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9 题,其中:
单选题 24 题,null 1 题,论述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15 题,困难题 8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24 题
  1. 1953年,《人民日报》发文说:“河北省合作总社应当认真克服片面营利观点,公开肥料成本,重新确定合理利润,不要使下级社在经营中发生亏累现象,以便迅速调整肥料价格,克服社价和市价脱节现象。”该文章

    A. 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经济进程

    B. 标志着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

    C. 反映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

    D. 意在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17年3月1日,大英博物馆的“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正式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整个展览分为八个单元。其中某单元的展品主要有:基督雕像、莫卧儿王子的细密画、贝宁饰板、马尼拉钱币、爪哇皮影戏偶、毛利人铜棒、夏威夷编篮头盔。那么该展览单元的主题可能为

    A. 贸易与侵略(300-1100年)

    B. 变革与调整(900-1550年)

    C. 邂逅与连结(1500-1800年)

    D. 我们创造的世界(1800年至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起初,英国对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抱敌视态度的,还在西欧六国酝酿筹组共同市场时,英国政府就赶忙于1956年10月抛出了所谓的‘C’计划,企图用一个包罗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所有成员国在内的‘工业自由贸易区’,把拟议中的六国共同体‘化’掉。”英国此举

    A. 确立了其在欧共体中的核心地位

    B. 旨在抗衡美国主导的关贸总协定

    C. 为欧洲联盟成立提供了基本框架

    D. 体现了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复杂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35年5月27日被罗斯福等人称为“黑色星期一”,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上演帽子戏法,一连将罗斯福的三部新政立法斩落马下。到了年底,报纸将“最高法院下达判决,怒怼新政”选为1935年的年度新闻。这反映了

    A. 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受到挑战

    B. 最高法院的权力高于总统

    C. 新政危害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D. 罗斯福新政之路艰难曲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20世纪20年代,某位苏俄(联)领导人说:“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利用资本家对利润的贪婪和托拉斯与托拉斯之间的敌对关系,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生存创造条件,即使他们赚150%的利润,我们也在所不惜。”这一讲话旨在

    A. 解决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B. 推动工业建设的全面展开

    C. 调整发展社会主义的策略

    D. 与西方国家展开经济竞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A. 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B. 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C. 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同1978年相比,1982年我国的工农业产值增长32.6%,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已较为明显,而且,失调的经济比重也有所调整,国民经济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推动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 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逐步展开

    C. 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全面展开

    D. 国家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材料中美元两度贬值的共同目的是

    A. 刺激国内消费市场

    B. 维护与黄金的固定比值

    C. 开拓国际贸易市场

    D. 巩固美国金融霸主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作者评论的是

    A.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 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 工业革命开展的社会基础   D. 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为了摆脱“卒子”的地位,西欧所作出的努力包括

    ①接受马歇尔计划

    ②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③成立欧洲共同体

    ④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苏南地区久有蚕桑生产的历史,然而在清中叶之前养蚕户不过“十之一二”,“自同治初,人多植桑养蚕,辄获奇羡,其风始盛”。1878年苏锡常镇的生丝总量为355335斤,洋行四处派人收购。遂致“家家载桑,户户养蚕”,民间流行“养好花蚕发洋财”之说。这种“洋财”属于

    A. 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B. 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C. 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D. 民族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

    名称

    地点

    描述

    匡社

    苏州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

    复社

    吴江

    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

    岭南会馆

    苏州

    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

    讲学会

    无锡

    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

    A. 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

    B. 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出现反传统舆论

    C. 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

    D. 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的思潮兴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中国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按照深化程度大致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参照下表,对这两大阶段的解读正确的是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特征

    感性发展阶段:实验性、探索性破坏旧体制

    理性推进阶段:系统性、主动性制度创新

    A. 从时间看,1984年是两个阶段的重要分水岭

    B. 从历程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第二阶段全面展开

    C. 从理论看,第二阶段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从内容看,理性推进阶段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表为1871—1910年间中国棉布和棉纱进口量统计表。从材料可知

    年代

    棉纱(千担)

    价值(千海关两)

    棉布(千匹)

    价值(千海关两)

    1870年代

    70

    1877

    14439

    24877

    1880年代

    152

    3648

    13561

    19735

    1890年代

    1081

    19392

    16561

    25629

    1900年代

    1488

    30187

    15964

    45419

    1910年代

    2282

    62831

    17013

    67852

    A. 《马关条约》的签订推动了棉纱棉布进口量的增加

    B. 棉布进口量的相对稳定反映了中国贸易地位的改善

    C. 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 二者进口量折射出近代民族织布业发展变化的特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 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 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 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 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759年,一位清朝官员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①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

    ②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

    ③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题文)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 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 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 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下图反映了西欧部分国家商船队运载量变化情况,图中曲线①所代表的国家应是

    A. 西班牙

    B. 荷兰

    C. 英国

    D. 法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组织起来”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农业生产领域早在延安时期就出现了互助组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是推广到全国各地,出现了初级、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据此可知,这一思想

    A. 是基于对小农经济弊端的考虑

    B. 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C. 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指导思想

    D. 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 A理论坚持反对政府干预

    B. 经济滞胀促使A理论复苏

    C. 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

    D. B理论扼杀经济发展活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一书在论述西方世界时指出:战后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对某些工业部门实行国有化,它们筹建了许多新的规划部门,制定长期的经济发展计划。该材料

    A. 意在说明西方国家运用计划手段来发展经济

    B. 认为西方国家政府干预扼杀了经济发展活力

    C. 意在论证必须协调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D. 批判战后西方国家存在压迫企业的不当行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一定时间内某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持续增长,货币持续贬值。下表是1961—1987年的美英法三国年平均通货膨胀率。

    对该表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A. “混合经济”的实施使得60年代三国通货膨胀率较低

    B. 福利支出大幅减少造成70年代三国通货膨胀率较高

    C. “新经济”的出现带来80年代初三国通货膨胀率下降

    D. 减少政府干预导致80年代中期三国通货膨胀率下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前苏联流传一个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苏联接待官员们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飞机赶去排队啊。”这段笑话

    A. 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 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 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的弊端

    D. 指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唐文宗太和五年(831)有左右巡使上奏说,长安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

    坊市界限已经不复存在

    B

    《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

    太平天国运动为近代化创造了前提

    C

    1922年,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

    表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D

    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

    罗斯福新政解决了农产品市场供应不足的问题

    A. A

    B. B

    C. C

    D.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null 共 1 题
  1. 18世纪,有英国学者说:“英国的贸易造就着绅士,而且已使绅士布满这一国家,因为商人的孩子,或至少是他们的孙子,开始与出身最高贵和出身于最古老家族的人一样,成为地道的绅士、政治家、议员、枢密院官员、法官、主教和贵族。”这说明当时英国

    A. 资本主义经济正在改变社会面貌

    B. 传统的经济政治格局已被彻底颠覆

    C. 绅士由贸易多少和经济地位决定

    D. 国内外贸易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完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由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斯大林模式

    凯恩斯主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新自由主义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南方谈话

    从表格中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评析。(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认为,英国的侵略使中国与外界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但马克思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化。

    (3)根据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近代以来,世界经济逐步发展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形成篇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挫折篇

    材料二  西方国家极力把祸水引向他国。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把关税平均提高了20%以上。其他各国也相继提高了关税,进行报复。除关税战外,各国还展开了货币战。从英镑贬值开始,56个国家相继使本国货币贬值,以增加出口,减少进口。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中国债权的启示》

    调整篇

    材料三  美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使三大国际组织(如下图)在调节国际经济关系时必然倾向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而……三大国际组织又规范着国际经济秩序,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起着促进作用。

    ——张雷声《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与经济全球化》

    展望篇

    材料四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1970年

    1992年

    33个发展中国家

    108美元

    297美元

    21个发达国家

    3129美元

    22185美元

    (1)自1500年起,到20世纪初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指出这一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各自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为摆脱经济大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什么办法?这些办法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大经济组织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美国农业部门口的标牌上写道:“农业:加工、制造业的基础”,全美仅有2.8%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但农业却是美国在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确切地说在大萧条爆发前,农业就处于慢性危机之中。1929年,农业人口收入只有273美元,而全国人均收入为750美元,农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1919年的16%下降到10年后的8.8%……除黑人劳工外,没有人比农场主在大危机中遭受的打击更大。农场主在1932年实现的净收入比1929年少了1/3;农产品的价格跌落了50%。20世纪早期,政治上提倡小政府、经济上主张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上反对极权政治的传统保守主义盛行……把农业放到了与工业同等竞争的位置,把粮食生产当成是农场主、农民个人的事,而把农业的特殊性,尤其是美国农业的特殊性置于不顾,政府的措施收效甚微。到大萧条时期,农业问题雪上加霜,农民的不满情绪越来越严重。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当时实行《农业调整法》时,也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强烈抗议,那些正在债务中挣扎的农场主们也不明白为何要控制种植,他们对农业调整议案也抱有戒心。1936年1月6日,联邦最高法院在一起案件中宣布《农业调整法》违反了美国宪法第10条修正案,终止实施该法。

    材料三  1936年2月29日在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该法以保护土壤的名义,即通过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同时,已经受到侵蚀的土地则停止耕种,并转租给国家,由政府拨专款支付租金。

    材料四  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新的法案除了继续实施耕地面积削减计划、控制农业产量外,还建立了农产品常平仓,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

    (1)据材料一,说明美国农业危机和大萧条之间的关系。

    (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美国政府制定的农业调整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依据材料二、三和四,指出美国制定《农业调整法》的主要目的。为什么说1938年制定的《农业调整法》更加成熟?

    (4)依据上述材料,概括美国新政时期调整农业政策的特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