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论述题 1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2 题
  1. 20世纪60年代,经互会在“国际分工”的原则基础上,大力推行“经济一体化”,要求其它成员国的经济计划必须同苏联的计划“相协调”,并先后建立了近30个超国家的“国际合作组织”和一些双边及多边合营的“联合公司”。这表明经互会

    A. 为了对抗美国的马歇尔计划

    B. 推动东欧国家经济体制的变革

    C.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D. 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国际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美国1787年宪法中,政府职权和组织活动都有明确规定,政府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活动。政府在行使权力的时侯,必须保证个人权利和自由。这体现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

    A. 民主主义精神

    B. 分权制衡原则

    C. 共和主义精神

    D. 有限政府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发行的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在发刊词中宣称“本报愿将自己变成一切愿意抗日的党派、团体、个人的喉舌”,“力求成为全国民众的共同的呼声”。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要成为全国抗战的领导者

    B. 呼吁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C. 重视政治工作的舆论宣传

    D. 已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一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这

    A.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B.直接导致唐后期政局动荡

    C.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 皇权渐趋衰落 B. 君主集权加强

    C. 内阁取代六部 D. 首辅权力失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开元年间,薛王李业的舅舅违法遭御史弹劫,并依法治罪。李业找玄宗求情,玄宗念舅甥之亲,下令重新审案,旨在宽免。宰相姚崇坚持执法,绝不宽待,玄宗只好作罢。这反映出唐朝时期

    A.大臣专权现象严重

    B.贵族政治走向衰落

    C.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D.伦理道德受到挑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表是1956年到1959年我国市镇人口变化表,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1956—1959年市镇人口变化情况(单位:万人)

    市镇岁末户籍人口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数

    户籍人口增长数

    户籍迁移人数

    1956

    9185

    30.44

    266

    900

    634

    1957

    9949

    36.01

    345

    764

    419

    1958

    10721

    24.33

    251

    772

    521

    1959

    12371

    18.51

    214

    1650

    1436

    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

    B.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

    C.新中国经济建设方针的推动

    D.新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下图为沈今声等创作于1954年的宣传画,这一作品

    A. 旨在引导农民投身于农业生产

    B. 意在宣传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

    C.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 反映了变革年代中的社会动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教授在解释中国市场化过程时,认为中国的市场化变革是由体制外的边缘革命推动的,如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家农户一致同意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等。作者意在说明

    A.边缘力量在政治变革中的强势地位

    B.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被动地位

    C.民间力量推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D.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930年5月,纽约警方向社会公布了一批揭发材料,声称苏联政府企图通过援助美国共产党来颠覆美国政府,虽然事后这些材料被证明是伪造的,但美国政府仍然收紧了有关苏联公民前往美国的政策限制。据此可以推知

    A. 美苏争霸加重政治紧张局势

    B. 美国政治经济困局造成政府敏感

    C.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受挫

    D. 意识形态对立阻断国际人口流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马克思认为生产与消费相互制约,消费在社会生产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英国学者尼尔·麦肯德里克等人认为,18世纪晚期,英国开始迈向消费社会。据此可知,英国进入消费社会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迅猛增长

    B.社会各阶层收入及消费水平提高

    C.高效便利的交通网络提供了条件

    D.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资本积累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世纪时,由于印度、欧洲、中国对东南亚香料的需求激增,用来购买香料的白银(大多来自日本、秘鲁)增加,东南亚贸易蓬勃发展,贸易纠纷日益增多,商业法应运而生。华商和欧洲贸易商不得不承认,纷争的解决有了更好的办法,判决时愈来愈参考成文法或先前的判例。17世纪中叶,中国、欧洲出现经济大萧条,对东南亚产品的需求暴跌,东南亚的许多王国变得愈来愈乡村化,愈来愈不能包容异族和异族文化。一心想垄断贸易且有枪炮为武器的欧洲贸易商势力变强,迫使愈来愈多剩下的贸易活动由他们的船只执下,在他们筑有防御事的城里进行。为了尽可能压低行政管理成本,他们往往试图根据“当地习俗”来统治,因为他们认为那是最易施行的法律。

    ——摘编自(美)彭慕兰《贸易打造的世界》

    材料呈现了十六、十七世纪东南亚地区国际贸易发展的状况,蕴含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启示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奢香(1358-1396),彝族,自幼受到家庭私塾的培养教育,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给贵州宣慰使赞霭翠为妻。明初,因云南尚在元朝梁王的控制之下,朱元璋制定了“先安贵州,后取云南”的战略方针。霭翠和奢香夫妇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归附明王朝。当明王朝远征云南时,霭翠和奢香提供马匹、粮食、通道等以助军资。洪武十四年、霭翠病逝,其子年动,奢香开始代理宣慰使之职。当贵州都督、马皇后的侄子马烨“欲尽灭诸罗,以代流官,故以事挞香,激为兵端”时,奢香洞悉奸谋,安抚属下,明确表态“反非吾愿”。随后,奢香赴京上诉,和平解决事端。奢香回黔后,大力宣扬朝廷威德,组织人力修筑驿路,“开偏桥、水东,以达乌蒙、乌撒及客山、草塘诸境,立龙场九驿”,先后沟通了川、滇、黔三省交通,密切了与中原和川滇各省的联系,“西南千古险阻隔塞始通”。驿道修通后,她多次派遣儿子赴京师入太学学习汉民族文化,得到朱元璋的褒奖。洪武二十九年,奢香夫人病逝,明太祖谥封其为“大明顺德夫人”,并按照彝俗的风格修造奢香墓。

    ——摘编自李红香等《彝族女土司奢香夫人研究概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奢香夫人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主要努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奢香夫人的历史贡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城文明中。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楺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城。唐宋以后,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纷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说棉花是“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榨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美国商人到中国来贩运货物,以土布为主,不仅销到美国,还转销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欧。19世纪初30年间,从广州运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万匹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年)曾经达到330多万匹。英国也曾经大量销用中国土布。而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值银3000万两,岁进口之纱,至位银1350万两”。1871—1873年洋纱进口3.7万公担,到1909—1911年增长到132万公担。从1894年至1913年的20年中,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据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棉花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棉纺织业的变化。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古代到近代棉花利用的共同价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材料一  1918年1月5日,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表示:“必须通过建立某种国际组织来设法限制军备的负担和减少战争的危险。”美国总统威尔逊则在“十四点原则”中特别强调:“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1920年1月20日,《凡尔赛和约》生效,国际联盟宣布成立。成立之初的44个会员国不包括苏俄和德国,而当时极力鼓吹创建国际联盟的美国,始终未加入国际联盟。

    ——摘编自徐蓝《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向国际联盟求助。国联派出的调查团于1932年10月提交报告,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将“满洲”变成在中国主权范围内但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1933年2月25日,国联正式通过了这份报告。但是第二个月日本就退出了国联。这是对国际联盟和旨在维护现状的整个外交结构的第一次沉重打击。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际联盟未能阻止“满洲事件”的原因及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