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5 题
简单题 2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东汉班固著《汉书》,其中《沟洫志》记载:自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引泾增修六辅渠和白渠的由来与过程;……黄河决口改道的历史及治理方策的多次论争等。这一记载

    A. 反映汉代政府重农抑商

    B. 推动了西汉农业发展

    C. 说明江南水利重大发展

    D. 为后世治水提供借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亚里士多德指出“个体只有在属于城邦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有现代学者指出“雅典民主的一个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为共和城邦作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这说明

    A. 城邦注重保护个人自由   B. 公民个人自由受限制

    C. 直接民主是多数人的暴政   D. 民主与自由密不可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宋代的包拯、明代的况钟都是著名的清官能吏,在民间素有“包青天”“况青天”之称。明代冯梦龙的作品“三言”中有描写善断案的包拯话本《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况钟话本《况太守断死孩儿》。这表明明代

    A. 文学作品承载社会教化功能

    B. 历史典籍编纂日趋世俗化

    C. 话本小说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D. 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中共二大根据列宁的建党学说。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少数绝对服从多数”,“下级机关须完全执行上级机关之命令”,“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决议,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这说明中共

    A. 实现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

    B. 开始受到国际因素影响

    C. 避免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 高度重视党内组织建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英国乡村拾穗惯例由来已久。济贫委员会在1843年的调查显示,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计量单位)的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一13%。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但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上述转变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A. 圈地运动深入发展

    B. 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

    C. 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D. 福利救助体系的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唐初实行中书、门下两省联合议政,即为政事堂的设置。在政事堂议政的数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肃宗时首席宰相每隔十天轮流执笔,德宗时改为每日一人轮流执笔。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巩固君主专制

    B. 广泛延揽人才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实行部门牵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在谪戍伊犁途中给书友的信中称,剿匪(侵华英军)八字要言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但他同时叮嘱友人此信不要给外人看。这反映了林则徐

    A. 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怀

    B. 受制于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

    C. 不谙熟近代国际外交规则

    D. 强调采取实际行动学习西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57到1978年间,我国农业劳动者从19316万人增加到29426万人,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95.8倍,而同期农业总产值仅增长84%。这一现象说明

    A. 农村经济体制亟待改革

    B. 城乡人口比例变化明显

    C. 社会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D. 国民经济发展增速缓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1937年罗斯福向国会提交“填塞法院计划”咨文,提出“如果法官在70岁拒绝退休,总统有权再额外任命一位大法官与其共事”。对此,最髙法院大法官休斯反驳指出“增加法官会降低法院效率”。最终参议院以70比20的结果否决了这一方案。这反映出美国

    A. 总统试图扩大行政权力

    B. 参议院捍卫司法独立

    C. 民主程序复杂效率低下

    D. 民主政治基石的坚实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下表信息出自于中国军事史编写组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爆发情况的统计。该表反映出

    时期

    时间起止

    诸侯国数量变化

    战争爆发频率(次)

    战争爆发次数(年平均)

    没有战争的年份(年)

    春秋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123—2

    203

    1.859

    90

    战国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27—1

    150

    1.527

    105

    A. 大一统成为大势所趋

    B. 和平发展占据主流

    C. 富国强兵是时代主题

    D. 战争规模不断扩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图是张乐平发表在《抗战漫画》(1938年1月创刊于武汉,同年6月停刊)第9期的题为《候敌深入,一鼓歼灭》的漫画。该漫画从侧面体现了

    A. 抗战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B. 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C. 国民政府全面抗战的决心

    D. 中日战争胜负的前景明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为1965—1995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的百分比)示意图。它反映出

    A. 贸易量是区分国家类型的主要因素

    B. 国际贸易青睐于实力相似国家之间

    C. 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经济联系加强

    D. 二战后发达国家一直主宰世界贸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5 题
  1.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99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所写《东籍月旦》一文,被认为是国人采用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的肇始。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阐述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1903年他又指出:“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

    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指出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融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最后,梁启超下了结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采启超从形式到内容,完成了“中华民族”这一科学的现代观念的定义。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中华民族”观念提出的背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民族观念产生的影响。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代的占卜结果会被记录在甲骨上以显示商王的权威。周王则将赐封官职等事铭铸于带有神秘威严气氛的青铜器上。无论甲骨文,还是金文,当被书写在带有神秘性和权威性的材料  上时,也就被赋予了某种类似的气质。而秦代向民众下达皇帝旨意的诏书石刻以小篆写成,可以说是中央集权国家和统一帝国的产物,这显然带有将刻写的内容永远流传后世的期待。这些文字也都被政治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垄断,正如黄帝创制表意文字的意图就在于避开俚语方言以控制人与神交往的媒介。

    ——摘编自(日)富谷至《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书写材料的文化史》、苏颖《文字与王权——探索中国一元权力结构政治文明的一个视角》

    材料二  1455年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这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显著的。用统一的本国语言印刷的文本资料降低了知识信息的解码成本。15世纪中期,欧洲会识字的男人还不到10%,到17世纪早期,已经有超过30%的男人和10%的女人能读写了。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高级教育的状况,僧侣因此被排除出重要的职位。此外,为解决印刷行业的利益冲突,1469年威尼斯通过立法,规范了印刷商在指定时间段里印刷和销售一本指定的书籍的权利,这成为知识产权史上一个里程碑事件。

    ——摘编自余军华、李贞芳《印刷术与西方世界的兴起:经济学视角的解读》

    材料三  在人类媒介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分化。在书面语传播中,那些具有一定政治、经济能力且接受教育的群体才拥有“门票”。到了数字网络时代,网络BBS、博客、微博、微信,都表明传播权利进行了重新分配。民间话语成为整个社会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陈汝东《未来传媒发展趋势:一种媒介史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骨文、青铜器金文和石刻小篆三种文书形态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统治者采用这些文书形态的意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印刷传播对欧洲文明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人类传播史的演进趋势及其推动因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标准时间大事记

    1840—1912年

    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

    19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的时刻。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

    1912—1927年

    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

    1927—1949年

    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与此同时,汽笛、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

    综合提取表中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普遍出现高涨的形势。在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极大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出现了新的政治格局。二战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以民主民族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美地区。二战前殖民地、附属国人口为14.5亿,总面积为7800万平方公里。到1959年,殖民地人口减少为1.6亿,面积仅剩2550万平方公里。

    ——摘编自王春良等《新编世界现代史1900—198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国际意义。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延续下来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但考虑到西藏历史和现实的特殊情况,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六年不改”的决定,给西藏上层主动进行改革留出了时间。然而,1959年3月,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在国外反华势力的支持下挑起了全面武装叛乱。中央人民政府领导西藏人民迅速平定了叛乱并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运动。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的压迫和剥削,解放百万农奴和奴隶。解散了旧政权及其所属的军队、法庭和监狱,废止了旧西藏法典及其野蛮刑罚。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参与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分配给农奴和奴隶,对没有参与叛乱的农奴主土地和多余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废除政教合一制度,实行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保障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废除封建农奴制度后,翻身解放的西藏各族人民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成功召开,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

    ——摘编自《西藏民主改革50年白皮书》

    (1)根据材料概括西藏民主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藏民主改革的历史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