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9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2 题,语言应用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家与年:解读中国文化的深层密码

    一年365天,我们为什么要把归乡的日子选择在春节?这个问题,牵涉到中国时间的秘密。

    过去二十年,我一直在研究中国古代历法中节日的排列。最后我发现了中国古代人时间生活的秘密:一年之中,前半年为重;半年之中,前三个月为重;12个月当中,奇数月份为重;一月之中,前半月为重。这个排列有两个变例:一是八月份,宋代开始,中秋节成长为大节;另一个变例就是十二月,十二月是偶数月,但节日分量很重,并且集中在后半月,这和来年一月份的前半月结合在一起,构成中国古代时间生活最大的一个节期。

    中国古人依照动静交替的原则,给自己的时间生活划分出了鲜明的节奏。当这一原则具体展开于一年的农业生活中时,我们会看到,中国古代节日具有怎样鲜明的内在节奏!一月之中,当人们为前半月的节日忙碌过后,后半月的平静生活显得非常可贵。当后半月的生活显得过于平静,下一个月新的节日期已经来临。当一个节日较多的月份结束后,到来的是一个节日相对较少的月份。然后到来的又是一个节日相对较多的月份。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年之中,当万物萌生的春季这样一个节日繁多的季节结束后,是稳定的成长,是夏季这样一个节日相对减少的季节。而当收获的金秋来临,同时到来的是又一个节日的盛季。而那之后是冬季,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节日排列由相对减少到伴随着新年即将来临而转入迎新的准备期。一年中节日的最高潮将在这之后如期到来。这一切构成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节日生活的内在节奏。一月又一月,一年复一年,这一内在节奏,与大自然的四季变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与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日传说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先民的时间轨迹雕上了美丽的刻度。这一内在节奏,有如万象喧然与处子般宁静的契合,有如一曲美丽的乐曲。八月中秋是中间华美的变奏,而十二月后半的节日集中期与来年正月前半月合而为一,构成一年中澎湃激扬的节日高潮。

    这就是中国时间的乐章,而“年”是我们一年时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在中国人的时间生活中,它占有绝对性地位。而这个地位,是千百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中国人文化积累的结果。早在殷商代,已经有了近似于“年”的观念。人们在年终会开展大型祭祀活动,祭祀天地山川和祖先神灵。到了周代,尽管“年”的日期和今天有所不同,但过法已经有很多相似之处。时至今日,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过年虽说已不像从前那样隆重,但是从那个时代起,年已经是一家人、一族人欢聚一起共度良辰的日子。

    两千年多少朝代兴替,两千年多少世事沧桑;“年”却一直留下来,并且不断生长,成为民族的传统被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国人的节日传统。它渗透进了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人无论如何不肯放弃的传统。

    (摘自刘晓峰《家与年:解读中国文化的深层密码》)

    材料二:

    我们就是那个不爱过年的宝玉

    《红楼梦》里,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哪个节日都过得神采飞扬,唯独说到过年,要么是一带而过,要么就写得很无聊。

    前八十回里,两处写到过年,一处是元春省亲前,“朱批准奏:‘次年正月十五上元之日,恩准贾妃省亲。’贾府领了此恩旨,益发昼夜不闲,年也不曾好生过的。”一句话就把个新年打发掉了。到了五十三回,曹公正儿八经要写一回过年了,细细地写贾府里祭祀、焚香、吃年酒、进宫朝贺,写得排场极大,像一幅画儿,画上的每一个人,做的都是规定动作,不像其他节日里,欢声笑语间,便凸显了各自的性情。

    两处描写加起来,可以凑成曹公对于过年的感觉,这是一个既乏味又充满繁文缛节的节日。假如我们认同《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的话,这也基本上是贾宝玉的春节印象,他是不喜欢过年的。

    贾府里其他节日大都是自家人在一起吃饭,贾宝玉深受宠爱而如鱼得水,但除夕就不一样了,他要见到的人不只是亲人,还有亲戚。

    一些老妯娌,是贾府旁支亲眷,宝玉也该上前喊一声奶奶。她们坐在一起,会聊些什么呢?书里没说,二十九回里,倒有个样本。那个无聊的张道士,见了贾母,先是夸老太太气色好,又赞宝玉发福了,然后自然而然地就说到宝玉的婚事上,提起前日在哪个人家见到一位小姐生得好模样,要给宝玉做个媒。大年下,与贾母握手相见的老太太们,大抵也是按照这个格式走。

    提亲话题之外,她们还喜欢问你在社会上的定位、现状和前程;还有那些来拜年的叔伯,他们会问得更仔细。这让逃避学堂成天跟姊妹们混得不亦乐乎的“无业游民”贾宝玉情何以堪?贾政在家的日子,虽时常把宝玉骂个狗血喷头,但亦有当父亲的虚荣心,没准儿会像某些章节里曾有过的那样,把他拎出来,让他当众做首诗什么的。总而言之,那些不快乐的记忆,贾宝玉或者说曹公都曾体验过,让他懒得再提。

    说到底,是新年这节日太主流,跟非主流的贾宝玉犯呛。

    最初,“年”是个吃人的怪物,人们要用鞭炮、用喧天锣鼓去驱逐它。这也许可以说明,年,原本自恐惧而来,来自对生命与岁月的恐惧,所以,人们要用狂欢把那恐惧压下去。驱逐恐惧的另外一种做法,是确定自己的坐标,在“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会让人觉得把握住了光阴,心里踏实。所以,在新年的各种仪式里,人的自我被抽离,变成一个个符号:在祖宗灵牌前虔敬的后代,与鬼神巧妙周旋的凡人,必须融入欢乐海洋的一分子;还有,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在生命坐标上不偏不倚稳稳立住的那个点。

    可是,对于曹公来说,哪有什么适当与不适当,只有我想与我不想。家财万贯可能瞬间成空,不能与心爱的人在一起,举案齐眉又如何?新年只是时间的节点,而非人生的节点,何必这样欢天喜地又禁忌重重地去制造噪声、垃圾和狂欢后的虚空呢?

    清清静静地过自在流年。这样的新年,想来才能让宝玉心生欢喜。

    (摘自闫红《我们就是那个不爱过年的宝玉》)

    材料三:

    过年成为一种形式:年味不知“味”

    对于现在很多人来说,年味只是一种存在于记忆中的味道。

    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原本也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但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原来的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东西,不再是今天人们的必需,那么“年”这样的传统节日就会发生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

    现在的人们对于过年,似乎只剩下了回家、团聚、吃饭,然后就是离家、工作。回家过年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形式、一种强迫、一种责任、一种负担,完全没有小时候那种望眼欲穿的过年心情了。就是相聚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放下手机、离开电脑、不看电视,和家人说说心里话,唠唠家常呢?

    年还没完,该走的就踏上归程。过年,很多时候不过是回家的一个必要理由而已。

    因为很多原因,过年时放鞭炮的少了,单位挂大红横幅、红灯笼的少了,这从某种角度上说,是时代的进步,是人们对于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一种自我调整。但客观地说,街上一点喜庆的颜色和气氛也没有,无疑给年味变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摘自赵晓林《过年成为一种形式:年味不知“味”》)

    1.下列对相关材料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节日有着鲜明的内在节奏,若上个月节日较多,那么下个月则没有节日。

    B.“年”成为中国文化的根,它在中国人的时间生活中的地位,是千百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中国人文化积累的结果。

    C.两千年世事沧桑,“年”作为中国人的节日传统却一直保留了下来,而且“年”的日期一直都没有发生改变。

    D.时至今日,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过年时放鞭炮的少了,单位挂大红横幅、红灯笼的少了,是时代的进步。

    2.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宝玉“不喜欢过年”原因的一项是

    A.年是重要的时间节点,对岁月的流逝心怀恐惧。

    B.过年时可能会被提亲,被问及功名和前程。

    C.过年可能与被父亲拎出来当众作诗等记忆相关。

    D.过年充满繁文缛节和重重禁忌,很是乏味。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二月后半月有分量很重的节日,再加上来年一月份前半月的节日,因而十二月成为了中国古代时间生活最大的一个节期。

    B.先民的时间轨迹变得美丽,是因为节日生活的内在节奏与大自然的四季变迁有机组合在一起。

    C.文中把曹雪芹的过年感觉等同于宝玉的春节印象,是建立在《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的假设上的。

    D.人们如果确定了自己的坐标,在“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就有可能驱逐来自生命与岁月的恐惧。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时代不同,过年发生了诸多变化,请结合材料与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沈从文

    北京城什刹海前,煤灰土新垫就一片场坪,白日照着,有一圈没事可做的闲人,皆为一件小小热闹粘合在那里。一个年纪已过六十的老人拉了一对大傀儡走来,到了场坪,四下望人,似乎很明白这不是玩傀儡的地方,但莫可奈何地停顿下来。

    老头子把傀儡坐在场中烈日下,轻轻咳着,调理着嗓子。家当除了那对脸儿一黑一白简陋呆板的傀儡以外,什么都没有!看的人也没有。

    他发红的小眼睛四方瞟着,然后便望着坐在坪里傀儡中白脸的一个,亲昵地低声打着招呼,也似乎正用这种话安慰他自己。

    “王九,不要着急,慢慢的会有人来的,咱们呆一会儿,就来玩个什么给爷们看看,玩得好,还愁爷们不赏三枚五枚?玩得好,爷们回去还会说:嗨,王九赵四摔跤多扎实,六月天大日头下扭着蹩着搂着,还不出汗!可不是,天那么热,你也不累,好汉子!”

    来了一个人,把花条子衬衣下角长长的拖着,作成北京城大学生特有的丑样子,在脸上,也正同样有一派老去民族特有的憔悴颜色。老头子瞥了一眼,微笑着,以为帮场的“福星”来了,全身作成年轻人灵便姿势,膀子向上向下摇着,一面自言自语地说话,亲昵得如同家人父子应对。

    “王九,你瞧,大爷大姑娘不来,先生可来了。好,咱们动手,先生不会走的。你小心,别让赵四小子扔倒。先生帮咱们绷个场面,看你摔赵四这小子,先生准不走。”

    他把傀儡扶起,整理傀儡身上的破旧长衫,又从衣下取出两只假腿来,把它缚在自己裤带上,再把傀儡举起,弯着腰,钻进傀儡所穿衣服里面去,用衣服罩好了自己,且把两只手套进假腿里,改正了两只假腿的位置,开始在灰土坪里扮演两人殴打的样子。他用各样方法,移动着傀儡的姿势,跳着,蹿着,有时又用真脚去捞那双用手套着的假脚,装作掼跤盘脚的动作。他既不能看清楚头上的傀儡,又不能看清楚场面上的观众,表演得却极有生气。

    大学生忧郁地笑了。远远的另一方,有人注意到了这边空地上的情形,引起了好奇兴味,第二个人跑来了。不久,闲人聚集得越来越多。

    众人嘻嘻地笑着,从衣角里,老头子依稀看出一圈观众的腿脚,他便替王九用真脚绊倒了赵四的假脚,傀儡与藏在衣下玩傀儡的,一齐颓然倒在灰土里,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玩意儿也就作了小小结束。

    老头子慢慢地从一堆破旧衣服里爬出来,露出一个白发苍苍满是热汗的头颅,发红的小脸上写着疲倦的微笑,又将傀儡扶起,自言自语:“王九,好小子。你玩得好,把赵四这小子扔倒了,大爷会大把子铜子儿撒来,回头咱们就有窝窝头啃了。你累了吗?怕热吗?来,再来一趟,咱们赶明儿还上国术会打擂台,挣个大面子!”

    众人又哄然大笑。

    过一阵,围的人已不少,他便四面作揖说:“大爷们,大热天委屈了各位。爷们身边带了铜子儿的,帮忙随手撒几个,荷包空了的,帮忙待一会儿,撑个场面。”

    有人丢一枚两枚的,与其他袖手的,皆各站定原来位置不动,一个青年军官,却擦了一把铜子,皱着眉走开了。老头子为拾取这一把散乱满地的铜子,照例沿着场子走去,系在腰带上那两只假脚,很可笑地左右摆动着。

    这老头子同社会上某种人差不多,扮戏给别人看,连唱带做,并不因为他做得特别好,就只因为他在做,故多数人皆用稀奇怜悯眼光瞧着。应出钱时,有钱的照例也不吝惜钱,但只要有了件新鲜事情,大家便会忘了这里,各自跑开了。

    卖莲子小摊边,有人中了暑,晕了过去,大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见有人跑向那方面,也跟着跑去。只一会儿,玩傀儡的场坪观众就走去了大半。少数人也似乎才察觉了头上的烈日,正陆续散去。

    老头子微笑着,一句话不说,两只手互相捏了一会,又蹲下去把傀儡举起,玩着之前的那一套。依然在一种规矩中倒下,毫不苟且地倒下。自然,王九又把赵四战胜了。

    等待他从那堆敝旧衣里爬出时,已空无一人。

    于是他同傀儡一个样子坐在地下,计数着铜子,一面向白脸傀儡王九笑着,说着前后相同、既在博取观者大笑、又在自作嘲笑的话。他把话说得那么亲昵,那么柔和。

    他不让人知道他死去了的儿子就是王九,儿子的死,乃由于同赵四相拼,也不说明。他决不提这些事。他只让人眼见傀儡王九与傀儡赵四相殴相扑时,虽场面上王九常常不大顺手,上风皆由赵四占去,但每次最后的胜利,总仍然归那王九。真王九死了十年,老头子北京城圈子里外表演王九打倒赵四也有了十年,真赵四,五年前早就害黄疸病死掉了。

    一九三三年九月三日,北平

    (选自《沈从文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什刹海前一片场坪为背景切入画面,场边闲人和民间艺人组成生活场景,共同演出了俗世的“生”。

    B.作者塑造了一个以傀儡为谋生手段又以傀儡为精神寄托的小人物,他让人发笑的表演里,深藏着大伤痛。

    C.小说结尾交代老头子之子王九被人致死已有十年,但老头子十年来表演的傀儡戏中一直让王九在相拼中胜利,作者同情中又有对其人其行“怒其不争”的批判。

    D.本文语言朴实,作者用从容淡然的笔调叙说了一位老卖艺人的悲苦人生。然而,平静的文字下却蕴含了作者深沉的感喟和悲悯情怀。

    2.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简析它的作用。

    3.小说题目“生”是解读作品主题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谈一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以及获得的人生启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谁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但以刘日薄西山,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氏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和“字”不能混为一谈。一般来说,出生时只取名,成年后再取字。其中,“名”主要用于自称,“字”主要用于他称。

    B.征:指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古代任职授官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如“擢、右迁、升”是升官,“黜、罢、除”是降官。

    C.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居丧制度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一部分,如《仪礼丧服》所规定的丧服,由重至轻,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称为五服。

    D.卒: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如:天子死回崩,诸侯死叫薨,士死叫不禄,平民百姓就称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身世坎坷,孤苦无依。他幼年丧父,母亲改嫁,自己体弱多病,福分浅薄,内外无亲,祖孙二人更相为命。

    B.李密孝敬祖母,尽心尽力。祖母刘氏生病时,李密夜里不脱衣睡觉,为祖母端饭菜、喂汤药,每次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饮食或服用。

    C.李密臧否人物,客观公正。面对司空张华的询问,李密认为安乐公比齐桓公差了很多,从他们功业的成败即可看出。

    D.李密心怀不满,因怨被罢。他认为自己没有得到重用,颇有怨言,于是在诗中流露怨气,引起皇帝的不满,最终被罢免了官职。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以刘日薄西山,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5.文中说“密有才能”,请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李密“有才能”的三个事例。(可引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定风波·重阳

    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①,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娇②,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③。

    [注]①翠微: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②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③牛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为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萧瑟凄凉的秋景。“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

    B.词的上片后三句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

    C.词的下片,诗人只想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享乐,“酩酊”也扣合了重阳节的习俗。

    D.全词以景入情,即景生情。上片描绘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下片写以酒助兴,饮酒抒情。

    2.历代诗人常以典入诗,抒情言志,请简要分析本词下片与陆游《书愤》中的尾联在用典上有何不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一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阿房宫中音乐声之繁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这是创新传承的脚步。伴随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中国企业家群体不断壮大,他们在艰难曲折的探索中,带领中国品牌________________,推动中国品牌日新月异。对自主创新的矢志不渝,成就了中国品牌的卓越和领先;对品质数十年如一日的打磨,塑造了中国品牌的口碑和价值。中国品牌的每一次________________,都在刷新着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中国品牌的每一次________________,都在回应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品牌,但不变的是品牌的初心。“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如今,中国正迎来品牌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亟须政企协同、社会参与,持续发力、________________,讲好和打造新时代中国品牌与高质量品牌故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凤凰涅槃       上升       沉潜       永不懈怠

    B.凤凰涅槃       跃升       沉潜       久久为功

    C.破茧成蝶       上升       沉淀       永不懈怠

    D.破茧成蝶       跃升       沉淀       久久为功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深情嘱托的习近平总书记,同样鼓励着中国品牌不忘初心,逐梦前行。

    B.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嘱托,同样鼓励着中国品牌逐梦前行,不忘初心。

    C.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嘱托,同样激励着中国品牌不忘初心,逐梦前行。

    D.深情嘱托的习近平总书记,同样激励着中国品牌逐梦前行,不忘初心。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讲好高质量中国品牌,打造新时代品牌故事

    B.讲好新时代品牌故事,打造高质量中国品牌

    C.打造新时代中国品牌,讲好高质量品牌故事

    D.打造高质量中国品牌,讲好新时代品牌故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选项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为了回馈客户的长期惠顾,我店重磅推出名牌智能手机促销活动,欢迎广大新老客户进店咨询。(广告语)

    B.本人昨日不慎于食堂丢失余华所著的《活着》一书,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不胜感激。(寻物启事)

    C.特邀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校园戏剧节,相信您会有幸观赏到最具特色的演出,静候您的光临。(邀请函)

    D.某中学生给编辑写信:“编辑您好,奉上涂鸦之作一篇,敬请拜读,还望您不吝赐教,多提意见。”(书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用三个四字短语概括出5G网络的特点。

    在5G网络下,用户可以每秒钟下载一部高清电影,它的峰值下载速度可以达到20G/秒,未来我们只需要一个显示器就可以上网了。随着业务的发展,网络业务需要无所不包,广泛存在,5G可以为更多的应用提供网络。5G网络可以用于无人驾驶等领域,当我们在高速公路上无人驾驶时,140毫秒的延迟,就可以让车子的制动距离增加几十米,一般网络是不可能应用于无人驾驶的,而5G网络的低延迟的要求是一毫秒,甚至更低。5G网络可以让某些智能设备一周或者一个月进行一次充电,这将极大的提高我们的使用体验以及增加更多的设备加入到万物互联的大家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

    ②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③要坚定信心不动摇,要咬定目标不放松。

    ④做企业、做事业不是仅仅赚几个钱的问题。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做实业,这是本分。

    假如你要在学校团队活动“学习两会金句,争做时代青年”大会上发言,请选择其中两三句,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