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1 题,其中:
单选题 19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6 题,中等难度 1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9 题
  1. 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

    A. 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

    B. 内阁掌握决策大权

    C. 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D. 相权一度得以恢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吴晗在《历史的镜子》一文中指出:“过去的两千年的政体,以君主为领袖,用现代话说是君主政体,固然不错,说全是君主专制却不尽然。”下列说法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秦朝三公九卿制度

    B. 汉代察举制度

    C. 唐门下省封驳制度

    D. 明代内阁制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唐代科考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闻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行卷”。同时也允许官员向主考推荐,称为“公荐”。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A.科考中腐败现象较严重

    B.选官方式有察举的痕迹

    C.达官贵人操纵科举考试

    D.选官制度缺乏客观标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又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燕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天子 B.燕国国君 C.卿大夫 D.士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每年中国春运期间都有大量务工人员返乡过年,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注重亲人团聚的观念密切相关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禅让制

    D.世袭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较小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

    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赢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赢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B.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C.确立了三公九卿的中央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秦朝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被称为“千古创论”, 毛泽东讲“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主要是因为郡县制( )

    A.始于秦朝的建立 B.终于汉初分封王国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便于扩大秦国版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汉武帝在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下了一道严令郡国必须举人的诏书:“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征辟制 D.科举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位卑权重、位高权轻”是中国古代设置官吏的重要原则,对品级较低者委以重任便于控制。以下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   )

    A.秦始皇时期的“三公” B.汉武帝时期的“中朝”

    C.唐太宗时期的“三省” D.宋太祖时期的“二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唐代与元朝都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财政,后者为中央行政机构

    B.前者掌管草拟和颁发诏令,后者则是行政机构

    C.二者都是为了强化皇权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D.二者都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这表明

    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 B.官僚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C.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 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宋代皇帝的意见须有宰相同意才能写进国书(古代邦交文书)。淳熙年间,范至能使北,宋孝宗命令他当面向金主口奏一事,遭到宰相坚决反对。尽管孝宗坚持自己的意见,最后孝宗意见依然未能写进国书。这表明当时

    A.体制僵化导致官员因循规制

    B.相权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

    C.中央政府决策实现了民主化

    D.君权削弱降低了行政效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关于郡县制和行省制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郡县制和行省制两者的出发点都是加强中央集权

    B.郡县制是行省制的基础

    C.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

    D.行省制改变了郡县制,因此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原因是“主荒臣专,威服下移”,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分相权,中书门下同相

    B.废丞相,权归六部分掌

    C.裁中书,实现权力集中

    D.设内阁,亲理国家大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固定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道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

    A.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

    B.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

    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中枢机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交付尚书省执行

    C.明太祖废除了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D.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 唐代中央官制示意图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见,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三省六部”中三省的职能各是什么?三省六部制度具有什么特点?

    (3)明清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分别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之不及,夫固无如之何。及科(科举),一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体系。……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并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