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
困难题 3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2017预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故宫为何不积水

    ①7月19日凌晨至20日夜间,北京遭遇长达55个小时的降雨天气过程,是2016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全市平均降雨212.6毫米,城区平均降雨274.0毫米,均超过了2012年“7·21”特大暴雨过程,为多年所罕见。雨后,媒体争相传播一组故宫雨景照片,展示了难得一见的“千龙出水”场景,特别是大暴雨时故宫博物院内地面未出现明显积水,更显示出故宫完善的排水系统的强大排水能力。

    ②紫禁城建造之初,对排水系统进行了精准测量、精密设计和精细施工。其地面顺应北京地区地理环境,整体走势呈北高南低、中间高两边低,而且有坡度,为自然排水创造了有利条件。紫禁城内的排水沟渠全部通向内金水河。内金水河又与紫禁城城墙外侧52米宽的护城河相连,之后同周边的外金水河、中南海等水系相通,这些水系同时兼有排水功能。相对整个北京城区排水体系来说,紫禁城排水系统是第一级的,这是昔日皇家地位的体现。

    ③此外,紫禁城整个排水系统经过统筹规划,还设计营造了主次分明、明暗结合的庞大人工排水网络,沟通各个宫殿院落的排水系统有干沟、支沟,有明沟、暗沟,有涵洞、流水沟眼等众多排水设施。紫禁城排水系统分为三类,分别是建筑排水、地表径流、地下暗沟。雨水降落时,一部分雨水落到建筑上,沿着建筑屋顶琉璃瓦落到地面,之后雨水会顺着明沟流到地下暗沟沟口,还有一部分雨水直接形成地表径流,顺地面坡度流入院落和房基四周的石槽明沟;明沟若遇有台阶或建筑物,则从“沟眼”穿过,汇入暗沟。地下暗沟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雨水排入暗沟以后,再由支沟汇集到干沟,经干沟排入内金水河。历年固定时间淘挖养护,几百年来排水效果良好,无论雨量多大,并无积水之弊。

    ④故宫前三殿的排水功能格外引人注目。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均坐落在一个8米多高的工字型台基上,台基面积25000平方米,分为三层。在台基四周栏杆底部,有排水的孔洞,每根望柱下还有一个雕琢精美的石龙头,其口内为凿通的圆孔,也是主要的排水口。三层共有龙头1142个。雨水逐层下落,使得台面无积水。值得一提的是,台基底部的石龙头也称螭首或角兽,是用于须弥座转角处和望柱外缘之下的排水构建,多镌刻成龙首形,具有很好的装饰作用。雨水从螭首龙头孔中流出,小雨时如冰柱,大雨时如白练,暴雨时则会呈现“千龙出水”景象,蔚为壮观。三台雨水逐层向下流,院内地面留有泛水坡度,北高南低,绕四周散水都有石槽明沟,在台阶下有石券涵洞接通干沟,使流水顺利通过,最后排入内金水河。

    ⑤故宫人为紫禁城的智慧营造而感到骄傲,更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重大。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保护工作,使紫禁城的排水功能永葆青春。

    (摘自《光明日报》,2016年08月08日,有删减)

    1.结合选文,说说故宫不积水的原因有哪些。

    2.第③段画线部分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④段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17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生百谷

    ①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古称稷、粟,脱壳后称小米,它是华夏先民独立培育的粮食作物,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它也是传统农业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古人奉为“百谷之长”;它还与信仰中的社神合称“社稷”,用以指代国家。雨,特别是春雨,是中国北方农业生产的稀缺之物,有“春雨贵如油”之说。古人把这两个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取意于“雨生百谷”“谷得雨而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词语——谷雨。它在被用来标识节气的同时,也承载着古人年景丰稔的希冀。

    ②在陕西省白水县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则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受猎人辨识动物足迹的启发,耗时三载,创造了汉字。天帝为之感动,降谷粒以济苍生。仓颉死后,人们把他安葬在白水县境内,把天降谷粒的日子定为谷雨节。每年谷雨,当地民众都要举行仪式祭祀这位“造字圣人”,并一直沿续至今。

    ③谷雨时节是我国南北农事活动的重要时间节点:在南方,茶农采制“谷雨茶”,蚕家忙于收蚕;在北方,农民种植棉花,也种瓜点豆。

    ④谷雨茶是谷雨时采制的春茶,又称“二春茶”。因历冬经春,谷雨茶芽叶肥硕,色泽翠绿,香气怡人,是茶叶中的佳品。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俗语也说“吃好茶,雨前嫩尖采谷芽”。据说,真正的谷雨茶有使人起死回生之妙。

    ⑤每逢谷雨时节,人们竞相上山采茶。清代江浙地方志为我们记录了当地茶农采茶的情景:在镇江,清明后,近山妇女结伴采茶,以谷雨前采者曰“雨茶”,立夏节所采曰“老婆茶”;在分水,妇女边采茶边唱山歌——“芽儿尖,官儿贪;芽儿新,官儿清。千朵万朵,千忙万忙,君知否?早些完粮!”山歌道出了茶农采茶完税的艰辛。

    ⑥谷雨时节也是蚕家收蚕的重要时节。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说:“谷雨中,蚕毕生,乃同妇子,以勤其事。无或务他,以乱本业!”谷雨时节,蚕蚁出齐了,蚕妇要悉心照料,不能旁涉他事,以免影响养蚕。据清末浙江《安吉县志》记载:“谷雨蚕始眠,俗云‘谷雨撞头眠’。自此二眠、三眠,以至作茧治丝,辛勤约四十日。”谚语也说“谷雨不藏蚕”。此时宜静不宜喧,蚕家门插桃枝以辟邪祟,至密亲友也不相往来,旧时官府也要放假护蚕。

    ⑦民间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之说。谷雨时节寒潮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是春季作物播种、生长的关键节期。在河北,此时播种棉花,也种瓜点豆:“谷雨种棉家家忙”“谷雨不种花,心头像蟹爬”“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在江西,此时是水稻插秧的时节:“谷雨后至立夏,秧针出水,以次栽植。农夫歌声四起,唱和为乐。”

    ⑧谷雨前后是牡丹花开的时节,民间有“谷雨三朝看牡丹”之说。届时,凡有牡丹花开处,多有士女(旧指青年男女或未婚男女)游观。谷雨前后也是香椿新芽初绽的时节,民间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此时人们摘食香椿,称“吃春”,意在留住春天。

    ⑨古代又有“走谷雨”、洗“桃花水”的习俗。谷雨这一天,年轻妇女们走村串亲,或到野外走上一圈,意在强健体质。人们称谷雨节的河水为“桃花水”,据说在谷雨这一天用“桃花水”洗浴,可以消灾避害。

    1.简要分析文章从哪几方面对谷雨进行了说明。

    2.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3.简要分析选文③~⑦段的说明顺序。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2017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砚,只为磨墨而生

    宰 予

    ①砚,俗称砚台,是书写、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古代文人对砚十分重视,不仅终日相随,而且死后还用之殉葬。宋代米芾对一方山形砚台爱不释手,还专门为它写了《研山铭》,连续三年抱着砚山入睡,真是痴迷到一定境界了。

    ②砚台一物,大致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用于研磨的石槽、石板。目前所知道最早的成型石砚,出土于一座战国秦墓,跟毛笔、墨块放在一起,文房四宝在这时就已有其三了。

    ③汉代的砚,往往还附带一块研石,就像捣药的杵,被称为“研杵”。这说明当时墨锭制作工艺尚未成熟,不能用手捏着墨直接在砚上磨,需用研石将墨块碾碎磨细。东汉之后,随着制墨工艺进步,墨锭可直接用手捏着磨,就不需研石了。

    ④早期的砚注重实用,普遍造型朴素,只有一些贵族墓葬才会出土比较精美的砚。唐宋以后,日常所用的砚造型也日渐丰富。比如唐代流行龟形砚、鱼形砚,明清流行牧牛砚、虎伏砚等,精彩纷呈。

    ⑤制作砚台,主要材质是天然岩石。但并非所有石头都适合做砚,必须精挑细选,核心因素就是材料的硬度。

    ⑥墨锭的莫氏硬度通常在2.3左右,想让它轻松磨出墨汁(称为“易发墨”),砚石中要有石英、长石等硬度较大(6~7)的矿物,它们是决定发墨效果的关键成分。然而柔软的毛笔也要频繁接触砚台,如果硬度太高,容易损伤笔毛,缩短笔的使用寿命。所以,砚台又必须有一定的柔韧性。通常,在砚台中占主流的成分是方解石、绢云母等,硬度在2~4之间,质地偏软,细腻滑润,不易伤笔。

    ⑦从微观视角看,砚面经过打磨后,软石部分磨损较大,微微下凹,硬石颗粒则微微凸起。研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众多“小刺”从墨块上刮下墨粉,再溶于水中。硬质的石英、长石颗粒必须很细,分布也要均匀,研磨出的墨汁才够细腻均匀,不会出现粗粒。各种矿物成分之间联结紧密、颗粒间空隙小,砚台就“不吸水”,墨汁更不易干涸。

    ⑧符合这些标准的就是一款好砚,人们将广东的端砚、甘肃的洮砚、安徽的歙砚、黄河岸的澄泥砚,并列为“四大名砚”。

    ⑨端砚、洮砚和歙砚都是天然石头做成的。端砚出自广东肇庆,颜色多彩,石质娇嫩,摸起来像婴儿皮肤一样细腻。洮砚出自甘肃洮河,石色碧绿,颇为秀美。歙砚出自安徽南部、江西北部一带,多为青黑色,其代表为南唐李后主最爱的“龙尾石砚”,产于江西婺源龙尾山的溪流中,质地细密温润,叩之声音清越。宋代大书法家蔡襄曾专门写诗赞美它,将它与天下至宝“和氏璧”相提并论。澄泥砚比较特殊,用于反复淘洗、过滤后的细泥烧制的,属于陶砚。因其原料讲究、工艺独绝,磨墨效果可媲美石砚。

    ⑩今天,除了少数书画爱好者,我们平时写字用的多是现成的墨水或墨汁。墨从固体到液体,砚失去了用武之地,也就渐渐淡出日常生活了。

    (选自《博物》杂志2016年第2期,有删改)

    1.好的砚台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梳理概括。

    2.简要分析第②段和第⑤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请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