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7 题,其中:
单选题 24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论述题 2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18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4 题
  1. 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A. 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 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 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 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41956片分类进行编排,共分成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刑罚监狱、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历法、祭祀等二十多个类别。由此可推知

    A.史家的研究大都具有主观偏见

    B.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

    C.当时已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D.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清代文人曾做过一首“字号诗”: “顺裕兴隆瑞永昌,元亨万利复丰祥。泰和茂盛同乾德,廉吉公仁协鼎光。聚益中通全信义,久恒大美庆安康。新春正合生成广,润发洪源厚福长。” 这首诗的主要适配对象应为

    A.文人雅士 B.王公贵族 C.富商市民 D.小农百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旧中国有句流传颇盛的俗语“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此价值观的确立与下列图片承载的文化信息最为相关的是

    A.汉代讲学图

    B.少林寺《三教合一碑》

    C.青花一路连科纹盘

    D.宋代古籍中的先圣朱子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1861年,清朝海关的总税收共为5036370库两,到1910年,增加到34518589库两,在50年中增长了5.8倍。这种增长

    A.便利了西方列强在华的商品输出 B.源于近代中国海关实现了独立自主

    C.反映出中国近代工业竞争力增强 D.表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892年,山西布政使胡聘之从省库拨资2万元,购置外国机器,创办太原火柴局,并派一候补道为火柴局总办,标志太原乃至山西近代工业开始。随后他又奏请筹办以制造军火为主的太原机器局。1898年太原机器局建成投产。由此可见,太原的工业近代化

    A.因地缘等因素发起相对全国较晚 B.是戊戌维新在地方上的重要反映

    C.因有晋商资本支持资金相对充裕 D.起步方式与顺序仿照了洋务企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民国初期,《申报》广告大多都是对洋货的宣传,到1919年《申报》广告中常常会出现支持国货的标语,这种现象

    A.主要源于民族工业的产生 B.代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C.扭转了崇洋享乐的消费风气 D.有助于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学者研究“五四”以来的历史,指出“在中国,20世纪一切具有现代化意义的新的事物和新的人,都自‘五四’始”。下列学生为此观点提出的佐证,理解和表述无误的是

    A.与专制政府的不妥协斗争,推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外争主权的坚持与胜利,标志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工农兵学商的联合参与,实现了最广泛的革命力量动员

    D.先进理论与先进阶级结合,催生了新的现代化领导政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使中国从一个受侵略的弱小牺牲品逐渐转变为一个世界强国,确定和平的稳定框架中的一个伙伴。”这种民族的复兴,国际地位的提高,“是建筑在我们铁血上面的”。在这一“铁血”进程中

    A.国共两党实现了党内合作 B.革命统一战线屡陷内部摩擦

    C.实际存在着两个领导中心 D.农民土地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新中国成立十年间,先后形成“全国人才到东北”和“东北人才到全国”的盛况,这主要是为了推动

    A.剿匪固边 B.国民经济恢复 C.国家工业化 D.垦荒与农业合作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56年中共八大曾提出以国家集体经营为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为主体、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的经济发展方针。这一方针

    A.促发了“和平赎买” B.体现了“以苏为鉴”

    C.指导了“十年建设” D.孕育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1972—1985年中美贸易额统计表

    年份

    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

    中国对美出口(百万美元)

    1972年

    60

    32

    1975年

    304

    158

    1980年

    3,755

    1,059

    1985年

    3,855

    3,840

    上表中,中美贸易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关系的改善 B.中国的改革开放

    C.两极格局的缓和 D.意识形态的淡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的民营经济发展,经历了十年筑基(1978-1988 年)、三年蛰伏(1989-1992 年)、二十载奋进(1993-2012 年)、新时期腾飞(2013 年以来)四个历史阶段。其中,第二段蛰伏到第三段的奋进,折点是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系统阐述 B.南方谈话社会主义本质的阐明

    C.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D.“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落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酒神节原本是一个自发性民间宗教节庆,公元前6世纪中期起雅典将其固定为向所有公民开放的有组织的城邦公共节庆,大型的戏剧公演也由此而来。每到节日,公民几乎倾城而动,出钱、出力,出人,演戏、看戏、评戏等既是他们应尽的义务,也是城邦赋予的神圣权利。可见强化酒神节,重点是要突出其

    A.娱乐功能 B.商业功能 C.宗教职能 D.政治职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产生以商品贸易为纽带的世界经济体系。传统商品如胡椒,火热程度居高不下。烟草和可可,还有中国出口的茶叶等,成为欧洲商品市场上的新宠,这一变化

    A.直接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B.推动地中海商贸达到极盛

    C.使中国等成为欧洲经济附庸 D.加速老牌商业城市的没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图是英国1789年8月出版的漫画《向自由献祭》(局部):画面右侧自由女神在巴士底废墟上登基,“一位后悔的君主”跪地献上王冠,女神对国王说: “从自由神手中再次接回你的皇冠吧! 永世佩戴着它! ”这里所传达的,英国部分民众对法国革命的认知是

    A.必败,法国不会告别君主制

    B.必胜,法国会走向民主共和

    C.乐观,法国将走向英式自由

    D.隔岸观火,看热闹不嫌事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马克思曾预测越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越革命。现实却是,随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达,工人阶级对“革命权” 的要求日渐趋淡,而对“入阁”参政的“普选权”要求则日益强烈,英国、法国、德国莫不如此。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是基于

    A.贫富差距渐趋缩小 B.剥削手段转为隐蔽

    C.资本主义的文明化 D.“福利国家”的推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埃菲尔铁塔的形状无疑是现代的,它轻而易举地从同时代的建筑中脱颖而出,而且因为没有特别的用途,它更像一种宣言,纯粹是为了向世界展示法国建筑的创造力,以及对新材料的驾驭能力。下列各项,可与埃菲尔铁塔共同宣示那个“现代”的是

    A.火车的出现 B.蒸汽机的喧嚣 C.电灯来照明 D.工厂大爆炸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意象派诗歌特点是清晰、精确、浓缩、具体,不宣泄感情,不宣讲道理,重在表现诗人的直观形象,但又不直接表露,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这种文学形式,应归流为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批判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国内战争期间时常出现农民队伍倒戈现象,1920 年末至 1921 年初,农民起义或武装暴动更加普遍。“这在苏维埃俄国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列宁说:“我希望也是最后一次。”为了重构农民的政治认同,列宁的成功做法是

    A.调动红军剿匪 B.加快工业化建设 C.设立集体农庄 D.承认个体利益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罗斯福向国会提出特别咨文,伴之于立法草案;他给国会各委员会和委员写信,敦促他们通过法案;他还授权助手们作为总统说客到国会活动”“他直接干预立法进程”。罗斯福的这些活动

    A.超越了三权分立的基本格局 B.弱化了联邦政权的民主程度

    C.提高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效率 D.属临时应激,不具政治趋向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二战期间,美国财长摩根索在国会发言,指出要使“实际和潜在的侵略受害者相信,联合国家的胜利,将不意味着在经济领域恢复战前每一个国家自顾自、不可避免的萧条和可能广泛传播的经济混乱”,美国打算帮助经济重建,“不是出于自私的动机” ,而是源于认识到“繁荣与和平不可分割。”这种构想直接促成了

    A.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

    C.联合国的构建 D.马歇尔计划的推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两个分别被称为巨型世界和微型世界的处于两个极端的理论,支撑了20世纪的物理学发展,使我们可以更好地从科学的角度理解自然的构造。这两个理论

    A.指的是相对论和牛顿力学 B.使认知中的自然更趋简洁

    C.标志着人类进入科学时代 D.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思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互相影响,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英分别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乾隆、嘉庆、道光三朝(1736-1850)的人口迁移,呈愈演愈烈之势。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同时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边疆和内地联系加强,城市工商业繁荣,赋役制度的改革等成为了自发的人口迁移运动的推力和拉力。迁移的种类,基本分农垦型、商贩型、工匠及佣工型三大类,其中,农垦型指流向(东北、内蒙、新疆、云桂黔、台湾及东南等)边地或(内地各省区)山区,开垦土地,务农为生计的迁移,这是迁移的主流。“长期的超省际移民和大量开山垦荒”,大大拓展了全国耕地面积,生产了足以维持三四亿人口的粮食。“农桑本业人余于地,不能耕种者,不得不逐末谋生”,也推动人口流向异地城乡。清代中期的工商业空前繁荣,与大量过剩农村人口广开谋生路,从事各项非农产业密切相关。

    ——摘编自《清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材料二   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工矿区流动,这是工业化国家普遍经历的人口现象。由于工业化开始早晚不一,产业结构各异,与其他国家(包括殖民地)经济联系多寡不一,各国人口流动有自己的特点,英国农村人口转移特点是:开始时间早(18世纪下半叶,就开始大量向城镇和工矿区转移),流动规模大,女性流动多于男性;对外移民多 。

    ——《英国工业化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材料三  不列颠劳动力的分布(1801-1951年)    单位:%

    年份

    1801

    1851

    1901

    1951

    1.农、林、渔

    2.第二产业(制造业、矿业和建筑业)

    3.第三产业

    其中(1)商业和交通

    (2)家庭和个人服务

    (3)公用事业专门职业和其他

    35.9

    29.7

    34.5

    11.2

    11.5

    11.8

    21.7

    42.9

    35.5

    15.8

    13.0

    6.7

    8.7

    46.3

    45.1

    21.4

    14.1

    9.6

    5.0

    49.1

    45.9

    21.8

    2.2

    21.9

    ——资料来源:迪恩、科尔《英国的经济发展,1688-1957》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与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农村人口转移特点形成的原因。

    (3)试综合以上人口流动的相关信息与思考,为我国引导新型工业化提出2条建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2 题
  1. “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国学者国际关系研究文章历年分布图(国际英文期刊),数据来源:民国时期国际关系研究英文文献数据库,共179篇

    材料二   民国学者英文期刊文章的研究议题表(局部)

    阶段(年份)

    关注议题

    1912-1920

    华侨问题、辛亥革命、民国政府的国际承认、留学生与辛亥革命、中美关系、门户开放政策、中国外交、袁世凯称帝与国际关系、国家平等

    1921-1930

    国际条约、民主中国与国际、货币问题与国际金融、治外法权、国际化下的中国教育、中俄关系、中日关系、中德关系、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英关系、中比关系、远东局势、东北问题、蒙古问题、中东铁路、帝国主义、共产主义、国际地位平等、世界和平、国际正义、关税自主、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中国发展、中国复兴、中国民主、民族形成、军阀混战、国外驻军、内河航行权、租界问题、国民党对外政策、不平等条约、留学生团体、文化交流与冲突、青年问题、妇女运动、劳工运动

    1941-1949

    中美关系、中苏关系、中日关系、远东局势、国际安全、国际同盟、国际制度安排、世界民主、国家平等、战后和平、战时政府、战争动员、中国外交、中国统一、中国民主、货币问题、国际金融、世界贸易、资源竞争、农业竞争、工业竞争、国际投资、国际援助、国家实力 、意识形态冲突、边疆问题、民族问题、世界文化、宗教交流、海外移民、国际组织、国际仲裁、国际和平、战争与道德、列强特权、关税问题、东京审判、中国内战、军事问题、通货膨胀、土地问题、文化与和平、文化交流、人口与和平、教育与战争、知识分子、留学生

    ——以上材料均摘选自《民国学人的大国追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国学人国际关系研究文章发表”进行规律性探讨。(要求:能发现和得出一些规律性认识,并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劳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年-1890年),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1871-1890),人称“铁血宰相”、“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

    ——360百科

    材料二  在德国的容克资产阶级中,俾斯麦一向是受崇拜的:俾斯麦确保了容克阶级的利益;俾斯麦统一了德国;俾斯麦使德国进入资本主义大国之列,为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带来了“发财致富”的黄金时代。但是,希特勒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溃败而带来的国家崩溃和民族生存危机,引起了一部分史学家对俾斯麦形象的怀疑和破灭,出现了一种对先前结论的尖锐挑战:难道不是俾斯麦“粗暴地”打断了十九世纪中叶德意志民族国家沿着“自由主义”和“民主进步”的道路发展吗?难道不是俾斯麦的强权国家政治在后来历史中的“病态膨胀”而给德意志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和危机吗?

    ——《对俾斯麦问题的争论》

    (1)结合材料及所学,试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简评俾斯麦对德国的历史贡献。

    (2)对材料中的“俾斯麦的强权国家政治”给后来的“德意志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和危机”的观点,你怎么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