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7 题,其中:
选择题 35 题,综合题 2 题
简单题 30 题,中等难度 7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5 题
  1. “它是秦朝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辖,以及中央对边疆地区特别是对西藏、台湾的管辖。”“它”是指

    A.西汉郡国制                  B.北宋的通判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的军机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隋唐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年)三月二十一日的诏书中,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由材料可知

    A.宋代科举取士完全取消了身份职业限制

    B.宋代统治者奉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C.科举考试成为宋代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D.宋代科举取士条件相对放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罗马帝国皇帝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许多法学家纷纷前来献策。下列主张不可能被采纳的是

    A.倡导自由民平等,法律公正

    B.增加处理经济纠纷的条款

    C.废除原法中基于身份等级的不平等条款

    D.政府保护一切自由民的财产不可侵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联邦党人论稿》指出,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维护各州的权力                                               B.争取民族独立

    C.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D.建立民主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某中学一历史研究小组对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进行研究,有同学提出:“为什么说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对这一问题,有四位同学产生了争议,你认为最正确的回答是

    A.甲同学:皇帝和帝国宰相掌握行政大权

    B.乙同学:联邦议会权力较大,帝国议会权力较小

    C.丙同学:行政机构权力大,立法机构权力小

    D.丁同学:行政机构控制了立法机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苏俄革命早期领导人加米涅夫说:“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我认为它还没有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这番言论主要针对列宁

    A.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                                  B.退出一战的要求

    C.《四月提纲》中的主张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十二铜表法自从定下来之后,……有些条款甚至一直保留下来,到罗马后期仍然有效。罗马人后来对这一古代法典有一种引以为傲的感情。十二铜表法的语言也成为后世法典语言的典范。”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①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                    ②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③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④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2011年7月,因《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英国部分政要和民众分别联名请愿,要求首相卡梅伦下台。最终结果如何,关键是

    A.执政党的民意支持率                            B.女王的态度

    C.议会的信任度                                                   D.在野党的态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这一国家应是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俄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奥巴马历史性地当选为美国首位黑人总统,并于2009年1月20日就任56届总统。为此,许多非洲裔选民流下了激动的热泪。奥巴马说:“这是除美国之外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他的当选表明

    ①自1787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以来,美国的选举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②美国的民权运动取得重大胜利

    ③随着时代的进步,美国的种族歧视观念正逐步淡化

    ④共和党候选人奥巴马的竞选主张赢得了大多数选民的支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图是位于广西贵港市的翼王亭,亭上有石达开所作的对联“忍令上国衣冠沦诸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李宗仁为该亭题写了“还我河山”的横额。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还我河山"充分表现了石达开的英雄气魄

    B.石达开把推翻清王朝统治作为主要奋斗目标

    C.抗击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是石达开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动机

    D.石达开的民族意识是狭隘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英国《泰晤士报》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发表社论说:“中方伤亡固极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乃前所未闻者……(该)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该战役是指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下列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近代中国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④中国开始纳入国际分工体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指的“新希望”是

    A.利用义和团                  B.颁布明定国是诏                   C.预备立宪             D.南北和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图是抗日战争某一战场的局部示意图,与其相关的正确表述是

    A.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                                  B.有利于国际战略物资供应

    C.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                    D.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从内容上判断,激发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历史事件是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

    C.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D.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历史的新纪元。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这一点”。下列外交政策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的是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读刘大年1960年著的《中国史稿》第四册(近代)统计数据,该书

    共计

    政治、

    军事

    经济

    思想

    文化

    边疆少数民族

    页数

    240

    165

    35

    24

    16

    比例(%)

    100

    68.7

    14.6

    10

    6.7

    A.记载了中国社会各领域走向近代化的相关史实

    B.集中体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历程

    C.反映了各少数民族全面走向民族区域自治的历程

    D.内容会涉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含义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

    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新中国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是

    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③“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④邀请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为了摆脱“卒子”的地位,西欧所作出的努力包括

    ①接受马歇尔计划           ②加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③成立欧洲共同体            ④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B.首次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有利于缓和和欧洲紧张局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1980年,湖南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包含“嫦娥奔月”内容的帛画,由此可以看出

    ①丝织品是当时百姓的主要衣料       ②汉代丝织技术达到了很高水平

    ③汉代的绘画水平已经相当高超       ④中国人二千多年前的飞天梦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工人

    商人、工场主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2. 《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3. 《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A.兴起于重工业                                          B.欧美国家同时发生

    C.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D.电力的广泛使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4. 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如下图所示的分界线。这意味着

    A.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

    B.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

    C.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

    D.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基督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5. 下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棉纺织领域的发明创造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2 题
  1.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一中图1,它是15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当时的欧洲人认为世界就是欧洲、北非、亚洲等一些地方,一片广阔的陆地的尽头是万丈深渊……总的来说,这些图片资料集中反映了世界从彼此割裂、相互子解、相对欠缺到日益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相比,第二幅和第三幅有哪些实质性的突破和变化?(4分)指出造成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世界从彼此割裂到日益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媒介有哪些。(4分)这一变化过程对东西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革除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解决对藩镇的军事费用,建中元年(780年),杨炎向(唐)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具体办法是“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变,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德宗采纳了杨炎的建议,可是掌管赋税的官吏反对推行。他们认为租庸调制实行了四百余年,旧制不可轻改。德宗坚信不疑,使之得以贯彻实施。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实行“两税法”的目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两税法”得以贯彻实施的原因。(10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