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6 题,其中:
单选题 24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18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4 题
  1. 中共十八大文件:“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材料反映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共同点是

    A. 解决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B. 中国向何处发展

    C. 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

    D.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果丰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人民创造出了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诸多文学体裁。以下是关于上述文学体裁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 《诗经》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下层人民的呼声

    B. 唐诗风格各不相同,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等

    C. 宋词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D. 明清小说主要以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自豪感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尚书》记载:“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经,法律规定)”。古罗马的《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由此可见,两则材料都

    A.违背了人人平等原则 B.表明了法律灵活务实性

    C.体现了立法中理性思考成分 D.反映了犯罪轻判的宽容理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代德清禅师曰:“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德清禅师主张

    A.做学问要阅读经典名著

    B.做学问要懂做人的道理

    C.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

    D.读书要全面,不可偏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这反映出

    A.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历史解释目的在于揭示历史事实

    C.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D.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宋代理学家试图在行为领域,而不仅是在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强调符合儒学传统的生活秩序,还试图抵制佛、道二教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据此可知,宋代理学   (   )

    A.探寻格物致知和天人感应的明理方法 B.促进了宇宙观与修养论的有机结合

    C.提出了与佛、道学说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D.探究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行为准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顾炎武弟子潘耒为《日知录》作序:“凡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艺文之属,一一疏通其源流,考正其谬误。至于叹礼教之衰迟,风俗之颓败,则古称先,规切时弊,尤为深切著明……异日有整顿民物之责者,读是书而憬然觉悟,采用其说,见诸施行,于世道人心实非小补。如第以考据之精详,文辞之博辨,叹服而称述焉,则非先生所以著此书之意也。”由此可知,顾炎武著《日知录》旨在

    A.精详考据

    B.博辨文辞

    C.借古讽今

    D.明道救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写到:“中国和它的西方邻国以及南方邻国之间的交往和反应,要比一向所认为的多得多,尽管如此,中国思想和文化模式的基本格调,却保持着明显的、从未间断的自发性。这是中国‘与世隔绝’的真正涵义。”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科技( )

    A. 辉煌灿烂,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

    B. 具有明显的独创性

    C. 未受到外来科技的影响

    D. 卓越非凡,鹤立鸡群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位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

    A. 为现实主义文学奠定基础

    B. 用华丽辞藻描绘盛世局面

    C. 适应普通市民生活的需要

    D. 注重感情抒发和神韵意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 汉赋和唐诗

    B. 元曲和杂剧

    C. 风俗画和文人画

    D. 话本和小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892年,宋恕向李鸿章呈《六斋卑议》书稿,提出以“更官制”“设议院”“易西服”为基础的变法纲领。当时的梁启超称宋恕为黄宗羲后反君主专制的第一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时人认识到旧体制的弊端

    B.黄宗羲思想对近代有启迪

    C.政治近代化是发展的主流

    D.结束君主专制已成为共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世纪末“科学”一词的现代用法从日本传入中国。在此之前,对声光电等学问,统称为“格致学”。1898年严复提出“执果穷因,是惟科学”,认为科学惟“实测内籀之学”。对“科学”的不同理解说明

    A.中国对西方的学习不断深入 B.西方科学源于中国古代科技

    C.中国受日本影响学习西方科学 D.维新派倡导以科学为改良旗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有史家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花了20年的时间”。下列选项中促使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向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A.洋务运动和实业救国思想的涌现

    B.义和团运动和清末“新政”开始实施

    C.戊戌变法和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

    D.袁世凯独裁和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指出:“中国和欧洲文明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文明。”他还批评“中国文人”并不真正懂得“兼收并蓄”或“扩展”思想。这表明他

    A. 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B. 反对西方文化侵蚀中国传统文化

    C. 摒弃传统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文化

    D. 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认识相一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陈独秀说:“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纵一时舍旧谋新,而根本思想,未尝变更,不旋踵而仍复旧观者,此自然必然之事也。由此可知,陈独秀

    A.以民主科学作为反对尊孔复古的武器

    B.主张政治革命、文学革命与伦理革命并重

    C.视儒学道德为新文化运动的首要目标

    D.冲破传统道德礼教的束缚,倡导女性解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图1、图2是有关中国共产党两次重要会议的图片。这两次会议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特点是

    A.在独立自主的探索中走向成熟

    B.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D.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系统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

    ①是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制度保证

    ②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的总和

    ③是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推进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和重大成果

    ④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普罗塔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城邦的动物”、斯多亚学派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此古代西方人文精神对“人”的认识

    A.人就是城邦公民,拥有全权的自由人

    B.人的内涵、外延,不断丰富扩大

    C.说明人权是一个不断发展扩展的概念

    D.古代社会对“人”的认识有局限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卢梭和洛克都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在下列洛克关于国家政治的主张中,与卢梭的主张不同的是

    A. 议会君主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B. 国家源于社会契约

    C. 人民有权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 D. 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他们(启蒙思想家)在经济领域的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这种对政府干涉的反对,是对通常被称为重商主义的这种对经济生活全面、严格控制的一种反应。材料表明

    A.启蒙运动催生自由贸易

    B.启蒙思想家反对干预经济

    C.重商主义阻碍经济发展

    D.经济政策是启蒙思想核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18至19世纪,欧美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化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如“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的朋友”等等,“他们谋求一种隐喻以把好的纯朴的自然状态与(假设的)邪恶的人类行动和科学工业世界的败落及世界观相对比。”这些作品主要表达

    A. 对科学发展的期盼

    B. 对理性社会的追求

    C. 对自然风光的向往

    D. 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某历史学家指出:“一个世纪以前,工业革命将大批劳动力吸引到大机器和能源所在地——工厂里面。今天,相反的趋势在进行当中,现代通讯革命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内燃机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

    B.电话、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C.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D.电影、电视的出现和影视艺术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英国诗人雪莱在脍炙人口的诗篇《西风颂》中,豪迈地预言:“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临了,春天还会远吗?”恩格斯赞美他是“天才的预言家”。对这句名言的正确理解是

    A.它反映了一种自然现象,冬天来后,春天不久也将到来

    B.相信丑恶的现实总会转瞬即逝,真、善、美会永存

    C.与“失败是成功之母”意思相近,在经历失败的冬天后,成功的春天也到来了

    D.在经历了资本主义社会后,社会主义社会一定会到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如图1、图2两幅美术作品的共同风格是

    A.细致地刻画人物所生活的社会

    B.侧重展示作品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C.表现现实生活对人心态的深刻影响

    D.体现形式的完美和线条的清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人既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的需要,也必须调整人的生活方式以适应自然的规律,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的根本要义。现代考古表明,中华文明在史前时期的存在,不是一花独放,而是像满天星斗一样。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上古的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

    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本质,即中国人自古以来并不愿意将思想统一、凝固在一种教条形态上。张骞通西域,带来了中亚和西亚的文明,尤其是印度的佛教文化。儒、释、道三家并用,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不知经过多少次大大小小的变革。就带有全局性的制度而言,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从城市的里坊制到街巷制,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

    ——摘编自《中华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

    材料二  17世纪末叶以后,一批西方开明的思想家开始对圣经和天主教神甫的著作表示怀疑,甚至对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优越性也提出异议。在这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恰好传来了中国文化的信息。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专制君主比较有节制,承认传教士和伏尔泰交口称赞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具有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态度。他提倡以农为本,宣称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贬低货币和商业资本的作用,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摘编自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7世纪中华文明取得空前成就的原因和欧洲学者对西方文明产生怀疑的背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关注人、民生是中外改革家和政治家都注重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尚书》记载说:“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其意是说民众是国家的根基,在治理国家中必须敬民、重民、爱民、修善德行,敬重民众的力量……明、清之际是天崩地解的时代,黄宗羲把“君为主,天下为客”颠倒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是与古代的以民为本主张的本质区别。他还说:“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

    ——摘编自陈谷嘉《中国文明起源的特殊路径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材料二  欧洲启蒙思想关于改革提出了许多建议,如在政治上实行“主权在民”的理论,各级官吏都是人民公仆,一旦政府压迫人民,人民就有权利推翻它。这些建议的出发点,便是天赋人权的观念,即每一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自由平等的权利是天赋的,任何人都不能剥夺这些权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三  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并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

    ——《毛泽东选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变化及其在近代新发展的表现。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黄宗羲和欧洲启蒙思想家主张的异同。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根据材料四,概括毛泽东同志认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和关键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