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4 题,其中:
单选题 30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
简单题 13 题,中等难度 18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30 题
  1. 1915年华侨商人在北京创办了双合盛啤酒厂。其初创时期的资料可以用来研究

    A. 洋务运动的民用工业   B. 戊戌变法时期的民族工业

    C. 民国初年的民族工业   D. 国民政府时期的官僚资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每年的11月11日,原本是个普通的日子,却因为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不寻常的意义,至今已成为全民购物的“狂欢节”。推动这一转变的技术条件是

    A. 高消费的狂热心态

    B. 思想观念的转变

    C. 互联网经济的发展

    D. 社会产品的丰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元朝王祯著有《农书》,他提出农业生产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A. 男耕女织

    B. 精耕细作

    C. 因地制宜

    D. 注重农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据《战国策》记载,秦国农业采用了“以牛田”的先进生产技术。“以牛田”是指

    A. 刀耕火种

    B. 使用铁器

    C. 用牛耕地

    D. 耧车播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记载:“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这描述的是

    A. 白渠

    B. 都江堰

    C. 漕渠

    D. 郑国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中国将丝绸这张“名片”送往西方并因此被誉为“丝国”是在

    A. 战国

    B. 汉朝

    C. 宋朝

    D. 明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唐朝中后期有诗云:“皋桥夜沽酒,灯火是谁家”、“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这反映出

    A. 唐代的夜市主要是卖酒

    B. 唐代的夜市都在桥边进行

    C. 唐代的夜市由寺庙主持

    D. 夜市在唐朝中后期已出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下表是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杭州部分县城、市镇商税额统计表(单位:贯)。整理观察下表,下列对杭州在北宋熙宁十年时的经济状况推断正确的是

    县城

    富阳县

    临安县

    於潜县

    新城县

    昌化县

    盐官县

    商税额

    17234.62

    13774.739

    6413.014

    5921.396

    3635.994

    650.448

    市镇

    浙江场

    外县场镇

    龙山场

    江涨桥镇

    坎场

    范浦镇

    商税额

    26446.805

    17242.391

    2992.665

    2805.908

    1452.978

    306.505

    ——据《宋会要辑稿》

    A. 杭州商业市场的发展存在地区不平衡的现象

    B. 市镇商税已超过了农业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

    C. 浙江场等市镇的行政级别超过富阳县等县城

    D. 杭州已逐渐取代开封府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元朝时,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游记中写道:“刺桐城(泉州)极扼要,生产绸缎,较汗沙(杭州)汗八里(北京)二城所产者为优。”据此判断,元朝时期的泉州

    A. 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B. 在海外贸易中处于中心地位

    C. 是中国第一大商业城市

    D. 织造技术已达全国先进水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座次礼仪,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之一。在明代通俗小说《初刻拍案惊奇》中,记载了波斯商人玛宝哈在接待明朝商人时“请列位货单一看,好定坐席”,明朝商人对此则显得很适应。这种“看货轻重,不论年纪,不论尊卑”的排座方式从本质上反映出

    A. 座次礼仪在明朝时期发生了重要变化

    B. 明朝商人在世界经济贸易中有重要地位

    C. 波斯地区是明朝对外贸易的主要地区

    D. 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人们的社会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苏州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这一现象说明当时的苏州地区

    A. 纺织技术得到发展

    B. 土地兼并受到抑制

    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 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鸦片战争后,素有“衣被天下”美誉的松江、太仓地区因洋布充斥市场而很快萧条。这种现象说明中国东南沿海局部地区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土布市场消失

    C. 当地百姓崇洋媚外

    D. 土布原料枯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表是19世纪中后期中国茶叶产销统计表

    年代

    植茶面积(万亩)

    产量(万担)

    内销(万担)

    外销(万担)

    1837

    521

    260.5

    200

    60.5

    1861

    625

    312.5

    202.5

    110

    1886

    934.9

    567.46

    205

    362.46

    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

    A.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 中国控制了世界茶叶的销售市场

    C. 传统手工业带来丰厚利润

    D. 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9世纪70年代创办的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属于

    A. 近代民族工业

    B. 官办企业

    C. 近代军事工业

    D. 手工工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为应对西方国家转嫁经济危机,防止白银外流,1935年国民政府

    A. 禁止鸦片输入

    B. 推行法币政策

    C. 打击官僚资本

    D. 压制地方军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民国末期,上海市民经常拥挤在米店门口抢购大米,有人抱怨说:拿着一口袋钱买不到一口袋米。有报刊还以醒目标题《六十亿元值几何?仅买七十七粒米》刊出相关报道。这突出反映了

    A. 上海市场上粮食和食品奇缺

    B. 不法商贩囤积居奇扰乱了市场交易

    C. 社会动荡造成米价居高不下

    D. 恶性通货膨胀政策造成市场的崩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图是近代中国四种经济成分——自然经济、洋务经济、民族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序号依次对应的是

    A. 自然经济民族企业洋务经济外资企业

    B. 自然经济外资企业洋务经济民族企业

    C. 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自然经济民族企业

    D. 民族企业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开始于

    A. 土地改革的实行

    B. 一五计划的实施

    C. 中共八大的召开

    D. 改革开放的推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则报道可能出现在

    A. 1949年

    B. 1956年

    C. 1958年

    D. 1978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表是1953-1962我国资金流动情况表

    1953—1957

    1958—1962

    流入重工业的资金(%)

    38.7

    54.9

    流入农业的资金(%)

    7.6

    11.4

    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

    53.7

    33.7

    影响表中资金流向的主要因素是

    A. 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计划体制

    B. 贯彻“中共八大”决议实现综合平稳发展

    C. 发动“大跃进”运动不断提升工农业指标

    D. 实施“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比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回到正确轨道的开始,是中国共产党各个方面工作发生历史性转折的开端。”该会议是

    A. 遵义会议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中共八大

    D.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我国于1980年设立了第一批经济特区,包括厦门、珠海、汕头和     

    A. 上海

    B. 广州

    C. 深圳

    D. 天津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主要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 增强企业活力

    B.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 发展乡镇企业

    D. 加强计划经济管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北京是中国最具创新力的大城市之一,创造了许多第一(见下图)对北京创新成就取得原因解释准确的是

    A. 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

    B.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C. 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辛亥革命后,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文官制服的新式服装是

    A. 中山装

    B. 西装

    C. 列宁装

    D. 长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民国成立后,社交场所少见的礼仪是

    A. 握手

    B. 跪拜

    C. 鞠躬

    D. 点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进入近代,中国电报事业开始发展起来。1877年,中国人自行架设的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是在

    A. 北京

    B. 上海

    C. 台湾

    D. 沈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假如某人在1912年从广州到上海游玩,下列各项中不可能经历的是

    A. 买一套西装穿上

    B. 在西餐馆吃牛排

    C. 坐公共汽车游玩

    D. 陪朋友去看电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下图是1895-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投资构成示意图。由此可知

    A. 洋务运动推动了铁路的快速发展

    B.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建设发展迅速

    C. 铁路修筑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

    D.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建设艰难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官方网址为www.m1905.com,采用“1905”是因为这一年

    A. 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B. 中国第一部自制电影放映

    C.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放映

    D. 中国第一家电影公司成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经济政策影响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边鄙……先帝(武帝)哀边人之久患苦(国家)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

    ——《盐铁论·本议》

    材料三  宋朝商品货币经济非常发达,与这一时期商贸政策的多元化是密切相关的。伦理范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故这一时期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积极经营。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当时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贱商,商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及实行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宋朝商品货币经济非常发达”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其主要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汉朝与宋朝时期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毛泽东曾说过:“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1894年考取状元,但他未贪恋官场,而是选择了实业救国之路。19世纪末,他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后又创办轮船、面粉、冶铁、银行等企业,成为一代工商巨擘。

    材料二  1914年,一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使中国纺织工业有了发展的良好机会,给大生纱厂带来了“黄金时代”。1917年,由于外货锐减,国产纱布畅销,特别是四川、江西两地需要量更大,纱价由每箱156元涨到230元,因此全年获利76万两。1917-1921年五年共获利560多万两。

    ——摘编自百度百科《大生纱厂》

    材料三  大生纱厂在发展过程中进行了种种外延式的多元化扩张,先后投入巨大的财力、人力、物力创办了六十多家企业。大生企业始终奉行的是“厚利股东”“得利全分”的分配政策,严重堵塞了大生企业集团资本自我积累的途径,使企业“严重失血”。大生企业利用张謇的特殊身份地位和与达官显贵的密切关系,借助官府的力量来竭力排斥和阻止外地企业和商人进入通海地区。然而,由于多年独家垄断经营无人竞争,大生企业的竞争能力也就日益削弱。

    ——摘编自金其桢、黄胜平《大生集团与荣氏集团兴衰成败之道探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张謇在发展民族工业上的贡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生纱厂在一战期间处于“黄金时代”的原因。

    (3)据材料三,析大生企业走向衰败的原因。

    (4)胡适认为张謇“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化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农业生产总值

    461

    510

    535

    576

    610

    ——《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

    材料二 

    材料三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状况的产生原因。

    (2)关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工农业生产的状况,材料二中的哪副图片更为真实?请简要说明理由。

    (3)材料三中“‘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指的是农村改革中的哪一措施?有何作用?

    (4)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上海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是近代中国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租界开辟后)西洋服饰之引入,使上海自明清以来形成“服尚新奇、衣必华鲜”的习俗得以进一步张扬。……《洋泾浜新竹枝词》写道:“庸奴(见识浅陋之人)也学假斯文,衣履难将贵贱分。更有异言并异眼,淡黄马褂着纷纷。”

    ——摘自张仲礼、熊月之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

    材料二  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办报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

    ——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

    材料三  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谁说生命中华重,噬人虎口日增加。……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

    ——《上海洋场竹枝词》

    过往车轿必须靠马路左侧通行;独轮车必须在马路左侧紧靠人行道通行,不准乱窜。

    ——《(上海)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析“西洋服饰之引入”对上海民风嬗变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当时上海交通出现的问题及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4)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推动近代中国上海社会转型的因素有哪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