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3 题,其中:
选择题 30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7 题,中等难度 20 题,困难题 6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30 题
  1. 毛泽东曾回忆说:“政治上既犯错误,军事上势必犯错误。没有好久,洋教条来了,他们是主张打大城市的……结果就把根据地送掉,来了个很好的工作,叫作走路搬家。”这里“走路搬家”指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B.工农红军被迫长征

    C.八路军开展百团大战 D.解放军跃进大别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红山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饲养猪、牛、羊等家畜,使用磨制石器,陶器以“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房屋为方形半地穴式。下列与“红山文化”相类似的农耕文明代表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如下图是小明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时做的一页笔记,该专题可能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夏、商、西周的更替 C.春秋时期的争霸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史记》记载: 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上述史料叙述的是

    A.郑国渠 B.灵渠 C.筒车 D.大运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罗马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的起源地串联在一起,千年之间,让瓷器和茶叶成为永久的中国名片。“它”形成于

    A.张骞通西域 B.班超出使西域 C.文成公主入藏 D.郑和下西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观察下图,为它制定一个合适的主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魏蜀吴的更替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吴国统一天下 D.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步辇图》所绘的是禄东赞(注:松赞干布派遣的使者)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步辇图》是阎立本的名作之一,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步辇图》这一绘画题材最能验证

    A.唐朝经济繁荣 B.民族和睦相处 C.唐朝达到鼎盛 D.唐朝由盛转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宋代汴京最盛时人口达150万,无地少地的农民纷纷涌入城市谋生。城内酒楼、茶肆不胜其数,有的茶楼用音乐、杂技活动来吸引客人,瓦舍遍地,瓦舍内小唱、大曲、杂剧等表演不断。材料反映了

    A.文化娱乐活动供特权阶层享用 B.城市发展促进儒家文化生活化

    C.城市功能结构正逐渐发生变革 D.城市的发展带动娱乐活动兴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明朝前期,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明朝中后期,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朝对外交流特点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对外政策的变化

    B.文学艺术的衰落

    C.军事实力的落后

    D.封建制度的没落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乾隆时期,闽浙总督杨庭璋在奏折中写道:“近来闽粤贸易,看船甚觉减少,即内地贩洋商船亦多停驾不开者。在外番因能置买丝斤,运来之货日少,而内地所需洋货,价值亦日见增昂……中外均无裨益。”他的奏折说明了

    A.清朝的官僚体制日益腐败 B.文字狱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C.闭关锁国政策的危害颇多 D.西方殖民势力已开始侵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下表为18-19世纪末,中原地区的人口向边疆扩散概况。这一现象(  )

    A.缓解了全国人口压力 B.使清代疆域不断扩大

    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 D.源于清朝贸易的兴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通商口岸数量的增多,虽然伴着丧权辱国的悲惨事实,但西风日渐、西学日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民,尤其是传统的读书人和朝廷士大夫,也开始觉醒。”这句话意在表明

    A.没有外来侵略就没有中国人的觉醒 B.外来侵略客观上促进中国人觉醒

    C.通商口岸数量增多使中国主权受损 D.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变法一开始,光绪皇帝就因不满自己的老师(翁同龢)……将其开缺回籍。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这段材料说明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守旧派势力过于强大 B.变法的措施急躁冒进

    C.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D.改革派内部矛盾重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如图所示的漫画“龙的挑战”,实际上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华的一次战争,其对应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之于历史的意义,不在于破坏,不在于摧毁,而在于回归,在于重生;这生生不息的人性启蒙,这潜滋暗长的普世关照,是导引着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和繁荣的必由之路。在此作者强调的是

    A.五四运动没有其现实意义 B.五四运动的爱国救亡意义

    C.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作用 D.五四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如下图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示意图, 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总体呈现上升发展趋势

    B.南京国民政府不重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C.生产技术落后是中国民族上业遭遇挫折的主要原因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一五”计划期间,工人阶级以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投身于国家建设之中;广大农民用努力增产,积极缴纳农业税等实际行动支援工业建设;知识分子、工程技术人员等用专业技术知识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大显身手。材料体现了

    A.工业化得到工人阶级的积极响应

    B.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贡献力量

    C.科研人员是工业化建设的主力军

    D.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1980年3月,“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199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策开发浦东。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下图反映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特点是

    A.全方位 B.多层次 C.宽领域 D.无差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2019年海峡两岸贸易额再度突破2000亿美元。据海关总署统计,2019年1至11月两岸贸易额为2070. 6亿美元。台商来大陆投资持续增长,投资领域从制造业进一步向服务业延伸。材料反映了

    A.海峡两岸经贸往来频繁 B.两岸实行“三不通”政策

    C.祖国统一问题已经解决 D.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万隆会议之前,亚非地区除朝鲜、蒙古和越南民主共和国三个社会主义国家外,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仅5个;万隆会议之后到1959年,有10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1960—1964年有14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这说明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广泛认可 B.殖民主义体系日趋瓦解

    C.“求同存异”方针推动外交发展 D.东西方关系进一步缓和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西欧中世纪城市市民人身自由和财产受法律保护,有贸易自由,有资格参与市政,所以在当时有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表明西欧中世纪城市( )

    A.环境较好适宜市民日常生活 B.市民阶层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

    C.政府鼓励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D.市民享有一定的政治经济权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1490 年,米开朗基罗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创作了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 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作品表明作者意在(  )

    A.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 B.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

    C.宜扬上帝的精神权威 D.呈现人间的母子亲情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学者钱乘旦在评价某一政治事件时说:“它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了一条适中的路,实现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平衡。”这件事最可能是

    A.美国独立战争 B.工业革命 C.英国光荣革命 D.法国大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他是一个阶级的引领者,是真正平等自由的引领者,也是另一种新型社会的预言者。 他的学说,抛弃了空想的成分,以其缜密和严谨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材料中“他的学说”

    A.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思想基础 B.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C.打破了“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 D.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如下图,关于b段对应的历史时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时期煤炭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B.该时期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C.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D.科学研究尚未与工业生产相结合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1899年12月,德国外长在议会的一次演说中说:“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外国的主神向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我们在全世界各地有着白己的利益。”为此德国

    A.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 B.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C.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D.主导建立了三国同盟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1921年,苏俄私人资本积累为1. 5亿金卢布,1923年初增至3. 5亿金卢布。从1922年到1925 年,注册的私人企业数量从856个增至1786个。这说明苏俄

    A.私有经济日趋占据主导 B.新经济政策成果凸显

    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D.轻工业成为发展重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进攻是最好的防御”,这是希特勒信奉的名言。在1942年夏季,他发起了一场无与伦比的震惊世界的攻势。他过高估计了德军的作战能力,过低估计了苏军的力量。“命运之城”的失败成为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命运之城”指的是( )

    A.斯大林格勒 B.莫斯科 C.阿拉曼 D.诺曼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1999年,拥有否决权的中、俄两国不赞成对南联盟进行军事打击,美国便绕过联合国,对南联盟进行持续78天的轰炸;2003年,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再次绕开联合国,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发动了战争,并占领伊拉克。这说 明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卞题 B.美国具有包办全球重大事务的能力

    C.联合国的权威性遭到挑战 D.联合国己失去维护世界和平的职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持续在全球蔓延,随着世界各地封城防疫措施的扩大,全球经济衰退的消极影响也在逐渐加剧。有关专家推断,此次经济衰退的严重程度可能是2008年的10倍左右。其结论的依据是( )

    A.各国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 B.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

    C.美国经济迅速衰退并趋于停滞 D.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铁路是近代工业化的缩影。百余年来,中国的铁路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 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千米,仅占14%。中国、美国、英国铁路修筑情况统计表如下:

    ——摘编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元》等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主革命俱已完成,遂积极倡导铁路建设。他曾说:“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修筑铁路,实为目前惟一之急务,民国之生死存亡,系于此举。”他提出了修筑 1 0万英里(约16万公里)铁路的宏图伟略,但1912年至1937年不过勉强修筑了区区1万余公里。

    ——摘编自岳麓书社《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从1955年起,京广铁路开始修建复线,至1988年,全线宣告完成全部复线的建设,经过多次提速后,自北京至广州的客车,旅行时间已由过去的90多小时缩短到21个小时,武汉到广州的时间也缩短到11个小时左右…… 2005年6月,京广高速铁路武广段开始建设,于2009年11月全线建成,建设工期用了4年半,设计时速 350公里,武汉到广州的全程最短运行时间3小时,2012年,京广高速铁路北京—武汉段全线建成,北京至广州全程运行时间将缩短至8小时。

    ——《楚天金报:三条粤汉铁路见证巨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时期中国铁路事业呈现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提出“宏图伟略”的根本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宏图伟略”在当时难以实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京广铁路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国铁路建设的认识。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大国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在时间长河中“驾驶航船”的技能和经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奴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自由”和“土地”。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全面现代化的标志,为3000多万农民带来自由,为资本主义关系和国家经济现代化扫清了道路,并且在地方自治、教育、军事等领域进行了具有进步意义的改革,因此被称为伟大的改革。

    ——摘编自唐艳凤《俄国农奴制改革法令解读》

    材料二明治时代全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的结果,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积累了与列强谈判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筹码。日清战争、日俄战争的胜利,让日本国民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富国强兵”理诊和实践的正确性。日本急速引进西洋文明与欧策列强为伍,废弃未开化的过去,从强化本国的经济能力和军事实力着手,实现了“强国”的 梦想。

    ——[日]宗泽亚《明治维新的国度》

    材料三英、法、关工业化的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导致20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四二战以后,不仅莫内等“新一代欧洲人”决心创造能免蹈覆辙的新的经济结构,而且还有心肠不错、乐于助人的美国,它愿意以合作的方式为欧洲的经济复兴提供财政援助。

    ——[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中解决“自由”和“土地”问题采取的措施分别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的主要表现。并简评这一政策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应对资本主义大危机美国采取了什么措施?材料三中提到的“修正”指的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分析二战后欧洲经济复兴的主要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一个国家该如何采取措施推动经济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对外政策的制定对国家之间关系往往产生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美国人这样感叹:“对于美国这样具有多样性的国家,只有外部的各种挑战可以使它团结起来。”“苏联曾是有用的敌人……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受到苏联挑战的美国政府找到了帮助那些受压制者的‘国家安全’的理由”。而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在战后40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

    ——摘编自俞邃《大国关系调整与世界格局》

    材料二如下表 1972-1992年的中美贸易(单位:百万美元)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中国自冷战结束以来迅速崛起,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科研能力显著提升和军事现代化稳步推进。到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攀升至世界第二位,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奥巴马政府在对外战略方面开始推行以全球收缩、亚太突进为特征的 “亚太再平衡”战略,力图缓解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过度扩张,集中应对中国的崛起,重振美国霸权。

    ——王浩《过度扩张的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及其前景论析》

    材料四如下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苏“在战后40余年”的关系变化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美贸易的总体趋势。并说明导致1980年后中美贸易变化的直接原因。

    (3)根据材料只,指出美国谁行“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推行该战略的原因。

    (4)分析材料四中“英国背向而驰”的含义。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影响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主要因素。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