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10 题,其中:
语言应用 2 题,选择题 1 题,现代文阅读 3 题,文言文阅读 1 题,诗歌鉴赏 1 题,情景默写 1 题,材料作文 1 题
简单题 1 题,中等难度 4 题,困难题 5 题。总体难度: 中等
语言应用 共 2 题
  1. 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中秋节和重阳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词语。

    黄菊倚风   月静池塘   紫门临水   风摇帘幕   村酒冽   桐叶影   稻花香   桂花香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2. 某中学将举行高考备考冲刺大会。以下是一班班委会代表同学向全体家长发出的邀请信。其中有一处格式不妥,一处词语运用不简明,三处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修改。

    尊敬的各位家长:

    我校将于2019年4月15日早8时在大礼堂举行2019届高考备考冲刺大会,我们谨代表班级全体同学诚邀家父家母到场观礼。高考,意味着成长;高考,意味着蜕变。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您的到场实属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高考需要您的支持与帮助,也需要您的监督与指导,届时我们还将惠赠礼物一份。请您拨冗出席,对此我们敬谢不敏。

    2019年4月8日

    一班班委会

    格式不妥的一处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语运用不简明的一处是: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语运用不得体的三处是: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选择题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下列小题。

    中国印章文化源远流长。印章在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说文解字》言“印,执政所持信也”,揭示了印章功能的核心——信。“示信”’,是印章文化功能最本质之点。秦以前,官、私印都称“玺”,起初作为商业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以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印章和政治仪礼结下了不解之缘,汉初名臣张良_____,解印绶辞归,意味着权力的卸除。

    印章的发展史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在明清时期。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明清是印章热的时代,期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学理论更是_____,促成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印章在发展中,出现了丰富的品类,如表字印、室名印、别号印、收藏印、鉴赏印、考订印等等,_____。印章可分为实用的、非艺术性的印章和艺术性的印章。_____,这两部分不是截然分开、互不包容的,而是变动不居、互为转换的。

    今天,印章的示信功能已明显削弱,但它的美学系统正在加强甚至扩展。(     ),已显露其“出蓝”之势。印章艺术,正以一种中国的语言方式,向世界讲述着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文化。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功成身退 层出不穷 俯拾皆是 因而

    B.韬光隐晦 应接不暇 不一而足 然而

    C.功成身退 层出不穷 不一而足 然而

    D.韬光隐晦 应接不暇 俯拾皆是 因而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B.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C.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D.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

    B.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

    C.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

    D.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对秦汉范型来说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现代文阅读 共 3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蓑衣,最初是用草编织而成的挡雨器具。在我国上古时期,人们为了抵挡风雨的侵扰,起初只能用野草裹住身子,以遮雨水,久而久之形成了蓑衣。《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就记录了当时人们穿蓑衣的情况。“蓑笠,备雨服。”说明是充当雨具之用的。春秋战国时代,百姓在下雨天,通常是身着这种草衣来从事劳作的。蓑和笠的关系,如同今日雨衣和雨帽的关系,所不同的是“笠”的制作原料是竹子,而不是草。而且“笠”晴雨两用,既可避风雨,也可防烈日酷暑。

    蓑草的表皮较光滑,本身又呈空心状,所以用来制雨衣,雨水不易渗透。其为贱物,轻易可得,在很长时期内,不分尊卑,外出遇雨,都穿这种蓑衣。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又发现了多种可用作雨衣的材料,但蓑衣并没有被淘汰,尤以农夫、渔人所用为多,历代诗文中有不少描写。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那首:“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比蓑衣进一步的雨衣,是用丝绢一类纺织品涂上油后做成的,称“油衣”、“油帔”。《晋书·桓玄传》:“(刘)裕至蒋山,使羸弱贯油帔登山,分张旗帜,数道并前。”

    除蓑革、油绢外,古代雨衣还有用粗麻、棕丝等材料制成的。棕丝是棕榈树皮上的一种纤维,经加工整理,也可编织成雨衣,俗谓“棕衣”。唐韦应物《寄庐山棕衣居士》诗:“兀兀山行无处归,山中猛虎识棕衣。”与此类似的材料还有油葵叶,也非常适宜制作雨衣。清李调元《南越笔记》中就有详细记载:“油葵生阳江恩平大山中,树如蒲葵,叶稍柔,亦曰柔葵,取以作蓑,御雨耐久。”这种雨衣仍以农夫、渔人所着为多。

    明代后,雨衣的制作日益考究,所用材料也有多种,宫廷内臣所穿雨衣,据刘若愚《明宫史》记:“用玉色深蓝官绿杭触或好绢,油为之,先年亦有蚕茧纸为之,今无矣。有斗钵式者,有道袍式加褂者。御前大臣值穿红之日,有红雨衣、彩画蟒龙方补为贴里式者。”贵族男女的雨衣,则用一种柔软而不渗水的高级玉草编织而成,取名为“玉针蓑”。

    《红楼梦》中,贵公子贾宝玉就穿这种雨衣,第45回:“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道:‘那里来的这么个渔翁?’……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是什么草编的?’”

    斗笠则是用竹篾、箭竹叶为原料,编织而成,有尖顶和圆顶两种形制。讲究的以竹青细篾加藤片扎顶滚边,竹叶夹一层油纸或者荷叶,笠面再涂上桐油。有些地方的斗笠,由上下两层竹编菱形网眼组成,中间夹以竹叶、油纸。“或大或小皆顶隆而口圆,可芘雨蔽日,以为蓑之配也。”(《国语》)斗笠,又名箬笠,“楚谓竹皮曰箬”。有的斗笠,以葵叶铺陈笠盖,因而称之为葵笠,有的则以笋壳夹于竹篾中。

    1.下列对“蓑衣”的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蓑衣的历史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当时人们用蓑草编织成蓑衣,裹住身子,抵挡风雨的侵扰。

    B.关于人们穿蓑衣的情况,早在《诗经·小雅·无羊》就有记录,可见在当时蓑衣就已经被充当雨具之用了。蓑衣既能避雨,也能遮挡烈日。

    C.蔉衣的制作材料是蔉草,这种草表皮较光滑,本身又呈空心状,雨水不易渗透,所以用来制雨衣非常合适。

    D.后来,雨衣的制作材料日益丰富,用蓑草制成的蓑衣就只有农夫和渔人在使用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蓑和笠的关系,就像今日雨衣和雨帽的关系,所不同的是“笠”的制作原料是竹篾、箭竹叶等,有尖顶和圆顶两种类型。

    B.蓑衣是一种具有平民性的雨具,因为它的制作材料可以轻易得到,并且无论身份高低贵贱,只要外出遇雨,都穿这种蓑衣。

    C.随着社会的发展,雨衣的制作材料也在不断的发展,由最初的蓑草,到后来的油绢、粗麻、棕丝、油葵叶等。

    D.明代后,雨衣的制作日益考究,所用材料也有多种。宫廷内臣所穿雨衣,也有用好绢或蚕茧纸做成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雨衣有多种,如蓑衣、棕衣、油衣、玉珍蓑等,这些雨衣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其所用材料日趋多样化,其制作亦日益考究。

    B.笠是蓑之配,可晴雨两用。斗笠是其中悠久的一种,通过《国语》、《红楼梦》可以看到,从战国到明清都在使用。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绘的就是渔翁穿蓑衣戴斗笠的情形,此中的蓑衣应该是由油葵做成的。

    D.古人遇雨,最初不分尊卑,都穿蓑衣;但后来出现分化,宫廷贵族穿的往往是油衣、绢衣、玉针等高级雨衣,普通百姓穿的往往是蓑衣、棕衣等雨具,且以农夫渔人居多。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瞅着他,颇感丢脸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啦”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正确的一项是

    A.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奚落,最后忧郁而死,小说通过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B.马具商是农村小奸商,他狡猾、阴险、诡诈,通过他的行为和举动,可以看出,他的处世哲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小说中的下层人民思想麻木,是非不分,是荒唐社会道德的基础,但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而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D.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纤巧华美的辞藻,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含蓄冷峻的风格特点。

    2.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有哪些?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的题目是“绳子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一个老实人而展开,有人说应该改为“老实人的故事”,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的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然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层面的网络安全威胁和安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网络攻击行为向着分布化、规模化、复杂化等趋势发展。

    我国近年來高度重视大数据的战略意义和国家网络安全建设,已将“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纳入“十三五”期间规划和建设的重要目标。2017年6月,《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网络安全更是提升到国家安全的层面。

    (有刷改)

    材料二

    (数据来源:《中国网民网络安全意识调研报告》)

    材料三

    随着中国数字经济进入快车道和高速发展期,全球视野下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大安全”时代,跨国界的网络攻击无处不在,网络犯罪日益多样化,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建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迎接“大安全”时代的挑战。

    在技术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我们需要研究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发现和响应,在对方窃取数据或破坏系统之前快速发现,在对方给我方造成更大损失之前快速发现,并及时阻断、清除和修复。

    在架构上,应当改变重要政府部门网络安全建设的管理机制,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网络安全体系的统一规划、统一部署,明确各地、各部门的权、责、利,这样才能提升政企单位网络安全防护的整体能力。

    同时,国家应建立国家级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国家级威胁情报平台、国家级应急指挥和协同防御平台,国家级邮件安全过滤平台等,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提升我国网络安全整体防御能力。

    (摘编自周鸿祎《我国网络安全需提升整体防御能力》)

    材料四

    网络安全事关国家安全,也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安全和利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无论是制定网络安全法律政策标准还是加强网络安全的管理,都要以维护老百姓的合法权益作为网络安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维护网络安全中的重要作用,让人民成为网络安全的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

    要深入贯彻《网络安全法》,建立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网络安全的审查、个人信息保护等相关工作制度;严厉打击网络攻击、网络诈骗等各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要大力宣传网络安全法,让广大网民及时了解网络安全法律责任和义务,不断增强网络空间的法制意识,自觉依法上网,文明上网。

    网络安全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互联网领域发展变化非常快,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

    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加快网络安全学科的建设,支持高校、企业开展网络安全的职业培训,发现选拔网络安全的技术高手,形成网络安全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摘编自《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54.3%,网络安全威胁及风险日益突出》)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 调查显示,多数中国网民认为当前网络环境是安全的,少数认为目前网络环境较危险。

    B. 从对重大网络安全事件的关注程度来看,有近两成的中国网民对网络安全几乎没什么关注。

    C. 综合图1和图2的调查数据来看,中国网民对网络的危险性认识不够,防御意识差。

    D. 这两个图切入角度不同,具体内容不同,但都是针对中国网民网络安全意识进行的调研。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正确的项是

    A. 数据是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交汇融合而产生的,现在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如何保证数据安全的问题。

    B. 网络是把双刃剑,能造福国家、人民,但随着网络广泛运用到生活的很多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网络安全问题,给社会追成危害。

    C. 网络攻击目前已经呈观出分布化、规模化、复杂化的特征,要保证网络安全,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D. 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攻防故略思想应该是对已经进入的攻击进行积极的发现并及时阻断,清除和修复,避免数据泄露,维护网络安全。

    3.阅读材料四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维护网络安全的方法。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文言文阅读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慷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②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③,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

    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刀锯余人:受过刀锯切割的人,即宦官。③上林:秦汉时皇家猎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本指官名,私门之官。通常指门客,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常养一些食客,这些食客及亲近左右通称舍人,后来也用来俗称显贵子弟。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

    C.席坐,古代宴席的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北向,再次为南向,西向侍坐。因此鸿门宴中“项羽、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刘邦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范增南向坐;张良为侍坐。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里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说周勃的坏话,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对他有怨气,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一次,孝文帝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袁盎拉慎夫人入座,惹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D.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因为他常常忌恨袁盎,袁盎对他也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辱了赵同,但文帝因他所言符合礼的规矩,只能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2)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诗歌鉴赏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唐·贯休

    水香塘黑蒲①森森,鸳鸯鸂鶒②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③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蒲:多年生草木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②鸂鶒(xǐ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③柘:一种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非常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本诗末尾用一“熟”字写“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D.晚春是山中忙碌的季节,然而诗人却着墨于写宁静,由宁静中见农忙。景中有情,景外有人,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2.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请赏析。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情景默写 共 1 题
  1.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立下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壮志难酬的感叹的两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寻常,但主旨重大:所举事例虽浅近,但意义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作文 共 1 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现实生活中,而现实生活往往有这样那样的缺憾。于是,我们每个人又生活在一定的理想生活中,这种理想的生活因人而异,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使我们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我们感到生活的美好。这种向往,也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之一。那么,你生活中有怎样的缺憾?因而你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呢?

    针对以上观点,你有什么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