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2 题,其中:
单选题 30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17 题,中等难度 15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30 题
  1. 周纯娟拿到了香港中国旅行社签发的第一号《台湾同胞回乡探亲证》,成为首位得以“循正式途径”回大陆探亲的台湾同胞,回到了阔别38年的家中。以上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A. 两岸间实现真正停火

    B. 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C. 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D. 两岸实现直接三通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左传》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臣下)射(周)王中肩……”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嫡长子继承制

    D. 郡县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段材料最有可能选自

    A. 《老子》

    B. 《论语》

    C. 《诗经》

    D. 《韩非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1918年7月,一位年轻人在北洋法政专门学堂的《言治》杂志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明确提出中国革命必须走俄国的道路。据此判断,这位年轻人是

    A. 蔡元培

    B. 李大钊

    C. 陈独秀

    D. 毛泽东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近代教育家、思想家罗家伦在某场运动中曾亲笔起草了一份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这场运动

    A. 青年学生是斗争的主力

    B. 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

    C. 还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

    D. 工人阶级从此登上历史舞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6. 以下是某学生学习《抗日战争》一课的学习笔记摘录,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十四年抗战即1931年至1945年”

    B. “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 “太原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D.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1954年9月15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有了这样广泛的代表性,这个代表大会会议所讨论和决定的一切,就将完满地表达全国人民的意志。”“这个代表大会”

    A.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 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 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战略

    D. 明确规定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时任中宣部部长的陆定一说:“在学术、艺术、技术的发展上,我们不要做‘盖子’;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此后不久,毛泽东提出了

    A.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 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协调发展的原则

    C.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他首先撤销了四个传统部落,因为它们产生于家庭关系,容易导致独裁统治。他将阿提卡地区分为139个“自治区”和10个Phylai(单数为Phyle,地域部落)。……他重组了议会,……每个Phyle贡献50人。”据此判断“他”是

    A. 梭伦

    B. 克利斯提尼

    C. 伯里克利

    D. 查士丁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1947年,在不断增长的高失业率、因食品短缺导致的接连不断的罢工以及一些国家的社会动荡下,欧洲经济徘徊在战前水平以下,农业生产是1938年水平的83%,工业生产为88%,出口总额仅为59%。针对这种情况,美国

    A. 提出“杜鲁门主义”

    B. 推行“欧洲复兴计划”

    C. 成立“北约”组织

    D. 首倡欧洲一体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是世袭的联邦主席,享有“德意志皇帝”的称号;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立法机构,统率帝国军队;首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据此可知,此时的德意志帝国

    A. 国内各邦国地位平等权力相当

    B. 确立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 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特征明显

    D. 皇帝居于国家权力中心地位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该书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该书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该书的作者最有可能是

    A. 严复

    B. 魏源

    C. 康有为

    D. 梁启超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为了在政治上“谋民权的平等”,孙中山先生提出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 推翻帝制,创立民国

    C. 平均地权,核定地价

    D. 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两者的本质共同点是

    A. 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B. 坚持独立自主的群众路线

    C. 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D.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孙中山曾说:“我中国衰败至今,亦已甚矣。用兵未及经年,全军几至覆没,丧师赔款,蒙耻启羞,割地求和,损威失体,外洋传播,编成笑谈之资。”以上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辛亥革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虽然它的用意在于保护革命成果,但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立初期,它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因为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下列内容符合材料对《临时约法》评价的是

    A. 三权分立原则

    B. 责任内阁制

    C. 主权在民原则

    D. 民主共和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2018年底,国民党候选人韩国瑜当选高雄市长后表示,“九二共识”是国民党两岸交流的最高指导原则。下列对“九二共识”认识正确的是

    A. 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B. 促使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突破

    C. 打破两岸隔绝促进两岸关系新发展

    D. 直接推动两岸三通一探愿望的实现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察举制的推行

    B.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C. 科举制的设置

    D. 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1953年12月底,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指出:“两个大国之间……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材料中“这些原则”的提出

    A. 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B. 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C. 消除了中印两国的矛盾

    D.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库朗德在《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中说:“拥有自己的祖国当然是件珍贵的事,没有什么比一个没有祖国的人更悲惨的了,对罪大恶极者通常所采取的惩罚就是放逐。”开始实行这一举措的雅典执政官是

    A. 梭伦

    B. 克里斯提尼

    C. 伯里克利

    D. 普罗塔戈拉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迈尔斯教授认为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有二:一是当时的教会存在着最为严重的丑闻和各种滥用职权;二是当时各国君主对教皇权力的妒忌和教皇统治与各国爱国主义思潮的激烈碰撞。据此分析,该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吴建民谈外交》一书在评价新中国初期的某项外交方针政策时,称它“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接受”,是“外交上的精彩华章”。此评价针对的是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据记载,西周在举行“射礼”时,不同身份等级的人所使用的乐曲不同,王用《驺虞》,诸侯用《狸首》,大夫用《采苹》,士则用《采蘩》。材料所述制度维护了

    A. 王位世袭制

    B. 君主专制

    C. 宗法制

    D. 郡国并行制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中国古代某朝曾设四辅官协理政务,秩(通职)正三品,但实际上皇帝只责成他们办事而不予以任何实权,目的是严防四辅官制度重蹈中书省左右政局的覆辙。据此推断这一制度应出现于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四大发明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其中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有了划时代突破是在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汉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世界唯一使用至今的自源文字。下图是秦统一后全国通用的“半两”钱,铜钱上“半两”二字的字体是

    A. 小篆

    B. 隶书

    C. 楷书

    D. 行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建立,帝国疆域辽阔,国内贸易极其繁荣。但统治者叫苦不迭:“麻烦就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物繁杂,因为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的形形色色的人,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为此,通过一系列司法实践逐步形成了

    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体系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有学者评价达·芬奇的《岩间圣母》:“这完全是一幅圣人画,但给人的印象却是深刻的,散发着浓厚的动人的生活气息,它让人感受到母性的温暖,表达的却是宗教题材。”该学者

    A.暗示文艺复兴与基督教的对立 B.揭示文艺复兴的主题是人文主义

    C.抨击封建教会禁欲主义的罪恶 D.肯定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毛泽东在全党全军领导地位的确立,不是一次会议就能完成的,它有一个历史的过程。……它是经历了(会议)开始确立……党的七大在组织和思想上完全确立这样四个阶段。”材料所缺内容最可能是(  )

    A.八七 B.遵义 C.延安 D.北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1954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正式确认这一制度的原因有(  )

    ①保障各民族当家作主愿望   ②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③建国前后实践的有益经验   ④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A.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宰相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候,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即如唐制,中书舍人拟稿.然后再至送皇帝画一“敕”字.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招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宰相》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宰相制”最早创设于哪一朝代?根据材料一,概括宰相职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写出唐朝实行的政治制度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的运作流程及其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中“罢丞相”的“高皇帝”是谁?结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言论

    出处

    “仁者爱人”

    《论语》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论语》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二明清之际的士大夫,由于饱受国破家亡的沧桑巨变,对学术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他们深刻体会到理学空谈误国,八股科举害人的实质,对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许多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和观念。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核心思想和孟子的政治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提出的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和观念,并列出两位他们的代表人物。

    (3)材料三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两次重大运动?结合史实说明传统儒学在这两次运动中的境遇。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