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1 题,其中:
选择题 9 题,综合题 1 题,单选题 20 题,材料分析题 1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21 题,困难题 4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9 题
  1. “明设官,开国数年一再更定,内外无偏重,大小监制,缓急繁减,咸克互济,可为尽善。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材料主要反映明朝废丞相后

    A. 权力过于分散

    B. 行政效率提高

    C. 中央集权加强

    D. 君权空前强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640—1660年革命期间,尽管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处死了国王、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建立了共和国,但仍有学者认为,与前者相比,从历史的视角来看,1688年“光荣革命”的革命性更强。这是因为

    A. 前者的革命措施过于超前且多暴力

    B. 后者通过不流血的温和方式成功夺权

    C. 前者的革命影响波及面过窄且短暂

    D. 后者成功引发了不可逆转的政治转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有学者认为:罗马法包含了习惯、平民会议决议、元老院决议、国王谕令、裁判官告示、法学家的学说、法律条文。在该学者看来,罗马法

    A. 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B. 渊源呈现多元性

    C. 主要维护平民利益   D. 是以往习惯法的汇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罗马法被近代社会广泛借鉴采用,其中的私法精神和内容尤为被重视,它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这表明罗马法契合近代社会的主要是

    A. 罗马共和精神与近代吻合

    B. 自然法的人人平等原则

    C. 对个人权利的规范与尊重

    D. 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十二铜表法》规定:“若(当事人双方)不能和解,则(他们)应在午前到市场或会议场进行诉讼。出庭双方应依次申辩(自己案件)”这反映出当时的司法审判

    A. 侧重于当事人的申辩

    B. 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

    C. 遵循严格的司法程序

    D. 摈弃旧有的风俗习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说:“民主政体是进一步的退化,因为它的平等和自由的原则反映了人类品质的退化;人性的一切欲望都可以被同样自由地去追求。”这段话意在说明

    A. 当时的雅典不具备建立民主政体的条件

    B. 雅典公民具有自由平等精神

    C. 雅典民主政治存在一定弊端

    D. 平等和自由是雅典民主政体的基本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立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分镇藩服……”材料所反映的制度创立于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公元前390年,高卢人攻占罗马。情况危急,罗马人决定请卡米卢斯回来带兵作战。他们派出一名使者冒险穿过敌人的包围,回城征求元老们的意见。元老院取消了对卡米卢斯的放逐,命其为独裁官。卡米卢斯才能够名正言顺地回来带领众人打败了入侵者。卡米卢斯的这一人生转变表明

    A. 罗马贵族垄断司法权欺压民众

    B. 万民法巩固了罗马的共和政权

    C. 古罗马公民注重遵守法律程序

    D. 民族矛盾激化了罗马阶级矛盾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某学者指出:“在古罗马,即使在日常情况下,所有人使用其物,也应维持在一般的合理状态。如罗马法中规定‘在居民区,允许冬天在室内生火取暖而排烟于室外,允许倾倒生活污水等,但不得开放排出过度的烟雾或流出大量废水的作坊’。”这说明古罗马

    A. 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B. 最早萌发生态文明思想

    C. 法律旨在维护公民的利益

    D. 严格限制社会经济活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1 题
  1. (15分)

    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0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0 题
  1.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北宋初立,有千百个州县行政单位,后采取措施,在众多州县之上设置一级行政机构“路”,以此达到“振领而群毛理”之意。这一做法

    A. 分化了地方行政大权

    B. 严密了地方监察体系

    C. 可收统摄管理之功效

    D. 便于地方官向上奏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秦代北方的郡只相当于今天的一两个地区,河东郡就略似今天山西省的临汾、运城两地区;而南方的郡有如今天的一个省或更大,九江郡起初就相当于今天安徽省及江西省的大部。后来南方政区的幅员越变越小,其政区幅员的变化效率比北方要快.这种变化主要表明

    A. 统治疆域的扩大

    B. 北方经济的衰落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政区细化的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明朝建立后改元朝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为防止布政使司长官专权,每一布政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明朝以上举措体现了

    A.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意图

    B. 三权分立的民主化的特点

    C. 宰相权力下放地方的趋势

    D. 制约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有学者指出,伯利克里改革进一步推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并罗列论据有:政权向所有等级公民开放,发放公职津贴、观剧津贴等。可见,该学者认为伯利克里改革对雅典民主的“发展”表现为

    A. 民主基础的扩大

    B. 对一般民众的讨好

    C. 阶级矛盾的缓和

    D. 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身份

    使用乐器

    乐舞的规模

    天子

    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

    64人

    诸侯

    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

    48人

    卿、大夫

    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

    32人

    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

    16人

    A. 贵族生活腐化

    B. 血缘色彩浓厚

    C. 音乐发展迅速

    D. 社会等级森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A. 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B.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 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

    D. 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谥法被追封为庄襄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谥法。秦始皇此举意在

    A. 维护皇权尊严

    B. 弘扬三纲五常

    C. 废除宗法制度

    D. 取消分封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有学者对“忠”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为22.71%.这反映出

    A. 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B. 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C. 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 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题文)南朝时期,寒人通过充将帅,掌机要(中书舍人),任典签(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不断提升政治地位,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  )

    A. 门阀氏族政治的形成   B. 文化教育的逐渐下移

    C. 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   D. 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美国学者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国原始居民的宗教信仰有灵魂的恐惧,崇拜无处不藏躲的幽灵,敬畏上天,以丰盛的祭品感谢大地……帝王和僧侣几乎是一体的,他们的丰功伟业常常是得之于祷告和诸神的惠助。作者实质上强调的是

    A. 王权带有神秘的色彩

    B. 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C. 科技文化的极为落后

    D. 君权神授思想的出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 颁布“推恩令”

    C. 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 颁布“附益之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 周   B. 秦   C. 汉   D. 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本朝)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诰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A. 由满汉高级官员组成

    B. 是制约君权的重要机构

    C.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 有权裁决国家军政大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位至今,共经历了13位英国首相。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经称女王是“政治不粘锅”,这表明

    A. 女王掌握着国家实权

    B. 女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 女王不关心政治

    D. 女王毫无政治权力可言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梭伦说:“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他将其制定的法律刻画在16块白色的牌子上并公之于众,同时要求所有公民与官员发誓遵守这些法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梭伦确立雅典居民平等公正原则

    B. 梭伦以立法形式确立了民主政治

    C. 城邦法律是西方各国的立法蓝本

    D. 城邦法律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基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西周初年,周成王因年纪幼小,尚缺乏裁夺政事的能力,周公旦“乃摄政当国”;后来,周厉王被国人所逐,召公和周公共同摄政,号称“共和”。这些亊实说明在西周

    A. 贵族政治占重要地位

    B. 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

    C. 周王常常是统而不治

    D. 分封制存在严重弊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 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 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 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 开始用军功授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这说明秦朝废除的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国并行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1832年议会改革重新分配了议席,增加了城市代表的名额,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使中产阶级有了选举权;1867年的议会改革再次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小资产阶级和上层工人阶级都获得了选举权;经过不懈努力,到1969年的选举法规定年满18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英国普选制逐渐确立起来。材料说明

    A. 民主在与专制斗争中不断发展

    B. 民主思想与民主实践在互动中完善

    C. 民主政治与本国国情在调试中创新

    D. 民主改革在民主实践中不断推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1 题
  1. 任何国家的管理都需要一批善于管理的官吏,因此,各国都重视官吏的选拔,官吏选拔也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的政治智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代都非常重视对官吏的选拔,制定了许多种不同的人事选拔方式,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富有特点的选拔制度。夏商西周时期,所谓“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汉代统治者认为孝是“百行之冠,众善之始”,廉则是为官之根本、民之表率,因此对孝廉的考察和荐举十分重视,自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形成制度化,每岁必举;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下诏分科举士,所设十种科目,显然其中最主要的是品德内容。唐朝时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以秀才、进士和明经三科最为重要,武则天当政时首设武举。宋朝时把进士以外的其他科目合并“诸科”,明清时则取消“诸科”,只设进士一科。

    ——摘编自朱绍候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西方文官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是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833年英国政府各部开始实行官职的考试补缺制度。1853年英国议会派遣麦克莱等3人组成委员会调查东印度公司的用人制度。该委员会在调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摒弃用人制度上的“恩赐”主义,实行考试任用制度。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查里斯·屈威廉和斯坦福·洛斯克特对英国文官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考试等等。1870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第2号枢密院令,对文官的考试、录用、等级结构等重要原则做了进一步的确定和完善。至此,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一个文官制度在英国正式确立。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经历了和英国大体相同的情况。

    ——马桦《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沿革历程,并分析最终用考试的办法选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文官制度的特征,并分析文官制度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