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6 题,其中:
选择题 6 题,情景默写 1 题,综合性学习 1 题,名著阅读 1 题,字词书写 1 题,其他题 1 题,诗歌鉴赏 1 题,对比阅读 1 题,现代文阅读 2 题,作文题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0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选择题 共 6 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卓越(zhuó)  迸溅(bèng)  倦怠(juàn)   无精打采(jīng)

    B.拾级(shè)   炽热(zhì)   沙砾(shuò)  酣然入梦(hān)

    C.莅临(lì)   蓦然(mò)   恪守(kè)    间不容发(fā)

    D.伫立(zhù)  坍塌(tān)   悲怆(chuàng)  气冲斗牛(dǒu)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簇拥  斑斓  摩肩接踵  入目三分

    B.广袤  寒噤  穿流不息  殚精竭虑

    C.遨游  眺望  轻歌漫舞  雕梁画栋

    D.浮躁  凋零  彬彬有礼  戛然而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句子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_________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________,这一个_______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____________尊容。

    A.严寒  明媚  风云变幻  一现

    B.寒冷  妩媚  风云变幻  一睹

    C.严寒  妩媚  风起云涌  一现

    D.寒冷  明媚  风起云涌  一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对下列病句的病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场采样是一个环境监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一个”不应放在“环境监测”的前面,语序不当)

    B.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人民生活逐渐恢复正常。(“随着……”和“使连用,使句子缺少主语)

    C.老王和老李是我的忘年交,他80多岁了,很喜欢侍弄花草。(“他”指代不明)

    D.能否搞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提高学生德育素养的重要途径。(“提高”和“途径”搭配不当)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但是,现在我们知道实际情形并不是这样。

    ②通过对格陵兰岛冰核的测量,我们有了一份10多万年以来地球气候变化的详细记录结果并不乐观。

    ③相反,它的气候总是在温暖和严寒之间剧烈地摇摆不停,快速变化。

    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认为地球是渐渐地进入和脱离冰川期的,其周期在数十万年以上。

    ⑤记录表明地球在最近一段历史时期根本不是人们以前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安身之处。

    A.②⑤③①④ B.②④①⑤③ C.④①②⑤③ D.④①⑤②③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国古代,人们席地而坐时把腰挺直称为“长跪”,离席站立称为“避席”,这两个举动都表示敬意。

    B.自谢道韫吟咏出“未若柳絮因风起”后,“咏絮之才”就被用来赞誉女性出众的才华。

    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表达了冰心对祖国深沉的爱。

    D.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凡的长相,后半部分则透过他的眼睛,展示出他灵魂的深邃、伟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根据提示填空。

    (1)出门东向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五从军征》)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

    (5)说起濒临失传的拉祜族红茶秘制工艺,人们无不扼腕叹息,所幸在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下,“拉祜红茶”又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这正如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杯》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

    (6)初中毕业会上,同学们纷纷用杜甫《望岳》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抒发自己的凌云壮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性学习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简称CBD)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公约,主题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CBD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在中国云南昆明召开。

    (材料一)

    2020年5月22日,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发布我国第一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白皮书——《云南的生物多样性》。据发布会介绍,近年来云南已采取以下举措保护生物多样性: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物资源合理利用及生物多样性减贫示范,严格生物多样性监督执法,推进生物多样性国际交流合作。

    (材料二)

    (材料三)

    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会标图案

    1.请对材料一、二的主要信息进行综合概括。

    2.请用简洁的语言对材料三的图案进行解说。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文段一)

    以后可忘却了,大概也和现今的国粹保存大家的议论差不多。但我对于这中西学堂,却也不满足,因为那里而只教汉文,算学,英文和法文。功课校为别致的,还有杭州的水是书院,然而学费贵。

    (文段二)

    总觉得不大合适,可是无法形容由这不合适来。现在是发现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乌烟瘴气”,庶儿乎其可也。只得走开……于是毫无问题,去考矿路学堂引去了。

    (1)上面两个文段出自名著《__________________》,讲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人名)求学期间的两次心理变化,体现了他对新时代、新思想的追求。

    (2)请从下列项三项中,参照示例,联系名著内容谈谈所选人物的追求。

    ①简·爱(《简·爱》)  ②祥子(《骆驼祥子》)  ③“红小鬼”(《红星照耀中国》)

    (示例)唐僧在西天取经途中历经重重磨难,但始终坚持造福众生的追求,最终取回三藏真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字词书写 共 1 题
  1. 请仔细观察下边的字帖,从中挑选出八个不同的汉字,用正将它们书写在田字格中。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其他题 共 1 题
  1. 晋代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的作品《兰亭集序》,点画生动,端庄典雅,气韵流畅,集雄强与优美于一体,达到了书法“中和之美”的极致。下列属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鳌,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题目“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怀”包含哪些内容?

    2.“何处望神州”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对比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①哺糟啜醨(chuò lí):吃酒糟,喝薄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_____)

    (3)盖竹柏影也(_____)

    (4)皆可以饱(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3.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多读多写

    ①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

    ②俗传一句玩笑话,“千古文章一大抄”,就读他人文章以学习表达方法说,这句话却有相当的道理。一种意思,可用的表达方式(词语及其组织)不只一种,但不管其中的哪一种,都是由前人习用的框架描画或脱化而来。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这是多读作用的初步,因而笔能达意。

    ③进一步,多读,熟悉各种表达方式,领会不同笔调的短长轻重,融会贯通,还可以推陈出新,把意思表达得更圆通,更生动。

    ④多读,所学又不只是表达方面,还有内容方面,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吸收“思想”。学作文,由不会而变为会,由不好而变为好,既要能写,即顺利达意,又要有所写,即有值得写的内容。这内容,说是思想也好、知识也好,至少就初期说,面壁自然悟不出,自己观察研究也所得有限。要有、就不能不吸收別人的,吸收的方法,主要当然是“读”。还有一条理这条理,成文之前就要有那就是思路的条理,也就是想得头是道,才能写得头是道,这思路的条理也是渐渐培养成的,而培养之道,我个人的经验,就一般人说,主要是来自“学”,即读他人的。其次才是“思”、因为思,至少就早期说,绝大部分是顺着他人(所读之文)的路子走的。

    ⑤多读,熟了,积蓄在两方面增多,既有内容可写,又熟悉如何表达,作文的困难自然就没有了。这样,专靠多读,不多写是不是可以呢?据我所知,有的人,读的方面修养很高,却不轻易动笔,间或动笔,像是功夫还是相当纯熟。这或许就是俗语说的,“热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或者引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吧?我想这意思并不完全对,或者说,话说得过于简略,以致我们理解得不全面。事实是,就是不轻易动笔的人,以及“读书破万卷”的杜甫,至少在学习的时期,也是既勤读又勤写的。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多写的作用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读来的熟悉,必须通过自己的笔才能明朗、巩固,成为熟练。另一方面,写不只随着思路走,还是整理思路的过程,必须常写,内容才可以精粹,更有条理。

    ⑥生而好之者也许没有,培养而成为书淫、诗癖的却所在多有。我还记得老师行辈中的一些人,他们亲口说,“多年了,工作之暇,如果眼前没有书,手里没有笔、总觉得没着没落.”就这样,他们有的未及上寿,一生却读了古今中外无数著作,写了上百万字。他们没觉得烦腻,反以为乐,原因就是多年如此,成了难于改变的习惯。准此理,多读多写并非难事,办法是养成习惯,使之成为乐趣。

    (选自张中行《作文杂谈》,有删改。)

    1.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空白处补充完整。

    2.第⑤段引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自己的读写经历,说说多读多写的好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我所见的叶圣陶

    ①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

    ②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这样就过去了。

    ③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刊,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当他和我同时发现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

    ④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圣陶来信说:“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不管这是冬天。”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我常想,他好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

    ⑤那时他小说的材料,是旧日的储积;童话的材料有吋却是片刻的感兴。如《稻草人》中《大喉咙》一篇便是。那天早上,我们都醒在床上,听见工厂的汽笛;他便说:“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的真快呵。”那篇的艺术很巧,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他写文字时,往往拈笔伸纸,便手不停挥地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他的稿子极清楚,每页至多只有三五个涂改的字。他说他从来是这样的。每篇写毕,我自然先睹为快;他往往称述结尾的适宜,他说对于结尾是有些把握的。看完,他立即封寄《小说月报》;照例用平信寄。我总劝他挂号;但他说:“我老是这样的。”他在杭州不过两个月,写得真不少,教人羡慕不已。《火灾》里从《饭》起到《风潮》这七篇,还有《稻草人》中一部分,都是那时我亲眼看他写的。

    ⑥十六年一月,我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陶也在。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谅解别人。那晚快夜半了,走过爱多亚路,他向我诵周美成的词,“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我没有说什么;那时的心情,大约也不能说什么的。我们到一品香又消磨了半夜。这一回特别对不起圣陶;他是不能少睡觉的人。他家虽住在上海,而起居还依着乡居的日子;早七点起,晚九点睡。有一回我九点十分去,他家已熄了灯,关好门了。这种自然的,有秩序的生活是对的。那晩上伯祥说:“圣兄明天要不舒服了”想起来真是不知要怎样感谢才好。

    ⑦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没有上南方去。信也很少,却全是我的懒。我只能从圣陶的小说里看出他心境的迁变;这个我要留在另一文中说。

    (选自朱自清散文集《背影》,有删改。)

    1.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

    2.说说你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

    3.文章第⑤⑥段详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两部分内容?

    4.为什么本文的标题是“我所见的叶圣陶”,而不是“我所知道的叶圣陶”?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作文题 共 1 题
  1. 请以“肩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3)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4)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