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4 题,其中:
null 1 题,单选题 29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11 题,中等难度 20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null 共 1 题
  1. 1850年的雨果说:“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慌与恐怖。一部了不起的题作‘历史’的书。”“他”的这部书是(    )

    A. 《巴黎圣母院》   B. 《人间喜剧》

    C. 《百年孤独》   D. 《美国悲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9 题
  1. 美国史家帕尔默说:“人们阅读的书籍没有标点符号,或者使用古怪的标点符号;听被称作无调性的音乐,还故意制造嘈杂和不谐和的效果;热衷于研究抽象的或者‘非写实的’绘画和雕塑,对它们艺术家本人往往不安上标题。”与上述艺术倾向最契合的作品是

    A. 《自由引导人民》

    B. 《日出·印象》

    C. 《约翰·克利斯朵夫》

    D. 《格尔尼卡》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据新华社电:“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

    B. 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C. 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中国开始打破大国对空间技术的垄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有学者描述说: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为突出。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很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此描述旨在强调

    A. 近代科技对文艺复兴的促进作用

    B. 牛顿定理对其它自然学科的影响

    C. 牛顿科学精神所具有的哲学意义

    D. 经典力学为相对论奠定理论基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全国文盲占人口总数的80%。到1978年,青壮年文盲率已经下降到5%。1949年全国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2.2人,1978年上升为8.9人。以上现象的变化得益于

    A.义务教育的普及

    B.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C.希望工程的推动

    D.“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861年1月,马克思在一封信中说:“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这说明达尔文进化论

    A.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B.影响到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

    C.成为了社会革命的理论武器

    D.使科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惯性是物体的根本属性,惟有外力才能克服物体的惯性。其蕴含的价值观是‘崇尚人的价值”因为人有能力改变和控制自然。”这说明

    A.经典力学体系完成对自然的认识

    B.近代科学提升教皇的权威和地位

    C.近代科学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D.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某学者曾说:“在过去的时间里,科学之手对于人类朴实的自恋有过两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认识到我们的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大的难以想像的世界体系中的尘埃……第二次是生物学的研究剥夺了为人类特创的特殊优越性,将人类废为动物的后裔。”据此推断“两次重大的打击”

    A.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B.推动自然科学体系的初步建立

    C.对人类的自身价值观造成冲击

    D.打击了基督神学权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64年10月19日,《参考消息》援引合众国际社东京十七日电:“红色中国……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这说明当时中国

    A.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

    B.具有了远程打击敌国的实力

    C.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

    D.科教兴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2006~2016年十年间中国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为1.69万篇,占世界份额为12.8%,排名世界第3位。与此同时,我国有18个学科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10位,其中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8个学科跻身世界第2位。这实质上反映出

    A.中国国际科技论文的被引数量显著增加

    B.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水平逐步领先于世界

    C.高被引论文数是评判科技水平主要依据

    D.“科教兴国”提出直接助推了科技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52年,中国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高等学校由211所减为182所,其中综合性院校由55所减为13所,工科院校由33所增加为39所,师范院校由12所增加为32所,农林院校由17所增加为29所。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被取消。此外,私立大学和原教会大学全部改为公立。这次高校院系调整

    A.适应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仿效了英美高校体系限制人文社会科学

    C.是在三大改造胜利完成的情况下采取的举措

    D.将发展国防高科技作为调整工作的重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A. 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B. 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要求

    C. 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D.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伽利略发现,运动中的物体若无一定的外力使它转向,便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一发现要求人们必须能解释:为什么行星不以直线飞离,而趋于落向太阳,结果形成其椭圆形的运行轨道;为什么月亮同样地趋于落向地球。”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若无外力作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B.行星不飞离曾经被解释为上帝的原因

    C.这一发现影响了整个思想文化领域

    D.行星不飞离原因是发现三大定律的关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许多知识分子将它视为对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它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它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下列作品与材料所述风格吻合的是

    A. B. C. D.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剑桥艺术史》中提及某一画家的作品时说:“(他的画)却表明:在某种意义上,经验超越现状,引向追忆,哪怕仅此而已也罢。尽管他指望观众还能看出更深层的含义。……(正如画家所述)‘那从水闸流出的潺潺水声、柳树、纤细的栏杆,还有砖砌的建筑物,我爱这样的事物……只要我能作画我就会不停的描绘这样的地方,绘画对于我来说只不过是表达情感的另一种语言’。”据此判断该画家作品的风格是

    A.现实主义流派

    B.浪漫主义流派

    C.印象主义流派

    D.现代主义流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宗教和科学都想说明人类是如何起源的,但宗教和科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宗教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类都是上帝创造并且永远不变的,而科学则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类生命是物质世界不断进化的结果;宗教依靠主观想象和《圣经》来臆断人类起源于上帝的创造,而科学则依靠证据和实验来论证人类起源于物质世界。宗教和科学的尖锐对立源于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严重分歧

    B.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上的分歧

    C.宗教意识和科学意识的不同

    D.拥有的权力和社会地位不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一位画家宣称“今天我们要求的,是一种在色彩上特别有生气、特别强烈和紧张的艺术”,他主张用色彩强烈的对比或和谐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他号召画家不要害怕用强烈和响亮的色彩。下列作品符合他主张的是

    A. B.

    C.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达尔文逝世后,英国的报纸呼吁把这位“自牛顿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与牛顿等人埋在一起供后人凭吊。因为“与这位震撼世界的思想家的成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相比,日常政治的喧嚣大部分不过是尘土一般的贫乏”。这主要是基于达尔文的理论

    A.致命地直刺封建神创理论

    B.极大地激发社会竞争意识

    C.促进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长

    D.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诞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他们认为:“绘画所给予人们的是感觉,而不是思想。”在他们的画作中,“只重感觉,忽视思想本质,以瞬间现象取代之,描绘主观化了的客观事物,是充满阳光的色块组合,充满空气感。”下列美术作品与该流派艺术特征相符的是

    A.《自由引导人民》

    B.《日出·印象》

    C.《拾穗者》

    D.《格尔尼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为反对学院派独霸艺坛,也为争取艺术独立,一群美国画家在20世纪初走到了一起,他们以真挚、热情的态度描绘贫穷肮脏的现代城市角落,被评论家称为“传播丑陋的人”,被嘲讽为“垃圾箱画派”。下列作品与材料中的艺术风格一致的是

    A.

    B.

    C.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905年,爱因斯坦引入了粒子概念,认为在空间传播的电磁波是由一个不可分割的“能量子”组成的,后来定名为光子。爱因斯坦的这一成就

    A.属于人类对宏观世界的认识

    B.否定了经典力学的时空观

    C.标志着量子力学体系的建立

    D.是对量子理论的成功运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一位科学家曾根据某一理论提出三大预言:引力场实际上是一个弯曲的时空;在强引力场中光谱将向红端移动;引力场会使光线发生偏移。这一理论

    A.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

    B.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C.奠定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基础

    D.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从19世纪开始,西方绘画艺术的变化日新月异,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直到抽象主义。如果把这一发展过程描述的概括一点,甚本上可以说是

    A.主观因素完全取代了客观因素

    B.客观因素逐渐压倒了主观因素

    C.客观因素部分取代了主观因素

    D.主观因素逐渐压倒了客观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牛顿力学认为,物理定律的普遍适用性是与“绝对时空”相容的。相对论却认为,“绝对时空”在确定物理定律时只有特殊意义,而“相对时空”在确定物理定律时则有着普遍意义。由此可知,相对论

    A.继承了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成果 B.对牛顿经典力学体系进行整合

    C.在否定中发展了牛顿经典力学 D.完全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看电影吃爆米花是一种纯正的美式习俗,但20世纪20年代美国五大影院在观影时是禁止吃爆米花的,看电影吃爆米花真正流行于30年代,随后风靡全球。这种改变最能说明

    A.电影技术的进步带来观影习惯的改变

    B.电影艺术呈现出了大众化、商业化趋势

    C.大萧条给影院经营造成了巨大经济困难

    D.电影从业人员的地位、心理预期得到提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如图的作者是荷兰的画家蒙德里安,他认为艺术应根本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追求人与神统一的绝对境界,即“纯粹抽象”与之相似的作品是

    A.《向日葵》 B.《悲惨世界》 C.《拾穗者》 D.《等待戈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20世纪30年代末,在英国每四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每周看两次电影,五分之二的人每周看一次电影。欧洲大陆国家的人们大致相同。这反映了

    A.电影成为人们休闲的主要方式 B.电影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的主要方式

    C.卓别林成为人们追逐的明星 D.工业革命为人们休闲提供了物质基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1960年,美国电视台首次直播总统候选人辩论场景。有趣的是,同一场辩论,在家里没有电视机、只能收听电台转播的选民看来,两个人基本上打了个平手;而观看电视转播的选民,却一边倒的支持肯尼迪。这反映了

    A.尼克松的观点更符合美国社会底层的利益

    B.美国社会中产阶级青睐出生良好的候选人

    C.政治候选人的上镜表现对选举有直接影响

    D.电视台比电台更加善于抓住选民潜在心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21世纪,人们通过脸书、微信、微博、谷歌、百度、维基百科等工具进行通讯和获取信息,通过“优步”共享汽车,通过“奈飞”共享影视节目,大数据技术将促使商品的生产与供应变得更加合理。这说明

    A.信息技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方式

    B.技术革命改变社会经济结构

    C.人们日常生活过度依赖网络技术

    D.知识经济推动全球同步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主要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回顾科技创新历程,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1.0(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蒸汽时代,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B.工业2.0(第二次工业革命)采用流水线模式,人们普赞工业王国

    C.工业3.0(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创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初显端倪

    D.工业4.0(第四次工业革命)产生了第三产业,改变生产经营方式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

    ——摘编自华莱士《俄国》

    材料二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

    ——摘编自莫斯《俄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的教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也最有争议的举措就是迁都和汉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与宗室重臣的交流中,孝文帝将他迁都的本意说的十分明白,平城“虽富有四海”,但只是“用武之地”,很难“移风易俗”。迁都后又说:“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之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同时孝文帝明确地认识到只有迁都於“王里”洛阳,才能“光宅中原”。迁都后,他接二连三地南征萧齐,虽然连遭失败,然而他的“期於混一”的壮志,直到临终前仍念念于怀。

    ——摘编自尚志迈《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

    材料二  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的。这充分表现在他对陆叡的谈话中:“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孝文帝迁都、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鲜卑族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摘编自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迁都的意图。结合材料一、二中孝文帝与大臣的对话,激发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据材料二,阐释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

    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学界和政界纷纷讨论王安石变法。梁启超和孙中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的良政治。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

    ——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二  “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孙中山全集》)……清末民国时期,很多学界政界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

    ——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王安石新法中“民生主义的事实”历历可知。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免役法为例,指出王安石是如何进行政策设计的,并说明其积极效果。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学界和政界关注王安石变法的主客观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