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5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19 题,填空题 2 题,推断题 2 题,实验题 1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19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 题
  1. 下列事实不能用原电池原理解释的是(  )

    A. 将镁粉、铁粉和食盐一块加到水中迅速反应放热

    B. 铁被钝化处理后不易腐蚀

    C. 纯锌与稀硫酸反应时,滴入少量CuSO4溶液后反应速率加快

    D. 镀层破损后,镀锌铁比镀锡铁更耐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9 题
  1.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25℃时,pH=13的1.0L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2NA

    B. 标准状况下,2.24LCl2与过量的稀NaOH 溶液反应,转移电子总数为0.2NA

    C. 室温下,21.0g乙烯和丁烯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1.5NA

    D. 标准状况下,22.4L甲醇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1.0NA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Zn(s)+1/2O2(g)=ZnO(s) ΔH1=-351.1 kJ·mol-1

    Hg(l)+1/2O2(g)=HgO(s) ΔH2=-90.7 kJ·mol-1

    由此可知Zn(s)+HgO(s)=ZnO(s)+Hg(l) ΔH3,其中ΔH3的值是

    A. -441.8 kJ·mol-1   B. -254.6 kJ·mol-1

    C. -438.9 kJ·mol-1   D. -260.4 kJ·mol-1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质量分数为n的NaOH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为amol/L,加热蒸发水分使其质量分数变为2n,此时,该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b mol/L,则a与b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b=2a             B.a=2b

    C. b>2a             D.b<2a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非金属氧化物一定能与碱发生反应   B. 金属氧化物一定不能与碱发生反应

    C. 酸性氧化物一定能与水反应生成酸   D. 酸性氧化物可能与酸发生反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化学实验中,常将溶液或试剂进行酸化,下列酸化处理的措施中正确的是(  )

    A. 定性检验SO32-,将BaCl2溶液用HNO3酸化

    B. 为了提高KMnO4溶液的氧化能力,用盐酸将其酸化

    C. 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Cl – ,用HNO3酸化的AgNO3溶液

    D. 配制FeCl2溶液时通常加少量HNO3酸化,减小其水解程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在下列各溶液中,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强碱性溶液中:NO3-、 HCO3- 、Cl- 、SO42-

    B. 含有Fe3+的溶液中:K+、Mg2+、H+、AlO2-

    C. 某无色溶液中:Na+、Cu2+、SO42-、Cl-

    D. 室温下,pH=1的溶液中:K+、Al3+、NO3-、SO42-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已知299 K时,合成氨反应 N2 (g ) + 3H2 ( g )2NH3 ( g ) △H = -92.0 kJ/mol,将此温度下的1 mol N2 和3 mol H2 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时进行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A. 一定大于92.0 kJ   B. 一定等于92.0 kJ

    C. 一定小于92.0 kJ   D. 不能确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g碳与适量水蒸气反应生成CO和H2,需吸收10.94KJ热量,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A. C + H2O ==CO + H2ΔH ==+131.3KJ·mol—1

    B. C(s)+ H2O(g) ==CO(g) + H2(g) ΔH ==+10.94KJ·mol—1

    C. C(s)+ H2O(l) ==CO(g) + H2(g) ΔH ==+131.3KJ·mol—1

    D. C(s)+ H2O(g) ==CO(g) + H2(g) ΔH ==+131.3KJ·mol—1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微型钮扣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有一种银锌电池,其电极分别是Ag2O和Zn,电解质溶液为KOH,电极反应为: Zn+2OH--2e-=ZnO+H2O;Ag2O+H2O+2e-=2Ag+2OH- 根据上述反应式,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使用过程中,电池负极区溶液的PH不断增大

    B. 使用过程中,电子由Ag20极经外电路流向Zn极

    C. Zn是负极,Ag2O是正极

    D. Zn电极发生还原反应,Ag2O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若在铜片上镀银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将铜片接在电源的正极上

    ②将银片接在电源的正极上

    ③在铜上发生的反应是:Ag++e-= Ag

    ④在银片上发生的反应是:4OH—-4e—= O2↑+2H2O

    ⑤需用硫酸铜溶液为电镀液

    ⑥需用硝酸银溶液为电镀液

    A. ①③⑥   B. ②③⑥   C. ①④⑤   D. ②③④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为了保护地下钢管不受腐蚀,可使它与( )

    A. 直流电源负极相连   B. 铜板相连

    C. 锡板相连   D. 直流电源正极相连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根据下列事实,判断离子的氧化性顺序为①A+B2+===A2++B②D+2H2O===D(OH)2+H2↑  ③以B、E为电极与E的盐溶液组成原电池,电极反应为:E2++2e-=E,B-2e-=B2+

    A.D2+>A2+>B2+>E2+         B.D2+> E2+ >B2+> A2+

    C.E2+>B2+>A2+>D2+         D.A2+>B2+>D2+>E2+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Na2CO3溶液,若保持温度不变,则一段时间后

    A. 溶液的pH变大

    B. c(Na+)与c (CO32-)的比值变大

    C. 溶液浓度变大,有晶体析出

    D. 溶液浓度不变,有晶体析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一个原电池的总反应是Zn+Cu2+=Zn2++Cu的是(   )

    A. Zn正极  Cu 负极  CuCl2   B. Cu正极   Zn负极  H2SO4

    C. Cu正极  Zn负极  CuSO4   D. Zn正极   Fe 负极  CuCl2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有A、B、C、D四种金属,做如下实验:①将A与B用导线连接起来,浸入电解质溶液中,B不易腐蚀;②将A、D分别投入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中,D比A反应剧烈;③将铜浸入B的盐溶液里,无明显变化,如果把铜浸入C的盐溶液里,有金属C析出.据此判断它们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 A>B>C>D   B. C>D>A>B   C. D>A>B>C   D. A>B>D>C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电池总反应为Zn+2MnO2+H2O=ZnO+2MnO(OH),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电池的正极为锌

    B. 该电池反应中二氧化锰起催化剂作用

    C. 0.1mol反应时,流经电解液的电子数为 0.2  mol

    D. 正极反应式为MnO2+e-+H2O=MnO(OH)+OH-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101Kpa时,2g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热量,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g)+O2(g)=2H2O(l) ΔH=+285.8KJ/mol

    B. 已知C(石墨,s)C(金刚石,s)△H>0,则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C. 在稀溶液中H+(aq)+OH-(aq) H2O(l) △H=-57.2 kJ/mol 若将含0.5 mol H2SO4的浓硫酸与含1 mol NaOH的稀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等于57.2 kJ

    D. 己知2H2(g)+O2(g)2H2O(l) △H1 , 2H2(g)+O2(g)2H2O(g) △H2 ,   则 △H1 > △H2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已知:CH4(g)+2O2(g)==CO2(g)+2H2O(1)   △H = ―Q1 kJ/mol

    2H2(g)+O2(g)==2H2O(g)   △H = ―Q2 kJ/mol

    2H2(g)+O2(g)==2H2O(1)    △H = ―Q3kJ/mol

    常温下,取体积比为4:1的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11.2L(折合成标准状况),经完全燃烧后恢复至常温,则放出的热量为多少kJ

    A. 0.4Q1+0.05Q3   B. 0.4Q1+0.05Q2

    C. 0.4Q1+0.1Q3   D. 0.4Q1+0.1Q2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下图两个装置中,液体体积均为200 mL,开始工作前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均为0.5 mol/L,工作一段时间后,测得有0.02 mol电子通过,若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产生气体体积①=②

    B. ①中阴极质量增加,②中正极质量减小

    C. 溶液的pH变化:①减小,②增大

    D. 电极反应式①中阳极:4OH-- 4e-= 2H2O+O2↑,②中负极:2H++2e-=H2↑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填空题 共 2 题
  1. 在298K,1.01×105pa时,2molH2(g)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热量484kJ的热量,写出热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有七种金属:钾、锌、铁、锡、铜、银、铂,它们的标号分别为A、B、C、D、E、F、G。①常温下,只有A和水反应生成氢气;②D、E、G都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B、C、F无此性质;③C、F组成原电池时,F为正极;④在G的硫酸盐溶液中加入D,发现D溶解,G析出;⑤将G、E接触放置,E不易锈蚀;⑥以铂作电极,电解相同浓度的B和C的硝酸盐溶液时,在阴极上首先得到C,G在空气中放置极易生锈。则A是___,B是___,C是__,D是___,E是___,F是____  ,G是____ 。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推断题 共 2 题
  1. 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有的反应可能在水溶液中进行)。其中A为气体化合物,甲可由两种单质直接化合得到,乙为金属单质,G为酸,乙在G的浓溶液中发生钝化。若甲为淡黄色固体,D和A的溶液均呈碱性,用两根玻璃棒分别蘸取A、G的浓溶液并使它们接近,有大量白烟生成。

    则(1)A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___,甲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

    (2)D的溶液与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已知A、B、C、D、E、F都是短周期的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A原子的电子层数与它的核外电子总数相同,而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2倍,C的氢化物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B和D可以形成两种气态化合物,E原子核外电子总数比B的2倍少1,F在本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则:

    (1)A、B、C、D、E、F的名称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A至F中任选元素,写出一种含非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_________ 。             

    (3)由B和D组成,且B和D的质量比为3∶8的化合物的电子式是 _________ ,该物质与E的同周期相邻主族元素的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               

    (4)F单质与E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8g BA4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室温,放出热量a kJ,写出表示BA4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实验题 共 1 题
  1. 已知稀溴水和氯化铁溶液都呈黄色,现在足量的稀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1~2滴液溴,振荡后溶液呈黄色。

    (1)甲同学认为这不是发生化学反应所致,则使溶液呈黄色的微粒是:______ (填粒子的化学式,下同);乙同学认为这是发生化学反应所致,则使溶液呈黄色的微粒是_________。

    (2)如果要验证乙同学判断的正确性,请根据下面所提供的可用试剂,用两种方法加以验证,请将选用的试剂代号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填入下表。

    实验可供选用试剂: A.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B.氢氧化钠溶液   C.四氯化碳 D.硫氰化钾溶液  E.硝酸银溶液 F.碘化钾淀粉溶液

    实验方案

    所选用试剂(填代号)

    实验现象

    方案一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方案二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根据上述实验推测,若在稀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则首先被氧化的离子是 ________,相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  。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