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4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选择题 7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名著阅读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为铜奔马正名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云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坛,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

    最近有人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更考定此物应名“飞廉铜马”。其根据有二:一是《后汉书·董卓传》中有“飞廉铜马之属”的记载,二是“《三才图会》里的飞廉图,便是一只飞鸟”。愚意此说更属不妥。

    首先,《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间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然间有冗杂虚构之病。其次,关于“飞廉”,注家多有出入。《墨子·耕柱》云:“夏后启使飞廉折金于心川。”《史记·秦本纪》云:“飞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以上两书显然认为飞廉是人。但是《淮南子·俶真训》高诱注:“飞廉,兽名,长毛有翼。”《楚辞·离骚》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洪兴祖补注:“飞廉,神禽,能致风气。”可见飞廉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武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然,所以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至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之属”一词。

    然而,武威铜马足下确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无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1.以下不属于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其名称一直众说纷坛。

    B.“马踏飞燕”、“马超龙雀”二名跟铜奔马造型相合,但未被采用。

    C.“铜奔马”一名中虽然有奔马,但是没有飞燕,不能令人满意。

    D.“飞廉铜马”一名,比起“铜奔马”、“马踏飞燕”等更逊一筹。

    2.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A.《三才图会》一书撰作时代太晚,且有冗杂虚构之病。

    B.飞廉是人还是神,是兽还是禽,古人的说法并不一致。

    C.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

    D.《后汉书·董卓传》“飞廉铜马之属”中,飞廉和铜马应是两物。

    3.对原文最后一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

    B.“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的“二句”指“紫燕光陆离”、“紫燕跃武”二句。

    C.铜奔马足下有一鸟,文中透露出这种造型的用意表明奔马速度快于飞燕。

    D.作者认为,“紫燕骝”、“飞燕骝”的名称符合古人原意,又切合铜奔马的造型。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提要》虽然比《三才图会》晚出,却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

    B.高诱、王逸、洪兴祖三人都是我国古代学问渊博的注释家。

    C.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

    D.在体会古人创意这一点上,“飞廉铜马”和“紫燕骝”两个命名是相似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老家

    (孙犁)

    (1)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请假不准,总是难以成行。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⑵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⑶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⑷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⑸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⑹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⑺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⑻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⑼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⑽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⑾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⑿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子,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⒀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⒁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诗开头,从梦境写起,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后两次回老家的描写,把对老家的思念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主题得以深化。

    B.文章第六段作者从自己的12岁写起,叙述自己一生各个重要阶段和老家若即若离的种种联系,写得简约而概括,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自始至终的思乡之情。

    C.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不然,就真的把我忘记了.”一席话意味深长,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父老乡亲遗忘的担心。

    D.作者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思乡而又不想再回去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通过内心潜意识的冲突来点染思乡之情,写得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

    2.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3.通观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情。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7 题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须臾:片刻

    B.假舆马者             假:借助

    C.是故圣益圣           益:更加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及:比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           而耻学于师

    B.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则群聚而笑之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于其身也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吾未见其明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面四句话都出自清代学者王先谦的《荀子集解》,其中是对“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一句的注解是

    A.以喻修身在假于学。 B.以喻学则才过其本性也。

    C.言立功在于不舍。 D.诚积力则能入于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物皆可改变,能“知明而行无过矣”。

    B.《荀子》留存有二十卷,为荀子一人所著,其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

    C.“说”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D.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摒弃六朝以来浮靡文风,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汉语中有很多以人体部位为喻的词,取义各不相同,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表达“距离极近”之义的是

    A.意识到日本是肘腋之患后,中国只能寻找另一个合作对象。

    B.这件事进行到现在,总算有点眉目了。

    C.他上任伊始,便凭借高明的手腕平息了公司内部的纷争。

    D.刘备视诸葛亮为股肱之臣,军国大事都向他咨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括号中的成语与加点的熟语不能替换的一项是

    A.学习语文要细水长流,持之以恒,像你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是学不好的。(一曝十寒)

    B.这种事我不喜欢做,也做不好,你凭什么牛不喝水强按头?(强人所难)

    C.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小强和小明闹得这么僵,虽然主要责任在小强,但小明就没有责任了吗?(孤掌难鸣)

    D.台独分裂势力不顾全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在台湾搞所谓的“公投”,其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取其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生日那天,面对朋友们送来的礼物,韩磊感动地说:“既然大家这么真诚,那我就笑纳了。”

    B.你出身贫寒,令堂含辛茹苦把你养育成人,她辛劳了一辈子,你现在应该好好孝敬她。

    C.到了离别的时刻,章悦拿着韩萍送她的照片激动地说:“这张照片见证了咱俩的友情,我一定好好惠存。”

    D.学校教导处通知说,学校明日将邀请德高望重的金教授在二楼报告厅作报告,希望同学们准时莅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甲)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乙)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丙)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丁)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荀子为什么写《劝学》?韩愈为什么写《师说》?引用文段语言概括并分析其写作原因。

    2.从以上选段来看,为了论述“学习”和“从师”的必要性,荀子和韩愈采用的论述方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鄃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鄃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请按要求在画线处填充相应的语句。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论语》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

    (3)《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是知也。”

    (4)《论语》中“_____,____”,强调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短处。

    (5)《论语》中“_____,_____”阐述了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请依据原著,在下面画线处填上相应的人物姓名。

    (1)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提出:“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①_____,智绝也,②______,义绝也,③______,奸绝也。”

    (2)《红楼梦》中贾雨村一到任上,就遇到一件人命官间,金陵一霸①_____(姓名),为争买被拐的奴婢②_____(姓名),纵容家奴打死了③______(姓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并按要求写作。

    有人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古人以为通过案前苦读,可以熟悉世界,了解人生;也有人认为,“人情世故真学问,落花水面即文章”,生活是一本真正的大书。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鲜明;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