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语言应用 2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9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有人发了一条关于“幸福”的微博,内容如下:

    在一片火红的夕阳下,遥远的小山包上,坐着两位老人,他们的脸上雕刻着岁月的痕迹,头发渲染了时间的颜色,可是他们的手却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互相依靠着,彼此会意地一笑。

    请将你生活中类似的见闻和体会,也写一条这样的微博。

    要求:(1)不得少于60 字;(2)要有细节描写;(3)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右图是国内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logo(徽标),图形为蓝底白字,请说明图形寓意及构图特点。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100 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华夏文明第一次系统、深刻的进行自我批评、从而展开一场文明自我更新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主要就体现在战国时代墨家和法家的思想中。墨法学说,可谓此后一切中国改革、变法思想的源泉。

    墨法两家,成于魏,归于秦。墨翟、孟胜、吴起、商鞅这些人之所以艰辛辗转,四处碰避,这主要就是由于当时“魏康楚富,齐淫吴巧”,即发达地区民风奢华,文明积习太深,听不进批评意见,更不愿展开自我批评,特别是墨子所倡导的“艰苦奋斗”这一条,在文明发达的地区,非但难行,而且难听。能够接受墨法思想的,最终证明是被文明核心区视为“戎狄”的秦。正因为秦在七国之中开化最迟,尚不存在六国那样庞大的既得利益阶层、贵族世家集团,因此,墨法“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为则上,无能则下”的平等政治主张,方才能够在秦地得以实行。正因为贵族、世家的力量还没有形成,正因为“不党(党:偏私)父兄,不偏富贵,不嬖(嬖:宠幸)颜色”乃是秦的民风,以至“王亦不爱其家”,故“上同而下不周比(周比:结党营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户籍连坐”制度,亦方才能够在秦地顺利推进。而更为重要的是,正因为秦开化最迟,百姓极不善言辞文饰,不存在一个靠巧言令色、舞文弄墨发达起来的智识阶级,故商鞅那一套以“农战”立国的思想,方能在秦地大受欢迎,吴起自鲁赴魏,又去魏适楚,而商鞅亦自中原最发达的魏亡命入秦,他们所献出的强国之策,首先就是对华而不实、只说不练的中原文明弊端的诊断和分析,在文明反思的基础上,他们方才转而倡导一种埋头苦干、只练不说的新文化品质。于是,开化最迟、民风淳朴的戎秋秦地,便这样成为他们培植新文明的试验田。这是秦人艰苦奋斗精神的起源,这更是秦走向富强的动力。

    商鞅在《商君书·农战》中,曾比较“境外”的秦地与“境内”的中原文明。他认为由于中原地区文明发达,方才养成了盘根错节的贵族世家势力,方才铸成了导致阶级分化的富豪大贾集团,方才重用巧言令色、只说不练的智识阶层。而此三者具备,固可谓文明之成就,但也却正是“求蒙取辱”“政怠宦成”的开端,是“人亡政息”——即国家危亡的征兆,是文明走向异化的开始。作为“戎狄”的秦,之所以能据天下之雄图,最终统摄四海,扫荡群雄,这就是秦人的生活朴素、务实使然,秦人正是以朴素的“又战斗来又生产”、以南泥湾开荒般的“农战”精神,最终战胜了中原文明之骄奢淫逸。秦的改革蓝图,其实来自中原精英对于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抛评,这种自我抗评,最终演化成“西戎”之秦对于中原文明所进行的“武器的批判”,秦王扫六合,乃是中国文明艰苦奋斗精神的第一次胜利、中华民族第一次自我更新。

    《荀子·疆国》亦曾赞美秦的朴素民风说:“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又说“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荀子观察到的,恰是百年之后,中华文明在秦苏生的基础。这个主张艰苦奋斗的新文明,就是墨法政治理想的高度实现。

    (节选自《中原与夷狄:两种文明的砥砺》)

    1.下列对墨法思想的有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墨法思想是建立在中原文化精英对中原文明弊端进行诊断和分析的基础上的,它为秦国提供了改革蓝图。

    B.墨法思想对中华文明影响巨大,中华文明的首次系统而深刻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更新主要体现在其中。

    C.墨法思想强调选贤任能应不问贵贱,反对结党营私,主张贵族与平民在法律面前平等的思想在发达地区不能实行。

    D.墨法思想难以被中原地区各诸侯国接受,最后反而在开化最迟的秦国落地生根,这是因为他们开化最迟、民风淳朴,越是落后的地方越能强盛起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总起,高度评价墨法思想,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阐明观点,统领全文。

    B.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分析中原文化的弊端,意在和秦地文化形成对比。

    C.文章多处引用了古代典籍作为论据,都是为了论证墨家和法家思想的先进性论点。

    D.文章论证中原文明的衰落和秦国的崛起,对当今我国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观察到并高度赞扬了体现在百姓与官吏身上的秦人的朴素风气,他还预见到了百年后中华文明在秦的兴盛辉煌。

    B.中原地区各国贵族世家、富豪大贾、智识阶层的出现,是其文明发达的表现,但也是中原地区文明异化的开端。

    C.秦国强势,是以朴素务实战胜了骄奢淫逸,可见艰苦奋斗精神在文明中的重要性,它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首次自我更新。

    D.来自中原的精英对于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批评并以之推行的秦国,推动新国走向富强、统一天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地震预警系统是利用具有更快传播速度的电磁波在地震波到达前进行预警的。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测或预报,而是指在地震发生以后,根据纵波和横波之间的时间差,和地震波“赛跑”,来赢取捉前预警的时间。地震发生最初时,跑得快的是强度较小的纵波,速度约每秒5~7公里,而破坏性更大的横波由于传播速度相对较慢(约每秒3~5公里)则会延后到达。地震监测仪器检测到纵波后传给计算机,即刻计算出发震时间、震中、震级等大致信息,有关部门可以抢在横波到达前通过电视和广播发出警报。电视广播依靠的是电磁波,它的達度比横波速度要快得多。另外,地震预警系统是一个全自动的物联网,在主要地震区布设密集的地震预警监测仪,可实现发出全自动秒级响应的地震预警警报,民众据此及时避险以减少伤亡,重要工程紧急处置以减少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

    ——摘编自董威《地震倒计时来了,预警是这样实现的》,人民网,2019年6月21日

    材料二

    地震这一典型的突发性自然灾害近年来因其爆发的频繁性和所造成后果的严重性日益受到关注。地震预警系统的研发,为减少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可能。但现实中阻碍这一可能性提升的一大因素即是公众的预警应对。尽管目前政府、学界等对预警应对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但公众个体却鲜被关注,而这一包含了有意识和无意识行为的应对过程将最终决定个体紧急避险的效果。

    学者 Michael K..Perry和 Ronald W.Perry提出的防范行为决策模型( Protective Action Decision Model,简称PADM)提出了关于公众在面对灾害预警时一般表现出来的序列式反应。当灾害预警经由环境或社会通过某种渠道传递出来之后,实际上个人的前决策过程即已开始。预警信息本身不会自发地启动适当的防护型行动,只有当公众接收、关注并且准确理解了预警信息,防范行为才可能会发生。在这一前提下,个体开始进入感知阶段,分别是危险感知(发生概率和结果的感知)、危险应对感知(可选用的防范行为感知)和社会利益相关者感知(影响其行动选择的利益相关者感知)。这些感知为防范行为决策奠定了基础,其结果是与环境因素一道促成了最终的应对行为的形成。其中环境因素或推动公众采取其本不欲施行的应对行为,或阻碍公众采取其欲进行的应对策略。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个体可能会越过某些阶段直接进入下一阶段。比如,当预警信息极为可信或预警方极为强势时,即使对于为何采取这种防范方式或哪种防范方式更为合理没有任何解释,也可能会得到即刻和绝对的服从。

    (摘编自陈琳等《公众应对地震预警的行为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材料三:

    近年来,中国有关方面着力打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地震预警系统。过去10多年间,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相关部门联合打造地震预警网。目前,该网已延伸至全国,覆盖220万平方公里和90%的震区人口,成为全球面积最大的地震预警网络,并已成功预警四川雅安芦山7级地震、四川九寨沟7级地震、云南鲁甸6.5级地震等50多次破坏性地震。

    但做好抗震减灾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由于平时宣传不到位等因素,面对各类媒体突然播报的地震预警信息,一些民众对其识别度不高,在忧惚间错失防灾减灾良机。有的民众虽然能第一时间识别预警信息,但由于平时缺乏相关应急演练经验而不能及时做出科学应对。因此,要大力加强对地震预警相关知识和信息的普及工作,组织开展基于预警信息的抗震减灾演练。

    畅通预警信息渠道是提高预警效果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地震预警信息具有极其敏感性和复杂性,其发布要严格遵守法律,获得授权。目前,经过前期的努力,在一些地震多发区,地震预警信息已经获得了在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发布的授权许可。

    做好抗震减灾工作还必须切实提高工程质量,严格落实建筑抗震等级要求。地震预警原理决定了震中也就是破坏力最大的区城是预警官区,其抗震减灾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建筑本身的质量。在能够获得地震预警信息的受灾区城,民众采取的各种避险抗震减灾措施,其效果也在很大程度上以建筑质量等为依托。因此,落实建筑抗震等级,确保建筑质量是抗震减灾的根本之道。

    (摘编自张保淑《地震预警为中国减灾争分夺秒》,《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6月22日)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B. B C. C D.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地震预警是地震发生后利用纵波和横波之间的时间差来赢取提前预警的时间的技术手段,它不能预测地震发生,只能争取抗灾时间。

    B. 在地震监测仪器检测出纵波并计算出地震信息后,有关部门通过比横波速度快的电磁波发出电视广播警报,抢在横波到达前通知民众防灾减灾。

    C. PADM模型提出的序列式反应只是公众面对灾害时的一般表现,公众在特殊情况下不一定会绝对遵从该模型中的阶段过程来应对预警。

    D. 经过前期的努力,地震预警信息已经在一些地震多发区获得了在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发布的授权许可,能够保持预警信息渠道畅通,提高预警效果。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我国政府对于地震灾害可以采取哪些防灾减灾的措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系于一发

    [奧地利]卡尔·施普林根施密特

    我们想:让姑妈把秘密公开吧!我们虽年幼,但毕竟长大了,好歹快成年了,有什么事不能对我们说呢?埃弗里纳姑妈真不用对我们保什么密了。就说那个圆的金首饰吧,她用一根细细的链,总是把它系在脖子上,我们猜想,这里准有什么异乎寻常的缘由,里面肯定嵌着那个她曾爱过的年轻人的小相片。也许她是白白地爱过他一阵哩,这个年轻人是谁呢?他们当时究竟怎样相爱的呢?那时情况又是如何呢?

    这没完没了的疑问使我们纳闷。

    我们终于使埃弗里纳姑妈同意给我们看看那个金首饰。我们急切地望着她,她把首饰放在平展开的手上,用指甲小心翼翼地塞进缝隙,盖子猛地弹开了。

    令人失望的是,里面没有什么照片,连一张变黄的小相片也没有,只有一根极为寻常的、结成蝴蝶结状的女人头发,难道全在这儿了吗?

    “是的,全在这儿,”姑妈微微地笑着,“就这么一根头发,我发结上的一根普普通通的头发,可它却维系着我的命运。更确切地说,这纤细的一根头发决定了我的爱情。你们今天这些年轻人也许不理解这点,你们把自爱不当回事,不,更糟糕的是,你们压根儿没想过这么做。对你们说来,一切都是那样直截了当,来者不拒,受之坦然,草草了事。

    “我那时19岁,他——事情关系到他——不满20岁。他确是尽善尽美,当然最重要的是,他爱我。他经常对我这样说:我该相信这一点。至于我呢,虽然我俩间有许多话难以启口,但我是乐意相信他的。

    “一天,他邀我上山旅行。我们要在他父亲狩猎用的僻静的小茅舍里过夜,我踌躇了好一阵。因为我还得编造些谎话让父母放心,不然他们说啥也不会同意我干这种事的。当时,我可是给他们好好地演了出戏,骗了他们。

    “小茅舍坐落在山林中间,那儿万籁俱寂,孤零零地只有我们俩,他生了火,在灶旁忙个不歇,我帮他煮汤。饭后,我们外出,在暮色中漫步,两人慢慢地走着,无声胜有声,强烈的心声替代了言语,此时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我们回到茅舍,他在小屋里给我置了张床。瞧他干起事来有多细心周到!他在厨房里给自己腾了个空位,我觉得那铺位实在不太舒服。

    “我走进房里,脱衣睡下。门没上栓,钥匙就插在锁里。要不要把门栓上?这样,他就会听见栓门声,他肯定知道,我这样做是什么意思,我觉得这太幼稚可笑了。难道当真需要暗示他,我是怎么理解我们的欢聚的吗?话说到底,如果夜里他真想干些风流韵事的话,那么锁、钥匙部无济于事,无论什么都对他无奈。对他来说,此事尤为重要,因为它关系到我俩的一辈子——命运如何全取决于他,不用我为他操心。

    “在这关键时刻,我蓦地产生了一个奇妙的念头,是的,我该把自己‘锁’在房里,可是,在某种程度上说,只不过是采用一种象征性的方法。我踮着脚悄悄地走到门边,从发结上扯下一根长发,把它缠在门手把和锁上,绕了好几道。只要他一触动手把,头发就会扯断。

    “嗨,你们今天的年轻人呀!你们自以为聪明,聪明绝顶。但你们真的知道人生的秘密吗?这根普普通通的头发——翌日清晨,我完整无损地把它取了下来!——它把我们俩强有力地连在一起了,它胜过生命中其他任何东西。一俟时机成熟,我们就结为良缘。他就是我的丈夫,多乌格拉斯。你们是认识他的,而且你们知道,他是我一生的幸福所在。这就是说,一根头发虽纤细,但它却维系着我的整个命运。”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结尾连续用三个问句,表现出“我们”的好奇和了解真相的急迫,也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又自然地推动了情节。

    B.姑妈年轻时的爱情故事,既有传奇色彩,也富有教育意义,使“我们”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因此静听她娓娓道来,不忍打断。

    C.“你们今天这些年轻人”重复出现,表达了姑妈对年轻人不知自爱和自作聪明行为的不屑和鄙夷,突出了姑妈的爱情观的宝贵。

    D.姑妈的丈夫多乌格拉斯没有直接出场,但是他对女友细心体贴、对爱情理性节制的富有教养的形象却跃然纸上,令人印象深刻。

    2.姑妈为什么要用一根头发“把自己‘锁’在房里”?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我们”的疑问开篇,接下来却只写了姑妈的讲述,而没有再写“我们”来结尾,这样的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谦,字伯益,金坛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擢刑部郎中,出知杭州府。建文中请限僧道田,人无过十亩,余以均给贫民。从之。永乐初召为大理寺少卿。时有诏,建文中上言改旧制者悉面陈。谦乃言前事请罪。帝见谦怖,笑曰:“此秀才辟老、佛耳。”释弗问。而僧道限田制竟罢。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天津卫仓灾,焚粮数十万石。御史言主者盗用多,纵火自盖。逮几八百人,应死者百。谦白其滥,得论减。

    八年,偕给事中杜钦巡视淮、凤,抵陈州灾伤,免田租,赎民所鬻子女。明年,谦请振,太子谕之曰:“军民困极,而卿等从容请启,彼汲黯何如人也。”寻命督两浙、苏、松诸府粮,输南、北京及徐州、淮安。富民赂有司,率得近地,而贫民多远运。谦建议分四等:丁多粮最少者运北京,次少者运徐州,丁粮等者运南京、淮安,丁少粮多者存留本土。民利赖之。

    仁宗即位,召还,改大理寺卿。帝方矜慎刑狱,谦等亦悉心奏当。凡法司及四方所上狱,谦等再四参复,必求其平。尝语人曰彼无憾斯我无憾矣尝应诏上言七事皆切中时务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帝怒,降少卿。一日,杨士奇奏事毕,不退。帝问:“欲何言,得非为虞谦乎?”士奇因具白其诬,且言谦历事三朝,得大臣体。帝曰:“吾亦悔之。”遂命复职。

    宣宗立,谦言:“旧制,犯死罪者,罚役终身。今所犯不等,宜依轻重分年限。”报可。宣德二年三月卒于官。

    (节选自《明史·虞谦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语/人日彼无憾/斯我无憾矣/尝应诏上言/七事皆切中时务/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

    B.尝语/人曰/彼无憾斯我无憾矣/尝应诏上言七事/皆切中时务/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

    C.尝语人曰/彼无憾/斯我无憾矣/尝应诏上言七事/皆切中时务/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

    D.尝语人曰/彼无憾/斯我无憾矣/尝应诏上言/七事皆切中时务/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代知识分子之间最常用的称呼。古人在出生三个月之后,会起名字,是“幼名”。成年之后,起字行冠礼,则可以走入社会了。

    B.国子生”,即国子监学生。国子监是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构,也是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晋朝时开始设置,与太学并立。

    C.“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为大理寺卿,明时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

    D.“秀才”,是汉以来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置秀才科,明清时成为会试取中者的称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谦深受数朝皇帝倚重。他因曾上奏改革旧制而向皇帝请罪,皇帝都没有追究他的过错。即使他因奏事不密而被贬,经杨士奇稍加劝谏,仁宗就将他官复原职。

    B.虞谦关心百姓疾苦。他亲自前往灾区赈灾,安抚灾民;为便利百姓,还根据丁粮的多寡制定了运粮远近的具体措施。

    C.虞谦执法公正。他处理案件时谨慎得当,依罪定刑。他向宣宗建议改变过去犯了死罪都要终身服役的做法,主张根据犯人所犯罪行的轻重划分服役年限。

    D.虞谦敢于直言。他遇事不避,多次向皇帝进言,因所奏之言有理有据,又能切中时务,因此被皇帝采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逮几八百人,应死者百。谦白其滥,得论减。

    (2)富民赂有司,率得近地,而贫民多远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①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②,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③,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④、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①茂嘉:辛弃疾族弟,时因事贬官。词闲居瓢泉之作。②鹈鴂:《离骚补注》说:“鹈鴂、杜鹃实两种”。③燕燕:《诗经·邺风》有《燕燕》诗,相传为卫庄公之妻庄姜送别卫庄公之妾戴妫而作。④向河梁:指李陵送别苏武归汉。

    1.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借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戚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

    B. 以啼鸟只解春归之恨来正面衬托人间恨事的悲痛,为下句转入送别正题作了铺垫。

    C. 词中大量引述历史故事,用简练的语言铺叙了古代的人间种种离情别恨。

    D. 结尾点题,从上文中凌空驰骋的眼前景的描写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

    2.请从情感内涵方面比较分析“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与《荆轲刺秦王》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两句的同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望,盼望皇帝临幸。

    (2)《观沧海》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大海水波动荡、山道高耸突兀的情景。

    (3)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尾联中,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明“送”的主题,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8年12月13日,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讲述“悬崖村”脱贫故事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正式首演。该剧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日年度资助项目,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表演故事的刑式,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们感受到“悬崖村”近年来发生的      的变化。在脱贫攻坚战打响时,(    )。舞台背景上,山民世代攀爬的藤栉被安全、耐用的钢梯代替,这象征着“悬崖村”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舞剧中,新生代的表演热情奔放,老一辈的表演      ,塑造出一个个饱满鮮活的形象,如柔美温婉的阿果、隐忍顽强的阿达、庄重贤惠的阿嫫……他们用富有表现力的肢体语言      地表现了大凉山的人们走出贫穷、奔向未来的心路历程。全场雷呜般的掌声证明,《大凉山的回响》贏得了人们普遍的“心灵回响”。

    舞剧《大凉山的回响》      ,以写意的手法,充分运用舞台的空间延伸力、民族音乐的穿透力,让脱贫攻坚的故事展现在舞台之上,带着观众走进那遥远却又温暖的大山深处,走进那遥远又温情的故乡深处。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巧妙利用了“悬崖村天梯”的意象,以舞蹈的形式串联故事,让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B.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表演故事的形式,让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C.巧妙利用了“悬崖村天梯”的意象,以舞蹈的形式表演故事,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D.通过“悬量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串联故事的形式,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翻天覆地    丝丝入扣    酣畅淋漓    别具一格

    B.前所未有    有条不紊    淋漓尽致    独辟蹊径

    C.翻天覆地    丝丝入扣    淋漓尽致    独辟蹊径

    D.前所末有    有条不紊    酣畅淋漓    别具一格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阿嫫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外出打工的青年回到了家乡。

    B.外出打工的青年回到了家乡,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的阿嫫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

    C.阿嫫带领大家发展起村赛旅游,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外出打工的青年回到了家乡。

    D.外出打工的青年回到了家乡,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的阿嫫带领大家发展起村寨旅游。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500年前,孔子和弟子们留下了一部《论语》。这部治世之书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向人类发出了震古烁今的“中国声音”。

    1949年,伟人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呐喊声是向宇宙发出的改天换地的“中国声音”。

    2012年,习近平同志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无疑是向世界发出的最能温暖人心的“中国声音”。

    2019年,中国已经迎来建国70周年华诞;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每一天都在创造历史。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你为新时代代言,你将会发出怎样的“中国声音”?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