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2 题,选择题 1 题,语言应用 2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9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传统美学所讲的“意象说”主张“美在意象”:美在“象”外之“意”,言外之情。任何一件美的文艺作品,其本身或为声色,或为言词,都是有“象”的(“在场的东西”)。能体悟到“象外之意”“词外之情”,就是一种美感。此种美不是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深层次的意境美、精神美。

    “意象说”突破了美在声色之类的局限性,深刻地揭示了美之为美的本质内涵,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也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但为什么要深入象外,才能达到此种美的境界呢?“意象说”没有做论证。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件美的作品,都是作者凝聚了作品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的结晶。这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说得通俗具体一点,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我们对一件作品的欣赏,不过是把凝聚在作品这一点“在场的东西”中无尽的内涵(“不在场的东西”)展现在想象中,点点滴滴地加以玩味;不过是回归到形成作品的母源,从母源中,我们对作品获得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从而产生了一种满足感。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这种愉悦和享受不是感官的娱乐或感性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

    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为什么能引起美感?“山河在”是一点在场的东西,但形成此“在”之背后的东西,则是什么都“不在”。正是这什么都“不在”构成这“在”的内涵(此即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无馀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我们欣赏这诗句时,就回归到这“在”的母源——什么都“不在”,自然备感凄凉。但这里的凄凉绝非现实生活中的凄凉可以比拟,它是审美意义下的凄凉,它超越了现实生活中凄凉的现实性,引发了欣赏者一种对“在”的内涵的醒悟,这种醒悟就定审美的愉悦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凡·高的画《农鞋》,为什么能引起人的美感?海德格尔做了生动的说明:是农鞋这点“在场的东西”引发观赏者回归到了其背后一系列“不在场的东西”——农夫为了面包而日日夜夜地在崎岖的道路上奔波,一年四季风风雨雨对农夫的摧残,以至社会的贫穷、落后、不公,等等,这些都是构成农鞋上几个破洞的母源。观赏者正是从这一回归中获得了某种醒悟,从而也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我们经常爱用“玩味无穷”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对一件优秀作品的欣赏。“玩味”之所以能达到“无穷”的地步,其根源就在于隐藏在作品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

    中国传统文化重含蓄之美,其实就是把作者的情或意隐藏在作品的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让鉴赏者自己去领会、体悟,从而获得一种醒悟的满足感。

    (摘编自张世英《美是“玩味无穷”的精神愉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把形成作品本身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凝聚成结晶,创作出美的作品来。

    B.“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不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情。

    C.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在今天仍然有价值,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D.如果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那么这个作品欣赏起来就可能给人一种“玩味无穷”的感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始揭示了“意象说”的内涵,并指出意象之美是一种深层次的美。

    B.文章第二段点出了“意象说”存在的局限性,同时强调了其对中外美学的价值。

    C.文章第三段中,作者解释了要深入象外才能达到深层次的美的境界的原因。

    D.文章第四段举中外艺术作品的例子,进一步阐明了审美活动的实质,就是回归作品的母源,获得醒悟,产生一种满足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入到美的作品的“象”外之“意”中,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即感受到“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B.有些美的作品中的凄凉与现实生活中的凄凉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前者具有审美意义,使欣赏者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C.欣赏作品时,能够获得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回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上。

    D.《农鞋》画里的农鞋上的几个破洞,之所以能使观赏者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是因为“象”外有“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尊严死

    聂鑫森

    一辆百色的小车,驶出了湘楚大学的校门。深秋上午的太阳光薄而淡,透出一阵阵的凉意。从这里到江南医院,要穿过繁华的闹市,加上红绿灯,堵车,满打满算要一个小时。

    开车的是程奋,坐在后座的是郑波。

    程奋在校办公室当主任,四十八岁,头圆,腹凸,体胖。郑波比他大两岁,是中文系的教授,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主攻古代文字学,师从程奋的父亲程笃,读硕读博,再当助手,一眨眼过去了二十多年。

    两个人久久不说话,在去往医院的这一路上静得只听见车轮摩擦水泥路发出的沙沙声。

    古稀之年的程笃肝癌晚期,四个月前住进了江南医院的肿瘤科重症监护室。郑波在上课、开会之余,一个人去得很勤。重症监护室是不能随便让人进去探看的,因为里面的空气消了毒。门上只有一个玻璃镶嵌的小孔,郑波隔一阵就会把眼睛贴上去,打量躺在病床上的程笃:一头银发,满脸愁苦,时而清醒,时而昏迷;鼻子的两孔插着氧气管和胃管,胳膊上插着输液的套管,下面还插着导尿管。

    每当这个时候,郑波就会喟然长叹。这种“生命支持系统”,无非是让先生毫无质量地活在限定的时间里,死已是不可避免的了。先生平日曾多次对他说:“人活着,要有尊严;人死去,也要有尊严。”这种比“死别”更残忍的“生离”,身上插着管子,身边没有亲人朋友,像吞币机一样耗费钱财,“工业化”地死去,先生一定是极不愿意的。可惜师母因病已去世多年,可惜程奋夫妇和儿子都太忙,来得少,来了也总是匆匆的。

    郑波读本科时,程笃第一次上“文字学”的课,自我介绍说:“我姓程名笃,字顿迟,你们可知道这名和字,来自何书?”郑波站起来说:“来自《说文解字》,笃者,‘马行顿迟’。”程笃眼睛一亮,大声说:“你读书多,记性好,孺子可教!”尔后,郑波本科毕业,再读程笃的硕士和博士,因成绩突出,发表多篇论文,也就留校教书,并当了先生的助手。

    在郑波看来,程笃于他是亦师亦父;而程笃也视郑波亦友亦子,不但学问上对郑波谆谆引导,生活上也极为关心。郑波的妻子,就是先生和师母介绍相识并喜结连理的。先生最大的遗憾,是儿子程奋读了硕士以后,改行去搞行政,而且干得津津有味。他对郑波说:“在知识界,第一等做学问,第二等教书,第三等做官。程奋没有定力,只能如此了。”

    正在开车的程奋,鸣了一声笛,问道:“郑波兄,睡着了?”

    “没有。我在想先生,他太痛苦了。”

    “是啊……是啊。早几天大夫找我面谈过一次。”

    郑波装作一无所知,问:“谈什么呢?”

    “他说……老人肯定没有希望了,家属是否可以考虑停止治疗。我问怎么个停止治疗法,他说,由家属签了字,再在医生指导下拔掉输氧管。”

    “你怎么说?”

    “我明白之所以要这样做,是避免医患纠纷,说明一切都是家属自愿的。但……我不同意!”

    “是不是因为只要先生活着,你就可以照领他的工资?”

    “绝对不是,那是人性丧尽!我、妻子、儿子,担不起这大不孝的名声,领导、长辈、同事、学生会怎么看我们?我们今后还怎么做人做事?”

    “你担心将来提拔不上副校长,担心儿子将来不好找对象,就不担心老爷子这么受罪!唉!”

    “郑波兄,我猜想大夫也和你谈过了,你是做学问的,没什么顾忌,能不能想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郑波一惊,随即平静下来,说:“程奋弟,我知道你想说又不好开口,大夫和我谈话后,想得我坐卧不宁,最后才想明白,为了让先生有尊严地逝去,由我来代替家属……签字和拔掉管子吧。”他的喉头硬咽起来,泪水奔涌而出。

    程奋小声说:“谢谢……谢谢……”

    程笃安然辞世,然后是火化,开追掉会,入土。

    不断地有人向程奋和郑波询问程笃最后的死因。

    由郑波签字的医院、家属共拟的协议书复印件,程奋时刻揣在口袋里,有人问即掏出来说:“一切都由郑师兄做主,我听他的。”

    郑波则从容如昔,有人来和气地询问或愤怒地责问;他面不改色心不跳,平静地说:“是我签的字,是我拔的管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程奋夫妇和儿子都太忙,来得少,来了也总是匆匆的”中可以看出人们在忙碌的社会生活中亲情变得越来越淡漠。

    B.小说中郑波在重症监护室门前时的心情是很沉重的:既不想程笃受病痛折磨,“工业化”地毫无尊严地死去;又担心亦师亦父的老教授这么早离开自己。

    C.这篇小说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进一步介绍了老教授与郑波之间的关系,使小说更加丰满,同时又为后文做了铺垫,使故事发展更为合情合理。

    D.这篇小说叙述平实。作者运用语言、外貌等多种天物描写方法塑造了两个晚辈。他们在面对已经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时的不同表现令人深思。

    2.小说首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郑波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调查发现,82.55%的高校有报纸;84.29%的高校有广播;46.07%的高校有新闻;71.2%的高校有通讯社;45.9%的高校有电视台;39.62%的高校有新闻类杂志;87.26%的高校有微信公众号;72.25%的高校有微博。可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信公众号发展迅速,跃居第一位。报纸、广播、微博等紧随其后。

    对比中国高校传媒联盟2011年发布的《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中的数据,传统校因媒体数量均有缩减。其中报纸下降8.95%,广播下降5.91%,电视台下降12.1%,新闲类杂志波动最小,下降0.33%。传统的校园媒体形态中,仅通讯社类校园媒体呈上升趋势,上升1.6%。

    相比其他类型的校园媒体,校园电视台需要的技术、资金投入较多,专业性更强,普及率相对偏低。但值得注意的是,调查结果显示,64.57%的校园媒体有独立的视频生产能力,生产的视频类型最主要的三种为文艺娱乐类(74.32%)、新闻类(61.08%)、谈话类(42.16%)。

    调查发现,融合型校园媒体大幅增加。在此次调查中,4.19%的校园媒体组织仅有一种媒体形态,其他校园媒体组织均具有一种以上的媒体类型。而在《2011年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中,单一类型的校园媒体组织占总数的76.7%。

    数据显示,39.92%的校园微信公众号在2013年以前成立,16.53%在2013年成立,2014年到达校园微信公众号成立的高峰期,比例为24.6%;2014年以后,校园微信公众号成立趋势减缓,2015年成立的校园微信公众号为13.91%,2016年仅为5.04%。

    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汹涌而来,越来越多的传统校园媒体顺势转型,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等新的媒体形态寻求长远发展。在已经建立了微信公众号的校园媒体类型中,92.37%的通讯社建立了微信公众号,87.65%的纸媒建立了微信公众号,82.86%的电视台有微信公众号,广播(电台)有78.02%,网站有76.32%。

    (摘编自《2016年中国高校校园媒体发展报告》)

    材料二:

    现在的大学生人手一部手机,几乎是手不离机。绝大部分大学生从新媒体平台中获取最新信息。

    校园市场将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大学生是“下一代消费者”,是未来的消费主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布局下一代消费者、保持品牌的持续年轻态。从2013年开始,广告主数量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量率。2016年,校园广告主数量达95万个,预估2017年会达到120万个,随着消费升级和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子女进入大学,未来进行校园营销的企业将会持续高速增长。

    然而,传统媒体并不能高效地满足“企业进校园”的需求。高校新媒体的出现,部分解决了这一困扰,但投放效果需要进一步优化。目前,70%的高校新媒体主要通过软文广告来实现盈利,但当下的高校品牌营销中,软文投放并不能完美地解决企业营销诉求。

    (摘编自《2016年中国高校新媒体蓝皮书》)

    材料三:

    当前一些校媒的“媒体融合”只能算作“多媒体合作”,并没能按各类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优势进行深度融合,没有丰富受众的信息获取体验,反而不少受众产生了信息雷同的阅读疲劳感。

    (摘编自左军《全媒体时代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状况研究》)

    材料四:

    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具有很多优势,如传播速度快、传播成本低、互动性强、用户参与感强等。

    材料五: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高校校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其中微信公众号的普及率跃居第一位。

    B.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高校传统校园媒体数量,除通讯社类校园媒体略有上升外,其余的均不同程度地呈现缩减趋势。

    C.超过六成的校园媒体有独立的视频生产能力。生产的视频有文艺娱乐类、新闻类等,这表明视频类节目将迎来大发展时期。

    D.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高校传统校园媒体转型加快,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等新的媒体形态以求长远发展是一大趋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园电视台普及率相对偏低,是因为校园电视台相较于其他校园媒体需要投入更多的技术与资金,而且专业性更强。

    B.2014年以后,中国高校校园微信公众号成立趋势减缓,这表明这种校园新媒体必将被其他类型校园新媒体取代。

    C.调查表明,2011年,只有23%左右的校园媒体有不同程度的融合,而到了2016年,融合型校园媒体占比已超过95%。

    D.现在一些校园媒体的融合,不是按各类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优势进行深度融合,只是多媒体合作,让人产生阅读疲劳感。

    3.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高校校园新媒体为什么具有很高的营销价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程颢,字伯淳,世居中山,后徒河南。举进士,调鄠主簿。鄠民有借兄宅居者,发地得瘗钱[注],兄之子诉曰:“父所藏。”颢问:“几何年?”曰:“四十年。”“彼借居几时?”曰:“二十年矣。”遣吏取十千视之,谓诉者曰:“今官所铸钱,不五六年即遍天下,此皆未藏前数十年所铸,何也?”其人不能答。为晋城令,富人张氏父死,旦有老叟踵门曰:“我,汝父也。”子惊疑莫测,相与诣县。叟曰:“身为医,远出治疾,而妻生子,贫不能养,以与张。”颢质其验。取怀中一书进,其所记曰:“某年月日,抱儿与张三翁家。”颜问:“张是时才四十,安得有翁称?”叟骇谢。

    民税粟多移近边载往则道远就籴则价高颢择富而可任者预使贮粟以待费大省。民以事至县者,必告以孝弟忠信,入所以事其父况,出所以事其长上。度乡村远近为伍保,使之力役帮助,患难相恤,而奸伪无所容。凡孤茕残废者,责之亲戚乡党,使无类所。行旅出于其途者,疾病皆有新养。乡必有校,暇时亲至,召父老与之语。儿童所读书,亲为正句读,教者不善,则为易置。择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在县三岁,民爱之如父母。

    熙宁初,用吕公著荐,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神宗素知其名,每召见,从容咨访。将退,则曰:“卿可频来求对,欲常相见耳。”日,议论甚久,报午正,先生始退。中人相谓曰:“御史不知上未食乎?”尝劝帝防未萌之欲,及勿轻天下士,帝俯躬曰:“当为卿戒之。”

    颢资性过人,充养有道,门人交友从之数十年,亦未尝见其忿厉之容。遇事优为,虽当仓卒,不动声色。王安石执政,议更法令,中外皆不以为便,言者攻之甚力。颢被旨赴中堂议事,安石方怒言者,厉色待之。颢徐曰:“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安石为之愧屈。

    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而卒,年五十四。

    (选自《宋史·程颢传》,有删改)

    (注)瘗(yì)钱:陪葬的钱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民税粟/多移近边/载往则道远/就籴则价高/颢择富而可任者/预使贮粟/以待费大省

    B.民税粟多/移近边/载往则道远/就籴则价高/颢择富/而可任者预使贮粟以待/费大省

    C.民税粟多移近边/载往/则道远/就籴/则价高/颢择富/而可任者预使/贮粟以待/费大省

    D.民税粟多移近边/载往则道远/就籴则价高/颢择富而可任者/预使贮粟以待/费大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中人:宦官,宦官是中国古代京城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

    C.熙宁: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明清两代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故习惯上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哲宗”。

    D.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唐代以后则用“死”通称。其他意为“死”的词还有“崩”“薨”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颢担任鄠县主簿时,有一个借住兄弟房子的平民发现了地下埋藏的钱币,兄弟的儿子谎称这钱币是父亲所藏,程颢很快查明了真相。

    B.程颢担任晋城县令时,富人张氏的父亲死了,结果清早有一老人到张氏的门前自称是他父亲,还拿出书信做凭证。程颢揭穿了老人的谎言。

    C.宋神宗非常欣赏程颢的才华,经常询问他的意见,并希望他经常来与自己对晤,两人相谈甚欢之时甚至会忘记吃饭。

    D.程颢坦率地表达了对王安石变法的不认同,王安石本与他交好,至此恼羞成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以事至县者,必告以孝弟忠信,入所以事其父兄,出所以事其长上。

    (2)颢被旨赴中堂议事,安石方怒言者,厉色待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次韵尹潜感怀

    陈与义①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②迷路感烟津。

    (注)①陈与义:南北宋之交的诗人,少即有才名。此诗写于1129年,诗人遭受贬谪,仍未复官,又因金兵南下,连陷三州,故避乱襄汉,转徙湖湘。②放臣:被贬谪的官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表达了他为自己是一个有国家的人的幸运之情。

    B.颔联用借代的手法。“翠华”是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为饰的旗,常用来指皇帝;“白羽”指白羽扇,魏晋间人常持白羽扇指挥三军。

    C.颈联上句言五年间国多战乱,下句叹万里路奔走江湖:两句形成因果关系,对仗工整,一气呵成。

    D.尾联中“共说”一词照应诗题,表明作者与尹潜定都南京的主张一致。

    2.整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多处写到月,如“______”一句借月倒映水中之景色做进一步的烘染,抒发离别之情;曲终“____________”借月色这一环境描写侧面烘托音乐强大的感染力,给人留下广阔的回味空间。

    (2)李商隐在《锦瑟》中化用典故皎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用比喻突出小溪曲折隐现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巴是多民族融合的国度,伦巴、曼波、萨尔萨等舞蹈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诠释着这个加勒比岛国的___________和无穷魅力。可以说,(   )。

    无论古巴的男女老少,好像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在家庭聚会、大型活动或是节日派对中都会即兴起舞。舞蹈能扫去古巴人生活中很多烦恼,只要一开始舞动,仿佛他们身体里的幸福因子瞬间被激活,一切烦恼和不开心都会随着身体摆动而排出体外,___________。“音乐和舞步带给我们的愉悦和幸福感可以秒杀一切。”古巴朋友常这样说。

    的确,在古巴,不必刻意寻找舞蹈,它会自动来找你。漫步老城区,常常看到古巴人在街头狂欢,有时为了某个节日庆典,有时是兴致高涨的路人自发起舞,更有街头艺人拉着游客翩翩起舞。音乐响起,不论何种风格,不论妇孺,古巴人都能随之舞动,临场发挥时常无章可循、千变万化,却演绎出最富激情和动感、最具活力和魅力的热带风情,让人不禁感慨古巴人___________的敏锐灵感和独特的艺术气质。边跳边唱,这就是古巴人___________性格中的真实一面。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风情万种  淋漓尽致  与生俱来  热情洋溢

    B.仪态万方  酣畅淋漓  得天独厚  热情洋溢

    C.风情万种  酣畅淋漓  与生俱来  热情奔放

    D.仪态万方  淋漓尽致  得天独厚  热情奔放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古巴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一直是舞蹈

    B.舞蹈一直是古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C.古巴人的生活时刻离不开舞蹈的伴随

    D.这个岛国的无限魅力就来自那曼妙的舞蹈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无论男女老少,古巴人人好像都是天生的表演家,他们在家庭聚会、节日派对或是大型活动中都会即兴起舞

    B.无论古巴的男女老少,人人好像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在家庭聚会、节日派对或是大型活动中都会即兴起舞

    C.无论古巴的男女老少,人人好像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在家庭聚会、节日派对或是大型活动中都会即兴起舞

    D.无论男女老少,古巴人人好像都是天生的表演家,他们在家庭聚会、大型活动或是节日派对中都会即兴起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下图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请用简洁的语言从图中总结出两条知识遗忘的规律,并总结一下这张图在学习方面给你的启示。

    规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请参照①的方式,反驳对方的观点。

    A.甲:核电站有着微量放射性,因而核电站是肮脏的。

    乙:①既然有微量放射性的都是肮脏的,那么有着微量放射性的大自然也是肮脏的了?

    B.赫尔岑有一次参加一个晚会,晚会上演奏的轻佻音乐让他非常厌烦。主人向他解释:“演奏的是流行歌曲。”赫尔岑反问一句:“流行的乐曲就是高尚的吗?”主人听了很是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

    赫尔岑: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甲:宗教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怎么可能不是科学呢?

    人们为什么崇尚科学?是因为科学对人类有用,既然宗教对人类有用,凭什么说它不是科学?

    乙: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日前表决通过了《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这部俗称“好人法”的条例,倡导和鼓励普通市民参与紧急现场救护活动,并且规定紧急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对患者造成损害的,依法不承担法律责任。此《条例》自2016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针对这一《条例》,有市民认为发现有人突然病倒、意外受伤等紧急情况,伸出援助之手本是人之常情,无须制定法律条文;但也有人认为就现在的情况看,出台这个《条例》很有必要,为出手相救的好心人免除了后顾之忧。

    对于以上的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