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1 题,其中:
选择题 18 题,综合题 3 题
简单题 3 题,中等难度 16 题,困难题 2 题。总体难度: 简单
选择题 共 18 题
  1. 《拉贝日记》(1937年12月14日)中记录到:“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这记录的是(  )

    A. 旅顺大屠杀 B. 九一八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南京大屠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破公路呀割电线,控铁路呀打据点,炮火连天震山川,打得那鬼子心胆寒,消灭那鬼子千千万,胜利的捷报到处传。”这是1940年晋冀豫区党委宣传部印发的一首民歌,这首民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平型关大捷

    B. 台儿庄战役

    C. 武汉会战

    D. 百团大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历史学家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太平洋战争的结束开创了东亚的一个新时代。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由此可见,抗日战争的胜利

    A.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从根本上消灭了法西斯主义

    C.捍卫了我国主权和领士完整 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36年12月《桂林日报》登载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材料中的“陕变”是指

    A. 九一八事变

    B. 一·二八事变

    C. 西安事变

    D. 七七事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为促使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合作抗日,中共中央不断调整政策,从“抗日反蒋”发展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特别是力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合作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准备了全民族抗战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是因为

    A.中共制定正确的政策 B.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

    C.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 D.两党决策者的努力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A.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 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 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自九一八事变起,中国广大军民便纷纷将抗战御侮当作当务之急,并此起彼伏、不屈不挠地在各地开展抗战救亡运动,从1931年到1937年,战火在江桥、热河、淞沪、长城……不断燃起,民间自发的抗争则遍布日本侵略者铁蹄所过之处。材料表明九一八事变之后( )

    A.中国军民开始积极抗日 B.日本侵华战争的开端

    C.国民党坚持不抵抗政策 D.中国共产党积极抗日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8. (2019唐山路北区模拟)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可以说是一件不幸中的幸事,既帮助统一了国家,也停止了内战。蒋中正(介石)不再被看作是抗击日军的绊脚石……。”对于材料所述事件结局的评述正确的是(   )

    A.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揭开了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序幕

    C.蒋介石主动接受了停止内战的主张 D.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某诗刊征集纪念诗稿,一首题为“□□□□”的诗写道:“卢沟桥上月如血,北平城下露红缨。情知此战身必死,无忧但将祭英灵。愿得千秋万岁后,人间从此真太平。慷慨悲壮君莫辞,国家有难义先行。”“□□□□”应是(   )

    A.西安事变 B.七七事变 C.百团大战 D.武汉会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2020原创)1937年11月28日伦敦《泰晤士报》发表社论指出:“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这说明淞沪会战(   )

    A.改变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看法 B.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意志和信念

    C.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化 D.扭转了战争的战略态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如图可以用于研究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A.辽沈战役 B.台儿庄战役 C.平型关战役 D.百团大战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1942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对某次会战发表社论指出:“它配合了友邦作战,使盟军在香港陷落、马尼拉失守、马来亚危急之际,有着中国战场的胜利,以鼓舞友邦,以打击敌人。”“某次会战”是指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创造和运用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以及派遣武工队等多种有效的歼敌方法,开展反“扫荡”、反“清乡”和反“蚕食”斗争,给日、伪军以有力的打击。这说明了(   )

    A.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

    B.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反“扫荡”作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C.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引下,中国各政党共同抗敌

    D.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下面是抗日战争时期邵恒秋创作的漫画《日本的今昔》。该漫画的寓意主要是

    A. 得道多县,失道寡助

    B. 民族觉醒,抗战必胜

    C.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D. 地大物博,中国必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他(毛泽东)当选为这次全国党代会的筹备委员会主席……1945年这次会议召开,……他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书记处和军事委员会的主席;另外,他的思想被接受为党的指导思想。”材料中的“这次会议”指的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三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下图为一份描述重庆大轰炸后状况的报纸摘要,这表明了抗日战争胜利主要原因是(   )

    有许多难民,即使是平时不关心国事的这一次经过敌机狂炸的教训后,他们都自发的要求做救亡工作,甚至有许多儿童,他们曾向孩子剧团要求参加服务工作,也有不愿再随父母逃亡到乡下,要求进保育院去受战时教育的

    A.广大社会青年的积极响应 B.海外华侨华人的积极参与

    C.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增强 D.政府抗日救亡教育的开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下面图片中能反映该歌曲创作背景的是(   )

    A. B. C. D.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2020原创)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作者旨在说明影响中国独立解放和未来发展的因素是(   )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人心所向 C.决策者的领导素养 D.外部势力介入程度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综合题 共 3 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多次强调:“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

    ——摘编自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持久战略之比较》

    材料二  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中国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中国的主要国家,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国共两党在抗战问题上有哪些共同点?

    (2)据材料二,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有哪些变化?

    (3)据以上材料,归纳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2019河北模拟)探究问题。

    材料:1931年,日本侵略军制造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短短4个多月,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1937年,日本侵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12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摘编自《中日关系大事记》

    (1)材料反映的史实应纳入哪一学习主题?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影响这一主题结果的原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探究问题。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三省,除各种抗日义勇军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依靠群众,直接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极其艰苦的斗争。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各地党组织,加强与抗日义勇军的联系,并组织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从1932年起,先后组织了由汉、满、朝鲜、蒙古、回等民族的爱国志士参加的十余支抗日游击队。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抗日战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全民族的解放战争,是建立在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之上的。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近代以来中国一直面临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近代化两大任务,抗日战争在争取民族独立的进程中前进了一大步,而这一大步又同时为推进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抗战活动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中的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