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1 题,其中:
现代文阅读 3 题,语言应用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选择题 2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10 题。总体难度: 简单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田埂上的野花芳草

    李汉荣

    那天,我独自到郊外田野游逛,时值初夏,油菜正在结籽,小麦开始灌浆,田埂上花草繁密,清香扑鼻。一丛丛、一团团、一簇簇,它们全神贯注地沉浸于自己的小小心事,酝酿着田园诗意,精心构思着代代相传的古老乡土艺术。一些性急的野花已捧出了成熟的小果果,我采了几样放进嘴里,有的纯甜味,有的微甜带涩,有的不甜只涩,有的很苦涩。我当然不能理怨它们不可口,压根儿它们开花结果就不是为了我吃。它们是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而保存种子。他们自私吗?不,一点也不自私,它们没有丝毫的私心,也许它们本来无心,若说有心,那也是草木之心,草木之心者,天地之心也。它们延续了自己的生命,也就延续了土地的春天,同时也就延续了蝴蝶的舞蹈事业和蜜蜂的酿造事业,延续了鸟儿们飞翔和歌唱的事业。这样,其实也就延续了田园的美景,延续了人类的审美体验。

    在公元前的周朝和春秋时代,我们的先人在原野一边耕种,一边吟唱,顺手拈来,脱口而出,就把身边手头的植物作为赋比兴的素材,唱进了风雅颂,在《诗经》三百余篇诗里,保存着上古植物的芬芳、露水和摇曳的身姿。沿着诗的线索,沿着田园的阡陌,一路走来了陶渊明、孟浩然、王维、杨万里....拥在他们身边脚下,摇曳在他们视线里的,都是这些朴素的野花芳草。兴许,他们还曾一次次俯下身子,爱怜地抚摸过它们,有时,就坐在地上,长久地凝视着它们,为它们纯真的容颜、纯真的美,而久久沉浸,在这种单纯的沉漫里,他们触摸到了天地的空灵之心,也发现了自己的诗人之心。于是,他们捧出一首首饱含情感之露和灵思之美的诗,献给自然,献给原野,献给这些美好的植物,其实是献给了从大地上一茬茬走过的岁月,献给了一代代人类之心。

    我看着阡陌上可爱的植物们,内心里涌起了很深很浓的感情,对这些野花芳草们充满了由衷尊敬。它们从远古一路走来,万古千秋,它们小心地保管着怀里的种子,小心捧着手里的露水;万古千秋,它们没有将内心的秘密丢失,没有将手中的宝石打碎。它们完好地保存了大地的景色,维护着田园的诗意。它们是大自然的忠诚卫道士,是田园诗的坚贞传人。即使时间走到现代,文明已经离不开钢筋塑料水泥,它们断然拒绝向非诗的生活方式投降,在僵硬的逻辑之外,依旧坚持着溫婉的情思和纯真的古典品质。瞧,此刻,我身旁这些花草,它们手中捧着的,仍是《诗经》里的露水,仍是陶渊明的种子,仍是孟浩然的气息。我就想,我们手里也曾有过不少好东西,但是,一路上被我们有意无意地丢失了、掉碎了多少?

    我长久地望着这些温柔的植物们,想起那些关于地球毁灭、动植物灭绝的不详预言和恐怖电影,想起我们充满忧患和灾变的地球生态环境,内心里产生了深深的忧郁和恐惧,对“灭绝”则是十万八千个不愿意!不说别的,就凭眼前这些温存、美好的植物,这些从上古时代启程,揣着《诗经》的露水,沿着唐诗和宋词的纵横阡陌,一路千辛万苦走来的野花芳草,这个世界就不该灭绝,而应该千秋万世延续。是的,我们必须将纯真之美坚持下去,将自然之诗捍卫到底。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我听见,在南山之南,在田园远处,亲爱的陶渊明大哥,正向我招手、吟啸....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写我品尝了一些野果,味道各不相同,这引发了我对这些植物生命意义的感叹,并引起了下文对田园文化的思索。

    B. 从《诗经》到陶渊明,再到盛唐的山水田园派,中国诗歌里始终摇曳着朴素的植物的身姿,它们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和灵思。

    C. 本文写了我深爱的田埂上的野花芳草,又描写了充满忧患和灾变的地球生态环境,形成对比,引发人们反思,深化主题。

    D. 结尾的“亲爱的陶渊明大哥”一句看似调侃,其实作者是借此表达对纯真之美和自然之诗亲近、认同以及坚守的态度。

    2.野花芳草们被“由衷尊敬”的原因主要有哪两个方面?请概括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这篇散文充满诗意,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汉语就已形成当时的共同语“雅言”和“通语”了。秦汉时代,语言的统一性更强,西汉扬雄的《方言》中出现了“通语”“凡语”,就是指当时的共同语。东汉时的洛阳话、唐代的长安话、宋代的汴梁话等,都曾先后成为汉民族的共同语。金、元、明、清四代都曾建都北京。由于政治、经济的集中,北京话的影响逐渐增大、地位日益重要。北京话成为明代“官话”的基础语言,“官话”成了明清时期的“共同语”。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完整地赋予了“普通话”科学的定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

    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音,是以北京语音的系统为标准,并不是北京土音,也不是把北京语音的一切读法照搬。因此,普通话不等于北京话。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消灭北京土音,但方言的力量必然会减弱。

    (有删改)

    材料二:

    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推广是与时俱进的:1955年,国家提倡推广普通话,提出的方针是“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57年,这个方针增补为“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92年,推普方针调整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新世纪大体还是延续着这个方针。

    普通话的规范使用,是形成和实现社会语言生活和谐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的体现和表征。诚然,普通话的规范使用不是阻碍语言的发展变化和遏制语言的修辞创新,而是有助于引导语言的健康发展和有效地进行修辞创新。而经典就正是这种规范的生动体现和修辞创新的真正榜样,所以要向经典学习,展开经典朗读、诗词吟诵、演讲比赛、咬文嚼字等活动。从经典中人们会发现:语言的使用,“规范着才是美丽的”。

    (有删改)

    材料三:

    长期以来,有人把推广普通话简单地理解为国家政治意志,这是片面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需要有一个沟通各族人民的共通语,以方便交际,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国家认同感。

    当今,跨区域合作、全国市场趋于一体化,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常态,更加需要推广普通话,以方便交际,减少语言成本,促进民族地区和汉语方言区更好地分享全国市场,加快发展。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时代,推广普通话可帮助大众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公共服务。

    会讲普通话有助于争取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有助于获得更高的收入,有助于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个简单的道理:懂一种语言或方言只能跟本地人打交道,学会了普通话不仅能跟所有讲普通话的人直接打交道,而且还可以跟所有懂得普通话的讲其他语言或方言的人直接打交道。这不仅扩大了个人社交网络,也可带来更广阔的用武之地。

    我国进入了“强起来”的新阶段,世界也面临新的变局。新形势下,提升国家语言能力也有了新需求和新任务。有哲人说:“语言永远与实力相伴!”古代拉丁语、法语、汉语的辉煌,今天英语的强势,都证明了这一点。可见,以推广普通话为抓手来全面提升国民语言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更具有助力国家“强起来”的重大意义。

    (有删改)

    材料四:

    新时代,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呈现崭新局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普通话普及率达到73%以上,语言交流障碍初步消除,社会用字进一步规范;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语言文化品牌活动广受关注和赞誉;世界语言大会成功举办,中文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国际语言,全球学习人数迅速增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承载的中国智慧越来越受到世界瞩目,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语言文字又一次焕发出迷人的魅力和光辉,中国人民沉淀了几千年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这些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共同语的形成与政治中心有密切关系,宋以后,北京被金、元、明、清作为都城,因此,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官话”成为共同语。

    B.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不等于就是北京话,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语音和语法规范并没有完全照搬北京话。

    C. 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是我国的一贯政策,从1955年起,普及普通话一直是推广工作的重要目标。

    D. 普通话的推行与方言的使用是和谐共存的关系,推广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但随着民族共同语的发展,方言的力量必然会减弱。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经典是语言的社会使用规范的生动体现和修辞创新的真正榜样,所以,要说好普通话就必须要向经典学习。

    B. 会讲普通话的人比不会讲普通话的人,会有更多更好的机会,会讲普通话就能接触到更多的人和更广阔的天地。

    C. 当前我国的普通话普及率在73%以上,语言交流障碍初步消除,这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

    D. 随着国家的繁荣富强,中文越来越被更多的外国人学习,古老的中国语言文字再次焕发出魅力和光辉。

    E. 随着普通话的日益普及,我国的文化越来越繁荣,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社会也更和谐。

    3.为什么需要推广普通话?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除了“时禁”,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以传统工具与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与方法大量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契合的。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严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

    (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理性。

    B. 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合理利用。

    C. 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合理利用的观点。

    D. 孔子以传统工具与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却契合他“乐山乐水”情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对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进行综合,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理体系。

    B. 首段提出观点,中间三段以递进结构论述“生态伦理思想”,尾段论证“生态伦理实践”。

    C.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孟子和荀子更倾向于理性思维,孔子则体现为体验式思维。

    D. 本文深入剖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从中可以梳理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长期感性实践、认真观察和理性思维的智慧结晶。

    B. 孟子以“不忍心”为基础,形成自己从“推恩思维”拓展到“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C. 荀子认为自然万物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D. 孟子赞成“时禁”并减少对自然的连续消费,以避免出现“无物不消”的生态灾难。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语言应用 共 3 题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①__________,但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就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如果②____________,即使没有敌军入侵,民族实际上也已经灭亡。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选归纳为“亡国”与“亡天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兴替,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变化;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③____________,而且民族本身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一个“种”已不复存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和精神传承,为各行各业所必需。宣传工匠精神,就会改变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即时利益的弊病。只要加大宣传力度,全社会就能形成尊崇工匠精神的氛围。而有了工匠精神,就能使我们国家发展创新,品牌树立。工匠精神应该成为我们社会的不懈追求。

    ①宣传工匠精神,不一定使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即时利益的弊病改变。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②粉身碎骨全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③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④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⑤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 维吉尔)

    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名言警句内涵丰富,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名言警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郭宗皋,字君弼,福山人。嘉靖八年进士。擢御史。十二年十月,星陨如雨。未几,哀冲太子薨,大同兵乱。宗皋劝帝惇崇宽厚,察纳忠言,勿专以严明为治。帝大怒,下诏狱,杖四十释之。历按苏、松、顺天。会廷推保定巡抚刘夔还理院事,宗皋论夔尝荐大学士李时子,谄媚无行,不任风纪,坐夺俸两月。

    二十三年十月,寇入万全右卫,抵广昌,列营四十里。顺天巡抚朱方下狱,擢宗皋右佥都御史代之,寇已去。宗皋言:“密云最要害,宜宿重兵。乞敕马兰、太平、燕河三屯岁发千人,以五月赴密云,有警则总兵官自将赴援。居庸、白杨,地要兵弱,遇警必待部奏,不能及事。请预拟借调之法,令建昌三屯军,平时则协助密云,遇警则移驻居庸。”俱报可。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故事,京营岁发五军诣蓟镇防秋。宗皋请罢三军,以其犒军银充本镇募兵费。又请发修边余银,增筑燕河营、古北口。帝疑有侵冒,令罢归听勘。既而事得白

    寻进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大、山西军务。俺答三万骑犯万全左卫,总兵官陈凤、副总兵林椿与战鹞儿岭,杀伤相当,宗皋坐夺俸。明年再犯大同,总兵官张达及椿皆战死,宗皋与巡抚陈耀坐夺俸。给事中唐禹追论死事状,因言全军悉陷,乃数十年未有之大衄。帝乃逮宗皋及耀,各杖一百,耀遂死,宗皋戍陕西靖虏卫。

    隆庆改元,从戍所起刑部右侍郎,改兵部,协理戎政。旋进南京右都御史,就改兵部尚书参赞机务。给事中庄国祯劾宗皋衰庸,宗皋亦自以年老求去,诏许之。万历中,再存问,岁给廪隶。十六年,宗皋年九十,又遣行人存问。是年卒。赠太子太保,谥康介。

    (节选自《明史·郭宗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

    B. 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

    C. 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

    D. 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诏狱,奉皇帝命令拘捕犯人的监狱。明代的锦衣卫拥有自己的监狱,称诏狱。

    B. 夺俸,官吏因过失而被罚扣其俸禄。俸即俸禄,指官吏每年或每月所得的薪金。

    C. 兵部,古代官署名,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D. 存问,指慰问并进行请教,在古代,多用于君主对臣下的一种关心和虚心纳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宗皋直言进谏,不畏强权势力。他上疏规劝皇帝要改善为政的方法,被廷杖四十;众臣讨论推举保定巡抚刘夔时,他极力陈说刘夔谄媚权势劣迹。

    B. 郭宗皋善于思考,常有独特见解。在密云等地的驻兵方式上及蓟镇的边防事务等方面,他都提出了创新的做法,这些都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认可。

    C. 郭宗皋受到追责,戍守陕西边塞。鹞儿岭一战无胜果,大同一战总兵张达等战死,都使他受到处罚,后来他又受到朝廷追责,戍守陕西靖虏卫。

    D. 郭宗皋致仕还乡,备享朝廷恩荣。他告老还乡后,皇帝屡次派人前来问候,并送给他廪米和仆人;在他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赠谥号“康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宗皋劝帝惇崇宽厚,察纳忠言,勿专以严明为治。

    (2)帝疑有侵冒,令罢归听勘。既而事得白。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之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却“______________”由此得出,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大为不同。

    (2)在白居易《琵琶行》中,直接描写了琵琶女的演奏结束而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回肠荡气,久久不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长沙周边旅游资源丰富,我们可以整合旅游资源,巧立名目,以重大旅游项目为载体、全域旅游建设为抓手,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展项目合作,打造生态旅游圈。

    ②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强劲,许多企业对此垂涎三尺,中外汽车生产商都将目光投向新能源汽车市场,尽管政府减少此类补贴,但相关需求却持续上升。

    ③学习是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题,也是报国为民的重要基础,在知识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我们要师心身用、终身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习惯。

    ④近期,我国中东部地区开启“雨雪冰冻降温”模式,8日终于放晴。不过,扰人的雨水并未偃旗息鼓,在短暂间歇期过后,新一轮雨雪天气将再次来袭。

    ⑤长安街十字路口,车来人往,交通协管员再三劝阻行人们不要闯红灯,还是有人对此置之度外,一旦发生危险,后果不堪设想。

    ⑥于是,以培养孩子某些特殊能力为目的的各种特长教育应运而生,如书法班、美术班、舞蹈班、音乐班等,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A. ①③⑥

    B. ②④⑥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2 题
  1. 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据在美国联合航空公司航班上遭遇暴力驱逐的越南裔乘客的律师证实,他们已经与这家航空运营商达成和解,但双方都不愿透露具体赔偿金额。

    B. 2017年4月1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设立的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C. 4月6日,中美两国元首举行会晤,双方高度评价中美关系取得的历史性进展,同意在新起点上推动中美关系取得更大发展,更好惠及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

    D. 德国媒体此前曾指出,据欧委会初步计算,英国因脱欧需向欧盟交纳各项欠款至少600亿欧元左右,而欧盟委员会主席表示,这一数字只是“保守估计”,实际费用尚未计算完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题文)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邻居小伙平时总是西装革履,每次见到他,我都由衷地对他说:“在下真是风度翩翩!”

    B. 台上,李教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带领我们探索科学的奥秘,我们洗耳恭听,收获颇丰。

    C. 您的鼎力相助使我获得比赛的成功,送您一点礼品以示感谢,敬请笑纳!

    D. 刚才李教授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希望他的发言能为各位抛砖引玉,下面请大家畅所欲言!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