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文言文阅读 2 题,诗歌鉴赏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其他题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2 题,名著阅读 2 题,话题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1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神龙初,为吏部侍郎,以母丧解。服除,为晋州刺史。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臣闻‘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食则百事废’,故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此皆兴化立治、为政养人之本也。今为公主造观,将以树功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其转徙,扶老携幼,剔瓦,呼嗟道路。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不纳。复谏曰:“自陛下戡翦凶逆,保定大器,苍生颙颙以谓朝有新政。今风教颓替日益甚,府藏空屈,吏员浸增,诸司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赢二千,太府之帛为殚,太仓之米不支。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帝嘉其直,以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为侍中。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明年,封梁国公。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怀贞诛,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是冬,诏知东都吏部选事,以称职闻,优诏赐衣一副。自是恩意尤渥,由黄门监改紫微令。与姚崇不协,除工部尚书,罢政事。开元三年卒,年六十九。

    宋璟闻而叹曰:“叔向古遗直,子产古遗爱,兼之者其魏公乎!”赠幽州都督,谥曰忠。

    (节选自《新唐书•魏知古传》)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B. 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C. 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D. 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吏部” 有三省之一的尚书省统辖,主管文武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与另外的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合称六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

    B. “服除”亦称“除丧”、“脱服”,俗称“脱孝”。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服丧期的长短。“期”为一周年,“大功为九个月,“小功”为五个月。

    C. “赠”是古代朝廷对死者及其亲属加封官爵或荣誉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D. “谥”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后妃等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知古政治才能卓越。他先后两次编修国史,仕途较顺利,多次升迁,历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吏部侍郎、工部尚书等官职。

    B. 窦怀贞等阴谋乱国,魏知古秘密揭发他们的阴谋,窦怀贞被杀,魏知古受到封赏,随后,玄宗下诏又加封一百户予以表彰。

    C. 魏知古直言敢谏,知古反对为公主修道观,一谏不被采纳便再谏,言辞恳切,条分缕析,睿宗终于被他劝服,赞赏他忠直。

    D. 魏知古爱民忠君。他认为君主要爱护百姓才能稳固为政之本,他的言行处处体现忠君为国,因此被人赞叹兼有叔向、子产的美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

    (2)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是故无费无践,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自   贻

    杜牧

    杜陵萧次君①,迁少去官频。

    寂寞怜吾道,依稀似古人。

    饰心无彩缋②,到骨是风尘。

    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

    【注】①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萧次君:《汉书》记载,萧育,字次君,为人刚直严猛,做官常被免职,很少升迁。②彩缋:彩色的绘画。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这首诗的题目是“自贻”——自己写诗赠送给自己。诗中虽然不乏凄苦的慨叹,但总体上呈现了一个风骨刚强,傲岸洒脱的形象

    B. 本诗开端即以刚直而屡遭贬斥的萧次君自比,借其“迁少去官频”的遭遇,抒发的却是自己的命运感喟。

    C. “寂寞怜吾道”意为“怜吾道寂寞”,诗人坚守自己的信念“吾道”,却难被世道认同而感“寂寞”,自生哀怜。

    D. 颈联表达了诗人遗憾自己没有以“彩缋”般的锦绣前程作为内心追求,以至于为官四方,充斥身心的只有世俗的扰攘。

    E. 整首诗由古及今,由人及己,尾联借物自喻,形象生动,一个“嫌”字凝聚了落魄失意者复杂的情感。

    2.本诗是杜牧晚年赠送给自己的作品,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表达的复杂情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建筑在本质上是供人居住和活动的场所,它首先满足人的实用需要。由于大部分建筑不能脱离实用功能,其审美价值受到实用功能的制约,还不能被看作是建筑艺术,如一般住宅、厂房、办公楼等。真正的建筑艺术体现在一些纪念性建筑(纪念堂、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园林建筑)之中。这些建筑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实用,而是服务于人的精神生活(纪念、信仰、审美、娱乐等),因而在建造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其实用价值,而是其精神性价值,包括审美价值。

    建筑的美主要在造型上体现出来,这是许多艺术共通的设计原则。建筑的造型要求高度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如运用对称、平衡、合适的比例,质感、色彩讲究多样统一,注意整体和局部、个体和群体、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及环境的协调等。各种建筑部件符合形式美的规律的组成,往往给人以类似于音乐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因此建筑又被称为“凝固的音乐”。

    建筑艺术的造型都是体现一定的精神内容与审美理想的。12世纪法国的哥特式建筑具有超人的尺度,尖塔的房顶耸入云端,门窗多为尖拱形,表现着向上飞升、超脱尘世,符合教会以宗教观念影响群众的要求。中国的寺庙建筑凝重阴森,窗户小而少,光线暗淡,也显示了佛的神秘与庄严。可见,建筑艺术对人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它们以巨大的体积迫使人们接受它们所体现的精神内容的影响。建筑艺术的造型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受到特定时代生产力的制约,也受到该时代审美理想和兴趣的制约,象征着时代的特点。罗马式建筑在公元5世纪至14世纪流行于欧洲各国,反映着当时生产力尚不发达、封建庄园林立却互不往来的时代风尚。北京历史上的一种典型建筑——四合院,封闭的空间,正侧房秩序井然,反映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的封闭性、上下尊卑的秩序与安静缓慢的生活节奏等时代特点。

    建筑艺术的造型又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体现着民族的审美理想。如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为温柔敦厚、中和之美,在建筑上侧重于群体组合,意境含蓄,装饰注重整体效果。在园林建筑上更是强调诗情画意,建筑与山水、花木组成综合的艺术体系,小巧、典雅的苏州园林和宏大、高贵的颐和园就是如此。而西方人则更关注外部世界,其建筑明窗巨柱,希腊式的开放,纹饰纵横,表面外在。如凡尔赛宫中花园,笔直的中轴线,两侧对称地布置了次级轴线,与横轴线相交,构成花园骨架。花园中出现一个个方格,形成巨大、清晰的几何网络,表现出欧洲人的审美理想与外在、暴露的文化精神。

    建筑诚然能体现一定时代、民族的精神内容,但它只能表达一定的气氛、情绪,有极大的抽象性、朦胧性和象征性,不能强求它表现某种 明确的观念或具体形象,否则总要失败。

    (摘编自王旭晓《美学原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部分供人居住和活动的建筑,满足了人的实用需要,制约了审美价值,所以不能被看作是建筑艺术。

    B. 如果建筑的各个部件都符合形式美的要求,建筑就常常会有一种音乐般的美感,这使得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

    C. 艺术共同的设计原则就是将美体现在造型上,建筑艺术之美就在于造型高度符合形式美的各种规律。

    D. 体现建筑艺术的纪念碑、宫殿、园林、神庙等,建造时首先考虑它的精神性价值,这是由它的建筑目的决定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建筑艺术的造型受时代的影响和制约,公元5至14世纪欧洲各国的时代风尚,就在当时流行的罗马式建筑中有所体现。

    B. 四合院作为北京历史上的典型建筑,其独特的造型受到了封闭自足、讲究等级和慢生活等时代特点的影响。

    C. 建筑艺术的造型与一定的精神内容相联系,它会对人产生精神影响,中国的佛教就是通过寺庙的空间形式来影响人的精神。

    D. 凡尔赛宫中花园在造型上呈现出对称的几何网络式格局,与东方园林不同,这与东西方民族的审美习惯相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州园林小巧、典雅,造型上的这种特点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

    B. 若想理解12 世纪法国哥特式建筑造型的内涵,需要了解特定时代和民族的心理习惯,也要了解西方宗教相关知识。

    C. 有些古民居在建造之初首先考虑的是实用,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其精神性价值不断凸 显,也逐渐体现出建筑艺术。

    D. 一些仿古建筑要明确表达某种观念,又不能把人带入一定的气氛和情绪中,虽然形似,却不具有艺术价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穿过岑寂的碎片

    朱以撒

    那方不毛之地一直为我神往。

    我常常会留意典籍上、画册上的一些残破纸片。这些纸片总是令我心弦一颤:该不会又是楼兰的碎片吧?凑近一瞥,十有八九,真是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

    我分外喜爱楼兰的残纸,从外观上看,边缘都被对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原先,贯穿纸片使其排列有序的细韧皮条,经不过风雨磨洗,不知哪一日清晨呼啦啦分崩离析,这一摞摞记载楼兰心迹的奇纸本霎时如天女散花,散乱而破碎,再也无从整理。有序顿成无序,整饬变成芜杂。一些重要的记载被风吹雨打腐烂去,一些关键的词组也剥蚀风化,神秘的气息开始飞扬,越往后越神秘莫测。这里总是苍凉之至,只是死寂中蕴含无限的饱满。我想会有一些人,面对那无尽荒漠的方位,踮起脚神往地张望。

    我们完全可以在精神上还原、再现当年丰饶的场景!

    两千多年前的楼兰,何等富庶和滋润呀!这个美丽的绿洲王国有如丰满而妩媚的少妇,林木葱茏,水草丰茂,波光荡漾,百鸟啁啾,真正是一片乐土。它使黄河文化、恒河文学和古希腊文化水乳交融。楼兰以它的消失,使人感到再滋润饱满的生命,也会如流星一般,在瞬间化为虚无。

    这些古典的碎片由于没有完整性,它使人们也就看到一个碎片的楼兰,只看到那些舞文弄墨的楼兰人迷蒙的背影。在我把玩到的一些墨迹里,这时的书体,正处在隶楷若即若离的阶段,那种楷有隶意、隶含楷法的驳杂胶着状态,有味品之不厌。这些墨迹和相应时期的魏晋名流风格如隔江海。楼兰残纸墨迹总是那么素朴,淡墨青衫—般天然动人。当然,这些笔画真的没有写好,读起来直让我皱眉头,不像是专门训练过的书手所为。深目高鼻的楼兰人,此时还没有学会含蓄呢。有时用笔恍若马背上挥刀,直通通地就挥了过去。这宛如在纸面上作长枪大戟格斗,咣当作响。我当然不太习惯这种表现方式,觉得太抛筋露骨,只是书写中一如既往地不作态,则是我屡屡赞美的。这时的江南名士,已经能写得一手流畅婉转的好字,楼兰人的字迹却都处在未完成的品相里,似乎等着后人去弥补。可是我感到了字里行间充溢的宗教神秘的气息。佛教进入中原,首先要途经此地,是这里的人过早地皈依了吗?这真是一个饶有深味的问题:有技巧的人足以达到完美,却全然写不出如此韵致,是心灵空间缺少了什么吧?

    我觉得没有必要回避斯文赫定这个也许会让人不愉快的名字。20世纪初,这个具有探险血统的人就来到罗布泊附近的荒漠上,发现了遗弃千年的楼兰遗址,挖掘的序幕就此拉开。华尔纳动了点科学的脑筋,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胶水,专门用来粘走那些活灵活现的鲜艳壁画;还有一位叫范莱考克的德国人更绝,跑到荒无人烟的高昌故城的柏孜克里克石窟,硬是用犀利的狐尾锯,把壁画连土锯了下来,然后装箱运走。

    这类事情在那个时节委实太多。如今风沙越来越沉重地覆盖在楼兰遗址上,终日无绝,漫过基础,漫过墙堞,漫过城楼,着力剥蚀着突兀处,料想在不久,就连高耸的烽燧也要被遮埋,遗址外却将茫然无存。一切绚丽和辉煌,在如许长的岁月中,被黄沙摧残成一片迷蒙。

    只余下楼兰残纸了。它们尽管是残片,却必将长存,就像楼兰上空的长风和楼兰身体上的沙丘一样长存。这些碎片有自身的特性,获得朴素的色调和质地,尤其是时日赋予了它们长存的生命力,已不惧怕世俗利侵入了。

    我慢慢地走近楼兰,当然是心路历程接近了。楼兰在我心目中破碎万端,和碎片的纸本一个模样。其实,认识一个世界要达到周全是不可能的。面面俱到,反而什么都达不到,什么都肤浅之至。

    从史料的完整性要求来衡量,碎片使人怜爱不已,但它的物质价值已抵不上完好者。若从审美价值上说,碎片却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性,借残象以会意,妙在存残之间,藏显之外。碎片才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洗尽了绚丽的色彩,蕴涵着久远的苍烟落照,一身的素朴憨厚,一看就知道穿越了千年岑寂。凝视这些碎片,感伤的潮水还是不由自主地侵袭过来。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散文的立意并不在于为早已消失的楼兰古国立史,而是借助这些历史的残片驰思骋想,从而突显作者的文化关怀和审美情趣。

    B. “边缘都被时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运用比拟与比喻手法,突出了楼兰纸片的残破与久远。

    C. 文章依照时空顺序,以精神漫游的方式,在古籍残片上营造出浓浓的历史氛围,从而给人以美感和启迪。

    D. “楼兰人迷蒙的背景”中“迷蒙”一语用得恰切,既符合楼兰的地域特征,也反映了楼兰的历史久远,并与“楼兰残纸”暗合。

    2.文章最后一段说“若从审美价值上说,碎片却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性”,楼兰碎片有哪些象征性?请简要概括。

    3.文章以“穿过岑寂的碎片”为题目,有何好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

    ——冯其庸的文化和学术人生

    姚晓丹

    “昔日之我即今日之我也,昔日之牧童耕夫,今日之学界野马微尘,皆一也。”冯其庸曾经这样自况。他自称“其庸”却是当代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红学大家,他的许多著作文章都是新时期红学发展标志性的成果。不仅如此,在文史研究、戏剧评论、书画艺术等诸多方面他都取得了斐然的成就,如今,先生飘然而去,留下说不尽的书生意气,留给世人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

    这位自称“稻香世家”的读书人似乎就是为学术,艺术而生的。他童年饱受苦难,几度失学,10岁开始下地务农,抗战爆发后,家中经济窘迫到极点,经常靠好心邻居送南瓜维持生计,不过他利用一切机会,如饥似渴地看书,经史子集,无所不读。凭着“虽万劫而不天求学求真之心”的顽强意志,终于成为一代学术、艺术大家,叶君远是1979年冯其庸带的第一批3位研究生之一,师徒交往38年。叶君远说:“他非常勤奋。在读书、教学的时候,他所在宿舍的灯总是全校最晚熄灭的。先生写文章有个习惯,总是在文末写上完稿时间,于是,我们在翻间他的文集的时候,可以看到他每每深夜才搁笔。”

    在学术研究上,冯其庸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互印证。读《史记》,他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几次去实地考察,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读《三藏法师传》,他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76岁再登高原,历尽艰辛,用十年时间,十余次对玄奘西行路线进行了全面考证,填补了史学与佛学界的空白,为中国佛教文化史做出巨大贡献。

    冯其庸方正不阿,至情至性,一位领导想要报评副教授,冯先生的签字至关重要,然而,他就是不签,后来领导亲自和他谈话,他无奈之下签了字,却马上补签一句“我不同意”,对于学界后辈,他关怀备至。著名作家二月河早年寄给冯其庸一篇自己的红学论文,冯先生回信说:“你文笔好,试着写写历史小说。”二月河受到鼓励,写出了《康熙大帝》,第一时间寄给冯其庸。他连夜看了这部小说,读完后连声赞赏,并帮助二月河联系出版社出版。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学院。冯其庸受聘成为首任院长,首先为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国学院教授孟宪实说:“国学院的课程体系来自冯先生的建议。冯先生当初倡导三个办学特色,至今在国学院施行,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博采家之长。”冯先生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国学院成立后,和季羡林先生一同建言,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方面的研究,以应国家不时之需,种种努力,为国学和文化的振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冯其庸曾以诗讲他和《红楼梦》的缘分:“红楼奥义隐千寻,妙笔搜求意更深。地下欲请曹梦阮,平生可许是知音。”但是他的学生认为,红楼知音显然不能概括他的一生。“他还是国学的知音、后辈的知音、学术的知音。”叶君远说。

    (有删改)

    【相关链接】

    2012年,冯其庸荣获中国人民大学首届吴玉章终身成就奖,他曾说,“做学问一定要看到宇宙之大之久,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只要有一息尚存,我就会在学术道路上继续前行,尽可能多地做一些事。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冯其庸关于“牧童耕夫”“野马微尘”的自况,自称“其庸”,自说渺小,与其水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及诸多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形成对比。

    B. 冯其庸出身农家,童年家境贫寒,几度失学,抗战爆发后,甚至要靠邻居接济度日,因此他抓住一切机会读书学习,通过不懈努力,终成一代学术、艺术大家。

    C. 冯其庸注重实地考察和书本相印证,对于读《史记》和《三藏法师传》遇到的问题,他不盲从,不迷信,克服困难,多次实地考察,弄清真相,为中国史学和佛教文化史做出巨大贡献。

    D. 冯其庸对权势不阿从,对学界后辈关怀备至,关心民族文化发展,关心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的研究,为国学及文化的振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冯其庸是当代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红学大家,不仅如此,他在文史研究、戏剧评论、书画艺术等多种学术、艺术领域都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B. 冯其庸自称“稻香世家”,自况“昔日之牧童耕夫”,表现出谦虚的人生态度,又表现出对以往饱受苦难甚至窘迫到极点的生活的不堪回首。

    C. 冯其庸对国学教育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学术全心投入,在其学生心目里,他是国学的知音、后辈的知音、学术的知音。

    D. 本文以冯其庸的自我评价、斐然成就及他逝世后人们对他的怀念开篇,主体部分介绍了他的成长、学术、人品、贡献等情况,结尾卒章显志。

    E. 本文内容安排眉目清楚,要言不烦,介绍了传主在文化和学术诸多方面的贡献,表现其至情至性的书生意气、水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

    3.冯其庸在文化和学术上取得斐然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其他题 共 1 题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却坐促弦弦转急

    (2)连峰去天不盈尺

    (3)赢粮而景从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琵琶女调弦校音的动作,表明了她此时已经进入乐曲的情景之中。

    (2)韩愈的《师说》中,士大夫之族拒绝从师学习的借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在《锦瑟》中追忆往昔,生出了“_____________”的遗憾感喟之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下列有关“世态人生”单元所选篇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药》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夏家,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两条线索从并行到融合,其交织的关键是买人血慢头。

    B. 《药》中的坟墓群被“一条细路”界限分明地分成了“左右”两边。寓意着夏瑜等资产阶革命者并没有和普通群众站到一起去,而是“各自为营”。

    C. 《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我”天真单纯、对世界充满了热爱;同时叛逆轻狂,做事有些莽撞。这显示了“我”只是在年龄上刚迈入成年而在心理上却依然是充满童真的少年。

    D. 婴宁中以欢笑对待世俗的纷纭,由“无时不笑”到“矢不复笑”,再到“反笑为哭”的变化意味着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和对社会礼法的顺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有关“济世忠告“和“心忧天下”单元所选篇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颛臾的地理位置就在鲁国境内,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素来谨守君臣关系,因此孔子认为季氏没有攻打颛臾的理由。

    B. 唐太以魏征为镜,魏征给唐太宗“十思“之镜。“十思“之镜反映了“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主旨,开拓了唐太宗“居安思危”的境界和治理李唐王朝的途径。

    C. 《病梅馆记》托物言志,以梅议政。对封建统治的腐朽、暗以及庸俗现象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对追求个性解放和要求变革的进步思想作了真切的反映。

    D.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形影相随,二人思想的不同和他们的个性有关,和《论语》《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录有关,还和二人生存的时代有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2 题
  1. 《红楼梦》中,大观园众姊妹结成“海棠诗社”,下列咏海棠的诗句中,哪一句是林黛玉所写的?

    A.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B.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C.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D.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题文)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在与贾母等人一起吃饭时,受风姐、鸳鸯支使,故意搞笑逗乐。下面是相关的场面描写,同是笑,各人的笑相不同,反映出各自的身份、个性乃至年龄、体质的差异,试选取三个人的笑相评点说明。

    (原文)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呦”;宝玉早滚到贯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室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于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话题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力学家说:“没有脚与地面的摩擦,人便无法走路;没有绳子于之间的摩擦,绳子便不可能成结。”哲学家说:“没有摩擦,社会便不会前进;没有摩擦,人们怎么能联结成为一个整体。“文学家说:“摩擦是一连串轻微的碰撞,碰撞是一次激烈的摩擦。有了摩擦与碰撞,才会有鼓声、琴声、钟声,才会有世界的进步曲。”

    请以“摩擦”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