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选择题 1 题,单选题 23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23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 题
  1. 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记有栽培植物159种,皆国人千百年来衣食住行取资之源。徐氏以其审慎之科学态度,广征历史文献,加之实地考查,乃至亲自试验,因此书中所记植物之形态、特征、价值及栽培方法,大多信而有征。这表明明代科学

    A. 已具备某些近代科学的特征

    B. 受到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

    C. 普遍吸取西方近代科学成就

    D. 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共 23 题
  1. 在古雅典,民众大会有权以抽签的方式选举十个祭祀官吏,称为赎罪监,他们根据神谕的规定进行祭祀,并和占卜者合作。民众大会还以抽签方式另选十名常年司祭,进行某些祭祀,并管理除泛雅典娜节之外的所有四周年节。这表明,古雅典

    A. 民主政治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

    B. 统治者力图通过宗教控制民众

    C. 民主选举过程深受教权的影响

    D. 宗教观念决定民众的政治倾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十二铜表法》规定:“对人施行其他强暴行为的,处25阿斯的罚金。”随着时间的推移,针对罚金由于货币贬值而失去效用的问题,裁判官发布告示,不再固定罚金的数额,而是随着侵害事实的差异对罚金数额作出不同的判定。材料表明当时罗马

    A. 裁判官可以随意解释法律

    B. 注重保护平民利益

    C. 法律随着社会发展而调整

    D. 法律体系已经完备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发展资本主义

    C.提倡民主科学 D.推动实业救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某地出土一件白瓷盛酒器,器身铭有儒家的哲理箴言“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根据史实判断,这件瓷器的制作年代可能是

    A.南北朝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佛教传入中国对儒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政治上的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到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这是因为

    A.儒学加强理论建设,适应时代要求

    B.君主专制加强,儒学独尊地位巩固

    C.商品经济发展,民众价值取向变化

    D.佛教没有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说:“经数百年之蓄积滋长,而我族文化,乃从各地方为多元的平均发展。至春秋战国间,遂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壮观,皆封建之赐也。”该观点认为

    A.西周疆域扩张传播了先进文化

    B.分封制推动了区域特色发展

    C.民族融合促进大一统意识形成

    D.宗法制不断强化了血缘纽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明代设计了内廷、外廷机构对称设置的架构: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外有三法司(司法机构),内有东厂、锦衣卫;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巡抚,内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上述机构的设置

    A.形成了完善的政治激励机制

    B.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C.相互牵制利于强化专制皇权

    D.分权制衡保障了决策的合理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9. 北宋仁宗、英宗时,朝廷财政收入较之太宗时己增长五六倍,却出现了“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的现象。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中央集权加强致使新弊渐生 B. 社会经济发展趋向滞缓

    C. 经济格局变动影响财政收支 D. 国家局部统一渐显弊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陈寅恪先生在《陏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到:“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上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一书中概括性地说到:“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典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以上两段史料可以推知

    A.魏晋时期官学的发达_

    B.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原因

    C.家学体系弊端日显

    D.儒学渐入普通百姓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农具较少改进。有所创新的多是适应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元代王祯《农书》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却十分罕见。对出现上述现象的合理解释是明清时期

    A.工商业发展的冲击 B.精耕细作不被重视 C.农业生产技术倒退 D.劳动力的密集投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城市——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络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在此,该学者主要是想说明城市经济的变迁

    A. 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B. 促使城市功能实现经济化

    C. 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D. 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业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明末清初大儒吕留良(1629-1683)在阐发《春秋》大义时特别强调“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人与狄夷无君臣之分”的思想。下面对材料主旨解读最合理的是

    A.其主要目的是批判君主专制

    B.其思想是对清朝统治合法性的质疑

    C.其思想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D.“华夷之分”是狭隘民族主义的体现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有学者认为:“地方主义不为国家效劳,还在面临外来威胁时造成地区间争夺,使得国家衰落,改变这种困境的是1937年后日本的全面入侵,民族主义被赋予了一种具体而又明确的内涵。”该学者试图提出的主要观点是

    A.全民族抗战促进了中央和地方的整合

    B.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地区间对抗

    C.地方主义是造成国家衰落的主要原因

    D.近代民族主义观念开始形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从兴中会、同盟会创立时的“驱除鞑虏”,到民国初肇时的“五族共和”,再到国民革命时的“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展轨迹是

    A.从反对帝国主义到民族自强自立

    B.从暴力革命手段到和平主义思想

    C.从主张反满兴汉到联合满族人民

    D.从立足汉族本位到追求中华独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1896年,李鸿章曾受命出使欧美,其公开所奉的训令为:“一、代表中国皇帝参加沙皇加冕典礼。二、为俄、德、法出面干涉,因而收回辽东,向他们正式道谢。三、向维多利亚女王和美国总统递送问候信。四、向西方列强呼吁修订关税税则。”实际上在每个国家都探讨了税则改革的问题。据此可知李鸿章此次出访的主要背景是

    A. 清帝国的财政陷入困境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C. 联络俄英法等钳制日本

    D. 各国面临贸易壁垒提升的风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

    A.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B. 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C. 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D. 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某次作战的作战计划指出:“趁目前青纱帐与雨季时节,敌对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路沿线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击破正太路。”此次作战

    A.粉碎了日本侵略者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B.使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C.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

    D.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第一条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这说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A.是新时期不结盟政策的产物 B.是“另起炉灶”方针的体现

    C.有利于促进东亚和平 D.具有鲜明的冷战特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在1787年宪法制定中,一次华盛顿与杰斐逊共进早餐,杰斐逊问,为什么要设参议院?华盛顿反问道,你为什么把咖啡倒进浅碟里?杰斐逊说是为了使咖啡凉下来。华盛顿说,既然如此,我们也可以把法案放入参议院的浅碟里降降温嘛。这则小故事表明美国设立参议院是为了

    A.限制民主

    B.防止谬误

    C.强化中央集权

    D.保障国会权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戴维·罗伯兹在《英国史:1688年至今》中写道:“成千上万的英国人民,以往从来没有行使过政治权力,而今竟能投票决定由谁来管理他们,有时,甚至自己也变成了管理者之一,这真是一个伟大的进步。”英国这一“伟大的进步”得益于

    A. 内阁制度的确立 B. 《权利法案》的颁布

    C. 议会改革的实行 D. “光荣革命”的胜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

    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A.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 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 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由于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联邦德国加入,从而加深了新战争的危险,爱好和平的欧洲国家必须采取必要步骤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和维护欧洲的和平。”这段材料最可能出自

    A. 《北大西洋公约》

    B. 《华沙条约》序言

    C.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D. 《欧洲联盟条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辽圣宗(983—1031年在位)幼年即位,和母亲承天太后共同执掌朝政40年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增强了辽朝的国力,与强邻北宋签定了“澶渊之盟”,确立了兄弟之国的政治关系。他们重视人才的选拔,不但信任有才能的契丹贵族,而且重视任用汉官、汉将,将科举取士作为选官方式之一,建立了主持科举考试的常设机构。圣宗与太后参考宋朝制度,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奖励清勤自持者,惩治贪酷,使朝野风气较为清正。圣宗时又多次更定法令,规定奴婢犯罪由官府治罪,主人不得擅杀。同时,辽圣宗还不断完善诉讼制度,健全司法和行政机构。自阿保机(872—926年)以孔子学说为治国的主导思想以来,儒家思想在辽朝统治集团中的影响逐渐加深。辽圣宗称唐太宗、后唐明宗和宋太祖、太宗为“五百年来中国之英主”,积极学习中原的统治方式和思想文化。圣宗多次下诏倡导忠、孝、节、义等封建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改变游牧民族中贵壮贱老、别籍异居、收母执嫂的传统。

    随着各种制度和机构的健全、完善,辽朝的文治渐兴,史学也有所发展,修史制度也渐趋完备。契丹与辽朝的历史从口耳相传进入了使用本身的文字记录阶段,为研究契丹民族和辽朝的历史保留了大量珍贵资料。

    ——摘自白寿彝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圣宗和承天太后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辽圣宗和承天太后改革的积极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驳正违失指对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权力监察。北宋前期通过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等,是公文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机密公文必须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孟宪玉《宋代封驳制度权力制约的精神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美国宪法设计了一个不允许任何权力分支部门掌握全部政府权力,同时又能整体而有效地推进政府工作的权力关系模式。它规定国会有权要求总统条陈政策以备审议,有权建议、批准总统对其所属行政官员的任命,有权批准总统对外缔结的条约等,从而体现了国会对总统的制约。……同时,美国宪法还规定了总统对国会的制约。表现在:总统有立法发掘权,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对立法机关的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论权力制约原则》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封驳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宪法设计权力制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封驳制度与美国权力制约的主要不同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诸葛亮之为相车也,抚百性,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材料二古往今来,人们却津津乐道于诸葛亮未出草庐已三分天下的史话,殊不知,“三分天下”的实质就是分裂。诸葛亮“联吴抗曹”,亲自导演的赤壁大战最终烧出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但蜀汉在与曹魏长期的对抗中,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综合国力都显得力不从心。诸葛亮为执行以分裂为宗旨的三国鼎立,在蜀汉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战争经济政策,对蜀汉百姓进行了残酷的压榨,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的剥削更是空前残酷,这一切最终使得蜀汉经济崩溃,人口锐减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并导致了蜀汉仅有42年的短命历史。

    ——摘自范文琼《重评诸葛亮的历史功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诸葛亮为什么能够赢得普遍赞誉。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诸葛亮的过失。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今天大多数的历史学家都相信,大约在11世纪发生了一场“唐宋变革”:中国历史从中世纪的黄昏转入近代的拂晓时刻。不过,不管宋代与唐代之间看起来有多么大的差异,宋朝的近代性同样是前代文明冲积的结果,比如从唐代的“飞钱”孕育出宋代发达的商业信用,瓦解于宋代的坊市制在中晚唐已经出现松动,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也是继承自唐朝设施。“唐宋变革”并不是断裂式的突变,而是内在于文明积累的突破。从18世纪起,处于近代化进程中的西欧开始出现了一种傲慢的论调:一些对中国了解非常有限的哲学家根据他们的想象,对中国文明作出了“停滞”的定性。事实上中西的历史都不可能停滞,西欧历史以他们的轨迹演进,中国历史也以自己的轨迹演进,经过漫长的文明冲积,“造极于赵宋之世”,产生了近代化的大突破。——我们这样的描述,也挑战了费正清先生提出的“冲击——回应”理论。

    ——整理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提取材料中关于宋代历史的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论证充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