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诗歌鉴赏 1 题,选择题 1 题,语言应用 2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情景默写 1 题,命题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等类别,其中文人音乐的代表主要就是古琴艺术。但随着传统文人阶层在中国的消失,古琴艺术逐渐     ,甚至被社会遗忘。直到2003年,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过去对文化有着深刻影响的艺术形式,才重新     了生机。(    ),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正因为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我国古代就有“琴者,心也”“琴者,禁也”的说法。“琴者,心也”即弹琴是为了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交流,与三五“知音”互相欣赏;“琴者,禁也”即弹琴是为了     自己,也说明在古人心目中,琴不仅是一件乐器,也是     的工具。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边缘化  获得  制约  放松身心

    B.私人化  获得  制约  修身养性

    C.私人化  焕发  约束  放松身心

    D.边缘化  焕发  约束  修身养性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琴的缺点是音量小,这是很多人的看法

    B.音量小作为古琴的一个缺点,被很多人所批评

    C.音量小是古琴的一个缺点,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D.古琴音量小,很多人认为这是它的一个缺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正因为古琴音量小,所以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

    B.正是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C.正是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D.正因为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50个字。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近日,英国杜伦大学证实,该校考古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馆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种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表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红海贸易到达地中海地区的。这就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大大向前推进了,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研究发现,人们所受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所以____,但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24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8点最高,凌晨3点最低。如果打破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____,糖皮质激素的增加就会导致更多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如果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即使增加很多糖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可见,____非常重要,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

    保护技术推进的核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治理是通过外接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态。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摘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材料二:

    以温度25℃、相对湿度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1.00),计算在温度15℃、35℃和湿度10%、30%、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见下表:

    湿度(%)

    寿命倍数

    温度(℃)

    一年平均湿度(%)

    70

    50

    30

    10

    35

    0.14

    0.19

    0.30

    0.68

    25

    0.74

    1.00

    1.56

    3.57

    12

    2.74

    5.81

    9.05

    20.70

    (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

    材料三:

    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差,几乎一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应毛里求斯大使馆的要求和委托,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和修整组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档案文件进行了实验性去酸和修复。方案如下:

    (1)去酸方案

    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损害,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纸张酸性的方法。根据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损坏程度和特点,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

    (2)修复方案

    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的修复法。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但纸浆补书机法也有其不足,如对书页的边缘残缺处和书口的断裂处补后的强度不够,主要原因是书口的断裂处及书页上的裂口缝隙过小,使得纸浆难以通过,边缘残缺处的纸浆与书页的连接方式属单侧直线连接,不够牢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显然是必要的。

    档案文件修复后,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来一触即碎的文件纸张,现在不但可以正常翻阅,甚至可以拿起抖动。对于文件修复前后的变化,毛里求斯大使馆人员表示惊讶,称之为“魔术般的变化”。

    (摘编自周崇润等《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

    1.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

    A.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

    B.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C.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

    D.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预防是为了减缓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损害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和行动,其侧重点主要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外部环境。

    B.如果将温度25℃、相对湿度50%下纸张的寿命定为标准寿命,当湿度不变、温度降低10℃时,纸张的寿命倍数就会达到5.81。

    C.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强纸张的强度,又不会影响字迹的清晰度。

    D.国家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对毛里求斯形成于18世纪的档案文件的修复工作是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

    3.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诗一定要有形式,这形式就是韵律

    邓加荣

    诗歌的特点是在韵律中运行,中国和外国,概莫能外。这是诗歌得以流传的基本要素,越是保持韵律严谨的好诗,流传得越是久远。反之,再好的诗如果没有韵律,也难以广泛地流传。这正如孔子所说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根据这个道理,反思我国近百年的自由体新诗,之所以缺少传诵的耐力,根本的原因就是放弃了作为诗歌这种文体的基本要素——韵律。

    在新诗刚刚兴起正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之时,章太炎先生就曾明确提出诗必须有韵,坚决反对那种认为只有摆脱韵律束缚才能写出好诗的说法。他在给曹聚仁的信中说:“必谓依韵成章,束缚情性,不得自如,故厌而去之;则不知樵歌小曲,亦无不有韵者,此正触口而出,何尝自寻束缚耶?”

    新诗的推出,不可否认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是适应了时代的需求。但是从它发展至今的百年历程反思来看,当时倡导新诗的先驱们,在打破统治了千百年的格律诗束缚的勇气和无畏的精神下,不免由于慎思不足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完全“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从而忽略了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即中国诗歌(从《诗经》到元曲)不管是哪一种格式都是有韵有律的,这些韵律的格式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才形成的。正是由于有一定格式的韵律,诗歌才得以流传。而倡导自由体新诗的先驱们在他们刚刚走出国门,初见外国诗歌,在外语不太精深,未能熟谙外语中音节长短、重音排列等在母语中已经约定俗成的内在规律时,会不会仅从书面上看到它句子的长短不齐和语尾的有韵无韵,便误以为外国诗歌一律是没有任何格律的自由体诗呢?而对于大多数没有到过外国、只凭译文了解外国诗歌的人,则更是以为外国诗歌天生便是无拘无束的充分自由体,就是分行的散文。

    应当说,新诗至今虽然已经经历近百年的历程,但仍然处于探索与寻求更适合于自己表现形式的阶段。历史上,每种新的诗体出现,由《诗经》到《乐府》再到格律诗、词、曲,每一次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过程。我认为,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对。他说:“诗须有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要有韵, 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鲁迅的话在“五四”时期推动诗歌革命,促进新诗产生时是正确的;今天,在推进新诗如何探索,如何找出更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的过程中,仍很重要。

    总之一句话,诗一定要有形式,这形式就是韵律。至于这形式、这韵律如何铸造,如何形成,仍然亟待探索、锻铸与完善。

    (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和外国的诗歌都一样,流传得越是久远的诗歌越具有韵律严谨的特点,因为韵律严谨是诗歌得以流传的基本要素。

    B.诗歌的基本要素是韵律,由于我国近代以来的诗歌不讲韵律,所以失去了传诵的耐力,不能流传下来好的作品。

    C.新诗也要有韵律,章太炎先生在新诗刚刚兴起并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时,就反对那种只有摆脱韵律束缚才能写好诗的说法。

    D.孔子曾经说过:“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诗歌,诗要讲求韵律,保持韵律严谨的好诗,才流传得久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倡导新诗的先驱们,具有打破统治了千百年的格律诗束缚的勇气和无畏的精神,他们推出的新诗,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B.“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是倡导新诗的先驱慎思不足得出的认识,这样他们在打破千百年的格律诗的束缚之时,不免走向另一个极端。

    C.倡导自由体新诗的先驱们初见外国诗歌,仅从书面上看到它句子的长短不齐和语尾的有韵无韵,就误以为外国诗歌一律是没有任何格律的自由体诗。

    D.虽然已经历经近百年,但新诗至今仍然处于探索与寻求更适合自己表现形式的阶段,新诗的探索还要继续推进。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章太炎认为“樵歌小曲”不是没有韵律,只是这些民间小调无须刻意讲求韵律,“自寻束缚”,韵律已是触口而出。

    B.中国诗歌的韵律格式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才形成的,从《诗经》到元曲,中国诗歌正是由于有一定格式的韵律才得以流传的。

    C.对外国诗歌天生便是无拘无束的自由体诗歌的错误理解,或是因为刚出国,未能谙熟外语中的语音规律,或是因为没有到过外国只凭译文了解外国诗歌。

    D.“只要顺口就好”是鲁迅在“五四运动”时期推动诗歌革命,促进新诗产生的正确观点,在今天,这个观点在推进新诗找出更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的过程中仍很重要。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总有那一片蛙声

    (古清生)

    ①在南国的时候,我的窗前有那么一块低洼的草地,春天的日子来临,它便会生长许多的小草,甚至开出一些小小的花朵,招引一些蜜蜂在那里抖着金翅嗡嗡地飞。许多小孩子,很喜欢在那块草地上采花或者玩一些他们认为好玩的游戏。这样的日子总是很温暖的,因为阳光、花草和小孩子们,足以把春天装点得美丽而又亲切,让人忍不住掩卷,心驰神往。但是在五月的时节,就会有一场场的雨水降临,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树洗得很绿,那种很清凉的绿,并且注满整个的草地。于是孩子们用纸折起小小的洁白的纸船,来到草地那片水洼子上,启航他们的小小的梦想。

    ②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我的。这时候夜安睡了,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好一片白。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于何处的小蛙,欢快地跌跌地跳跃,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情的时候,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离不去的蛙声了。惯于在夜里读书和写作的我,就极爱着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能让我的思绪飘浮,进入这样一个季节深处。

    ③但我却没有了南国的那一扇窗子,羁旅北京的日子长长,我的窗前,纵是也有这样一块草地,一簇绿柳,在春天的阳光里,还会有一树杏花装点。但是北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的时节了。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是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它们也在这芬芳里找不到栖落和梳洗的地方。

    ④我固执地想,如是北京的槐花雨能够积成一个洼子,这样一个清浅的弥漫着槐花芬芳的水洼子,有一轮皎月把水映得银银的白,有一群天使般的小蛙,它们围着月儿唱歌,那该是多么好啊。我常常在雨后的北京的夜里出走,我以为我是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地方的,它就在某一扇窗下,甚至那窗前也有一个痴情展卷的学子,甚至水边,还留着孩童戏水的赤足的脚印。可是,我的出走,却并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

    ⑤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散文化的时光,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的梦,情至深处,会忽然在某一段落,浮起一片蛙声,是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初是浅浅低低的几声,孤独而悠远,渐渐地汇合起蛙的合唱,且愈来愈临近我的窗,仿佛就在那一簇柳下。此时人便恍惚地进入以往的时光,一颗羁旅中的心,忽然地一热,为之深深地感动。但待我有心凝神细细地聆听,却发现窗外是一片寂静,静得月的清辉飘落到柳叶儿上发生的细小的沙沙声都能够听到,只是没有了蛙声。哦,此时的我,这才感到深深的失落,原来那一片蛙声,它源于我的梦里,或者说,是那永远也拂不去的幻听了。

    ⑥春天的今夜,便又是这样,我打开了电脑,轻轻地敲出一段怀想的文字,不觉间室外就有了一片蛙声,是如许的亲切,如许的温馨,它拂动着春夜的暖风,沿了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然而我猛然地觉醒,却分明是,寂夜无边!人不由得发现,那暖暖的一缕情思,竟也就化成两滴浸冷的泪珠,冰凌般地挂在两腮。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描绘了一幅“南国风景画”,作用之一是与居京没有水洼子听不到“蛙声”形成鲜明的对照。

    B.作者在羁旅北京时,对北国没有雨季感到遗憾。他渴望北国的雨季,主要是想要看看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

    C.“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反映出作者很希望有水洼子和天使般的小蛙。

    D.作者在一个春夜,打开电脑时终于从窗外聆听到了一片蛙声,在他看来,那蛙声亲切、温馨,缕缕悦耳入心。

    2.文章为什么要以《总有那一片蛙声》为题?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文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宽容

    B.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之。责怪

    C.愿举国为内臣,诸侯之列排列,比照

    D.秦王复击轲,八创。遭受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②使使以闻大王

    ③燕王拜送于庭           ④嘉为先言于秦王

    A.两个“以”相同,两个“于”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于”相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于”也不同

    D.两个“以”相同,两个“于”也相同

    3.下列对所选文段内容所作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所选部分描绘了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部分的情节依次可概括为:“厚遗蒙嘉——图穷匕见——顾笑舞阳——倚桂笑骂”等四个场面。

    B.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竞“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

    C.“图穷而匕首见”,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提”,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

    D.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倚柱笑骂”,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 长沙》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2)《荆轲刺秦王》一文中,众人为荆轲送行,荆轲唱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歌,慷慨激昂。

    (3)《鸿门宴》中,樊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劝刘邦做大事行大礼不要考虑太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以“我的快乐与烦恼”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