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8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6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有学者在评论某部著作时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这部著作是( )

    A. 《海国图志》 B. 《资政新篇》

    C. 《天朝田亩制度》 D. 《新学伪经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近代学者杜亚泉指出,甲午以后国论一变,啧喷言政法者日众。……且吾更有说焉,设使吾国之士,皆热心于政治之为,在下则疾声狂呼,赤手无所展布,终老而成一不生产之人物;在朝则冲突竞争,至不可终日,果如是,亦毋宁降格以求,潜心实际,熟习技能,各服高等之职业,犹为不败之基础也。他认为

    A. 政治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B. 发展经济重于革新政治

    C. 政治改良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D. 普及职业教育是救国之本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天下之有无,非思虑之所能起灭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古所谓无形,盖无常形耳,必因物而后见耳”

    D.“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由此可见,黄宗羲主张

    A.工商皆本

    B.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C.治贫与治愚相结合

    D.减轻人民负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明史·食货志》:“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货,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枆。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法。”下列有关一条变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条鞭法主要解决封建国家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B.一条鞭法“按亩征收”的特质使大部份的农民减轻了负担

    C.一条鞭法之最大特色为“役归于地”,使得“逐末者千金,而手不沾一役”

    D.一条鞭法明文规定税以银征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中山便在巴黎发表谈话:“中国于地理上分为二十二行省,加以三大属地即蒙古、西藏、新疆是也,其面积实较全欧为大。……似此情势,于政治上万不宜于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最为相宜。”但到1912年1月上旬,孙中山在给中华民国联合会的复信中说:“联邦制度于中国将来为不可行,而今日则必赖各省都督有节度之权,然后可战可守。” 1月21日,孙中山在主持临时政府第一次内阁会议上议决:“议行政方针,主张中央集权。”对上述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应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

    B.孙中山主张学习美国的联邦制度

    C.严峻的国内形势迫使孙中山调整其治国方略

    D.调整的主要原因是袁世凯专制独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路透社1938年4月9日电:“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上述报道的战役

    A.成为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 B.极大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

    C.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D.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建国初,周恩来在参与某次国际活动时说:“如今……我们登上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有几个兄弟国家参加,要配合,要有板有眼,都要合拍。又是第一次唱,所以还要本着学习的精神。”材料中的“正规戏、舞台戏”反映了新中国哪一外交成就

    A.访问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接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参加日内瓦会议,就印度支那和平行动提出合理化建议

    D.参加亚非会议,宣传和扩大“求同存异”外交策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学者认为:“1992年,中国似乎又到了一个发展中的关键时间点。尽管经济增长从1978年以来早已变得深入人心,然而社会层面和政治层面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新现象却成为困扰人们内心的新问题--每当宏观经济出现波动,‘意识形态’的武器会被习惯性地再度拿起来。…邓小平南巡讲话打破‘僵局’再次掀起改革开放和建设的新高潮。”邓小平南巡讲话对打破‘僵局’起关键作用的是

    A.明确“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明确姓“资”姓“社”的标准问题

    C.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号召“步子再快一点,胆子再大一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该计划根据施政纲领的精神编制,内容庞大而复杂,其中有四根支柱,那就是大幅度减税、削减联邦政府开支、取消不利于工商业发展的规章约束、严格控制通货流量。该计划的精髓也被概括为‘三砍一稳’”。该计划出台的主要背景是

    A.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B.“二战”爆发,建立战时体制的需要

    C.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涨”现象

    D.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称:“……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民族国家”是指

    A. 掀起了不结盟运动

    B. 发展为福利国家

    C. 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 建立了欧洲共同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爱因斯坦曾应日本改造社邀请赴日本讲学,来回两次途经上海,受到上海各界和大学生的热烈欢迎。也就是在上海,1922年11月13日,爱因斯坦在第一时间知道自己获得了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瑞典驻上海总领事代表瑞典皇家科学院正式通知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此次获奖的科研成就对于人类的重大贡献在于(  )

    A.使人类深刻地了解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

    B.让人类发现了更远的天体

    C.提供了新的宇宙起源的解释

    D.深入改变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6 题
  1. 阅读以下关于“海权”的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杨孚《异物志》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墩外大舟,锢以铁叶,值之我拔”。三国时期万震《南州异物志》记录了从马来半岛到中国的航程,其载“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这两条史料的记述十分一致,其中所言“崎头”是我国古人对礁屿和浅滩的称呼,而“涨海”即我国古代对南海最早的称谓。“涨海崎头”指南海诸岛的礁滩。

    宋代将南海诸岛列入“琼管”范围,即“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属于当时广南西路琼州的管辖范围,这标志着南海诸岛纳入中国版图已现端倪。至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继续将南海诸岛明确列入中国版图并置于广东省琼州府万州辖下,行使了有效管辖。

    二战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岛。1946年12月,当时的中国政府指派高级官员赴南沙群岛接收,在岛上举行接收仪式,派兵驻守。

    材料二  中国近代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兴帮(邦)张海权”的道理,孙中山说:“中国海权一日不兴,则国基一日不宁。”“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太平洋之门户权。人方以我为争(意为:别国以我国为争夺瓜分的对象),岂置之不知不问。”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须重戎备而固海防。盖无舰船,海防无从谈起,有舰船而无训练有素之才,无以用之,有舰械人才而无良港,则海军无驻足之所,一切皆备而无民生之政府,则必导甲午之覆辙。海事既备,当以中国人工用船荒之时建船舶、兴商务,勾连世界,亦可得鱼盐之利,可围海造田、潮汐发电。

    ——摘编自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

    材料三  近30年来发生在中国周边海域的一系列事件,都使海洋、海权等问题在中国社会的热度不断升温。……调查发现,有79%的受调查者认为海权就是中国依法享有的海洋权益,包括在领海以及专属经济区内航海、养殖、捕捞、开采油气和矿产资源的排它性的权力,而仅有15.9%的受调查者认为海权是控制海洋的权力。恰恰相反,西方社会则普遍认为海权无非是控制海洋的权力。

    ——摘自《环球》杂志《中国精英海权意识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从历史和国际法的角度说明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2)依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海权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概要指出中西方海权观的主要差异是什么?据此你认为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关键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历史图表、图片蕴含了丰富的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二

    (1)从材料一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请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特征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一、图二、图三反映的主要政治特征。并归纳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教育在古今中外对于国家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文翁入成都任蜀郡守,“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遂将教育文化置于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一段时间之后,“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摘编自《汉书•循吏传》

    材料二伦敦大学成立于1828年。与传统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相比,有诸多创新之举。它是英国最早给与女性与男性同等教育权利的高等学府。招生不分教派,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学费低廉,一年仅需25-30英镑,只相当于牛津和剑桥的1/10,是一所以中产阶级为对象的大学。教学语言是英语而非拉丁语,课程设置以实用而非以古典为导向,学科设置广泛且强调学以致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文翁办教育的特点及对当时教育体制发展的贡献。

    (2)结合材料二概括伦敦大学的创新体现在哪里?根据材料并结合英国当时社会状况分析伦敦大学不断创新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在一个自由的国家每人都可以自由思想,自由发表意见。每个人都有不可割让的天赋权利,都是自己思想的主人,因此,如果强迫有不同思想的人只能按照最高当局的命令说话,就必然造成可悲的结果。没有人把他的天赋之权绝对转付于人,以致对事物再不能表示意见,他只把天赋之权按大多数人的意志交付某个机构,这个机构将能确保大多数人的自然权不受侵犯。在所有政体中,民主政体是最自然、与个人自由最结合的政体。

    ——摘编自斯宾诺莎(荷兰)《神学政治论》(1670年)

    材料二:总之,共和国体即在欧美诸邦,亦成于不得已,必因无地求君,乃行此制,而行之亦乱弱其常……至于中国,地大民众,尤所不宜,现在一线生机,存于复辟,然其事又极危险,使此失败,后来只有内讧瓜分为必至之结果。

    ——《严复集》

    材料三:吾以为开明专制者,绝非新经破坏之后所能行也。惟中央政府固有之权力,循序渐进以实行之,其庶可致。若新经破坏之后,则欲专制者,势不可不假借强大之武力,以拥护其未定之地位,故舍立君主之外,实无可以得之之理由。

    ——梁启超《开明专制论》

    (1)概括材料一中斯宾诺莎的思想主张。

    (2)概括材料三中梁启超的主要主张及其依据,并分析他与材料二中严复主张的共同之处。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材料一  一战爆发前,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竞相粉墨登场,支配了这些国家的外交政策,其中最突出的是德国的泛日耳曼主义、法国的复仇主义、俄国的泛斯拉夫主义与“大塞尔维亚计划”等。正是这些民族主义思潮,激化了各国的矛盾,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材料二  大多数德国人自愿追随希特勒,根本不在乎反对派的遭遇和对犹太同胞的种族隔离现实。对他们来说,德国在重新前进,这是最重要的。由于建立了战争工业,又进行了修筑高速公路等大工程,失业现象很快就消失了。国家号召所有的德国人都买一辆“大众”牌轿车。巧妙的宣传使人人感到生活在伟大的时代。

    ——《欧洲史》

    (1)结合一战历史背景对材料一的观点进行简要评价。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大多数人自愿追随希特勒”的原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材料一  克伦威尔没有真心实意地努力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只图填个人欲壑,无所不为,丑态百出,终于导致了封建王朝的复辟。这样,还能说克伦威尔是真正的革命者吗?他还能算是一个矛盾人物吗?

    ——蒋孟引《论克伦威尔》

    材料二  陶行知(1891——1946年),安徽歙县人,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1926年起发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1932年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设想以教育为主要手段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一二·九运动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影响下,积极宣传抗日,参加民主运动,进一步认识到教育应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务。1938年8月,倡导举办了“中华业余学校”,推动香港同胞们共赴国难。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创办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1945年,陶行知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同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培养出不少革命人才。并曾帮助一些进步青年前往革命根据地。被毛泽东和宋庆龄等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万世师表”。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作者评价克伦威尔的史实依据并指出在认识历史人物活动方面的不足之处。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评价陶行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