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5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5 题
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5 题
  1. (2017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暴雨天气,关注安全和健康

    ①依据气候规律,每年的主汛期(5~9月)是暴雨天气的高发时段。暴雨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气象学规定,每小时降雨量16毫米以上、或连续12小时降雨量30毫米以上、24小时降水量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暴雨具有潜在的破坏力和危险性。

    ②暴雨发生以后,地理环境成为影响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高原和山地在暴雨的作用下,最易诱发山洪及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持续暴雨过后,还容易造成城市内涝。城市地区雨量过多、范围过大,影响城市交通、居民生活和生产活动而形成的灾害,称为城市内涝。当暴雨天气出现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问题。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店铺,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围”措施,如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等;一旦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触电伤人;在积水中行走时要注意观察,防止跌入窨井或坑、洞中;驾驶员遇到路面或立交桥下积水过深的情况时,应尽量绕行,避免强行通过。

    ③暴雨常常伴有雷电天气,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较大。强雷雨天气诱发心脑血管病固然有心理恐慌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的气象原因。雷电天气时,气压一般较低,而低气压影响人体内氧气的供应。人每天需要大约750毫克的氧气,其中20%为大脑耗用。当气压下降时,大气中氧分压、肺泡的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都随之下降,会导致人体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机体为补偿缺氧会加快呼吸及血液循环,因此可能诱发心绞痛、心梗、心衰。所以,心脑血管病患者平时就要注意适当锻炼、科学饮食、勤量血压,雷电来临时,要保持平静心态,一些急救的药品(如硝酸甘油、降压片)要带在身上。

    ④雷雨天也是哮喘高发的时段。加拿大的医学科研人员通过6年观察发现,雷雨天哮喘患者去医院的频率较平时会增加15%。国内医学专家研究证实,夏季雷雨天气的温度和湿度都非常适合真菌、霉菌等过敏源的繁殖和生长,加上气压较低,空气中漂浮的过敏源浓度就会明显升高,容易诱发哮喘病。因此,哮喘患者雷雨前尽量减少户外活动,下雨时不能紧闭门窗,而应该保持通风,因为自然风可以带走或冲淡室内因暴晒而带来的高温,出门时不妨戴上口罩,以防过敏源。

    ⑤暴雨基本上是由大雨滴组成,这对人体健康也不利。英国科学家乔治·弗拉耶尔研究发现,下小雨时,雨滴不带辐射污染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而大雨中则夹带着大量的射线和污染物。小雨滴需要20至30分钟才能降到地面,在这一过程中,雨滴受到的辐射污染将完全消失,而大雨滴至地面的时间则要短得多,射线等污染物也会随之降到地面。

    ⑥此外,洪涝期间和过后,要严防可能出现的疫情,做好消毒防疫、清理垃圾和饮用水安全等工作。

    1.暴雨天气会带来哪些破坏和危险?

    2.第⑥段加点的词语是怎样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用选文相关知识解答人们这样做的原因。

    材料一:

    暴雨天低洼地带积水较多,经过有积水的地方时尽量绕行。

    材料二:

    家住底层的居民,家中的电器插座、开关等应移装在离地1米以上的地方。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17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绵城市:让城市回归自然

    ①海绵城市能够医治现代城市病。那么,什么是海绵城市?它是怎样医治现代城市病的?我们怎么建设海绵城市呢?

    ②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③广义讲,海绵城市是指山、水、林、田、湖、城这一生命共同体具有良好的生态机能,能够实现城市的自然循环、自然平衡和有序发展;狭义讲,海绵城市是指能够对雨水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和径流污染进行控制的管理系统,特别是针对分散、小规模的源头初期雨水控制系统。

    ④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而海绵城市则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⑤高速发展的城镇化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城市超负荷运转,建设开发强度高,硬质铺装多,从而改变了原本自然的下垫面条件;此外,建筑、道路、地面等设施的建设导致下垫面过度硬化,增加了城市的热岛效应、雨岛效应,改变了城市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使水资源自然滞蓄能力锐减。调查显示:城市地区70%以上的降雨形成径流被排放,雨水资源流失、径流污染增加、城市内涝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的有序运行。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海绵城市应运而生,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剂良方。

    ⑥屋顶绿化、雨水蓄渗、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地面、生物滞留池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对综合雨水径流大小有一定影响,可以减少进入管道的雨水量;大面积透水铺装及下凹式绿地等雨水控制和利用措施对小区综合径流的削减作用也十分明显,尤其在低重现期时效果更明显。通过上述手段,海绵城市可以有效地控制水污染,削减雨水峰值流量,降低内涝风险;同时涵养水资源,补充城市地下水,促进水循环,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

    ⑦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⑧建设海绵城市,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一方面,原有的“海绵体”要有效保护。各地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有条件的还应新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比如让城市屋顶“绿”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

    (《光明日报》2015年11月6日,有删改)

    1.通读文章,说说如何才能提高“海绵体”的质量和规模。

    2.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说说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017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身体里的报警器

    ①自选商场装有监控设施,可以“鸟瞰”全局,但对那些处心积虑的小偷仍是防不胜防。别急,超市的最后一道关卡——防盗警报器会让小偷们原形毕露。同样,在我们的身体里也有许多对某些疾病特别敏感,并能发出各种“求救信号”的“警报器”。

    ②这个“警报器”藏在哪儿,真名又叫什么呢?

    ③请伸出你的双手,轻轻地放在你的颈部、颌下、锁骨上窝、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眯上眼睛仔细感觉。这时,你会发现里面有一些摸起来光滑而柔软的小疙瘩,那就是它和它的同胞们——淋巴结。

    ④有些人认为淋巴结只躲在我们能摸得到的地方。其实淋巴结遍布全身,有很多是我们摸不到的。不管是摸得到,还是摸不到的淋巴结,直径多在0.5厘米以内,都由淋巴结组织和网状内皮细胞组成,常常待在我们身边的淋巴结之间,由淋巴管相联系。

    ⑤为了不负“报警器”的盛名,它特地在自己的脑海中输入“战争意识”,哪怕成为不折不扣的“战争狂”,它也心甘情愿。由于一般情况下,病原体侵入主人身体的皮下或者黏膜后,很容易进入毛细淋巴管,再回流到淋巴结,所以这时候,淋巴结们会立即抓住时机,进入“备战状态”,通过淋巴管收集人体各部位的病原体,展开一场场“自卫反击战”,把病原体消灭在萌芽状态。

    ⑥遗憾的是,尽管很多时候它们奋力反击,也不一定能捍卫主人的身体健康。为此,它对自身的能力与工作态度做了一番深刻的反思,悟出一有“情况”立马第一时间向主人报告的深刻道理。一般情况下,它会在过滤淋巴液、消灭细菌、清除细胞残屑和其他异物的同时让自己的体型和质感发生一些变化,提醒主人身体健康发生了异常。

    ⑦通过主人机体各个信息接收器官的层层上报,“危险信号”送达主人的大脑神经中枢。大脑神经中枢是主人整个身体的指挥部,它收到信号后,就会通知各部进入全面戒备状态,要么自卫反击,要么请求药物“外援”。

    ⑧淋巴结就像人体中播报健康状况的一个“烽火台”,为主人的身体健康立下了汗马功劳。

    ⑨值得一提的是,淋巴结在从事“报警”工作的时候,是非常注重团队意识,讲求“分工合作”的。譬如:当我们摸到颌下的淋巴结异常时,表示口腔出了状况,看是不是牙周炎、扁桃体炎等病灶;如果颈部的淋巴结不正常了,我们就要考虑是不是颈淋巴结核;如果枕部淋巴结肿大,看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头皮有炎症了。

    (选自《科学大众·小诺贝尔》2016,有删改)

    1.请结合文章内容,给“身体里的报警器”下定义。

    2.文章第①段有哪些作用?

    3.说说第⑥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2017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臭氧污染看不见,却比PM2.5更可怕

    李牧鸣

    ①与“张牙舞爪”的雾霾相比,臭氧要“低调”得多,悄悄地“隐藏”在万里晴空中,却成为近几年夏天列入监控指标以来众多城市的大气环境污染元凶。以去年6月为例,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统计显示:所有超标天数中,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最多,超过了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与之呼应,广东省次月公布的2015年第二季度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显示,臭氧成最常见首要污染物。

    ②被公众熟知和关心的PM2.5,何以会被臭氧“超越”?臭氧超标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③相对于发黑发臭的水污染、发黄发黑且有刺鼻气味的烟污染,以及夹杂着细小颗粒的雾霾污染等有形污染,公众乃至环保部门对无色无味的臭氧污染一直“掉以轻心”。但臭氧其实比PM2.5更可怕。

    ④臭氧几乎能与任何生物组织反应,对呼吸道的破坏性很强。对患有气喘病、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的人来说,只要暴露在低浓度的臭氧中,都可能对他们产生明显的危害。

    ⑤同样,臭氧也会刺激眼睛,使视觉敏感度和视力降低。它也会破坏皮肤中的维生素E,让皮肤长皱纹、黑斑;当臭氧浓度在200微克/立方米以上时,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让人头痛、胸痛、思维能力下降。

    ⑥此外,臭氧会阻碍血液输氧功能,造成组织缺氧;使甲状腺功能受损、骨骼钙化。美国斯克利普斯应用科学研究所的保罗·温特沃斯教授曾经做过研究,发现臭氧会破坏人体的免疫机能,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损害某些酶的活性和产生溶血反应。

    ⑦哪怕对植物来说,臭氧也不是什么受欢迎的好东西。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的生物学家曾在2006年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臭氧会让植物的叶绿素、类红叶素和碳水化合物浓度降低,对光合作用产生影响,从而降低农作物的产量。

    ⑧既然臭氧的危害这么大,那它的高发期是什么时候呢?

    ⑨据中科院“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介绍,臭氧的时间性和季节性都很明显。臭氧浓度在清晨是非常低的,8点之后,随着形成臭氧的废气越来越多,日照时间越来越长,臭氧浓度也逐渐升高,于14点到16点之间达到峰值,之后再缓慢降低,到晚上8点后,臭氧浓度又恢复了最低状态。一年之中,臭氧浓度的最高峰集中在夏季。这期间,对臭氧的形成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日照强、云量少、风力弱。这就是看似风和日丽的时候,人们游玩时却会出现喉咙、眼、鼻不适的原因。

    ⑩“与其说臭氧污染,不如称之光化学污染。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等一次污染物,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吸收太阳光的能量,使原有的化学链遭到破坏,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称之为光化学烟雾。臭氧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人们在监测这些污染物时,臭氧浓度也是最主要的指标。”中国气象局在自己的官方博客如此介绍。

    ⑪臭氧污染是一个国际性话题。美国洛杉矶经过几十年治理,情况大有好转,但每年仍有几天臭氧超标。与美国单一的臭氧污染不同,我国是臭氧与PM2.5交织,相互作用,再加上刚刚起步,因而治理难度更大。

    (《人民周刊》2016年12期))

    1.本文主要从哪几个角度对臭氧进行了说明?

    2.第④段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5. (2014爱知中学2月模拟考试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代同堂

    ①在中国人眼里,获得四代、五代同堂的经历,才算是达到了人生最幸福的境界。从人类进化的历史上看,这不仅仅是中国人的幸福观,更是整个人类的幸福观。

    ②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别说是四代、五代同堂,就是三代同堂,也曾经是人类一个很遥远的梦。

    ③前不久,人类学家对原始人的牙齿化石进行了研究,发现在13万年前,没有一个人的寿命超过30岁,而这正是他们变成祖父母的年龄。在这个年龄之前,他们的孙辈们还没有出生,所以他们不可能实现三代同堂的美梦。但当人类学家着眼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欧洲人时,竟然发现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比例是2:1,这意味着此时有很多人已经可以见到他们的孙辈出生。换句话说,直到大约3万年前,多数人类祖先才圆了三代同堂的美梦。

    ④人类学家指出,人类能圆三代同堂的美梦,是一个很伟大的进步,它对促进人类飞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⑤早些时候,以色列研究人员利用遗传学技术,从非洲克瓦人、桑人等土著人身上采集了600多个完整的线粒体DNA基因组样本。通过样本对比,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约7万年前,人类一度濒临灭绝,只剩下2000来人。但为什么没有灭绝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那时剩余的人类生存能力很强,因而平均寿命也比较长,超过30岁的人已经出现了,这说明三代同堂的现象已经出现了。这让祖父母们可以把传统狩猎技术等知识传授给后代。无疑,这些知识武装和保护了后代。正是凭借这些,人类才最终走出濒临灭绝的险境,又重新发展壮大起来。因此,我们可以说三代同堂的最大作用是增强了人类自身抵抗灭绝风险的能力。

    ⑥最新的研究表明,在现代人身上,也能看到三代同堂对人类发展的切实帮助。美国生物学家发现,与孙辈生活在一起的老人更加积极乐观,也更愿意参加体育运动,他们得病的几率比那些不能与孙辈一起生活的人要低20%。而他们的孙辈则更活泼,更健康,反应也更快。这说明,三代同堂对促进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在早期人类社会中,意义更重大,好处也更多。

    ⑦但由此也引发了一个新鲜有趣的问题:如果未来人类能够实现六代、七代同堂的美梦,那么它还会促进人类社会的迅猛发展吗?现在看来,我们还不能在人类寿命延长与人类社会迅猛发展之间简单划等号,因为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明显阻碍。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必须承认,人类历史上的三代同堂确实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

    (选自《大科技》,有删改)

    1.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2.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写出一种并分析其作用。

    3.请简要说明④⑤⑥三个自然段的顺序不可以调换的原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