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3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诗歌鉴赏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句子默写 1 题,选择题 4 题,语言应用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4 题,中等难度 9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杜 甫 评 传

    张建东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在繁荣富庶的盛世里长大。其家庭教育有两个特点:一是“奉儒守官”;二是“立功立言”。家风对杜甫的影响很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就很自然地建立在他生活道路与创作带路的起点上。与盛唐其他诗人一样,杜甫希望凭借横溢才华从科举走向仕途,登上卿相高位而实现愿望。他迷于盛唐表面的繁荣景象,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高唱自己的壮志理想,并不断为政治前途开辟道路。虽然他举进士不第,但仍然踌躇满志,信心十足。

    公元746年到755年,诗人35岁到44岁正值壮年,也是唐朝统治由最高峰折向下行阶段。杜甫思想性格逐步转变并趋于成熟,创作《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五首》《奉先咏怀》等。所谓“野无遗贤”的政治欺骗,使满怀希望来长安的杜甫十分震惊。诗人不甘日益穷困,奔走于权贵之门,急寻一条入仕道路,一再投诗干谒,“有儒愁饿死,早晚投于津。”(《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直接向玄宗献《三大礼赋》《封西岳赋》,但都没有实际结果。这让他感到非常悲愤。社会关系与生活条件的变化,促使诗人打破了对盛世的幻想,逐渐认识到“致君时已晚,怀古意空存。”(《赠比郭萧郎中十兄》)然后,开始把自己的遭遇跟昏暗的政局联系起来,这是诗人美好幻想碰到丑恶的现实而遭到破灭的必然结果,这种来自生活深切感知的思想认识上的巨大变化,对诗人的生活特别是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反映重大政治事件的发轫之作(兵车行)既是这一重要进展的标志,也是诗人创作走向广阔的现实主义道路的光辉里程碑。

    公元755年到759年,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充分展现,从政信念愈趋成熟,安史之乱爆发,是唐朝的重大政治事件,也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政治原因。诗人处在时代的大变动之中,又处在战乱的中心,曾几次追随刚即位的肃宗皇帝,二任左拾遗之职。“影静千宫里,必事七校前。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他把肃宗当作中兴的希望,然而不论是被俘逃生还是抗疏直谏都未得到重用,最终还是离开了长安,离开了宫廷。诗人与自己所属的士大夫阶段隔离开来,从流亡的饥饿的人民中和满目疮痍的村落间去观察肃宗的中兴。多年的困顿流徒、压抑深思,诗人已能用更加深邃的目光来观察社会,用诗歌不断褒贬,力求对政治事件产生积极的作用。击形诗《北征》便是诗人针对时局写出的政治论述性的鸿篇巨制。

    战乱,是唐帝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也是唐代诗歌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曾经被盛唐诗人们热烈歌唱过的一些题材,在叛军铁蹄下已经没有意义,而战乱造成的局面,他们难以立即熟悉认识。这时的诗坛很多些沉寂萧条,但杜甫却如中流砥柱,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写下著名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深刻地反映出封建国家、安史叛军和人民群众三者之间复杂的矛盾关系,忠实地记录战火和灾荒下人民的生活,被誉为“诗史”。“三吏”“三别”,代表者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这跟诗人有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积极参与政治,亲身体验了人民的痛苦有很大的关系。诗人从政的热望非但没有减退,反而随着对时局的关注而更加强烈勃发,

    诗人在公元759年到770年漂泊西南,48岁到59岁。这是杜甫生平的最后一个时期,政治热情执著不衰。“飘飘和所以,天地一沙鸥。”(《旅业怀书》)功名无成,漂泊流离,社会的极度黑暗使诗人不免叹老嗟卑,写下许多吊古、咏怀、追忆往昔痛苦的作品,总结自己的一生。

    诗歌艺术已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诗境也异常开阔,然而诗人的政治热情却未衰退,赞颂并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碎,死而后已”的精神,在战后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局面下,总把自己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愈是无能为力,便愈是雄心不已;愈是无能为力,便愈是坚定信念;即便是那些描写山水、田园、花草、鱼虫的诗,也可以看出他从未忘怀国家和人民的心情。“剑外忽传收蓟北......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在流离中听到叛乱即将平定的消息,不禁放歌纵横,欢喜若狂;年老体衰的杜甫漂泊在洞庭湖畔,他舟中自叹:“扁舟应老去,无补圣朝明。”(《野望》)感情悲愤凄凉,却仍然关心着政治。大历五年(公元770年),59岁的杜甫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诗人最后一曲歌声“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还在念念不忘考虑国家的大事。

    (摘自《从杜甫生平和创作看其执著的从政信念》,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致君尧舜上”两句,表明了杜甫的抱负,即辅佐皇帝,使其成为有道明君,让人民过上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

    B. “三吏”“三别”是杜甫诗歌被誉为“诗史”的典型代表作,反映了杜甫在颠沛流离中对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切感受。

    C. 被杜甫赞颂并效法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不仅是其晚年创作的主题,而且也是杜甫精神品质的概括。

    D. 安史之乱发生,唐朝由盛转衰,杜甫在此期间却不肯离开长安,被俘逃生和抗疏直谏均是因为对皇室的忠心。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杜甫一生都深受家风的“奉儒守官”“立功立言”的影响,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踌躇满志,信心十足。

    B. 杜甫一再投诗干谒但终未成功,这使他对朝廷“野无遗贤”的幻想破灭,心情悲愤,写下了《前出塞》《后出塞五首》。

    C. 跟很多同时代的诗人相比,杜甫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了解更深刻,他在诗坛沉寂萧条时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D. 晚年的杜甫写下许多吊古、咏怀的诗歌,概括性地表达了一生的情感,《旅夜书怀》《北征》就是这样的作品。

    E. 稳重多处引用杜甫的诗句,不仅可以增强叙述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而且可以使文章的预言变得更加有文采。

    3.执著的从政信念,坎坷的人生遭遇,给杜甫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政教一体化,其中文化与政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政治,最终也是一种文化秩序。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中国,一个意外的发现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的“知识阶级即‘哲人’对帝国的统治者有着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

    科举制度并没有实现“理想国”,但促成了封建社会时期世界上最合理的政教制度。科举千年,以人文化天下,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社会长治久安,个人功名利禄,尽系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就社会政治而言,面向整个社会的科举,为皇权统治下的官僚体系提供了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同时,科举又是一个制度化的流动性晋升渠道,社会基层的优秀分子由此可以进入统治阶层,参与管理国家。科举真正沟通了官民阶层。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

    科举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主体,它包含着思想与制度两个层面的意义。思想层面上,儒家经学化,使儒学从一种普通学说变成圣典。制度层面上,儒学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最直接有力地保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科举制使儒家思想彻底制度化,制度化保证了权力化,它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从而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传统文明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科举,而不是西方历史范畴中的封建或东方专制主义。梁启超曾经从四个方面对科举的历史作用做过公正评价。首先,科举使帝制政权充满活力,不断从社会精英中吸取统治人才;其次,促进了官民阶层的流动,使社会充满活力;再次,使儒家思想和社会意识形态一体化;最后,使个人有出路,社会稳定。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中华文明是一种科举文明。在封建社会时期的世界各国,中国社会结构最具开放性,官僚出身最具平民色彩,教育普及面最大。而所有这些,都是由科举制度造成的。

    1.有关“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举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B. 科举面向全社会公开选拔,为官僚体系提供了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正常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

    C. 科举的公正性使出身显赫但又不解经书的官宦子弟也可能沦为平民,保证了官僚体系的精英特点。

    D. 科举形成了流动性晋升机制,使社会优秀分子可能进入封建皇权体系,参与社会管理,维持了社会稳定。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科举保证了帝制政权的活力,从晋升机制的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巩固了封建帝制的统治。

    B. 科举制度是当时“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的基础,使古代封建统治制度能够“人文化天下”,保证了社会长治久安。

    C. 科举文明促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开放性,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的主要武器,出现了“文人”即“哲人”治天下的局面,实践了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

    D. 科举制度始终自觉坚持传播儒家思想,保证了儒家思想的延续,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最有力保证。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科举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政教一体化制度,具有建立柏拉图“理想国”的可能性,但这种制度下的中国古代社会还不是真正的“理想国”。

    B. 柏拉图的“理想国”看重哲学在政治中的影响,看重人文在天下秩序建立中的教化作用,这种理想在前现代世界的西方并没有实现。

    C. 借助科举制度,儒家思想与当时的意识形态、文化与政治达到了高度的协调,使儒家思想的权力化得到了保证。

    D. 科举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因为它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始终扮演着主导角色,是中国文化无可争议的进步性标志。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平常的沈从文

    黄永玉

    从一九四六年起,我同表叔沈从文开始通信,积累到“文化大革命”前,大约有了一两百封。可惜在“文革”时,全给弄得没有了。解放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为他出作品选,他在序言里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那是在五十年代中期,现在九十年代了。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他没有想到,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生不老。

    他的一生,是不停地“完成”的一生。他自己也说过:“我从来没想过‘突破’,我只是‘完成’。”如果想要在他头上加一个非常的形容词的话,他是非常非常的“平常”。他的人格、生活、情感、欲望、工作和与人相处的方式,都在平常的状态运行。老子说“上善若水”,他就像水那么平常,永远向下,向人民流动,滋养生灵,长年累月生发出水磨石穿的力量。

    因为平常,在困苦生活中才能结出从容的丰硕果实。

    好些年前,日本政府部门派了三个专家来找我,说是要向我请教。日本某张钞票上古代皇太子的画像,因为在服式制度上出现了疑点,所以怀疑那位皇太子不是真的皇太子。若果这样,那张钞票就可能要废止了。这是个大事情,问起我,我没有这个知识。我说幸好有位研究这方面的大专家长辈,我们可以去请教他。

    在他的客厅里,客人请他欣赏带来的图片。

    他仔细地翻了又翻,然后说,“……既然这位太子在长安住过很久,人又年轻,那一定是很开心的了。青年人嘛!长安是很繁荣的,那么买点外国服饰穿戴穿戴,在迎合新潮中得到快乐那是有的,就好像现在的青年男女穿牛仔裤赶时髦一样。如果皇上接见或是盛典,他是会换上正统衣服的”。“敦煌壁画上有穿黑白直条窄裤子的青年,看得出是西域的进口裤子。不要因为服装某些地方不统一就否定全局,要研究那段社会历史生活、制度的‘意外’和‘偶然’”。“你们这位皇太子是个新鲜活泼的人,在长安日子过得好,回日本后也舍不得把长安带回的这些服饰丢掉,像我们今天的人留恋旅游纪念品的爱好一样……”

    问题就释然了,听说那张钞票今天还在使用。

    客人问起他的文学生活时,他也高兴地说到正在研究服饰的经过,并且说:“……那也是很‘文学’的!”并且哈哈笑了起来——“我像写小说那样写它们。”

    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

    沈从文对待苦难的态度十分潇洒。

    “文革”高潮时,我们已经很久没见面了。忽然在东堂子胡同迎面相遇了,他明明看到我,又装着没看到,我们擦身而过。这一瞬间,他头都不歪地说了四个字:“要从容啊!”他是我的亲人,是我的骨肉长辈,我们却不敢停下来叙叙别情,交换交换痛苦;不能拉拉手,拥抱一下,痛快地哭一场。

    “要从容啊!”这几个字包含了多少内情。好像是家乡土地通过他的嘴巴对我们两代人的关照,叮咛,鼓励。

    日子松点的时候,我们见了面,能在家里坐一坐喝口水了。有一次,他说他每天在天安门历史博物馆扫女厕所。“这是造反派领导、革命小将对我的信任,虽然我政治上不可靠,但道德上可靠……”

    又有一次,他说,开斗争会的时候,有人把一张标语用糨糊刷在他的背上。斗争会完了,他揭下那张“打倒反共文人沈从文”的标语一看,说:“那书法太不像话了,在我的背上贴这么蹩脚的书法,真难为情!他原应该好好练一练的!”

    时间过得真快,他到湖北咸宁干校去了,我也在河北磁县劳动了三年,我们有通信。他那个地方虽然名叫双溪,有万顷荷花,老人家身心的凄苦却是可想而知的。他来信居然说:“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在双溪,身边无任何参考,仅凭记忆,他完成了二十一万字的服装史。

    钱钟书先生和我们同住在一个大院子里。一次在我家聊天,他谈到表叔时说:“你别看从文这人微笑温和,文雅委婉,他不干的事,你强迫他试试!”

    表叔是一个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人,他的才能智慧、人格品质是从哪里来的呢?我想,是故乡山水的影响吧。

    (本文有删改)

    1.简要概括沈从文先生“平常”的具体表现。

    2.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2 题
  1.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的作者是我国清代作家曹雪芹。该书的两条主线是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和宝、黛的爱情悲剧。

    B. 我国古典诗歌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李白的《蜀道难》属于古体诗,杜甫的《咏怀古迹》、白居易的《琵琶行》属于近体诗。

    C.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D.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 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1.对下列关于诗歌的解释,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孤雁》 是他的一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旅居夔州期间。

    B. 《孤雁》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当时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滞留夔州。这首诗表达诗人在离乱漂泊中的痛苦心情。

    C. 此诗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唤出“孤雁”,“不饮啄”。写得孤雁有品骨。

    D. 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联紧承上联,运用比喻的手法,道出诗人心中的沉重的悲哀与伤痛。

    E. 就本诗艺术技巧而论,全篇咏物传神,是大匠运斤,自然浑成,全无斧凿之痕。中间两联有情有景,一气呵成,而且景中有声有色,甚至还有光和影,能给读者以“立体感”。

    2.尾联写“野鸦”好像与“孤雁”无关,你怎么看?阅读全诗,分析“孤雁”的内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山居斗鸡记

    (明)袁宏道

    余向在山居,南邻一姓金氏,隐于掾,爱畜美鸡。一姓蒋氏,隐于商,从燕地归,得一巨鸡。燕地种原巨,而此巨特甚。足高尺许,粗毛厉嘴,行迟迟,有野鹳状,婆娑可人。群鸡见之,辄避去。独掾隐家一鸡,纵步饮啄如常,玉羽金冠,娟然更又可人。然其体状,较之巨鸡,止可五之一。巨鸡遇之,侮其小,随意加啄。美鸡体状虽小,气不肯下,便跃然起斗。巨鸡张翅雄视,时欲即下;美鸡惟凝意抵防,不敢轻发。于是各张武勇,且前且后,两两相持,每费余刻。巨鸡或逞雄一下,美鸡自分不能当,即乘来势,从匿巨鸡胯下,避其冲甚巧。巨鸡一时不知美鸡置身何所,美鸡从巨鸡尾后腾起,乘其不意,亦得一加于巨鸡。巨鸡才一受毒,便怒张扑来,美鸡巧不及避,乃大受荼毒。

    余自初观斗至此,大抵见美鸡或得一捷,则大生欢喜,且睁睁盼美鸡或再捷而卒不可得,而亦终不想及为之所,美鸡将不堪。

    余正在烦恼间,有童子从东来,停足凝眸,既而抱不平,乃手搏巨鸡,容美鸡恣意数啄,复大挥巨鸡几掌。巨鸡失势遁去,美鸡乘势蹑其后,直抵其家。须臾,巨鸡复还追美鸡至斗所,童子仍前如是,如是再四。适两书生过,见童子谆谆用意为此,乃笑曰:“我未见人而乃与畜类相搏以为事也。”童子曰:“较之读书带乌纱与豪家横族共搏小民,不犹愈耶?”两书生愧去。

    余久病,未尝出里许,世间锄强扶弱豪行快举,了不得见;见此以为奇,逢人便说。说而人笑余亦笑,人不笑余亦笑,笑而跳,竟以此了一日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美鸡自分不能当              分:料想

    B. 美鸡将不堪                 堪:经得起,忍受

    C. 巨鸡失势遁去              遁:逃走

    D. 且睁睁盼美鸡或再捷而卒不可得   卒:通“猝”,突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大抵见美鸡或得一捷         或百步而后止

    B. 见此以为奇              铸以为金人十二

    C. 然其体状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 巨鸡一时不知美鸡置身何所    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从形体、姿态、气势等方面写“巨鸡”与“美鸡”相争斗,形神逼肖,生动有趣。引人人胜。

    B. 袁宏道曾在朝中任职,但他鄙弃官场,淡泊名利,文章多写身边琐事,情调闲适,诙谐风趣,本文充分体现了这种风格。

    C. 作者写斗鸡,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将原本平淡的小事写得曲折生动,摇曳多姿,并从日常生活小事中发现了深刻的主题。

    D. 本文可认为是一篇纪实性散文,也可认为是一篇寓言式作品,作者借童子之口讥讽两书生的话中暗含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美鸡巧不及避,乃大受荼毒。

    (2)须臾,巨鸡复还追美鸡至斗所,童子仍前如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句子默写 共 1 题
  1. 课内背诵篇目默写

    (1)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蜀道难》

    (2)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秋兴八首·其三》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诗人秋夜送别友人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登高》中写诗人心中悲凉难以排遣,只得付诸酒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5)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6)积善成德,______________,圣心备焉。《劝学》

    (7)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秦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4 题
  1. 下列词语中字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威吓(xià)      纨绔(kù)      草窠(kē)      敛气屏声(bǐng)

    B. 朱拓(tuó)      负疚(jiù)      厢庑(wú)      少不更事(gēng)

    C. 思忖(cǔn)      脊髓(suí)      蹿红(cuàn)   锲而不舍(qiè)

    D. 炮烙(páo)      黼黻(fú)      荸荠(bí)      剑拔弩张(nǔ)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列四组词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筵席      敕造      泪涟涟      味同嚼蜡      察颜观色

    B. 桅杆      针砭      家具店      文过饰非      连绵不断

    C. 弩钝      裨将      闹意气      神智镇定      淡妆浓抹

    D. 夙愿      聒噪      走投无路   理曲词穷      殃及池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B. 这次军事演习,蓝军一度处于劣势,他们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才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C. 比赛开始了,运动员们陈力就列,发令枪一响,就箭一般地向前跑去。

    D. 从文章风格看,《庄子》奇幻,《孟子》雄辩,《荀子》浑厚,《韩非子》峻峭,实在各有千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对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未之有也    ⑤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 ①②⑤/③/④   B. ①③⑤/②/④   C. ①②/④/③⑤   D. ①②/⑤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根据例句句式特点仿写三句话。

    读李白,让我们感受到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旷世豪情;

    读杜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白居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李商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一次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多位网络“大咖”坐到一起,回答网民的提问。其中问题之一是:请问在你们眼中,“00后”群体最需要的是什么?网络“大咖”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各不相同:有的说“00后”群体最需要的是掌握在网络上学习的技能;有的说最需要的是要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满足;有人说“00后”群体最应该学会的是如何与他人相处;也有人说他们最需要的其实是个人的独立与自律。

    你认为“00后”群体最需要的是什么?请从上面回答中选择一个观点,谈谈自己的理解;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