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5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11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5 题,中等难度 7 题,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 题
  1. 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 长安城商业发展范围扩大

    B. 长安城内的夜市非常繁华

    C. 住宅区内出现了商业活动

    D. 唐政府设立了新的商业区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11 题
  1.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 西汉中、外朝制度 B.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 元朝行省制度 D. 明朝内阁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平民政府的……思想则为‘无为而治’,‘无为’之实则为‘因循’”。下列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①汉初沿袭周朝分封制

    ②汉承秦制体现在大体沿袭了秦朝的官僚制度

    ③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贯穿汉代

    ④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建立的封建政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著名史学家王国维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事;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的宗法制。对其所谓“天”的正确理解是

    A. 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B. 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C. 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 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4. 下列哪一言论不是董仲舒进一步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的体现(   )

    A. “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   B. “塞兼并之路”

    C.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 “春秋大一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而事异。’”这一观点可以印证

    A.儒家对仁政的提倡               B.法家进步的历史观

    C.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D.佛家慈悲为怀的主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西周时 “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 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② 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③ 社会秩序的稳定 ④ 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

    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

    A. 丞相 B. 郡守 C. 县令 D. 刺史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人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种景象不会出现在

    A. 秦朝

    B. 南朝

    C. 唐朝

    D. 宋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秦、隋两个王朝国祚短促,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他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A. 制定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

    B. 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运输通道

    C. 修筑了规模庞大的军事战略防御工程

    D. 推行了思想统一服务政治统一的方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老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   )

    A. 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B. 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

    C. 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D. 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宋太宗曾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他所说的“内患”主要指

    A. 宦官专权

    B. 武将跋扈

    C. 农民起义

    D. 外戚干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洪武)二十七年春二月,侯寇浙东,命都督杨文、刘德、商篙吴巡视两浙.太祖下令:“禁民间用番货、番香.”先是,上以海外诸夷多诈,绝其往来……而缘(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因诱蛮夷为盗,命礼部禁绝之.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摘自《明太祖实录》卷23l

    材料二:明代倭寇的成分十分复杂.其中阮有日本因内战失败而丧失军职的南朝武士,也有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从事私人海上贸易的民间商人和因统治阶级残酷剥削而破产的沿海农民、渔民、盐民等,甚至还有少数名落孙山的落魄书生、罢免职务的官吏等

    ——摘自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

    材料三:严禁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别寇转为商,市禁别商转为寇.华夷同体,有无相通,实理势之所必然

    ——摘自唐枢《御倭杂著》

    材料四: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海外贸易)为命……一旦禁止,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图计穷,势必啸聚.……万一乘风揭竿,扬帆海外,无从追捕,死党一成,勾连入寇

    ——摘自《明神宗实录》卷262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明朝的对外政策和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

    (2)结合有关材料分析这种政策产生的后果.

    (3)你如何评价明朝的这种对外政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扰不足,征求无已,兼征讨东西,穷兵黩武,百性不堪,遂致灭亡,此皆肤目所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  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履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上三则材料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四  明代思想家李贽评论说:“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谀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谀也。”

    ——《史纲评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对哪些方面比较重视?

    (4)材料四李贽的评论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你的依据是什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