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9 题,其中:
单选题 15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论述题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1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15 题
  1. 墨子在《非乐》一文中指出“(王公大人)厚敛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竿、笙之声”是“夺民衣食之财”的行为,这与儒家崇尚礼乐的主张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可知

    A.墨子主张节用 B.墨子反对奢靡享乐

    C.墨子主张兼爱 D.儒墨思想根本对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学者朱子彦提出,汉武帝在位53年共任命丞相、御史大夫29人,他们]多数不是出自儒家,来自儒家的只占少数。这说明

    A.武帝采取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B.武帝对董仲舒思想主张仍有疑虑

    C.武帝采取外儒内法的治国方略 D.儒学并非是中国的传统主流文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天象。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宋代《通鉴外纪》记载:“仓颉见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字。”据此可知

    A.中国最早的文字由仓颉所创造 B.神话传说能够揭示历史的真相

    C.文字的形成源于对自然的观模 D.文字的出现是群体智慧的结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王安石认为北宋的社会危机主要是公共经济危机或财政体制危机,而造成问题的关键则是社会精英的自私利己削弱了以公共经济为对象的国家治理能力。其改革措施中直接针对这一问题的是

    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 C.均输法 D.青苗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明朝中后期心学空谈说虚,不闻国事,不务实际。清初儒者力倡“实学”:顾炎武提出要用“你己治人之实学”取代“明心见性之空谈”;黄宗羲强调“道无定体,学贵适用”。这一变化

    A.改变了儒学发展的方向 B.吸取了明朝灭亡的教训

    C.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 D.动摇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康有为在其著作《日本变政考》中说:“所谓宪法权利,即《春秋》所谓名分也”,“酌定宪法,如周人之悬象魏,如后世之修会典”。以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将立宪主张融人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B.认为西方制度源自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C.康有为的思想有一定的保守落后性 D.认为学习西方制度应该尊重中国国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下表是17--19世纪西方传人中国的部分科技发明。据此可以推知

    A.明清时期科技停止发展 B.西方科技已全面超越中国

    C.西方工业文明迅速传播 D.明清社会危机已初现端倪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晚清时期的《点石斋画报》图文并茂地反映了百年前中国的社会状况,下面是其中一幅图画《西医治病》(画中字为:都中施医院之西医某君,未谙语言,而治病给药必需详询,方知病之原委.....西女某教中人亦好善为怀者愿代某君喉舌之.....赴院病人,日以百计)。这反映了

    A.中医中药渐趋衰弱 B.西医西药广泛传播

    C.报刊商业功能增强 D.西学东渐有所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毛泽东指出在持久战中必须有一套具体的作战方针,这就是 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他由此规划了由游击战争转到正规战争的具体道路。这一理论

    A.指导了红军反围剿战争 B.阐明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

    C.推动北伐战争顺利进行 D.使解放战争进人反攻阶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49 年至1964年,中国15岁以上人口的文育率从80%下降到52%,实现了上亿人口脱盲。这一成就

    A.得益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B.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育

    C.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革的需要 D.提高了中国人口的素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说:“在智者学派之前,无一人曾想想到过检验一下法律,问一问法律自称的合法权力究竟基于什么。”据此可知

    A.智者学派善于用辩论解决问题 B.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着严重缺陷

    C.社会哲学推动民主法制进程 D.希腊城邦普遍注重法制建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下图(雅典学院)是拉斐尔于1510-1511年为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创作的一幅壁画,画中重现了众多古代学者,有哲学大师苏格拉底,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阿拉伯哲学家阿维罗伊,意大利画家索多马等。此画反映了希腊当时

    A.崇敬智慧成为社会风尚 B.教皇包容各类先进思想

    C.绘画风格摆脱宗教题材 D.各行学者学术交流频繁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伽利略的好友、德国传教土邓玉函(1576一1630)曾写信给天文学家开普勒,告诉了他《尧典》中关于星辰的记录。开普勒还收到了大量中国古代关于日食的记录报告。邓玉丽的信与开普勒的评论于1630年发表,引起欧洲人的关注。据此可知

    A.西学东渐浪潮加快东西文化交流 B.近代科学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

    C.中国文化奠定近代科学的基础 D.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表是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欧洲文化水平提升情况。该史料可以用于研究下列哪一课题

    A.四大发明改变欧洲 B.启蒙运动进人高潮 C.人文主义突破藩篱 D.法国高等教育进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法国作家爱弥尔.左拉在谈到艺术欣赏时曾说:“绘画所给予人们的是感觉,而不是思想。”下列作品,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A.《最后的晚餐》 B.《拾穗者》 C.《干草堆》 D.《自由引导人民》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仁者爱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仁,远乎战?我欲仁,斯仁至矣”;“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材料二 朱熹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强调“人之所以得名,以其仁也。言仁而不言人,则不见礼之所寓;言人而不言仁,人不过是一块血肉耳。必合而言之,方见得道理出来。”他提倡人格价值,高扬人的主体自由性:“秦汉以来,圣学不传,儒者惟知章句训诂之为事,而不知复求圣人之意,以明夫性命道德之归。近世先知先觉之士,始发明之。”

    ——摘编自《朱子语类》

    材料三 谭嗣同认为“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三纲之慑人,足以破其胆,而杀其灵魂”,他打碎历史加在“仁”上的道道枷锁,恢复了孔、孟仁爱思想的初衷,让中国传统文化找到了与时代的结合点,是对苦难中的中华民族生存意识的自觉应答。同时他熔儒、墨、道、佛、耶之学以及西学于一炉,给“仁”赋子了新的生命,这个“仁”既古老又新鲜,既传统又现代。

    ——摘编自郑佳明《天道轮回读<仁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主张“仁”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主张“仁”的内涵,并说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谭嗣同“仁”学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孝文帝以前,北魏的官吏是一律不给俸禄的。中央官吏可以按等级,分享缴获的战利品,还会受到额外的赏赐,地方官吏不同,他们只要上缴规定的租税赋役以外,就可以在其管辖的范围内,任意搜刮、不受限制。针对这种情况,孝文帝下决心实行俸禄制,规定每户征调3匹绢,12.9斗谷作为百官的俸禄,同时制订了严惩贪官污吏的法律。俸禄制的实行虽然增加了人民的赋税,但与以前放纵官吏们贪污掠夺相比,对人民还是有利的。正因为如此,俸禄制遭到一部分惯以贪赃枉法的官吏们的反对。孝文帝改革意图坚决,对这些人进行了严厉打击,使北魏的吏治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摘编自郭伟伟《变法:励精图治之道》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北魏吏治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吏治改革的影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吉尔·培根(1214-1293年)因进行了一些研究自然界的科学实验,而被基督教会监禁14年之久;伽利略因坚持和宣传哥白尼日心说,而受到基督教宗教裁判所的审讯,最后被软禁起来并死在狱中;布鲁诺因宣传哥白尼日心说,先是遭到基督教的监禁,后又被活活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

    ——毛建儒、王颖斌《论文艺复兴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隐路径”》

    材料二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们由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一个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很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绝不会例外。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三 只有终生致力于类似目的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到,究竟是什么在激励这些人并且赋予他们以力量,使其无论经历多少挫折都能矢志不渝。给人以这种力量的正是宇宙宗教感情。有一个当代人说的不错:在我们这个唯物主义时代,只有严肃的科学工作者才是深信宗教的人。

    ——摘自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

    (1)根据材料及所学 知识,指出基督教会对待自然科学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所说“统一的规律"对 自然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如何看待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论述题 共 1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对学术界流传已久的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三阶段说(甲午战争以前是在器物层面上学习西方,甲午战后是在政治制度层面上学,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学习则进入深层次的伦理道德、世界观和人生观问问题)提出质疑,认为简单的三阶段说不足以概括近代中国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变迁,与其削足适履,毋宁按照实际状况揭示每一历史时期文化思潮的特点。

    ——摘编自袁伟时《晚清大变局》

    根据材料并结合合所学知识,对该学者的观点子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