奴隶的罗马公民,当他以任何方式回到祖国并意图留下来,应当恢复自由和公民权利。这表明罗马法

    A.只依赖传统行为准则 B.重视公民权利的的保障

    C.不断扩大公民的范畴 D.利于奴隶向公民转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的一个法令称:“如无供给委员会的证明而私自运输、买卖产品者,应当没收全部财产,判处三年以上的监禁,并强迫其劳动。”这一做法造成

    A.物价高涨,物资极度匮乏 B.劳动力增加,工业化发展迅速

    C.产能低下,允许外资企业经营 D.集中财力,巩固新生政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自宣布脱离“欧盟”以来,英国的“脱欧”进程一再受挫,由“脱欧”变成了“拖欧”。此现象客观上反映出

    A. 欧盟极力维护一体化进程

    B. “脱欧”背离了英国利益

    C. 英国与欧盟矛盾得到缓和

    D. 全球化密切了彼此的联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治理机制。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王安石实施的保甲制即渊源于此。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每户给印牌一张,写明本户丁口、从业状况,户内外有人外出或有客来访都要注明;保长、甲长、牌长每天傍晚稽查各户有无异样。

    ——摘编自部编教材试教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摘编自部编教材试教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三  2000年,城市社区建设在全国推行。社区制的特征在于:其管理理念是以民为本,从原来的管理居民转变为服务居民,强调服务意识;其管理形式是去行政色彩,在社区(居委会)内再组建自治组织进行自治,强调居民参与治理,发挥居民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其管理目标是通过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协作,既减轻政府负担,又发动社区力量,达到社区善治。

    ——摘编自景跃进《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同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治理的异同,并说明19世纪英国城市治理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  1868年6月11日,日本新政府公布了政府组织法,即《政体书》。其中规定“天下之权力皆归太政官”,“太政官之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使无偏重之患”。其中“议政官”分设上下两局,上局主要由政府官员组成,“掌管创立政府、制定法律、决定机密政务”以及“明赏罚、定条约、宣战、议和”等权力;下局由各藩推举的贡士(优秀人才)组成,主要任务是讨论租税、驿递的章程、造货币等,实际是上局的咨询机构,而无决定权。行政官辅佐天皇督理一切政务,完备天皇亲政的体制。刑法官掌刑法、监察、裁判、警察等司法权。

    ——伊文成《明治维新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推行太政官体制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日本新政府的太政官体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的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市开幕,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举行公开会议时,由美、苏、英、中四大国首席代表轮流担任主席,以示大国的团结。安理会被授予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应断定任何和平之威胁、和平之破坏或侵略行为之是否存在”,并推荐调停这些争端的方法。安全理事会由11个理事国组成,其中包括美、苏、英、中、法5个常任理事国。安理会关于一切事项的决议,应以非常任理事国的多数票和全体常任理事国全票通过之。

    ——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的变化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  李贽认为:“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

    ——(《焚书·答耿司寇》)

    (李贽)被捕后接受讯问,他回答说:“罪人著书甚多具在,于圣教有益无损”……在他自裁以后气绝以前,他用手指写了王维的一句诗以解释他的死因:“七十老翁何所求!”其消极悲观的情绪已显然可见。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贽对孔子评价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观点的进步意义。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李贽悲观的社会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歌,是表现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是被政府和人民认为能代表该国家政府和人民意志的乐曲,是用来歌颂与鼓励一个民族的信心与凝聚力的。一般来说它们都会带有爱国主义色彩、呼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国家情怀。

    1911年10月4日,大清颁布正式国歌《巩金瓯》。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暤,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

    亚东开化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决定把《国民革命歌》(原为《国民革命军军歌》)定为国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1943年,《三民主义歌》正式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歌。

    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1949年9月,1935年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代国歌,后定为正式国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请任选其中两首中国国歌进行历史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