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起筛选 ↑
试卷详情
本卷共 32 题,其中:
单选题 30 题,材料分析题 2 题
简单题 10 题,中等难度 21 题,困难题 1 题。总体难度: 简单
单选题 共 30 题
  1. 唐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监察,曾设立十道按察区(后增至十五道),由于部分按察使由驻在州刺史担任,故而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材料表明

    A.加强对地方监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监察官不能由地方行政官员兼任

    C.监察制度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的调整 D.行政官员兼任监察官成历史趋势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1952年,周恩来深入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外交工作经验,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其中,“同我国已建交的东南亚国家,过去是殖民地,现在由当地资产阶级来统治。”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B.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

    C.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原则 D.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3.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每个农村都必须造成一个短时期的恐怖现象……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农民)葬入坟墓。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共产党

    A.联合国民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B.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C.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明确了农民阶级应掌握革命领导权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4. 辛亥革命后,川军因军阀割据和派系互斗,军纪涣散、装备拙劣,被认为是“最糟糕的军队”。然而,从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开始,川军40万人出川抗战,此后8年中,加上各种支援人员共计350万人,伤亡64万人之多,居全国之首,足迹遍布主要抗日战场,赢得“无川不成军”的赞誉!这有力地证明了

    A.四川已经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B.四川为抗战付出了惨重代价

    C.抗战时期民族意识空前增强 D.川军已成为各战场抗战主力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5. 196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国际经济委员会党组《关于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的意见的报告》,批准在全国试办12个托拉斯。之后,建立了如同中国烟草工业公司等一批专业性大公司。到1965年,全国工业产值比1962年增长了8.5%,成本降低了9.5%,这表明中共中央意在

    A.采取具体措施纠正农村工作失误 B.缓解因经济困难带来的严重损失

    C.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专业市场 D.利用有利国际形势发展外向型经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6. 在雅典,公民大会每隔一段时间召开一次,20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以讨论国家重大问题。学者研究发现,由于公民大会历时短,每次能讨论的问题数量和能进行辩论的人数极其有限,这与雅典“重大问题要获得充分讨论之后才付诸投票表决”的初衷是相违背的。这反映出公民大会的决策方式

    A.没有真正体现主权在民原则 B.未将轮番而治落实在实践中

    C.不利于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 D.使辩论成为重大决策的关键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7. 有人研究指出,吴承恩(江苏淮安人)的小说《西游记》中有多场宴会,而饭菜几乎都是如米饭、蘑菇、香蕈、木耳、豆腐、面筋、芋头、萝卜等名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准确描述了玄奘取经途中遇见的食物 B.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影响到周边国家

    C.反映了作者生活时代的南方饮食文化 D.说明小说因其艺术性不具备史料价值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8. 有学者指出,从唐朝到宋朝,控制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由隋唐之初的世家大族,到北宋时期的科举文官,再到南宋时期的地方士人精英,这种转变历程不可谓不深刻。这反映出唐宋时期

    A.世家大族丧失科举选官资格 B.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C.科举创新影响社会力量变迁          D.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难度: 困难查看答案及解析

  9.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的官僚士绅普遍沉浸在“同光中兴”的虚假兴盛之中,称日本为“蕞尔三岛”。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朝士绅阶层逐渐抛却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力主“远效越吴,近师普法”。据此可得出

    A.社会心态变化取决于清朝士绅阶层心态变化 B.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中华民族的意识彻底觉醒

    C.甲午中日战争使部分中国人对国情有了新认识 D.甲午中日战争推动清政府实行彻底的变法改革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0. 《周礼》提出要用六种传统习俗教民安居,其中在墓葬方面要求“坟墓按族分布”,其体现了周朝

    A.生活极具迷信色彩 B.王权实现高度集中 C.分封制度全面推行 D.重视维护血缘关系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1. 秦法规定:“布袤八尺,福(幅)广二尺五寸。布恶,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汉法也规定:“贩卖缯布不盈二尺二寸者,没人之。能捕告者,以畀(给予)之。”材料反映出秦汉时期

    A.注重立法规范市场秩序 B.商品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C.通过立法确保产品质量          D.政府鼓励发展商品经济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2. 西汉末年以后,豪强地主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田庄内部自给自足。考古发现在东汉豪强地主的墓中有许多陶风车、陶水井、短辕一牛挽犁画像石、曲柄锄石刻、水利灌溉模型等陪葬品。这主要说明

    A.田庄威胁个体经济发展 B.汉代的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C.汉代厚葬风气比较盛行          D.田庄经济具有一定进步性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3. 据史料记载,公元8-10世纪时,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超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专门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还出现了一些将舶来的商品进行加工的新型行业。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并得到发展 B.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发向深度发展

    C.中国的海外贸易地域更加辽阔 D.广州外贸发达已成为国际化都市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4. 1939年6月,重庆只有机器工厂69家,1940年6月就增加到112家,年底更是达到185家,当时资本总额已达794.8万元……至1942年底,工厂数已增为436家,资本总额已增为17388.3万元。”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较为显著 B.内迁工厂自身的扩展与示范作用突出

    C.民族资本主义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D.民族战争为官僚资本提供了敛财契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5. 有学者说:自近代以来,不少人把中国的现代化,视为全盘西化的过程,但全盘西化只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因为在实践层面,全盘西化根本就不可能。即使是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前,政治人物们也没有要全盘西化的。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B.义和团运动 C.孙中山提出五权宪法          D.新文化运动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16. 史料记载:“殷民六族”“怀性九宗”等原属于周王室的臣民,被分封给各、卫、晋等,成为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这改变了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只属于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的局面。“王臣”范围的扩大 (     )

    A.有利于周王天下共主的形成 B.进一步强化了伦理道德秩序

    C.强化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 D.扩大了诸侯国君的统治范围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7. 下图是两幅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结构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    )

    A.郡县制比分封制更具优越性 B.先秦已建立中央集权

    C.宗亲关系是官僚政治的基础 D.森严的等级制度凸显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8. 唐太宗要求乡贡要经过州县官和当地尊长,再由户部审阅,才送吏部考试,不是二百九十三姓的人,难得参加乡贡,更难得被录取及第。据此,唐太宗此举(   )

    A.依据门第的高低来选拔人才 B.有利于扩大唐朝的统治基础

    C.重视门第在科举取士的作用 D.严格把控科举制的录取比例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19. 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古代宰相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总是在达到一定完善高度后,被一种新的制度或机构进行稀释。下列哪项属于宰相制度这种发展特点的具体体现

    A.秦始皇创立宰相制度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北宋建立二府三司制

    D.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0. 壬申,李文忠捷奏至,(朱元璋)命仕元者勿贺。谥元主曰顺帝。癸酉。买的里八刺至京师,群臣请献俘。帝曰:“武王伐殷用之乎?”省臣以唐太宗尝行之对。帝曰:“太宗是待王世充耳。若遇隋之子孙,恐不尔也。”乙亥,封买的里八刺为崇礼侯。朱元璋此举的深远意义在于 (   )

    A.有利为自己树立圣明君主形象

    B.有利于臣民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

    C.承认了元朝的正统性与合法性

    D.有利于招抚元残余势力完成国家统一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1. 民国北洋政府官修《清史稿》称:“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该材料主要强调 (   )

    A.军机处享有最高的军政大权 B.清代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得以强化

    C.清初内阁与军机处相互制衡 D.军机处日渐成为清廷的中枢机构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2. 小川又次于1887年2月完成的《征讨清国策案》中指出:“夫,支那(近代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蔑称)自古以来,朝廷屡屡兴亡变迁。其为国君之人,或起于民间,或来自塞外,以一时之威力而统驭人民。故而,人民于奉戴国君上,缺乏忠君之精神,因威力之张弛而乱党起伏。”这充分表明  (    )

    A.日本吞并中国的野心 B.甲午战争日本进行了精密策划

    C.忠君意识可凝聚人心 D.中国局势给日本造成可乘之机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3. 据史载,中国的现代调整问题是一个占优势的成年文明突然发现自己在世界上处于未成年地位的问题。由于群众坚持根深蒂固的中国方式,接受外界的“现代”方式就更加困难了。以下历史事件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4.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这里的“迥然不同”主要在于此次革命(     )

    A.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B.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建立了平等的社会制度 D.终结了封建主义的传统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5. 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通告,提出党目前总的政治路线是“变军阀战争为国内的阶级战争,以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中心策略是“集中力量积极进攻,确定组织工人政治罢工,组织地方暴动,组织兵变,扩大红军”。由此可见,本通告提出的路线和策略(   )

    A.预示着当时国内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 B.是党内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直接反映

    C.说明中共已经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D.对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估计偏离实际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6. 从1939年初起,国民党政府陆续编写了《游击队整理办法》、《游击队整顿训练大纲》、《游击战纲要》等文件和书籍,分发给各战区、各军事学校,用于研讨游击战,还在南岳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该材料说明(   )

    A.国民党政府放弃了正面杭战 B.相持阶段国共两党加强军事合作

    C.国民政府重视游击战的作用 D.国民党敌后抗战取得了重大战果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7. 下面是民国初年一学者笔下描述的“中国”与“西方”的一些特征的对比。这些特征

    A.是对当时中西方国情的正确认识 B.推动中国由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

    C.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内容的丰富性 D.是推动新文化运动兴起的重要诱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8. 古代雅典官员实行短任期制,官员一般任期为一年(五百人会议主席团主席任职仅一昼夜),除了交接工作的时间外,实际工作时间很短。这说明在古代雅典 (    )

    A.民主政治已经非常完善 B.缺少最高的权力机构

    C.官员内部矛盾冲突频繁 D.官员工作缺乏连续性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29. 德摩斯梯尼指出,雅典五百人会议中处于多数的一般成员的表现:他们“闭着嘴、不提建议并且他们不惯于进入举行会议的房间”。材料反映了古代雅典

    A.高频政治活动导致公民逃离

    B.公民必须履行参政义务

    C.公民参政的积极性有所减弱

    D.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30. 在两次提议被元老院贵族反对之后,公元前464年护民官提出由贵族和平民共同组成立法委员会来制定有益于双方且能捍卫自由平等的法律。元老院最后同意成立一个纯贵族立法委员会,制定了一部双方共同接受的《十二铜表法》。上述现象侧重于反映 (    )

    A.罗马法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充满着斗争和妥协的过程

    B.《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特权并维护了平民利益

    C.贵族因不能任意解释法律而反对罗马新法律的出台

    D.《十二铜表法》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起到主要作用

    难度: 简单查看答案及解析

材料分析题 共 2 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会转型是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对社会转型的研究有利于对历史发展进程的深刻认识。

    材料一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摘编自王煜宇《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

    材料二  国内学者通常在四层含义上论及社会转型,即经济体制转变、社会结构变动、社会形态变迁以及转型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面对改革开放40多年的社会变迁,中国社会学以及政治学、法律学、经济学和哲学等许多相近学科,都纷纷提出了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转型期或实现了社会转型的论断,发表了大量以社会转型为主题的论文和论著。

    ——摘编自刘少杰《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度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经济和政治方面分析18-19世纪时期中西方出现社会转型的共同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出现的国内外背景。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某地区农业生产情况统计表(部分)

    ——摘编自龚胜生《清代两湖农业地理》

    材料二  民国时期一则国产欧式女鞋的宣传广告

    材料三  改革开放前,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稳定。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某市大米价格0.139元/斤,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二十几年这价格几乎没变。1992—1994年物价大幅上涨,力度最大,尤其是食品类和服务项目。当时的报纸称“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摘编自白杨《改革开放30年我国物价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物价的变动趋势和变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广告所倡导的消费观念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约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主要因素。

    难度: 中等查看答案及解析