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名句名篇 1 题,选择题 3 题,语言应用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5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现代文阅读

    电车难题

    所谓“电车难题”是模拟一种道德情境,你作为事件的参与者,在面对利害关系时该如何权重再三作出抉择,这个假想直指向社会命题:“究竟是否该顾全大局而委屈个体。”关于这个命题历来引发众多学者纷争,有关经济学、政治学、自然哲学、人类社会学等等的论断不胜枚举,小到鄙弃牺牲个体利益的人,大到质疑人性的劣根,在此我还留有自己的见解,惟愿和盘托出。

    “电车难题”这个命题归属于“十大著名思想实验”,与之命题齐名的有“中文房间”、“薛定谔之猫”。在此,从归属上来看,这仅属于一种理念的猜想,在一定程度上便宣示出这类问题并不存有直接现实性,与其过分深究其现实余韵,不如将眼光收束于“假想”之上,正如“薛定谔之猫”命题一般,难道现实生活中你会在50%的放射粒子的浴缸之中吗?知其如此,为何非要将理念的东西再创造化,投进世俗的怀抱中?倘若现实生活中确有此情境,那又是否将全责推向扳动轨道的人身上?绝境之中的人性是脆弱的,更是不可感的,在这种情况下,善良的人很容易滑向恶,反之亦如。诚然,有人看待问题只喜好关注结果,而忽视人们在解决问题的途中所有的思考过程,认为他人所做出的决定就是人性的体现,由此,仅凭一件事就评判出行为人的人性好坏,是否有点在玩弄主观能动性?先秦时关于人性的探讨,孔子曰,善。荀子曰,恶。但无论孰善孰恶,都最终离不开后天的教化作用,常有人说‘一念之差’,但人性的培养绝对不会仅因‘一念之差’而化归为零,甚至呈现出负数。况且,你作为这件事的参与者,该以什么标准去定性你的行为?是善是恶?难道将轨道转向绑有一个人的铁轨那边就是善?或者是恶?恐怕,没有结果。

    经济学家在此,会考虑将扳手转向仅绑有一个人的铁轨那方,因为责任最少,负担最小;政治学家在此,也会考虑将扳手转向只有一个人的那边,因为为了集体的利益,可以委屈个体的利益;哲学家在此亦然,倘若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谈,将扳手推向五个人的那一段,就是毁灭性的,因为整体(五个人)都没了,部分(一个人)存在还有意义吗?社会学家恐怕也会这样选择,出于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势将牺牲小局去成全整个人类社会的福祉,在这里便飘散出一缕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血腥余味了。这样说没有错,甚至很符合情理,但是在做出这些决定的同时,脑海里是否闪过这样一番思考?

    玩味主观能动性,就只能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将一个并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逐渐神圣化,这样便颇具玩味,人是如何明确做事的利害关系的?做出一次妥协就会有下一次,这一次顾全大局了,那下一次呢?顺着那些说法进行下去,那我想问一句,人生就该处处碰壁?处处应该被牺牲?倘若来一次顺其自然,哪怕寿终正寝,哪怕会毁灭整个人类,又有何妨呢?如果那个挪轨工人能有另一种选择,那一定成全自我,完成一次道德的洗礼,选择自杀。一切选择皆为合理,正如我思故我在一般符合常理。为何要去顾虑太多?这世间没有太多双全法,何不顺其自然,顺乎天意?如果火车面临分轨,那么是否可以不扳动扳手,那么这样就不会伤害轨道上任何一方,而冲出轨道。或者,它原本会撞向哪儿就撞吧,这有什么?在道德与规则面前本就两难,又怎么会出现那种情况:“你不得不做出选择,并且还是二选一。”这就像,你老婆和母亲同时掉水里,请问你救哪一个?你不会游泳呢?一死三命。假设你会游泳,救活一个,而你们面对另一方的死亡,自己以及救上去的那个人被逼疯了呢?如果被救下的五个人目睹了另一个人的残酷死状,他们是否还能像社会学家说得那样还有“造福人类”“发展社会”的素质?恐怕都没那种心态了吧?你觉得牺牲了一个人,就成全了五个人,其实你是杀了五个人,成全了一个人。对此,你怎么看?

    这本是一种笑谈,就好像你突发奇想去看了星座解读,周公解梦,忠诚度测试。这权当一种娱乐把玩把玩就好,或者无论做出何种决定,导致何种结果,无悔便好,倘若做不到完美,能无悔即可。那么在我看来,顺乎天意可好?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电车难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电车难题”这一命题虽然模拟的是一种道德情境,但是它并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B.不同人在面对“电车难题”时各执己见,但多是在保全大局的前提下做出的理性抉择。

    C.“电车难题”只应该停留在猜想阶段,如果将其投入世俗的怀抱,则会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

    D.“电车难题”与星座解读等性质相似,仅当作一种游戏把玩把玩即可,而不应该对其进行过分深究。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性的培养是经年的锻造过程,很难只通过一件事就化归为零,甚至呈现出负数。

    B.现实生活当中不会出现同猜想实验一样的情境,这意味着人们不应过分将理念的东西再创造化。

    C.经济、政治、哲学、社会学家对“电车难题”做出一致选择的原因无可厚非,但是在情理之中却缺乏人情味。

    D.挪动轨道的工人无论做出哪种选择都是合理的,并且我们对他所决定的做法不能轻易的去定性,并说其行为是对是错,是善是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有所出入的一项是

    A.解决“电车难题”应该抱有一种简单随和的态度,不应过分玩味人的主观能动性色彩。

    B.再三的委曲求全之下,人们往往会变得自私,面对道德与规则,便会选择遵循规则,去保全大局。

    C.对于自己来讲,只要做出的选择问心无愧,那么哪怕不能收获完美,获取得双全法,那么也是值得肯定的。

    D.人性的高低贵贱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界限,因为任何一种定性都是在玩味主观能动性的谈资,没有丝毫代表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良宵      张楚

    她刚搬到麻湾时,随行只有一只白鹅。她是王静生的远房姨妈,怎么想起要到乡下住上段时日,这才劳烦外甥在村西租了三间瓦房。

    好事的村妇们,借串门的名义在炕沿上东拉西扯。可这老太太,安静得像一只猫,也不插嘴。问她儿女几个?她说,两儿一女。问她老伴是否健在?她说,去世二十多年了。闲妇们渐渐没了兴致,不如何来往。

    那天从村西的土岗下过,见一孩子在前边跑,一帮孩子在身后追。那孩子蹽得比野兔子快,转眼就从她身边刮过,直刮到那岗上。那帮孩子呢,也就不再追,只在岗下骂个一通,才怏怏散去。老太太斜眼见那土岗上隐约探出个圆头,小心逡巡着岗下。见老太太望他,竟俯身捡起块土坷垃不偏不倚扔她额头上。老太太摸了摸额头,朝那岗上望去,孩子就不见了。

    午后,老太太喝了碗稀饭,猫进被窝,看电视。过堂屋传来电饭锅被揭开的滋啦声,饭菜入嗓猛然吞咽的咕咚声……她蹑手蹑脚踱到庭院,见岗上那个孩子在往外翻墙。老太太默然看了片刻回了房。

    翌日出门,买了冷鲜肉,切姜剥蒜,配了红椒、桂圆、八角、茴香,用高压锅将肉焖了。肉香四处散了开去,老太太眯眼打起盹儿来。等睁开眼,天已大黑,去过堂屋看炖的肉,明显是吃剩的。老太太竟有些隐隐的得意,方沉沉睡去。

    次日早起,坐到屋檐下晒太阳,晒着晒着有些恶心,吞了几粒药片,倒头睡起来。醒来时太阳已爬上屋檐,却发现老鹅没了。

    这老鹅,跟了她十三年,从小区门口捡的。小小一团鹅黄,谁承想竞长成偌大一只呢?儿女们是极少来的,通常只有她和它。想说话了和它唠叨两句,生气了就踹它两脚,它不记仇,依旧影子似的随着她,腻着她。

    老太太在院子四周搜寻一番,仍没得踪迹。猛然想起那孩子,心就咯噔了一下。

    那晚,她早早在过堂屋候了。果不其然孩子来了。当他在灶台上翻寻时,她一把就攥了他胳膊,问道:“是不是把鹅偷走了?”孩子点点头。她想也没想就在他后脑勺儿扇了一巴掌。“是不是把鹅给吃了?”孩子又是点点头。顺势拎了把刷锅的炊具,捋起他衣袖就抽打起来。抽着抽着便瞧得他胳膊上全是银元大小的红斑,一圈连一圈,看得心里麻麻幽幽,索性撒了他,一屁股坐在灶台上,默默盯了他半晌,摆摆手说:“你走吧,走吧。以后不要再来了。”孩子一愣,没有动,只嘟囔道:“我奶奶死了……我杀了它祭祀……”老太太不再搭理他,转身回了屋,和衣躺下。

    一躺就是两天。再次睁开眼,屋里灯怎么就亮了。炕沿上摆着副碗筷,碗里尚冒着热气,是碗疙瘩汤。香油花浮着,白鸡蛋卧着。老太太心里热了下,吸溜起来。还好,病隔了一夜就痊愈了。

    那天晚上,老太太喝完了汤.耳畔便传来谁家的收音机正在唱《春闺梦》,是张氏与丈夫王恢互诉衷肠那一场。听着听着,她不禁轻声唱将起来:

    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青!可怜侬在深闺等,海棠开日到如今。

    门环偶响疑投信,市语微哗虑变生。因何一去无音信?不管我家中肠断的人。

    “咕咚”一声闷响,她才猛然梦醒,身子打个激灵,朝墙边看去,那孩子从墙头跌了下来。

    “我……我……”男孩诺诺道,“我只是来瞧瞧,你的病好了没有。那天晚上,你的头比开水还热……”老太太领男孩进屋,给他热了排骨和米饭。

    随后几日,男孩都过来共进晚餐。孩子通常只闷了头扒饭,很少动筷子搛菜。吃一阵偶然抬头,老太太便往他碗里搛一箸菜,孩子也搛了肉丁或腊肠,犹犹豫豫着往老太太碗里塞。老太太就笑。

    当日晌午刚过,王静生就来了。王静生说,关于她跟孩子的事,他听别人说了。孩子爸妈、爷爷早死了,奶奶前几天也死了。孩子的病是父母遗传的艾滋病。那晚,老太太做好了饭菜,孩子却没来。

    儿子第二天到了麻湾。老太太正在炕上收拾皮箱,儿子说:“哎,我真是白着急了,原来你已经准备回去了啊?这个礼拜日就是你寿日,香港的李老板做了你一辈子的戏迷,专门从香港飞来给你庆祝,光赞助费就掏二十万。饭店呢,就定在凯撒大酒店,省电视台要全程录像呢。”

    老太太看他一眼,抽出皮箱拉杆,拍了拍儿子的肩,就朝土岗走去。儿子一见,蹙着眉喊:“妈!出租车在村东呢!”老太太大抵聋了,只顾弯着脊背拉着皮箱朝前走。儿子小跑着过去,在母亲身后边走边絮叨:“不瞒你说,赞助费说是二十万,其实给了五十万!不就听你唱两句《春闺梦》和《锁麟囊》?人家拿你当宝,傲气值几个钱呢?”

    老太太径直走到了岗下,伸手擦了擦汗,将皮箱扔在土岗那厢,朝坡走去。这条坡不长,但是陡。老太太弯下腰身,晃晃悠悠往上爬,当眼前蓦然出现一只瘦骨嶙峋的小手时,她不禁抬起脖子瞅了瞅。当孩子的小手紧攥住她的掌心时,老太太身上忽就有了气力,手脚在瞬间就热了起来。有那么片刻,老太太确信双腿其实就踏在棉花般洁净干燥的云朵里,每向上微微跨一小步,就离天空和星辰近了半尺。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理活动,老太太见孩子偷吃炖肉,后“竟有些隐隐的得意,方沉沉睡去”,寥寥数语,把老人自得于高超厨艺的心理显露出来了。

    B.老太太随身带着的那只白鹅是全文的线索,而孩子杀死白鹅气病老人的情节可知白鹅也是老人精神的寄托。

    C.从孩子和老人一起吃饭时“只闷了头扒饭,很少动筷子搛菜”“犹犹豫豫着往老太太碗里塞”等情形看出,失去亲人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显得拘谨、胆怯。

    D.小说地方特色鲜明,老太太初到麻湾时与村妇们的交往,孩子间的打骂等情节就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

    E.小说擅长在平淡的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老人搬到孩子独自一人的土岗住处作为结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2.小说中老太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老太太的儿子来接老太太回城的情节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以“良宵”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两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成化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中官欲出领抽分厂,恪等疏争。中官怒,请即遣恪等,将摭其罪,无所得乃已。出为湖广左参议,迁河南右参政。陕西饥,当转粟数万石。恪以道远请输直,上下称便。

    弘治初,历迁左、右布政使。徽王府承奉司违制置吏,恪革之。王奏恪侵侮,帝赐书诫王。河徙逼开封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恪言非便遂寝。四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

    故事,王府有大丧,遣中官致祭,所过扰民。成化末,始就遣王府承奉。及帝即位,又复之。恪请如先帝制,并条上汰冗官、清赋税、禁科扰、定赎例、革抽分数事,多议行。户部督逋急,恪以灾变请缓其事。御史李兴请于郧阳别设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之。恪陈五不可,乃止。

    恪素刚正。所至,抑豪右,祛奸弊。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宗人多不悦。平乐、义宁二王遂讦恪减禄米、改校尉诸事。勘无验,坐恪入王府误行端礼门,欲以平二王忿。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属吏以羡金赆,挥之去。至则值岐王之国,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其党密构于帝。居一岁,中旨改南京工部右侍郎。恪上疏曰:“大臣进用,宜出廷推,未闻有传奉得者。臣生平不敢由他途进,请赐罢黜。”帝慰留,乃拜命。势要家滥索工匠者,悉执不予。十一年,考绩入都,得疾,遂致仕,卒。

    (《明史·列传第七十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河徙逼开封 / 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 / 恪言非 / 便遂寝。

    B.河徙逼开封有议迁籓府 / 三司于许州者 / 恪言非便 / 遂寝。

    C.及为巡抚 / 以所部多王府 / 持法尤严 / 宗人多不悦。

    D.及为巡抚 / 以所部多 / 王府持法尤严 / 宗人多不悦。

    2.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阉人、内官、内臣等。

    B.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恪上奏,请求汰除冗官、清查赋税、禁止科扰、制定赎例、革除抽分等几件事,这些事经过讨论大多得以施行.

    B.成化末年,王府有大丧,朝廷派中官致祭,经过之处骚扰百姓。皇帝即位,恢复过去的做法,就地派王府承办。

    C.御史李兴请求在郧阳分别设置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属它。徐恪陈述五点理由反对,此事最终被罢止了。

    D.徐恪被调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他以“大臣晋升任用,应出于朝廷推荐”为理由请赐罢黜。皇帝宽慰挽留,他才接受任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

    (2)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 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怎堪。②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③贾谊曾经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

    1.王维的这首诗表现送别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句名篇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用“              ”两句强调对于自己所认定的就要坚持,不理会世人的称誉或非难。

    (2)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以“                        ”形象地揭示“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体现出一种高瞻远瞩的豪迈情怀。

    (3)白居易《琵琶行》中“             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3 题
  1. 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到了21世纪,人们不仅要求吃好、用好、穿好,还要求玩好。一些有远见的农艺家,     地将很多农场改建成农业公园。

    ②照片上的塑像,实为废铜烂铁之作,系艺术家      ,用废旧的下水管道、螺钉螺帽、钳子扳手、铁锁铁锅等拼凑而成。

    ③“吹彻芦笙岁又终,鼓楼围坐话丰年。”鼓楼是侗族村寨中     的建筑物,形似宝塔,是侗族人民休息和娱乐的地方。

    A.别出心裁  别具一格  别具匠心

    B.别具匠心  别出心裁  别具一格

    C.别出心裁  别具匠心  别具一格

    D.别具一格  别出心裁  别具匠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不少专家学者纷纷撰文指出,对于机关、企业等单位的图书阅览室,由于分散在各个部门,规模也比较小,很容易被人们忽视。

    B.针对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以及雾霾天气治理等问题,近日在我国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C.为培养青少年动手动脑能力、追逐科学梦想,我市不久前举办了青少年机器人制作竞赛,这次竞赛的参赛者全部以我市中小学生为主。

    D.石墨烯在电池上的应用,主要是和硅结合在电池负极里面代替原来的石墨,这样可以提升电池的整体容量和充电速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古人写景抒情总会描写花。花的诗词,花的图腾,花的色彩,饱含无数文人 骚客的儿女情长,寄托着万种相思。到底是什么成就了这姹紫嫣红的良辰美景?又是什么召唤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悠悠感慨呢?自然界中,每种花的花时都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如阳光、温度、昆虫、土壤酸碱、其自身遗传等。                   

    A.正是由于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色彩缤纷的花花世界才含香各异

    B.花花世界色彩缤纷,含香各异,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错综复杂

    C.色彩缤纷的花花世界含香各异,正是由于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

    D.正是这些因素的错综复杂,才造就色彩缤纷,含香各异的花花世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氢能绿色环保,是十分理想的零碳能源。但是,氢气当前主要从石油中制取,成本非常高。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    。30多年前,科学家就发现绿藻细胞中存在着一种氢酶。当它被激活后,绿藻进行光合作用时就能产生氢气。氢酶被激活产生氢气这种情况,是绿藻在应对缺氧的状况下,产生的一种应激反应。能否   ?浙江大学研究人员通过跨学科合作,给绿藻细胞披上一层二氧化硅“外衣”,    ,每升绿藻可以产生17毫升氢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是某地“读书活动”宣传图标,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80~1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增广贤文》中说:“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孔子也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提醒人们在说话之前,先得想清楚“可与言”和“不可与言”这两种人和两种情况。

    《宋史·司马光传》中却说:“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鲁迅也曾大声疾呼:“青年人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难度: 极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