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4 题,其中:
单选题 31 题,论述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中等难度 24 题,困难题 10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31 题
  1. 魏晋时期,士人们开始崇尚不拘礼法、天马行空,抒发自我意识。这一特点使得魏晋书法笔端含情,崇尚自然而又飘逸狂放,开创了一代清丽俊逸的书风。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表明

    A. 书法艺术进入自发阶段

    B. 魏晋士大夫们推崇书法

    C. 儒学的影响力相对减弱

    D. 士人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韩非子》一方面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另一方面又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这反映出,<韩非子》

    A. 深受荀子人性论的影响

    B. 主张统治阶级实施“仁政”

    C.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 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周王灭商以后,在授土授民的同时,还把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业的一些族氏封赐给诸侯。如将条氏(编织工)等六族赐给鲁公,将陶氏(陶工)等七族赐给康叔。这一举措

    A. 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B. 保证了官府手工业技术力量

    C. 笼络了门阀贵族阶层

    D. 巩固了士农工商的社会体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郭沫若说:“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儒家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他意在强调

    A. 儒学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B. 儒学日益僵化禁锢人的思想

    C. 儒学精神被歪曲退出历史舞台

    D. 汉代儒学主要为皇帝一家服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西周时,“士”不仅可以占有田并指使子弟为其劳作,还要负有亲自执干戈、卫社稷的世职;而到春秋战国时期,“士”失去宗主的庇荫,或负书,或带剑,往来于各国王公之间。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 官僚政治开始兴起

    B. 贵族政治走向崩溃

    C. 各国关系走向和谐

    D. 分封制度已被废除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史记·平准书》记载:“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溢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汉书·食货志》记载为“秦兼天下,币为二等。”1975年湖北出土的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则提到“金、布、钱”三等币制。这表明

    A. 《汉书》的记载比《史记》的记载更可信

    B. 研究历史需要运用多种史料进行互证

    C. 文献资料比考古发现更接近历史真相

    D. 历史文献因其年代久远均变得不可信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魏晋时期战乱没有波及到洛阳城 B.北朝经济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了洛阳繁荣 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商周时期,君统是君权的维承统系,宗统则是宗子权的像承统系,君统专就天子、诸侯而言,宗统则就大夫以下而言。在此“维承统系”下,君统和宗统彼此分离、互不干扰。商周的这一“继承统系”

    A.易造成君权的高度集中 B.有利于贵族权力继承的稳定

    C.破坏了贵族的世装特权 D.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酸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主要说明分封制

    A.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B.有利于建立集体统治

    C.对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有影响 D.不利于建立中央集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殷商时,人们通过占卜、祭祀来谋求神灵的福佑。西周时,统治者认为“天命靡常”,修筑灵台、设置职官观天望气,从而指导政务修行。这表明西周

    A.否定了天命神意的作用 B.君主集权强化祖先崇拜

    C.更注重制度和人事建设 D.祭祀活动巩固宗法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维承并遵此制,一直延续到东周,但秦国自襄公以下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秦国上述现象

    A.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B.源于发达的社会经济

    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D.破坏了贵族世袭特权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西周分封时,青铜器被作为权力象征的礼物,由周王赐给诸侯,诸侯带着它去建立自己的领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多转向实用,礼器的比例减少。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青铜器铸造水平停滞不前 B.青铜器的实用价值大

    C.“礼崩乐坏”的局面形成 D.铁器逐渐取代青铜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先秦儒家倡导“仁爱”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人文观;而墨子主张从“农与工肆之人”中培养成名副其实的“兼士”或“贤良之士”来治理国家。这表明

    A.先秦实现了选官制度多样化

    B.两个学派的“仁爱”本质相同

    C.儒家和墨家均强调选贤任能

    D.墨家反对儒家阶级固化的思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常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并以此作为国家管理基层的主要办法。这一变化说明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B.小农经济普遍确立

    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商鞅在变法过程中推行严格的“分户析居”政策,并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信其赋”,秦国进行家庭制度变革的主要目的是

    A.彻底否定宗法制度 B.革新传统婚姻制度

    C.改变家庭内部关系 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中国人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种用空间方位定位幅员的天下观,故出现“天下”、“九州”的称呼。孟子认为天下一家,韩非子多次使用强天下、治天下、取天下的语句。这种天下观

    A.来源于宗法制分封制的实施 B.造成中国的民族观念较淡薄

    C.奠定了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 D.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秦朝把强制剔除头发、胡须的刑罚作为纯粹的耻辱性刑罚。这反映出秦朝

    A.社会风俗发生异变 B.传统思想影响刑法

    C.法律执行缺乏严谨性 D.法律由严酷走向宽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考秦之制……内外管制为同一系统”。丞相与地方郡守掌民事,御史大夫与地方郡监学监察,太尉与地方郡尉掌军事。这反映了

    A.秦朝出现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B.官僚政治已经取代贵族政治

    C.官僚队伍出现臃肿重叠现象 D.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许倬云认为:“帝国时代得以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该论断强调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融合 B.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相结合

    C.神权政治和世俗政治相结合 D.“家天下”和“公天下”共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汉书》记载,汉高祖刘邦令“举民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同“率”)众为善,置以为三老(古代掌教化的乡官)”,这一举措表明

    A.注重推行道德教化 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官府建立福利机制 D.统治思想转向无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一池三山”园林模式首创于汉朝。在建造建章宫时,开挖太液池,池中堆筑呈三角状布局的三座岛屿,具有向心感。此后,该模式被历代皇家园林沿用。这说明“一池三山“园林模式

    A.体现出中央集权的思想观念 B.反映了小农经济分散性特征

    C.凸显出古代科技重实用功能 D.形成的文化根源是佛教思想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汉武帝时设立刺史,以“六条问事”巡查郡国。西汉中期后。京房曾经向皇帝建议采用新的官吏考核方法,故皇帝“召见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由此可见,在汉代中后期

    A.刺史制度逐渐完善 B.刺史地位明显提高

    C.刺史职权有所异变 D.刺史监察范围扩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西汉时期,盐业官营是在产盐区设立盐官,募民制盐,产品由官家统一收购发卖。铁业官营是在产铁区设铁官,由其开采冶炼铸造销售。据此可知,盐铁官营

    A.促进了煮盐冶铁技术的发展 B.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C.增强了中央政府的经济基础 D.稳定盐铁价格打击商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考古发现在出土的汉代器物上往往有“市””亭”等记号(“市””亭”指由各地官府管理的手工业和商业区),而这类器物曾多次在汉代些平民墓葬中出现。由此可知,汉代地方官营手工业生产

    A.冲击了当时的等级观念 B.具有一定商品生产性质

    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导致私营工业日益萎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自和宦官诛外戚窦宪,对郑众封候信任”。此后“曹腾参建桓之策,续以五侯合谋”,皆由宦官决定政局,信用宦官有其缘故。这表明

    A.皇帝在与外威的斗争中处于劣势

    B.皇帝惟有借助宦官才能掌控政局

    C.宦官干预朝政的合法化、制度化

    D.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四民月令》记载了田庄主人“讲好和礼”“存间九族”的情形,《后汉书》中记载了不少大地主救济赈宗族,恩泽乡间的事迹。豪强地主这一做法的旨在

    A.通过血缘形成地方割据 B.利用恩惠稳固依附关系

    C.依靠宗族稳固封建统治 D.借助礼乐和谐宗族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发展迅速。依附于庄园的农民丧失了原有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他们不仅要将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还要为佛寺服役、做杂务,不准随意离开。这一现象导致了

    A.政府征发赋税受到影响 B.生产耕作方式的进步

    C.农副业产品逐步商品化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据记载,北魏时期政府多次颁布诏令:“百工伎巧,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

    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手工业 B.北魏政府禁止私学的发展

    C.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严格 D.世袭制利于手工技术传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属于荐举类制度。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最终都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都始终把门第作为选官标准 B.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大族

    C.都把孝廉作为唯一评定标准 D.都缺乏对荐举者的有效约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1. 魏晋时期势力极盛的门阀士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他们有的主张自然是本,名教(儒学)是末;有的更是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出现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思想格局的重大变化

    B.集权政治的控制力减弱

    C.社会精神信仰的全面缺失

    D.面临重建封建信仰的任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中国古代主要王朝的都城

    秦朝

    西汉

    东汉

    西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咸阳

    长安

    洛阳

    洛阳

    长安

    长安

    开封

    杭州

    北京

    初为南京,后移北京

    北京

    依据表内容,围绕“定都”这一主题提出一个问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予以解释。(要求:问题须具体明确,解释须史论结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据文献记载丝绸生产在先秦时期已出现。从遗址分布范围来看,黄河中下游、川蜀盆地、长江三角洲等地区丝绸业出现较早。由于生产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丝绸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随着工具的不断进步与革新,魏晋南北朝时的丝织物品已达20余种。魏晋之后,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南移,到了宋明,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明清时,丝绸专业市镇在江南一带兴起。丝绸不仅供应国内,而且远销海外,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品。丝绸贸易是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重要纽带。

    ——摘编自未新予《中国丝绸史》

    材料二  17一18世纪,随着海外贸易的繁忙,大量的中国丝绸运往欧洲各国。丝绸上异国情调的图案,使得欧洲人对中华帝国的联想逐渐形象化。加上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贸易经商商人的渲染,股对中国奢侈品丝绸的爱好席卷欧洲,形成了装饰艺术中的“中国风”潮流。18世纪,由于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大力提倡“中国风”,使这种装饰艺术风格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迅速传播。“中国风”装饰风格主要集中在18世纪的法国,里昂、都尔等城市是“中国风”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

    ——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风”潮流的背景及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书·元帝纪》载:“竞宁元年春正月,呼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那支单于背板礼义,既伏其辜,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仪’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竞宁,赐单于与待诏掖庭王蔷(昭君)为阔氏。”通过昭君北入向奴单于王庭,西汉王朝传递了和平友好的信号,增进了对匈奴的了解。时至今日,阴山下居佳的百姓们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传说:当时昭君出塞时,用随身携带的囊装满五谷的种子,待她到了匈奴之后,便在阴山下播撒这些种子,使匈奴百姓吃到了五谷之粮。王昭君为了能够使用北方气候环境,服胡衣、餐胡食、住毡房;为了便于和匈奴群众交流,努力学习匈奴语言;尊重匈奴当地的风俗习惯。

    ——摘编自刘伟《昭君故事母题的民族融通意涵》

    (1)根据材料,概括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昭君出塞的积极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