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28 题,其中:
单选题 25 题,材料分析题 3 题
简单题 9 题,中等难度 18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25 题
  1. 在糊名制出现之前的唐代科举考试中,出现过一种“倒歧视”的现象——许多高官子弟不以门荫入仕,而是去参加进士考试。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

    A. 士族门第不再有吸引力

    B. 科举制的地位日益稳固

    C. 科举制亟待进一步完善

    D. 社会舆论决定士族选择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 西周是青铜器铭文大发展的时期,其字数与内容较商代相比均有了显著变化。在出土的青铜器中,用何尊、大盂鼎等详细记述贵族们接受周王的训诰和册命典礼的长篇巨制,屡见不鲜。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西周

    A. 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B. 更加注重礼制的建设

    C. 青铜制造技术的发展

    D. 汉字的运用日益广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对外征服给罗马帝国带来巨额财富,也使大批富有家庭的战士阵亡,致使其家产落人妇女手中,而妇女又不能和男子一样为国家出钱出力,导致国家出现经济困难。执政者从国家的利益出发,让拥有财产的妇女遇到战争时向国家纳税。罗马执政者的举措

    A. 限制了妇女对财产的管理权

    B. 有利于维护妇女的权益

    C. 使妇女获得平等的政治地位

    D. 阻碍了罗马的民主进程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4. (题文)《文献通考》对古代农业生产有过如下一段描述:圩田、湖田多起于(北宋)政和以来……大概今之田昔之水,徒知湖中之水可涸以耕田,而不知湖外之田将胥而为水也。”这说明

    A. 宋代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的提高

    B. 古人对过度开发具有一定的警醒和反思

    C.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开垦开发

    D. 宋代政和年间出现了较严重的水患灾害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5. 为了装饰神庙,希腊人开始更多地采用神像。按照古希腊“神人同形同性”的观念,神是被道德化了的人,所以经常被塑造成最魁伟、最完美的人的形象。这反映出古希腊人

    A.追求崇尚美的价值观念

    B.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实现

    C.主张人对自然的改造

    D.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罗马帝国时期,活着的皇帝从来不被神化,而总是被看作是一个人。尽管他在法律上居于最高地位。因此如果他随其所好地提出新的法律规范的话,一旦作出决定,他自己也受其支配。这表明罗马帝国时期

    A.皇权神圣不可侵犯

    B.民主政治得以完善

    C.公民反对宗教迷信

    D.皇权受到法律制约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7.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表明黄宗羲

    A. 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B. 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C. 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D. 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9.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一书中指出:(汉代)最基层的官吏要把诏书抄写在乡亭的墙壁上,后来改为书写在木板上,或直接以“扁书”(成编的简册)悬挂在市里乡亭。这种现象说明汉朝时

    A.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

    B.皇帝直接对人民进行统治

    C.基层官吏直接对皇帝负责

    D.皇帝通过政令的贯彻来控制地方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材料反映的是

    A.唐朝都城长安商业繁盛的景象

    B.北宋都城东京的商品交流的情形

    C.南宋都城杭州突破坊、市的限制

    D.杭州是宋代商品交易的主要场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机构,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销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

    A. 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

    B. 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 扩大了地方权力

    D. 加强了中央集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西晋时实行占田课田制,占田数是指一般民户可以按人口占有和耕种的田亩数,课田数则是按丁承担租税的田亩数。据下表可知,当时

    占田数

    课田数(男女16岁至60岁为正丁,13岁至15岁、61岁至65岁为次丁)

    男子一人占田70

    丁男课田25亩

    次丁男课田25亩

    女子一人占田30亩

    丁女课田20亩

    次丁女及老小没有课田

    说明

    占男数额,只是允许民户自行占有的数额并非由国家如数进行分配无论占田是否达到法定标准,都要按照规定的课田亩数交纳田租

    A.政府维护小农经济,确保税收 B.一般家庭都拥有至少百亩土地

    C.政府无视土地兼并,任意加赋 D.妇女受到重视,地位逐步提高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乾隆四十一年,清政府将降清的原明朝官员编入《贰臣传》:其中,投降后对清朝赤胆忠心的,编入甲编;在清朝为官但又心怀怨恨的,编入乙编。乾隆四十八年,又编成《逆臣传》,把降清后再次反叛的官员收入其中。这主要说明

    A.清朝很注重文化典籍的编撰

    B.明清改朝换代造成思想领域的混乱

    C.政府力图构建封建道德标准

    D.对清朝效忠与否是褒贬的唯一依据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宋代军需物资的运输改变了过去或靠徭役、或考军队自己解决的方式,交给商人转运。商人只需将粮草送到军队指定的地点,得到的报酬是官卖商品茶、盐、铁、香等的经营许可证。这反映

    A. 商人成为采办供应军需物资的主体

    B.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政府政策的调整

    C. 政府依靠商人解决军需物资的供应

    D. 政府因军事需要放弃商品官营政策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中心已经南移 B.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闭关锁国政策影响 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董仲舒依据《王制》所谓“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并将其与阴阳五行相配,提出配合阴阳的“三纲”与比拟五行的 “五常”,这叫“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A.强化君权神授的思想 B.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

    C.依靠外在制度管理国家 D.强调社会秩序的合理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中国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朝毕昇又发明活字印刷术。但是宋元时代的活字书籍“一本难求”,古代中国并没有实现活字印刷术对雕版印刷术的取代。这主要是因为

    A.社会审美观的影响

    B.官营作坊垄断活字技术

    C.社会需求的多样性

    D.缺乏市场经济利益推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南宋官员叶适以“功利之学”反对朱熹等理学家提倡的“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主张对事物作实际考察来确定义理。这反映出

    A. 理学有性理空谈倾向

    B. 理学未能满足统治需要

    C. 程朱理学不讲实用性

    D. 叶适否定了“格物致知”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明初建立了鱼鳞册和黄册的登记制度。鱼鳞册主要登记每块田地所有权的归属及其四至疆界,黄册登记每户人口的具体情况。该制度旨在

    A.保障政府赋役征调 B.促进小农经济成长

    C.巩固大土地所有制 D.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官员选任方面完全是熟悉文史法律的“文吏”。汉初,训练有素的文吏仍然占据着政治机构的主导地位。武、宣之时,文吏依然掌握着国家政权的主要命脉,而儒生已经从文化方面向整个社会开始渗透,文吏和儒生形成了对峙局面。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贵族政治转化为文人政治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汉代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D.黄老之术到霸王道杂之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宋代开封府官员赵孚上奏:认为庄宅买卖中屡出现诉讼纠纷,其缘由是“衷私妄写文契”,建议朝廷“集庄宅行人,众定割移,典卖文契各一本,立为榜样。违者论如法”,得到宋太宗的批准。宋徽宗时,政府印卖田宅契书。这表明宋代

    A.开始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B.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官方契约

    C.政府对物业交易进行了干预

    D.政府出台措施抑制土地兼并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雄伟壮丽的阿房宫被项羽军队焚毁。但考古发掘表明,阿房宫并未建成更没有遭受大规模焚烧。由此可见

    A.考古发现比古人的记述更为真实

    B.史事的真实性需要考古的确证

    C.考古发掘是还原史事的重要手段

    D.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明清时期,取材于法律文献中的案例与史书中的清官循吏传记的公案小说兴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清代的《三侠五义》。这折射出

    A.政府重视楷模示范效应

    B.民众对理想社会的诉求

    C.民众借助清官伸张正义

    D.官民价值观念的趋同化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早期罗马法规定,债务口头契约的成立,必须完成5名见证人在场见证等严格的仪式;到了后期,书面债务契约日益普及,其成立只要求“双方当事人在意思与理解上一致”即可。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罗马成文法开始取代了习惯法

    B. 罗马法日益注重形式主义

    C. 罗马法更加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D. 罗马法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与爱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陪审法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3 题
  1.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ニ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国。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君主专制的演变伴随着宰相权力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至汉,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至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其具体职责包括:选用官吏、劾案百官、执行诛罚……这一切大体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人,二是决策,这就把国家政务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包揽了。

    材料二  唐朝在遇到重大或复杂的军国大事时,特殊情况下可召开百官会议讨论,它通常受到宰相控制,宰相往往都拥有较大的决定权,但需皇帝最后批准。……皇帝和宰相召开百官决策会议的目的,除了可以提供决策时的参考外,主要还是寻求整个统治集团对自己政策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元代的丞相很跋扈,这给朱元璋深刻的印象,使他对整个丞相制度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加上出生于元末中国社会底层,曾经饱受磨难的朱元璋内心深处始终克服不了的自卑,变成对能力不凡的开国元勋们的猜忌防范,终于使他决定借胡惟庸之狱废除丞相制度。朱元璋死后,没有丞相留下的巨大权力真空给他的后代们带来巨大的麻烦。

    ——摘编自谭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丞相制度的设立对皇权的影响,为了限制丞相权力,秦朝是如何设置中央官制的?

    (2)史学家钱穆指出,唐代“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钱穆的观点。

    (3)据材料三,概括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演变趋势。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钱穆先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方面唐和宋之间起了变化,这就是中古和近世的差别……首先,从政治上讲,是贵族政治的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与此同时………选用官吏的方法,由从贵族阶级中推举——变为通过考试录用了。(宋代)科举分好几种,其中进士一级最受尊崇。进士考试除试赋、诗外,还试论,并且有的考题开始涉及到某些现实问题。当时的考卷以数码代替人名,并且誊抄出来以防因笔迹泄露而发生舞弊现象。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宋代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1)根据材料一,结合宋代相权演变的史实,指出推动宋代“贵族政治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的相关措施,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的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理学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论证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这一观点。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