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8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null 1 题,单选题 33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18 题,中等难度 18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 题
  1. 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 家族和睦

    B. 等级秩序

    C. 贵族世袭

    D. 宗法观念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下列主张出自该纲领的是

    A.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B. “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

    C. “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D. “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33 题
  1. 《历代名臣奏议》引赵天麟奏议:“(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以下有关行省权力的论述能证实这一认识的是

    ①所有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②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

    ③无权更改赋税制度及调动军队

    ④中央采用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我国法律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法律依据是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71年,余光中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他期盼的是

    A. 祖国早日实现统一

    B. 实行“一国两制”

    C. 尽早实现“三通”

    D. 达成“九二共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张荫麟在《中国史纲》说:“始皇派蒙恬领兵三十万北征。不久把河套收复,并且进展至套外,始皇将新得的土地,设了九原郡。为谋北边的一劳永逸,始皇于三十三、四年间,又经始两件宏达的工程。”这两件宏大的工程是

    A.驰道和长城 B.驰道和灵渠 C.直道和长城 D.直道和灵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顾炎武论及某一制度时,认为其最大的弊端是“尽天下之权,而收之在上”。该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世官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汉武帝平定闽越国后,在闽越故都设立“东部侯官”,隶属会稽郡;会稽郡则处于扬州刺史的管辖范围之内。当时扬州刺史行使的权力是

    A.监察权

    B.行政权

    C.军事权

    D.经济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结合所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政事堂是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

    B.宋代的行政机构自唐代政事堂演变而来

    C.政事堂的迁徙是因人改制的体现

    D.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具有高度稳定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论及某中央机构的特点,有学者把它归纳为简、速、密。简,就是机构简单,有官无吏;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密,即保密性强。这一机构是

    A. 唐代尚书省

    B. 宋代枢密院

    C. 明代内阁

    D. 清代军机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清末汪康年在《记英法联军焚劫圆明园事》写道:英法联军放火后,一些中国人跟在后面“到处引火延烧”,让火势扩大。这说明当时

    A.火烧圆明园具有必然性 B.英法联军即将攻陷北京

    C.部分国人民族意识淡薄 D.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中英虎门条约第10款规定:“凡通商五港口,必有英国官船一只在彼湾泊,以便将各货船水手严行约束,该管事官亦即藉以约束英商及属国商人。”该条款反映英国获得了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军舰巡查贸易权 D.居住及租地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一位北洋舰队外籍军官在回忆黄海海战时说:“提督的腿在海战中严重摔伤了。但是他拒绝进入舱内,而是坐在甲板上看着他的水兵作战。”这位“提督”是

    A.邓世昌 B.刘步蟾 C.丁汝昌 D.林永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下图报道的消息最有可能是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卢沟桥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与“猪啊,羊呀,送到哪里去?送给那英勇的八呀路军”反映出共同的时代主题的歌词是

    A.“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

    B.“红军是咱们的亲兄弟,长征不怕路途遥”

    C.“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D.“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如图是一组题为《抗战之变化》的漫画。在此,作者意在揭示

    A.抗战路线的调整 B.民族意识的觉醒

    C.国际形势的好转 D.中日矛盾的尖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抗战期间,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损失的军队,占其损失总数的65%。这说明抗日战争

    A.是中国近代反帝斗争第一次完全胜利

    B.大大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C.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曹汝霖曾说:“鄂督瑞澂搜得叛军名册,牵涉新军士官很多,士官恐株连,遂先发响应。假使瑞澂处以镇定,将名册销毁,即可使反侧者安心,徐图处置,何至酿成大祸。”此“大祸”是指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同盟会成立 C.武昌起义 D.五四运动的爆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据载,孙中山在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割了辫子,黎元洪在武昌起义后被枪口逼迫剪了辫子,袁世凯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前夕割了辫子。这说明

    A.革命党人的行为与动机具有一致性

    B.辛亥革命开启近代社会习俗变革潮流

    C.孙中山是剪辫运动最早的倡导者

    D.辫子去留成为当时是否革命的风向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日本强盗似狼贪,硬立民政官,止耻不能甘。山东又要似朝鲜,嗟我祖国,攘我主权,破我好河山……”由“山东又要似朝鲜”引发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 D.一二·九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25年,苏联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大学命名为莫斯科中山大学。这一命名的背景包括

    ①孙中山决定“以俄为师”   ②国民党一大召开

    ③北伐战争顺利进行       ④中共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毛泽东说:“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两党结成统一战线的结果。”对此事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目的是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

    B.彻底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完成了革命任务

    C.连克武昌、九江、南昌,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D.斗争的对象主要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大军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国歌能体现一个国家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念,也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历史的变迁。以下是中国不同时期国歌的歌词(部分),其中对应正确的是

    A.晚清政府——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B.南京临时政府——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

    C.北洋军阀政府——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

    D.南京国民政府——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湘江岸,你燃起火炬冲天亮,号召工农闹革命。井岗山,你率领我们打天下,红旗一展满地红。”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南昌起义和第五次反围剿运动

    C.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秋收起义和第五次反围剿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流传甚广,首句“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所涉及的事件发生在

    A.1935年10月 B.1935年1月

    C.1936年10月 D.1936年1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民国三十七年十一月四日,陈毅匪军于临沂附近已向南发动攻势,我临时决定将兵力向徐州集中,准备于此与匪军决一死战,并当即下达作战命令。”材料反映了

    A.国民政府组织徐州会战 B.国民政府阻击新四军

    C.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 D.淮海战役已拉开帷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下图所示为解放战争中的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体现这一思想的制度是

    A.人民民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某纪录片中有这样的镜头:中国各地“毛主席语录家喻户晓,到处传诵”,有的毛泽东语录还被改编成歌曲,如《什么人是革命派,什么人是反革命派,什么人是口头革命派》等。这一时期

    A. 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 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被破坏

    C. 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改革开放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犹如一次“壮丽的日出”。开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重要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8月31日政治局讨论通过了邓小平的讲话。中央的正式建议提交人大会议和政协会议讨论、决定。邓小平和中央的这些做法

    A.标志着政党制度和人大制度的逐步建立

    B.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

    C.是中共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D.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依法治国原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老师在讲授”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设计了如下板书。其中,方框中的内容应是

    A.“一国两制”

    B.“求间存异”

    C.“和平共处”

    D.“九二共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B.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提出以来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这一外交原则出台的历史背景有

    ①朝鲜停战,国际局势趋于缓和

    ②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国内大规模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④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缓步推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职官是研究历史的四把钥匙之一。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前期二府三司制……通过中枢机构的互相分权,互相牵制,大大强化了君主对国家机构的操纵权和对国家事务的决定权……但是过于集权,往往走向反面,二府三司的权力结构实际造成了事权分割,各不相知。

    ——张晋藩主编《中国官制通史》

    材料二  太祖为吴王时本如元制置中书省,以左右相国为之长,先尚右,后尚左。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或居内辅政,或统军征伐。其居内负行政责任者先后有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三人,权力甚大。十三年正月诛胡惟庸后,“革去中书省,升六部”。

    ——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材料三  君主有意削弱相权而实行的措施,也只有能够适应巩固整个封建统治的需要,方得以坚持下去,形成制度,否则便得调整或废除……把两千年宰相制度的发展、变化,主要视为君主、宰相权力之争的结果,视为君主防范宰相,削弱相权的结果,我以为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分割相权的具体措施和这一制度存在的问题。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废宰相制度的原因,及废宰相制度后朱元璋所面临的问题。

    (3)请以明代官制为例,说明材料三中观点的合理性。并依据材料三概括君主调整相权的目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代表大会定于六月二十日召开,可是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代表,直到7月23日才抵达上海,于是代表大会开幕了……主席张同志在第一次会议上说明了这次大会的意义。大会必须制定纲领和实际工作计划。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材料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人类历史上实际只存在了1070天。但是,为了这个“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的存在而进行的斗争,已经历时七年。七年的暴动、战争和流血牺牲,以数十万、上百万人的生命所换取的成果,至此毁于一旦,这当然是一种悲剧。然而更大的悲剧在于,这些匆匆离去的共产党人,其主要领导人其实还并不知道失败的原因所在。

    ——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

    材料三  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大会所制定的“纲领”和“实际工作计划”,“纲领”存在什么问题?

    (2)依据所学知识,阐述材料二中共产党人“匆匆离去”的原因,3个月后共产党人召开会议作出调整,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材料三中毛泽东当时所指的“统一战线”有哪些?请举两例说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宪法为国家的根本大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约法条文而论,关于民权的规定,与一般民主国家无大不同,为中国前所未有之事。对于国会的权力,尽量提高,对于总统的权力,多方限制,与内阁制相近。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这个文件宣布了国家的民主发展的政策,完全没有对中国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共同纲领》中甚至没有出现“社会主义”这个词。

    ——(俄)亚历山大·潘佐夫:《毛泽东传》

    材料三  《宪法》肯定了建国以来的新民主主义建设,并且用法律形式把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与作为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的《共同纲领》相比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的特点,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

    ——林蕴晖:《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临时约法》提高国会权力和限制总统权力的表现,并指出《临时约法》的性质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的地位,并比较两者内容的异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