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 题,其中:
文言文阅读 2 题,命题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2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中等
文言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①,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①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宰沭阳二年     宰:治理

    B.说当时决某狱     决:打开

    C.代为治筐箧      治:备办

    D.奉母闲居       奉:侍奉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B.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D.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4.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思①论

    苏轼

    昔者夫子②之文章,非有意于为文,是以未尝立论也。所可得而言者,唯其归于至当,斯以为圣人而已矣。

    夫子之道,可由而不可知,可言而不可议。此其不争为区区之论,以开是非之端,是以独得不废,以与天下后世为仁义礼乐之主。夫子既没,诸子之欲为书以传于后世者,其意皆存乎为文,汲汲乎惟恐其汩没而莫吾知也,是故皆喜立论。论立而争起。自孟子之后,至于荀卿、扬雄,皆务为相攻之说,其余不足数者纷纭于天下。

    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 孟子既已据其善,是故荀子不得不出于恶。人之性有善恶而已,二子既已据之,是以扬子亦不得不出于善恶混也。为论不求其精,而务以为异于人,则纷纷之说,未可以知其所止。

    且夫夫子未尝言性也,盖亦尝言之矣,而未有必然之论也。孟子之所谓性善者,皆出于其师子思之书。子思之书,皆圣人之微言笃论,孟子得之而不善用之,能言其道而不知其所以为言之名,举天下之大,而必之以性善之论,昭昭乎自以为的于天下,使天下之过者,莫不欲援弓而射之。故夫二子之为异论者,皆孟子之过也。

    若夫子思之论则不然,曰:“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此不亦孟子之所以为性善之论欤!子思论圣人之道出于天下之所能行,而孟子论天下之人皆可以行圣人之道。此无以异者。而子思取必于圣人之道,孟子取必于天下之人。故夫后世之异议皆出于孟子。而子思之论,天下同是而莫或非焉。然后知子思之善为论也。

    (有删改)

    (注)①子思:名孔伋,孔子嫡孙,受教于孔子的学生曾参。②夫子:指孔子。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以独得不废(废:被废弃) B.皆务为相攻之说(务:致力)

    C.皆圣人之微言笃论(微:轻微) D.天下同是而莫或非焉(同:认同)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

    B.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

    C.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

    D.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思的思想源于孔子,所以文章从孔子写起,说孔子的话都恰到好处,不会引起争论。

    B.孔子去世后,诸子百家都喜欢树立观点,且争论不休,作者将该局面的产生归因于“三子之争”。

    C.子思认为圣人的学说即使愚钝的男女都是可以理解并且能够践行的,而深奥的地方,圣人也未能完全领会,也不能完全做到。

    D.作者将子思、孟子两人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进行比较,最后得出子思比孟子更善于立论的结论,思路清晰,论述严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汲汲乎惟恐其汩没而莫吾知也,是故皆喜立论。

    (2)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命题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8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