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7 题,其中:
单选题 12 题,材料分析题 4 题,论述题 1 题
中等难度 17 题。总体难度: 中等
单选题 共 12 题
  1. 1898年6月,清政府宣布“废八股,兴西学”,结果在民间引起轩然大波,三个月后清政府恢复八股。1901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反对声浪却大不如前,八股取士得以废除。这一变化说明

    A. 侵华战争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

    B. 变法图存成为统治阶层共识

    C. 西学赢得知识阶层的广泛认同

    D. 中体西用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与在交通、工业发展和教育等领域取得的种种成就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民政府忽视了古老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的困苦,对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政权性质淡化了其社会意识

    B. 现存秩序受益者的阻碍

    C. 对农民反抗力量的轻视

    D. 内忧外患使其无暇顾及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史记》等史书都记载了夏朝的夏桀和商朝的商纣王在王宫里各挖了一个大酒池和后妃大臣不分昼夜地尽情嬉乐,许多人醉死在池子里。从墓葬挖掘看,晚商普遍随葬酒器。这些从侧面反映出

    A. 奴隶主把腐化发挥到了极致

    B. 商朝农业经济的发展

    C. 汤武革命顺天应民实属必然

    D. 商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西汉中晚期,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千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

    A. 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

    B. 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C. 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D. 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元、明两代在地方上设道,由中央派官员进行监察。元代的道以行政区划为基础,而明代则有所变化,黄润玉“用荐擢交阯道御史,出按湖广”,冯震“授贵州道监察御史,巡按湖广”。这一变化

    A. 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

    B.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 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D. 满足了皇权专制的需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明代苏州东北半城集中了大批机户,纺织分离,分工日益细密,达到很高的生产水平。但工商业发展积攒的巨额财富,并未有效转化为产业资本,反而造成了社会的侈靡之风。这反映出当时

    A.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 社会转型发展缓慢

    D. 产业资本还没有出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晚清时期,随着封建王朝的日益没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传统帝王纪年法也受到批判。据钱玄同总结,那时的学者共提出四种代替帝王纪年法的新的纪年说,即:康有为主张的孔子纪年法、章太炎主张的西周共和纪年法、刘师培与宋教仁主张的黄帝纪年法;高梦旦主张的世界通用耶稣纪年法。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历史纪年与现实政治密切相关

    B. 康有为孔子纪年法具有宗教性质的特征

    C. 西周共和纪年法体现了章太炎政治上的革命主张

    D. 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广泛采用黄帝纪年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79年6月25日,四川宁江机床厂在《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下图所示广告,据此可知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原料和产品基本实现了市场配置

    C. 四川开启了“放权让利”的改革探索

    D. 国企改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在民主政治建立之初,为限制财富不平等产生的消极影响、保证民主的实现,雅典设立了由富人承担的捐献制度,即富人出钱为城邦服务。每当精英成为诉讼的对象时,诉讼人一般都会列举自己过去的公共服务记录,表白自己是一个爱国公民,其目的是赢得陪审员的感激,使他们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这反映了

    A. 雅典城邦民主政治体制仍有待完善

    B. 雅典城邦重视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

    C. 捐献成为评判公民道德的主要标准

    D. 一定时期城邦发展的良性运作机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拾穗(秋季庄稼收割后前往土地上捡拾谷物)在英国宗教文化和历史传统中曾被视为穷人的正当权益。然而到18世纪80年代,随着新一轮圈地运动的高涨,拾穗者与农场主的纠纷日益频发。1788年,高等民事法院公开宣称:“未经土地所有者的许可,任何人不得进入土地拾穗”,从而以中央法庭裁决的形式传递了英国官方对拾穗权的否定态度,为地方法庭处理类似诉争提供了判例依据。这表明

    A. 英国近代物权立法趋于完善

    B. 社会转型损害贫民法定权利

    C. 传统惯例受到近代法理冲击

    D. 工业革命加剧社会阶层对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鼓吹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认为人为的把那些最不会生活的人保留下来,是违反自然选择的原理,会延缓社会的进化。因此他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社会生活,反对国家帮助救济穷人。其思想

    A. 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正确客观的评价

    B. 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情绪

    C. 推动了公平正义的竞争

    D. 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化观点一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在维护美欧联盟的前提下,增强西欧的独立自主是二战后西欧对美国政策的基本出发点。1987年《欧洲一体化文件》正式生效后,美国明确表示这将是“一座拒美国商品于国门之外的欧洲堡垒”。这表明

    A. 美欧关系依赖与竞争并存

    B. 西欧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C. 西欧经济一体化成果突出

    D. 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4 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初,英国为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大都由教会或救济院完成,虽然有医生得到政府的公共基金照顾贫民,但法定的医疗政策仍未提出。医疗保健主要还是自由市场和民办组织的事情,但无论教会还是政府提供的医疗服务,对穷人来说都是相对有限的。这一时期,人们可能把多数医疗描述为“等级社会的市场”。内科医生得到贵族信任,外科医生是有权有势者的随从,也可能为当地贫穷病人或者伤员提供服务的修补工,药剂师出售药物也附带看病。18世纪后期,医疗制度渐趋完善。政府将改善医疗状况作为完善城市工业经济条件的一项方案。信息传播的改善也使报纸上刊登许多医学专利广告。同时医学也被自然哲学和科学原则为基础的社会有序化所感染,医学开始像牛顿的物理学一样具有确定性。在此基础上私立的医科学校与医科教学制度也被逐步建立。

    ——摘编自罗伊·波特《剑桥医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世纪英国医疗状况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的原因。

    材料二  中西医冲突是自晚清以来中西冲突的一个组成部分,近代中西医之争,影响极大的就发生过四次;一九二○年余云岫与杜亚泉的争论,一九二九年的取消中医案的争论,一九三四年发生在《大公报》、《独立评论》上的“所谓国医问题”的争论,一九四一年发生在国民政府参政会的傅斯年、孔庚之争。1920年余云岫提出将理论与事实分离,摈弃中医的理论,研究中医的药理。以科学的实验的药物学方法,对中医的处方做分析与研究。1929年的废止中医案的争论和1934年发生的“所谓国医问题”的争论,名为中西医之争,实际上乃是科学主义思潮冲击下中医存废之问题。这次斗争对中医药界来说既是一次非同寻常的经历,又为其自身的生存发展迎来了契机。其留下的影响是永恒的……一九四一年在国民政府参政会上(第二届第一次会议),湖北参议员孔庚的议案《调整卫生行政机构,中西医并重,渐求汇合为一,增进民族健康以利抗战》引发了傅、孔冲突

    ——摘编邓文初等:《“失语”的中医——民国时期中西医论争的话语分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几次中西医之争的不同,分析中西医之争对中医发展的积极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代的巡视监察是整个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度渊源,可远溯于西汉刺史察郡之制。这一制度盖因其“传车周流,匪有定镇”,被顾炎武称为“百代不易之良法”。明以前对地方的监察主要有两种方式,由长驻一地的监察官员(专官),或临时派遣的监察官员(特遣者)执行之。元朝统治者在省一级区划设提刑按察司(肃政廉访司),作为长驻地方的监察机构,同时又定期派遣监察御史前往巡按,把两种监察方式组合起来,做的是简单的加法。长驻一地的监察官员(专官)容易与监察对象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利害关系,站在同一个立场,使监督失去实效,或者说弊大于利。明朝统治者的做法,不是简单地把按察司(肃政廉访司)官员和监察御史两种监察方式加在一起,而是进行了改革。明代全国有十三个布政司(习惯上仍称省),对地方的巡按,由地方的提刑按察使司和中央派遣十三道监察御史共同执行。统治者在设计十三道监察御史职责时,并非像传统做法那样按照行政区域规划——明十三道的名称前都冠以各省的省名,然而各道监察御史行使职权并不限于该省。除在各省履职外,各道监察御史还“各协管两京、直隶衙门”(包括两京、直隶所属府州卫所),而京畿重地及其衙门是封建王朝的中枢所在,曾是监督中的难点。与元代相比较,明代地方监察体制看似零乱,实则较好地体现了有效监督的准则。

    ——摘编自修晓波:《明代巡视监察制度若干问题探讨》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监察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明朝较之于元朝在地方监察制度上的变动,并分析其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二战后日本原本试图通过构建密切的中日经济关系,来促进日本的复兴。但是东亚冷战的发生与升级,日本只好寻找中国以外的替代市场。东南亚因为其丰富的资源与潜在的市场成为日本重视的对象。然而,战争赔偿问题成为日本与东南亚关系的主要障碍。1951年,美国邀请相关各国参会,但由于订立的《旧金山和约》偏袒日本而遭到东南亚国家的拒绝。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后,日本的国际收支状况趋于恶化,这迫使日本加速与东南亚国家谈判的进程。1954年,日本与缅甸签订条约,对缅甸进行实物赔偿,双方展开经济合作。以缅甸问题为范例,日本先后同菲律宾和印尼解决了赔偿与邦交问题。但日本赔偿方案的逐利动机,为此后东南亚国家反对日本的经济入侵埋下伏笔。

    ——摘编自史勤:《日本和缅甸关于战争赔偿的交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对缅甸交涉战争赔偿问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对缅甸交涉战争赔偿问题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冯桂芬(1809—1874)江苏吴县人。曾入李鸿章幕府,赞襄军务。1861年,他写成《校邠庐抗议》,书中较为全面地表达了改革大局的政治见解。

    冯桂芬重视经世致用之学,不拘泥于传统先贤之道。他发展了前人的“变易”思想,提出初步的进化观点。他正视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之后的落后,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整体中的一部分,中国应向西方学习。

    在如何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冯桂芬的认知已不仅仅停留在“师夷长技”的层面上,他认为应“以中国纲常名教为本原,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来补救中国的不足。因此,他十分重视和欣赏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化学以及工农业机器生产,认为中国应该学会“自强”,应全面发展经济、军事,应裁汰冗员、整顿漕运、河务、盐务等衙门,反对以八股取士为准的科举取士,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中国在政治、经济、教育制度上的落后。冯桂芬的思想是“中体西用”思想的学术基础。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冯桂芬改革思想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冯桂芬的思想主张,并简要评价。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茅盾创作的长篇小说《子夜》出版于20世纪30年代初,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1930年的一天夜晚,上海裕华丝厂总经理吴荪甫到码头接因乡下农民抗租暴动来沪的吴老太爷,不想扑朔迷离的都市景观使这个足不出户的老太爷突发脑溢血于子夜死去。吴荪甫利用办丧事的机会结识工商界许多名流。

    吴荪甫联合杜竹斋、赵伯韬等人,壮大了益中公司的实力,并参与证券交易所的投机生意。他吞并了八家工厂,证券交易行情看好,不料他削减工资之事泄露,丝厂面临工潮。等到事态刚刚平息,合作者赵伯韬反水,吴荪甫在证券交易上损失重大。杜竹斋不肯再与合作。吴荪甫在买办赵伯韬面前屡战屡败,他企图筹集资金与赵决一死战。他大量买进公债,以求雪耻。为了调集资金,他不得不克扣工人工资,使得丝厂爆发工潮。尽管工潮在当局的镇压下平息了,但吴已无力振兴工厂,亲友们也纷纷离他而去。吴只得孤注一掷,以所有的财产作抵押,在公债市场上决一胜负,结果输得破产而终。吴荪甫带着林佩瑶,于子夜时分逃往庐山。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中国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