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9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2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1 题,语言应用 1 题,名著阅读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中等难度 9 题。总体难度: 中等
现代文阅读 共 2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狂放的举止是魏晋文人个性活动的表现之一。在魏晋之前,历史上也不乏“狂士”,但他们多半是以狂态为进谏的手段,达到沟通道统与势统的目的。如传说中的其子向纣王进谏不从,而披发佯狂。那位以“谲谏”著称的东方朔,也有“狂人”之称。

    到了魏晋,由于门阀士族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作为这个阶层代表的士族文人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而作为其主体意识表现的个性精神和行为也就不断膨胀。“狂放”作为其主体意识和个性精神的表现得到社会高度认同,成为一种时尚的社会风气。其中竹林名士又具有代表性。不过,与历史上狂放活动的文化内涵不同,竹林名士的狂则完全是脱离功利约束的自由之狂。他们在对现实失望和抛弃社会责任感以后,便以狂放的行为来表现他们对环境的否定和自我的解脱。“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宇屋宜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祥中?’”(《世说新语·任诞》)礼教要求人们循规蹈矩,温文而雅,刘伶却非按相反的标准来塑造自己。因为那些被汉儒奉为至圣的礼教,在魏晋文人眼里不过是一堆粪土和“尘垢囊”。因为魏晋的统治者往往借维护礼教之名来屠杀异己,孔融和嵇康均以违反礼教的罪名获罪致死。其余的文人既不愿掉脑袋,也不肯违心地趋从统治者及其所维护的礼教。这成为魏晋文人精神上极度痛苦的根源,但人们承受痛苦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为了不超出痛苦的极限,他们便以饮酒来麻醉自己。他们愈是痛苦就愈是以酒浇愁,从而愈能显示出个性。政治上的绝望,把刘伶带入醉的境界;而酒精的刺激,又使他把自己視为世界的异己,使他“肆意放荡,以宇宙为狭”。他那篇传世名文《酒德颂》,更是集中表现了他的做岸绝俗的个性精神。

    另一位付林名士阮籍,其狂放和醉态也近于刘伶,而其个性的杜会批判意义则更加突出。《礼记·曲礼》规定叔嫂不能通问,他却偏偏和嫂子聊天儿,并宣称:“礼岂为我辈设也!”按常礼,母丧不食荤,可他在母丧期间却啖酒肉,神色自若。礼教规定男女授受不亲阮籍却总和邻妇饮酒,并醉卧其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当王恭问王忱:“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忱说:“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就连司马昭也承认:“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如果留心,可以发现这些文人的个性表现在反礼教的同时很注意不因之致祸。可以设想这种“至慎”,需要多少酒精的麻醉,是以多少痛苦为代价所作出的忍耐,这对他们的个性,又是何等严酷的戕害!宗白华先生说:“魏晋人以狂狷来反抗这乡愿的社会,反抗这桎梏性灵的礼教和士大夫阶层的庸俗,向自己的真性情、真血性里发掘人生的真意义、真道德。他们不惜拿自己的生命、地位、名誉来冒犯统治阶级的奷雄假借礼教以維持权位的恶势力。……这是真性情、真血性和这虚伪的礼法社会不肯妥协的悲壮剧。这是一班在文化衰堕时期替人类冒险争取真实人生真实道德的殉道者。”

    (摘编自宁稼雨《说说竹林名士的“狂放”风气》)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与魏晋文人的狂放不同魏晋之前的“狂士”以狂态为进谏的手段来达到与势统沟通的目的。

    B.竹林名士的狂是个性精神的体现,是脱离功利约束的自由之狂,是对环境的否定和自我的解脱

    C.阮籍的狂放行为更具有反礼教的社会批判意义,因此他的内心极度痛苦,“须酒浇之”

    D.魏晋文人的狂放既有反礼教的一面,又有“至慎”的一面,根源都是精神上的极度痛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魏晋之前的“狂士”说起,引出竹林名士的“狂放”风气,也巧妙地将两者作了对比。

    B.文章举孔融和嵇康之例,是为了与刘伶和阮籍形成对比,证明魏晋文人的真性情。

    C.文章论证了竹林名士“狂放”的表现和原因,肯定了他们争取人生真道德的努力。

    D.文章结尾引用宗白华先生的话赞扬了魏晋文人对人生真意义的追求,总结了全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门阀士族经济实力的增强,导致文人主体意识的增强,也进一步导致狂放成为一种时尚的社会风气。

    B.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掘地以埋。’”,这也是他因政治上的绝望而纵酒放达的表现。

    C.纵酒既是部分魏晋文人内心痛苦的表现,又进一步显现出他们的个性,可以说他们饮酒的程度与其痛苦以及个性显现的程度成正比。

    D.“至慎”的表现是阮籍等人面对魏晋统治者屠杀异己而做出的自保与忍耐,其中隐含着个性的痛苦压抑。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富蕴县的树

    李娟

    砍树的场面比种树还要壮观。振奋人心的吆喝号子,浪潮似的一阵阵的尖叫,欢呼,笑骂、惊叹……连住在三条街以外的我都听到了。而一棵树倒下时挟风裹雷的巨大轰鸣,则传得更远。

    我跑过去看,只见街道西面第二个十字路口的一棵三层楼高的大树上端系着一根钢丝缆绳,长长地横贯整个街面。另一端被二十来个人列队持握,做着拔河的姿式。更多的人挤在安全位置观望,有些人还展开两臂挡住旁边和后面的人,为自己开拓优势。这情景有点像我们小时候八百米跑的起跑准备。

    我还没怎么看明白,那边伐树的电锯声便越来越猖狂,接下来又一阵狂风骤雨似的群呼,那树便浑身颤抖着,慢慢向街道倾斜——是慢慢倒下的!我看得很清楚——这种倒不像是别的什么倒一样,说倒就倒;这种倒,缓慢得极不情愿,像临终者漫长的弥留之际那样迟疑而令人不安……这种倒落,比生长还要艰难,好像空气中有许多东西在对它进行挽留,而它也正在经历重重的障碍才倒向大地,慢得,慢得……慢得令人肝胆俱裂

    我愣在那儿,还没回过神儿,身后早就听命待发的那群人便一拥而上,差点儿把我带倒。他们冲上去,抢到哪根就扛哪根,能拽掉什么就拽什么,还有的正抡圆了斧头把树干一截一截断开。几乎每一个人都有收获,每个人推去的板车都满载而归。我目瞪口呆。一棵生长了几十年的擎天大树就这样在几分钟之内被瓦解得干干净净。满地的木屑和刚萌发出的黏乎乎的碎芽的碎枝子也给扫起来统统装走。我在地上拾起一枚有着两扇翅子的种子,小时候我和邻居弟弟经常用它玩一种名叫“打官司”的游戏。

    上午经过那里时,十字路口靠北面那条街的西面一排刚刚砍到一半。下午再去,整条街两面的树都没了。第二天又砍光一条街,向我们这条街逼近。是不是所有城市的宽阔街道都是这样修建起来的?

    记得我第一次去富蕴县的时候,坐了两天车,在尘飞土扬的戈壁滩上转得昏头转向,灰头灰脑。后来车靠近北面的群山,爬上一个达坂。一拐弯,蔚蓝色的额尔齐斯河从眼前横亘而过,一车的人惊叫起来。一位白胡子的哈萨克老人说:“噢!绿绿的富蕴县到了!”

    我以为我来到了一个森林。

    那时候,富蕴县也有很多街道和房子,但都被树林藏得深深的。从达坂往下看,顶多能发现一两个工厂的大烟囱。我们家对面的政府大院更是一座葱茏的林园,里面还流过一条小河。河两岸的灌木高过人头,密得进都进不去。河也被遮得严严的,我和邻居小孩在里面打闹玩耍时扎进一堆草丛,就糊里糊涂掉进了河里。那河水清得啊!……而县政府的办公楼像童话中的小屋一样半隐半现在绿荫之中。我们估计在政府里办公的人还没有政府大院里的啄木鸟多。

    那时候,每条马路的左右都各自生长着两排大树,两排树中间各夹有一条清澈的水渠。最早的时候,自来水供应不稳定,我们曾饮用过渠里的水。树梢在高空挤在一起,伞一样盖住整条马路。起风时,会有碎碎的蓝天晃在头顶。满街弥漫着浓郁的树脂和花絮的味道。

    我九一年离开的时候,树都还好好的。九五年回来时,路边的双排树成了单排,水渠沟成了排污水的通道,里面的水别说饮用,洗衣服都不行了。一进城的那条路两边的树则全没了,只稀稀拉拉站了几棵死眉烂眼的小松树,跟盆景似的。九八年再回来,达坂上看到的额河已由蔚蓝变成了乌绿。浅了许多。森林没了,骷髅架子似的新楼突兀地一座座立了起来,清一色全是白的。原先的红砖房消失得干干净净。城市改建的进程夜以继日地进行着,在库尔图乡生活时,每一次进城,就感觉绿意空了一片,走在空荡而宽阔的大街上,浑身不自在,好像自己最隐密的部分正在被曝光,可是连个躲的地方都找不到。

    县政府最新拓建了一片广场,盖了几幢大楼。那片林子早没了,只剩最后的两棵大树一左一右站在政府大门口。不过那是上个月的事,不知现在还在不在。那条河呢,也被预制板封死了,作为下水道在黑暗中流淌着垃圾和残羹剩饭。我们透过大院的铁栏栅看去,庄严整齐的办公楼前那片广场上贴着两片整整齐齐的草坪,听说是进口的,一平米很贵。

    (选自李娟《我的阿勒泰》)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砍树的场面开头,重点描摹了人群的狂欢之态,借用这一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被砍之树的痛惜之情。

    B.“那树便浑身颤抖着,慢慢向街道倾斜”这一特写镜头将树倒下的姿态写得细腻而沉重,看似闲笔,却沉淀出不一般的沉痛之情。

    C.本文插叙了作者第一次到富蕴县的所见所闻所感,尤其重点描写了富蕴县的树的生存状态,这一描写是为了与下文形成鲜明的对比。

    D.文章构思精巧,穿插第一次到富蕴县、九一年、九五年、九八年等时间段富蕴县的生态状况,直接抒发了自己对城市改建进程的忧思。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这种倒,缓慢得极不情愿,像一个临终者的弥留之际那样漫长迟疑,令人不安……这种倒,比生长还要艰难,好像空气中有很多东西在对它进行挽留,而它也正在经历重重的障碍才倒向大地,慢得,慢得……慢得令人肝胆俱裂!

    3.文章最后一段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未至国,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之为大司马。田氏日以益尊于齐。

    (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B.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C.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袍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D.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上指黄河边,联系下文的“燕师闻之,度水而解”,这里应该指齐国境内黄河南岸。

    B.庶孽指妃妾所生之子。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庶”与“嫡”相对庶孽是宗族的旁支。

    C.日中指申时。古人将一昼夜分成十二时辰,分别对应十二地支,汉代每个时辰有特定称谓。

    D.表和漏指圭表和漏刻。圭表用来度量日影长度,漏刻由漏壶和刻箭构成,用来计时。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穰苴文武双全。晏婴在齐国受外敌威胁的优患之时向齐王推荐了他。他认为自己人微权轻,所以提出让德高望重的庄贾做监军。

    B.司马穰苴不畏权贵。庄贾身为监军,却没按约定的时间来到军门,为严明军纪,穰苴不因他是齐景公的宠臣而徇情,依法将他斩首。

    C.司马穰直体恤士卒。他把将军的物资分给士兵,自己与士兵平均分配粮食,深受士兵爱戴,即使是生病的士兵也争先作战。

    D.司马穰军威远扬。齐军同仇敌忾,入侵齐国的晋燕军队听闻后竟不战而屈,齐军乘势追击,收复了失去的领土。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公召穰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燕晋之师。

    (2)贾素骄贵,以为将已之军而已为监,不甚急。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相送行效张籍

    王安石

    一车南,一车北,身世匆匆俱有役。

    忆昔论心两绸缪,那知相送不得留。

    但闻马嘶觉已远,欲望应须上前坂。

    秋风忽起吹泥尘,双目空回不见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写作者与朋友分别,向着不同的方向奔波,距离越拉越远,虽不情愿,但因为“俱有役”,即使不舍,也不得不分离。

    B.句三写昔日在一起时互相交心的情意深厚,句四写今日不得不分离的无可奈何。昔日欢娱与今日离别对比。

    C.句五、句六描写别离后的情景:朋友走了,看不见了,只闻“马嘶”声。作者也踏上征程,登上“前坂”。正好与“一车南,一车北”呼应。

    D.岑参诗说“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本诗最后两句只见吹起的“泥尘”而“不见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2.结尾四句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请简要说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一句描写了女主人公“以望复关”之前的动作,“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女主人公看不到心上人的悲伤状态。

    (2)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一句描写出作者与朋友乘坐的小船在江面上自由漂荡的状态,“____________”一句描写出作者感觉像凌空驾风而行的状态。

    (3)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山间春、夏的美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反向团圆”让人_____,它是一种将老家的父母和孩子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的形式,现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人们传统的回家过年是____________“乡愁”,“反向团圆”更多的是从农村走向城市,是一种开放式的过年形式。这个过程一举两得,____________能让久居乡村的家人体验飞机、高铁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____________能让其感受到现代城市的文明,这是一种新型的探亲方式,虽然“反向团圆”是人们物质文明提高、追求舒适生活,但似乎也折射出年味在渐渐变淡。在我国,百节年为首,春节是祈福饮食、走亲访友等的狂欢式展示。不论是祈福还是走亲访友都是以“乡愁”作为基础的,反观“反向团圆”,在大城市观光的“年味”似乎少了许多“乡愁”的滋味。更何况,多数老人____________,故土之情难以割舍,他们习惯了农村生活,再去城里过年多少有些不自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耳目一新  品位  因为  所以  安居乐业

    B.焕然一新  品位  因为  所以  安土重迁

    C.焕然一新  品味  不但  而且  安居乐业

    D.耳目一新  品味  不但  而且  安土重迁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反向团圆”是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形态,更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

    B.“反向团圆”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更是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形态

    C.这种更具有现代意义的形态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

    D.作为一种更具有现代意义的形态,“反向团圆”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反向团圆”虽然是人们物质文明提高、追求舒适生活,但似乎也折射出年味在渐渐变淡。

    B.虽然“反向团圆”是人们物质文明提高、追求舒适生活的体现,但似乎也折射出年味在渐渐变淡。

    C.“反向团圆”虽然是人们物质文明提高、追求舒适生活的体现,但似乎也折射出年味在渐渐变淡。

    D.虽然“反向团圆”是人们物质文明提高的体现,但追求舒适生活似乎也折射出年味在渐渐变淡。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1 题
  1.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中,有这样一道考题:请对“柳树”“红豆”“月亮”这三种意象进行阐发,抒发出它们传递的共同情感,为《中国诗词大会》设计一段主持词。亲爱的同学,假如你是一名主持人,你设计的主持词是怎样的?请将它写下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名著阅读 共 1 题
  1. 名著阅读。请你阅读下面的情节,回答问题。

    她一声不响,走近这枉自扭曲身子想要躲开她的罪人,从腰带上解下一个水壶,轻轻把它送到不幸人焦渴的嘴唇边。于是,他那迄今完全千涸、犹如火烧的独眼里,大滴的泪珠转动,缓缓滴落,顺着那由于绝望而长久抽搐的畸形的脸庞流下。也许这是这苦命人生平第一次流泪。

    文中“她”是谁?请结合与上面节选部分相关的小说情节分析她的形象特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间普通百姓与共和国息息相关的故事。林治远争分夺秒排除万难,用一个惊心动魄的未眠之夜确保开国大典国旗顺利井起;为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高远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爱情;喜迎奥运之际,出租车司机将自己视若珍宝的开幕式门票送给了远赴京城的汶川地震孤儿……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普通人的故事,勾起一段段难以磨灭的全民记忆。

    在与“新中国”共成长的这段岁月里,你又经历或见证了哪些变化?你又有哪些真实的感受或体验?将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文字表达下来吧。

    要求:记叙为主,适当穿插抒情或议论。题目自拟,字数700字左右。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